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評論特徵分析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交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重要途徑。網絡的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同時具有強有力的資源整合力,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發表意見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網絡新聞評論是新聞界較為「自由」的一種言論,其發布者包括:專家、記者、編輯、普通受眾等,可謂是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本文主要圍繞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特徵做出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新聞評論;特徵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4-0000-03

一、網絡新聞評論的概念

(一)新聞評論的概念

新聞評論是對最近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新聞事件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討論。就字面意思來看,它是一種議論,一種獨特的社會力量,一種現實傳遞,是以傳遞表達意見的信息為主要目的。歷史新聞評論可以說是與人類社會同一時間出現的,但早期的新聞評論是被作為人類早期的新聞的,依賴於人的口頭傳播。

(二)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聞評論的定義

新媒體時代對網絡新聞評論的定義,專業人士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並且在圍繞這個話題不斷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網絡新聞評論包不包括除了公開在平臺表達的信息之外的信息表達。一些人士認為,只要是在媒體上發表的評論就可以被稱為網絡新聞評論;或者一些來自論壇中的小議論、評價、交流、非正規的言論也可被稱為網絡新聞評論[1]。王振業則把網絡新聞評論看作一種意見性信息,他認為網絡新聞評論是個人或組織在網絡媒體上就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發表的評價性意見。這種存在於網絡的,具有評價性、政論性的文字,雖然不同於書面文章,但是其作為表訴意見性信息的本質是不變的。在現如今,新媒體正在以不容忽視的力量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它作為一種新型媒體,對我們的輿論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筆者認為網絡新聞評論是大家通過網絡這一平臺對最新發表的新聞事件或當前事態所發表的議論,這些議論不一定是正規的評價。可以是在微信、微博、貼吧等任何一種平臺上發表,都是網絡新聞評論。

常見的網絡新聞評論可分為兩種:一是由傳統新聞評論發展而來,承接了傳統評論的語言文字特點、布局格式,有些網絡評論也許就是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拷貝;另一個是網絡論壇,為觀眾提供一個交流意見的平臺。 文章主要對後者網絡新聞評論的特徵進行分析。

二、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聞評論的特徵

新媒體時代以前,傳統媒體評論由來已久,在長久的發展中形成了強大影響力,而網絡新聞評論雖然沒有傳統評論那麼長的發展時間、但是發展卻異常迅速,因此有必要對其特徵進行分析[2]。具體表現為:信息傳達的快捷性、交流各方的互動性、個體自主的開放性、意見表達的多元性以及傳受雙方的平等性。

(一) 信息傳達的快捷性

網絡新聞評論將新聞的時效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它一邊將新聞快速的傳播出去,一方面不斷的挖掘新聞的當前意義和價值。網絡評論的使用速度,體現在新聞受眾群體接觸方便和輿論的迅速形成;比報紙的文本輸入過程,排版,印刷;電視評論的主題策劃出版和廣播,節目錄製過程,操作過程,更省時,省力。如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已經到來的5G網絡的覆蓋,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快速獲得新聞資訊,這是比電腦更加便捷的客戶端,這都是傳統媒體不可企及的。

新鮮是新聞的本質特徵即時效性,網絡新聞評論在傳播過程中速度非常快,它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固定排版,固定的依附於新聞報導之後,網絡新聞評論可以做到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更新,並且沒有固定的形式。在面對一些突發的新聞事件時,傳統媒體的新聞報導從立意到受眾群體看到需要經過很多程序,還要受很多客觀因素的制約。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微博、微信往往快速成為一個熱門事件的爆發地,如王寶強馬蓉風波事件中,王寶強深夜發微博爆出離婚消息,主動放料,設置讓媒體跟進的議題,搶先樹立受害者形象跟「女人是弱者」的標籤賽跑。微博下的留言與點讚達上百萬,多是對其同情和鼓勵。網絡新聞評論不受篇幅的限制,它可以是一整篇的文章,也可以是一段或一句。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便於它的傳播。因此網絡新聞評論在信息傳達的快速方面是傳統媒體評論無法比擬的。

(二)各方的互動性

既然是交流就說明不是獨角戲,互動是至少有兩個人參與交流。雙方可以傳達對社會生活和現實的看法。新媒體時代網絡將這種交流變成現實,實現了這種交流的互動性。網絡新聞評論與傳統媒體評論相比不同之處在於交流雙方的交互性增強。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一般是由編輯依附於新聞報導後的文章,網絡新聞評論既包含了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還包含受眾在這種評論中的跟評,還有網民發表在自己空間、微博裡的一些公開的個人評論。網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一部手機就可以成為一個接收信息的平臺,同時又是信息發布的平臺。在這種情況下,新媒體不僅僅是交流意見的傳播工具,還是發表評論的載體。每個人的手中都有麥克風,人人既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言論,參與討論,還可以翻閱別人的意見和對事件的看法。這樣網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傳遞者。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群體擁有更加自由和廣闊的平臺進行意見交流,無論是對國家大事的看法還是對生活瑣事的抱怨,網民越來越樂意同更多人分享,是出於發洩情緒也好,是出於信息交流也罷,出發點不同,但殊途同歸,各方的交流客觀上得到加強。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新媒體新聞評論話語分析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曾經說:「評論是報紙的一面旗幟,是報紙的思想導向」(劉奇葆,2013)。評論,作為人民日報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同樣擁有著輸出觀點和價值的重要力量。 而在新媒體時代,社交網絡的所有埠都可以發表評論,媒體設立議程設置的功能也逐漸的在弱化,可以說主流媒體的評論,遭遇了網絡評論的「熱核聚變」(盧新寧,2017)。
  • 基於對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維護的思考
    失去真實性,新聞便失去了存在意義和傳播價值。分析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虛假新聞和失實報導現象,並探討在新媒體環境下維護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維護新聞真實性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優勢 (一)多元化的傳播渠道 在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的相互融合是新聞傳播的主要發展方向。互融互通能夠實現不同的媒體間優劣互補,在新媒體時代的衝擊下實現共贏。
  • 新媒體時代新聞報導的新思路
    新聞網站可以傳播信息、交流思想,使人們在閱讀與評論中溝通思想,碰撞火花。而新媒體能夠形成輿論場,引導大眾思想情感,有助於形成民主和諧的輿論氛圍與文化氛圍;能夠提升新聞報導的吸引力、影響力、引導力;能夠拉近新聞報導與讀者間的距離,提升凝聚力;能夠使大眾看到中國故事,聽到中國聲音。可以說,這種參與式的交流與探討,是傳統媒介所不具備的。第三,追溯永久性。
  • 新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分析
    可以說,伴隨著信息技術、數位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新聞傳播的途徑與方式已經發生革命性變革,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公民網絡參與的主要渠道。從概念上講,新媒體是運用網絡、數位技術,通過網際網路、區域網、衛星通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位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 網絡新媒體特點及其現狀分析
    所以,新媒體的時代是一個「受眾個性化」的時代,傳統媒體中具有「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轉變為主動尋找和製作信息的用戶,這是一個基於用戶個人建立起來的雙向交流的系統。 三、網絡作為新媒體的優勢 網絡是信息社會的重要標誌,它於1969年起源於美國,經歷了從軍事運用到全面商業化的發展歷程,形成了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
  • 網絡與新媒體
    ,掌握網絡與新媒體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體系和專業技能,能夠在政府機構、大中型企業、廣播電視新聞出版行業、教科研機構、新媒體、文化傳播機構、網絡與電子商務企業等行業,從事網絡與新媒體的策劃、設計、製作、傳播、營銷及數位化出版、新媒體研發、電子商務、企業信息的組織與採集、網絡與新媒體內容管理及策略分析等工作的複合型應用人才。
  • 淺談: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徵研究
    數位化技術與新媒體傳播環境迎來了讀圖時代和影像時代,無論從攝影的物質形態到攝影的文化形態還是攝影的藝術形態,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普通大眾逐漸從幕後走到臺前,以高度的熱情與參與意識,用數碼攝影記錄生活,表達自己,目擊、見證新聞現場。攝影走出藝術象牙塔,開始大眾化的攝影時代。數位化的新傳播環境作為存儲載體和傳播載體,以全新的傳播方式構建著時代影像的形態及走向。
  • 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發布《財經新媒體移動傳播力分析報告》
    人民網從2015年開始對財經類新媒體的移動傳播進行排榜,並於2016年2月發布榜單,每日經濟新聞位列榜首。為了對財經類新媒體接下來的發展提出參考方向,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特發布2016年上半年「財經媒體移動傳播榜」,對財經類新媒體進行傳播力評估,並對該榜單中排名第一的每日經濟新聞進行個案分析。每日經濟新聞「兩微一端一站」全面發展,各有所長。
  • 漸變與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動態特徵及新的功能
    石磊認為,新媒體使人際傳播在傳播內容、方式及效果上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4個基本特徵:海量性與共享性,交互性與即時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5]15-18這些特徵使人際傳播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人際傳播方式得到極大擴展、延伸和增值,如電子郵件、手機簡訊、手機通話、網絡聊天、微博、QQ、微信等。
  • 河北專接本專業分析——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廣播電視學
    佳鑫諾專接本推出河北專接本專業介紹系列文章,幫助21、22年的同學了解河北專接本的專業內容、考試趨勢等,大家有想要了解的接本專業可以評論或者私信。1.專業介紹新聞學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新聞學、傳播學、文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接受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方面的技能訓練,了解新聞工作的現狀、趨勢、政策和法規等
  • 專業介紹 | 新聞學專業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新聞採編與製作專業
    培養方向:全媒體傳播、新聞實務主幹課程: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學概論、新聞攝影、傳播學、攝像技術與非線性編輯、中外新聞事業史、全媒體包裝實務、新聞編輯、新聞評論、非虛構寫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廣告實務、新媒體實務、出鏡報導與新聞主持、音視頻創作等。
  • 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新媒體輿情分析模型的探索與實踐
    因此,將大數據處理技術與網絡輿情分析工作相結合,構建新媒體輿情分析模型,探索以微信、微博為載體的網絡輿情管理方法,並對現有管理模式下出現的各類問題加以分析研究,不斷加強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施途徑,從而構建良好的校園和網絡環境。
  •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導反轉現象成因分析——從新聞工作者角度分析
    通過對近兩年反轉新聞進行分析發現:反轉新聞,是指媒體最初報導的新聞向相反方向轉變,隨著報導不斷深入,事件真相被更加客觀全面地呈現,受眾的立場急劇逆轉,輿論表現出與之前截然相反的新聞現象;是新聞逐漸接近真相的過程,其本質是一種新聞失實。除了新媒體這一大環境、受眾的媒介素養外,新聞工作者的專業主義的缺失也是這一現象頻出的重要原因。
  • 試論新媒體時代網絡段子的特點與功能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新媒體時代,網絡段子已經成為人們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網絡段子文化也出現了新的發展特點。網絡段子主題豐富、內容精練通俗、語言風趣荒誕、反諷性明顯。
  • [學子論文]新媒體背景下網絡流行語成因分析
    當前流行語大量出現與新媒體的普及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可以說,新媒體是流行語的孕育場,也是流行語得以廣泛傳播的媒介與載體。新媒體特別是微博、微信、博客等普及後,大量網絡語言開始進入大眾日常生活,逐漸成為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新媒體的語言更自然、更隨意、更平易,新媒體更加豐富了語言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提高了語言傳播的速度,擴大了語言傳播的範圍。
  • 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策略研究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發展現狀,然後以央視紀錄頻道為例,分析電視媒體轉型的成功經驗,提出電視媒體轉型升級的策略。
  • 新媒體時代的語境解讀
    摘 要:新媒體的興起,不僅改變了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也對人們的言行方式造成極大的衝擊,給社會結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開創了媒介傳播的新語境時代。本文從新媒體的簡介、新媒體語境的概念釋義和新媒體語境的特徵解讀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 新媒體時代新聞寫作的發展趨勢探析
    當今世界正在快速發展,我們生活當中的許多方面都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們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多樣,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新媒體技術作為新型的網絡技術,成為了各個領域的新寵。新聞是人們關注國家生活,獲取有用信息的重要途徑,但是傳統的新聞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人們可以快速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
  • 主流網絡媒體以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的策略研究
    其中,新媒體時代、新聞報導、意見領袖、社會輿論和電視新聞評論5個關鍵詞出現頻次較高,是研究的熱門領域。 通過梳理發現,學者對新聞評論輿論引導的策略研究相對較少,研究對象主要集中於電視節目、主流媒體的官方微博等,少有通過詞頻分析、內容分析、個案分析等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法對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策略進行研究;多有不同媒體評論之比較研究,少有結合轉載平臺對某一媒體的新聞評論進行研究。
  • 「現場評論」對黨報新聞評論的創新與啟示
    4.新聞評論傳播方式創新。一篇優秀的新聞評論要形成傳播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還在於新聞評論傳播方式的創新。人民日報「現場評論」充分發揮人民日報在報、網、端、微的傳播優勢,在做好報紙「現場評論」欄目的同時,深入挖掘和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和傳播方法,創新使用H5、短視頻直播等傳播手段,為黨報評論插上了新媒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