輿論場交鋒:博弈、衝突、互動與通融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摘要】社會化媒體的異軍突起和網絡文化的繁榮勃興,使得「輿論場」這一社會文化概念成為熱詞,並引起管理機構和傳播學界的高度關注。從輿論場的定義入手,勾勒出輿論場因網際網路而凸顯、因自媒體而多元的演進軌跡,揭示了在對立和衝突成為當今輿論場關係主流特性的背景下,輿論場之爭所蘊含的文化、利益、語境等六大內涵,以及這一紛爭在社會建構中的主要表現形式,由此引出並系統闡述了輿論場之間化解紛爭、減少對抗、擴大交集、通融社會的操作路徑,為構建良好輿論場關係、重塑新型輿論場格局拓展了視野,開啟了思路。

【關鍵詞】輿論場之爭;衝突;博弈;通融;交集

因為社會化媒體的異軍突起和網絡文化的繁榮勃興,「輿論場」——一個曾經隱形的社會文化概念,從未像現在這樣引起管理機構和傳播學界的高度關注。

這種密集關注,既強化了社會各界對於輿論場特徵和功能的基本認知,也助推了各方人士對於輿論場生態格局及其變化規律的持續探尋。

一、輿論場的基本含義

綜合分析當下社會輿論的主要生成方式及其集合構成,輿論場,應是基於文化學及傳播學範疇的社會文化圈層劃界,是公共意見分類集中表達並形成集聚效應的傳受人群集合,是對等傳播時代異軍突起且互不兼容的社會文化紛爭主戰場,是突破既有文化傳播格局的主要力量交會點,也是影響當今和未來一個時期中國主流文化走向及其基本構成的社會動力源。

循著近現代文化信息傳播發展的基本路徑,我們從中不難捕捉到社會輿論場的歷史演進軌跡,以及非主流輿論力量默然前行的灰色影像。

在精英傳播時代,因為傳受關係的固化格局,因為傳播平臺的自然壟斷,社會輿論大都被強勢集團和媒介機構牽引,往往停留在主流文化的附屬物層面,或者成為其傳聲筒,或者成為其衍生物,即使有些許反對意見和不同聲音,也只能淹沒在擁有強大話語權的媒介機構和主流人群的附和聲中,也只能在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中,於基層社交圈子尋找微弱的自我平衡。

傳統社會文化信息傳播衍生變化的這般格局,並不能從根本上消解和改變非主流社會的輿論墒情;相反,類似非主流輿論場不僅長期存續,而且一直在草根文化圈層暗自生長,持續探尋突圍既有文化傳播格局的有效破解之道。

網絡傳播技術革新和新媒體傳播平臺的興盛,為長期鬱積的非主流社會輿論提供了釋放能量的新出口;自媒體等社會化媒體開創的互動傳播和對等傳播時代,又為非主流社會輿論贏得平等話語權提供了無限可能。換言之,上世紀末以來的信息革命和傳播多元,為非主流輿論場登臨傳播前臺及擠佔輿論主陣地提供了必備的物質基礎;而社會文明層次的普遍提升,以現實和虛擬社區為單元的大眾文化的順勢而為,又為非主流輿論強勢崛起培育了強勁的文化基因。於是,這一被長期忽略的社會文化傳播力量,從隱形變身顯性,從小眾變為大眾,從非主流轉入次主流,從自然缺席轉入分庭抗禮,漸次成長為社會文化傳播領域一股不容小覷的重要力量。

追溯人類文化傳播尤其是新聞信息傳播歷史,自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非主流輿論場既非從無到有,也非從天而降,而是長期存在並持續發酵的社會文化伴生物。

因為傳播平臺的開放化、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傳播能力的均等化和當代社會階層的碎片化,使得基於傳播人群聚合的社會輿論場也呈現出持續變化的特徵,並處於動態演化發展中。就當前的社會輿論場而言,我們已經不能機械地以官方和民間、主導和從屬、強勢和弱勢、主流和支流來作簡單二分法界定,而應結合社會輿論的生成方式及其動力源,科學解構社會輿論場的基本構成,進而明晰其內在關係,把握其內在邏輯。

基於各色意見領袖及其追隨者在社會角色立場、事物認知角度、訴求表達方式、信息擴散手法等方面的差異,我們不妨以傳播功能為基準,將社會輿論場細分為政治、人文、娛樂和宣洩四大板塊。

政治輿論場以政治理念和政治訴求為框架,編織起場域內對於當代政治議題和社會熱點話題的基本邏輯;人文輿論場則以傳播現代知識、科學理念和人文價值為訴求,追求理性表達,崇尚溫情向上;娛樂輿論場則以看客心態觀照社會生活,以戲謔口吻表達公共意見,將沉重話題輕鬆化,將重大事件娛樂化;宣洩輿論場以公共事件和重大議題為思想出口,以激烈釋放社會情緒為傳播手段,在放大社會矛盾衝突、陳列民間焦躁情緒的過程中,讓曾經沉默的草根階層的聲音以高分貝彈射而出,進而尋求群體意見的暴風驟雨式發聲和極端差異化表達。

四大輿論場均有各自的主流參與人群和議題設置方式,在社會構建中分別發揮著各自不同的能動作用。各板塊之間既彼此疏離又存有交集,既相互妥協又和而不同。它們在公共意見表達中或謀求認同,或彼此呼應,或各行其是,或嚴重對立。

對立和衝突,是當下輿論場關係的主流特性。這種場域關係的持續存在,使得輿論場的劃界涇渭分明,也使得不同輿論場之間的矛盾反覆呈現。不同觀念、立場、權屬和利益關係的大範圍、高強度正面交鋒,在放大社會歧見紛爭的同時,也凸顯了通融社會輿論場的嚴峻命題,使得各方在喧囂嘈雜中尋求理性發聲和利益平衡成為必須。

相關焦點

  • 遵循新聞價值規律 打通「兩個輿論場」
    摘 要:本文從新華社前總編南振中先生「兩個輿論場」的概念出發,分析了「兩個輿論場」態勢極其嚴重危害,討論了造成「兩個輿論場」缺少交集、共振的根本原因,研究了我國媒體生態、媒介關係的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闡釋了新聞專業領域理論前沿問題,剖析了政府、宣傳主管部門錯誤的新聞觀念和影響,總結了主流媒體違背新聞規律的典型表現形式
  • 論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的衝突與平衡
    【關鍵詞】:輿論監督,司法獨立,衝突與平衡  我國法治建設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與實踐探索,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且相對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作用的發揮,特別是對國家權力的約束,離不開監督機制的保障[1]。
  • 社評:中美良性互動是對大勢的從善如流
    中美近來都宣布了對部分商品的關稅排除,這些排除影響不了兩國關稅戰的整體形勢,但某種意義上構成了雙方的良性互動,對下月的高級別經貿磋商取得進展是有利的。  中美貿易戰形勢可謂撲朔迷離,雙方是處在相互衝突愈演愈烈的路上,還是打得越厲害越接近達成協議,真是很難說。無論貿易戰,還是中美整體關係都存在不同走向的可能。  比如貿易戰究竟是利益糾紛,還是美方要搞垮中國的戰略性攻擊呢?
  • 【輿情綜判】當下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的十個問題
    當下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的十個問題:1、網上輿論熱點事件頻發2、網絡輿論媒體輿論錯位3、境內外輿論互動加深4、意見領袖影響網絡輿論5、熱傳播中負面傾向明顯6、網上造謠傳謠問題凸顯7、網絡輿論操控行為不少8、網絡組織動員問題突出9、網絡輿論真偽虛實難辨10、過度質疑問題較為普遍
  • 自然保護衝突管理,這場硬仗怎麼打?
    但是,這兩種活動本身並不一定存在矛盾;在很多情況下,衝突的產生其實是由於不同利益相關人群對於保護目標、所持觀點以及價值訴求存在分歧。 以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human-wildlife conflict)為例,這種類型的自然保護衝突常被定義為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負面互動過程,它給人類帶來的傷害和損失常常被視為人與野生動物不能和諧共存的證據。
  • 框架理論視野下的微博輿論場要素
    對於輿論的形成環境問題,劉建明曾提出了「輿論場」的概念,並論證了輿論場的三個要素,後來成為了輿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術語。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討微博輿論場的要素,實質上也就是探討微博平臺上輿論的形成環境。
  • 亞布力「雪城風波」:雪場衝突導火索
    本報記者 李慧敏 亞布力報導冬日的冰雪之城亞布力,雖然沒有冬天慣有的大風雪,但卻處在不斷發酵的輿論漩渦當中。1月2日,一則控訴亞布力管委會的視頻開始在網絡上迅速發酵。視頻中的主角是當地陽光雪場的投資人毛振華。他還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的身份,他還是中誠信等多家企業的投資人、股東。
  • 葉徵:網絡空間戰略博弈的「七種武器」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網絡空間對抗日益常態化,沒有了平時戰時、前方後方之分,網絡空間戰略博弈和安全鬥爭的內容與形式,也隨著網絡空間擴展和形勢發展起伏跌宕。歸納起來,主要聚焦在網絡情報活動、網絡攻防對抗、網絡實體控制、網絡輿情導控、網絡價值博弈、網絡規則制定、網絡技術比拼等7個方面。
  • 曾繁旭:輿論場在發生變化
    輿論場的演變由早期的大量意見領袖的帶動形成公眾質疑與追問,到今天發展成少量意見領袖的參與而微博轉髮結構更為鬆散,公眾情緒化傾向較為明顯,說明網絡輿論形態在發展變化,而這種變化本身值得思考。  首先我在想,大家在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可能這樣的一個情緒比如網絡暴民背後隱藏的情緒,有歷史背景,理解這個事情最好把它放回到很多網絡圍觀事件的歷史脈絡裡面去看,這樣才能理解這個事情為什麼會引起很多人那麼集中來講網絡暴民的出現,而且集中理解中國的輿論場現在發生了什麼變化。
  • 胡錫進談「馬保國現象」:憐憫多於憤怒,中國泛輿論場的價值取向的...
    11月29日,胡錫進在個人微博上發文,談及馬保國現象:中國泛輿論場的價值取向的確有值得調整的地方。講真,老胡活這麼大歲數,遇到過很多利益衝突導致的人際關係複雜,但從沒有遇到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壞人。我們的泛輿論場總體上有些悲觀和玩世不恭,消極因素經常壓倒積極因素,這在很多時候可以理解,尤其是當它發生在網際網路上時,有些與網際網路的天性有關,也不必時時都很認真,但我們應當有我上面說的集體意識。
  • 社會轉型時期的網絡輿論與社會輿論
    對於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公民——網民群體而言,網絡的技術轉型作用與社會轉型過程緊密互動,產生了特殊的聚集效應、發揮了超常的特定歷史作用。一個有別於由報紙、廣播、電視共同搭建的傳統輿論場的新興輿論場逐步成型,並快速演變為反映社會輿論和民意的重要場域。   但網絡輿論是否能夠客觀反映社會輿論、網絡民意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社會民意,一直是各界爭議的話題。
  • 輿論場結構演化論--四川頻道--人民網
    四、輿論場的演化與動態方程 1、輿論場的演化及其內在規律 通過分析輿論演化發展的進程可以發現,輿論場的演化歷程可以創新性地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單核管制輿論場、雙焦橢球輿論場、莫比烏斯輿論場、單核共生輿論場。
  • 漫談博弈論
    對於每個人的每個決策來說,孤零零地說它好還是不好並沒有意義,因為每個人能有多少收益,不完全取決於他自己的決策,還要取決於其他人的決策(當然,自己的決策同時也會影響其他人的收益)。所以,博弈論更加貼切的學科名稱應該是「互動決策理論」。記住上面這一點,然後到日常生活中去觀察,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博弈(注意不是博弈論!)
  • 李良榮老師一文給你弄明白「輿論場」
    門哥說:輿論場一直是新傳考研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模塊。尤其隨著近些年,媒介環境的變遷,我國輿論場出現結構性特徵和顛覆性變化。當媒介接近權被無限賦予的今天,公民新聞成為重要的新聞內容組成。傳受界限日漸模糊,越來越多的離場介入者開始參與輿情的變化、反轉之中,虛假新聞、反轉新聞屢見不鮮。
  • 博弈論雜談:研究範式
    繼續博弈論這一話題,今天我們來討論博弈論的研究範式。儘管博弈論在一些自然科學領域也有應用,但它基本上還是屬於社會科學範疇,畢竟它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以,也與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博弈論的研究也大致有兩種範式,這就是實然性研究與應然性研究。所謂的實然性研究,就是想知道現實社會是什麼樣的,而應然性研究則是要探索理想社會應該是什麼樣的。
  • 敘衝突各方博弈的戰略樞紐
    近期,在敘利亞內戰走勢因俄土博弈而變得撲朔迷離之際,沙伊拉特這座影響敘內戰進程的空軍基地備受關注。作為敘政府的堅定盟友,俄羅斯在2015年軍事介入敘國內衝突後獲得該基地使用權,並對基地跑道實施升級改造,以滿足俄方戰機起降需要。2016年2月,俄軍增加部署在該基地的直升機數量。據外媒報導,俄軍一方面將該基地作為直接向敘政府軍提供軍援的關鍵地理節點,以緩解赫邁米姆空軍基地承載的運輸壓力;另一方面,為支援敘陸軍地面行動的俄戰機提供前沿油料和彈藥補給。
  • 海洋維權的博弈問題
    、方向的設定在宏觀層面上,海洋維權首先是國家對海洋開發的理念和政策的博弈,避免因短期利益考量下的海上衝突升級甚至國家對抗。維權對策可細分為:國內涉海立法,領導人及政府宣示,艦船 /飛機巡航;海事及漁業執法,護漁行動;UNCLOS規定的對侵權船隻「緊追、登臨、檢查、扣押和驅逐」;設立海洋生態保護區;海上對峙及衝突等。維權博弈收益包括:國家主權及聲譽,直接海洋經濟利益,博弈雙方的政治、經貿關係,以及維權投入等。
  • 趙瑞琦,劉慧瑾:中國意識形態網絡話語權建構:「三個輿論場」的夾角與控制
    由此,即可增強三個輿論場的共識度,建構中國執政黨和政府在意識形態上的網絡話語權。關鍵詞:輿論場;意識形態;網絡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 對話胡俊修:民國市政當局與流動攤販之間的矛盾衝突和反覆博弈
    來源:第一財經對話胡俊修:民國市政當局與流動攤販之間的矛盾衝突和反覆博弈流動攤販與近代城市交通、市容和衛生的矛盾第一財經:近代以前,中國城市對流動攤販的管理是怎樣的?第一財經:近代市政當局和攤販的矛盾衝突主要在哪裡,一般如何平息?胡俊修:一是維護大資本家利益的執政理念與攤販生計的衝突。
  • 社交聲量場和公眾輿論場,是開啟汽車營銷的兩扇大門
    新浪副總裁兼新浪汽車總經理葛景棟認為,社交時代最稀缺的資源就是用戶的注意力,而用戶注意力大面積聚焦在輿論與媒體平臺,但並不是每一個有用戶注意力的平臺都能具備公眾輿論場的能力。葛景棟引用中國傳媒大學侯鍔教授的評價說,「只有微博是中國唯一的社交化輿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