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分析

2020-12-17 唐言傳播

近期,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因其傳播速度快、信息散發覆蓋面廣、交互性強等特點,在此次疫情報導中的影響力逐漸超越傳統媒體。

可以說,伴隨著信息技術、數位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新聞傳播的途徑與方式已經發生革命性變革,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公民網絡參與的主要渠道。

從概念上講,新媒體是運用網絡、數位技術,通過網際網路、區域網、衛星通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位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與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有以下特點。

1、新聞傳播主體呈現廣泛性與多元性

在以往傳統媒體主導信息傳播的時代,新聞信息主要靠專業的新聞工作者進行採寫與傳播,觀眾只能成為被動的新聞信息接收者。新媒體時代,打破了這一限制,社會上的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

可以說,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的主體變成了普羅大眾,人人都可以參與到新聞傳播的過程之中,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編輯者與接收者,新聞傳播主體呈現多元化特徵。因此,在網際網路背景下每個個體都是平等的,新聞傳播主體的平等性以及民主性得到了有效強化。

2、信息發布的高速性與零滯性

實時性和移動性是新媒體最大的特點。通過有線、無線的方式,通過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等可攜式移動數據處理工具,可以讓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登錄數字網絡,進行信息的接收與傳送操作。

新媒體的實時性和移動性帶來的是信息發布的「零滯性」,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工具就某一事件隨時隨地開展一場網絡直播。新媒體環境不存在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它突破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優化了信息傳播速度。

3、信息傳播過程的主動性與互動性

新聞傳播的受眾段具有很強的主動性,相較於被動的觀看電視節目或閱讀新聞,微博、微信和短視頻等新媒體用戶可以主動選擇觀看的內容和形式,觀看的時間和順序,並在這一過程中與信息發布者實現了實時的互動,這也是新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最重要的特點。

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工具實現了人際關係網絡與媒體信息傳播網絡的同步發展與互動,這種設計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讓實時新聞、熱點信息、個人觀點成為朋友間交流的內容,以及拓寬交友圈的方式,這同時也使得信息通過新媒體能夠得到迅速的大範圍傳播。

4、受眾體驗的立體化與碎片化

報刊、電視、雜誌等傳統媒體通常只能給受眾呈現比較單一的閱讀體驗,而藉助新媒體工具,人們可以同時接收圖、文、影、音等多媒體信息,大大優化了信息質量,這種多感官的信息體驗,也讓信息顯得更豐滿、更立體,更具真實性。

但在新媒體提供的大量的、免費的、實時的信息的同時,這種快餐式的信息消費狀態,也造成新媒體信息逐步呈現「碎片化」與「淺俗化」,越來越少的人能靜下來,仔細閱讀一篇文章,更不用說探究信息的真偽了。人們更喜歡快速、直觀的了解信息,因此也出現大量的「標題黨」。

總體而言,新媒體異軍突起,普通民眾在缺乏專業媒體人素養的情況下,被賦予了信息發布者的權力,這一方面可以提升事件報導的實時性和多樣性,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起到了媒體監督的良好功效;另一方面,由於新媒體傳播主體呈現多元化的特徵,也導致事件相關網絡謠言增多,引發民眾恐慌情緒。

相關焦點

  • 網絡新媒體特點及其現狀分析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際網路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形式,具有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體現在傳播多元化、個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廣泛性和全球性、開放性、豐富性等,這些優勢是基於其自身特性之上,本文通過研究網際網路新媒體自身特點及其在我國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認為將網絡新媒體這種傳播優勢轉化為傳播勝勢,將是今後新媒體傳播要應對的一項永恆課題
  • 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評論特徵分析
    網絡新聞評論是新聞界較為「自由」的一種言論,其發布者包括:專家、記者、編輯、普通受眾等,可謂是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本文主要圍繞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特徵做出分析。 常見的網絡新聞評論可分為兩種:一是由傳統新聞評論發展而來,承接了傳統評論的語言文字特點、布局格式,有些網絡評論也許就是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拷貝;另一個是網絡論壇,為觀眾提供一個交流意見的平臺。 文章主要對後者網絡新聞評論的特徵進行分析。
  • 人民日報新媒體新聞評論話語分析
    使用梵·迪克的新聞話語分析的理論,對這一公眾號的文本、語境做深入的剖析。在研究後,我們可以發現相對於人民日報原本的語言風格,其新媒體評論訂閱號做出了巨大的改變。在「文本」視角中,其表現為風格口語化、主題社會化、句式網絡化、修辭文學化等特徵。在「語境」視角中,在生產過程中表現為嚴格把關、評論員專業化等特徵,在內容輸出過程中表現為具有公信力、塑造「對話式」情境、內容與形式脫節等特徵。
  • 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特點規律探析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特點規律全媒體時代,信息和網絡技術飛速發展、迭代更新,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相互作用與相互融合,使得新聞信息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範圍、傳播手段、傳播載體、傳播時效、傳播效果等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體現出全新的新聞信息傳播特點。探求全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傳播規律,對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2020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傳播專業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傳播專業碩士項目2020年推薦免試研究生招生簡介一、 項目簡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傳播」專業碩士項目(MA Program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是在新媒體傳播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自2013年起開設的全新專業碩士學位項目
  • 2016新聞傳播學考研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
    新東方網考研頻道在此為大家解讀新聞傳播學專業及報考方向,希望對此專業有興趣的考生認真了解。   2016新聞傳播學考研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   21世紀是信息與技術的時代,新媒體當仁不讓地成為時代的寵兒,與之相關的職業人才需求旺盛。
  • 淺談: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徵研究
    一、網際網路提供了新聞攝影傳播的新語境 新媒體有三個特點:其一,傳播載體的綜合化。其中包括手機、電視、電腦、紙媒這些傳統和移動終端設備等;其二,傳播內容的立體化。傳播內容多樣,聲音、靜態圖片、動態影像、 flash、多媒體影片等形式相互交叉結合;其三,傳播受眾的全面化。
  • 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導反轉現象成因分析——從新聞工作者角度分析
    通過對近兩年反轉新聞進行分析發現:反轉新聞,是指媒體最初報導的新聞向相反方向轉變,隨著報導不斷深入,事件真相被更加客觀全面地呈現,受眾的立場急劇逆轉,輿論表現出與之前截然相反的新聞現象;是新聞逐漸接近真相的過程,其本質是一種新聞失實。除了新媒體這一大環境、受眾的媒介素養外,新聞工作者的專業主義的缺失也是這一現象頻出的重要原因。
  • 疫情期間的融媒體傳播特點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大眾對疫情信息高度關注,新聞媒體在扮演社會「瞭望塔」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面臨著創新話語方式和傳播形態的挑戰。疫情期間,各類融媒體產品對於傳播一線疫情、緩解大眾信息焦慮的效果明顯,也對提高信息的受眾觸達率與傳播影響力產生重要作用,成為疫情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
  •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四大轉型趨勢
    摘 要:為了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將呈現以下四大轉型趨勢:學科融合,大學需要優化內部的所有資源,通過學科的融合推動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媒體融合,如果一則新聞能夠用30種不同的方式、以30種不同的技術形式來講述,我們需要幫助學生理解新聞的本質,並使用最適合的媒體報導新聞;科技創新,高校應該成為新聞傳播的創新引擎
  • 鄭州大學舉辦第四屆新媒體公共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推進新聞傳播...
    11月17日至18日,由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新華通訊社—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新時代、新技術、新傳播」第四屆(2018)新媒體公共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推進新聞傳播學一流學科建設發展論壇在鄭州大學主校區舉行
  • 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發布《財經新媒體移動傳播力分析報告》
    人民網從2015年開始對財經類新媒體的移動傳播進行排榜,並於2016年2月發布榜單,每日經濟新聞位列榜首。為了對財經類新媒體接下來的發展提出參考方向,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特發布2016年上半年「財經媒體移動傳播榜」,對財經類新媒體進行傳播力評估,並對該榜單中排名第一的每日經濟新聞進行個案分析。每日經濟新聞「兩微一端一站」全面發展,各有所長。
  • 基於對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維護的思考
    失去真實性,新聞便失去了存在意義和傳播價值。分析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虛假新聞和失實報導現象,並探討在新媒體環境下維護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維護新聞真實性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真實性;虛假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4-0027-0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逐漸增加,網絡技術的出現使得信息的表現形式和傳播途徑日益增多,人們經常會受到虛假信息的誤導。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生命,也是報導和傳播新聞信息必須要遵守的原則。
  • 新聞傳播中如何讓沉默的數據說話
    原標題:新聞傳播中如何讓沉默的數據說話    編者按:大數據時代,以數位化為基礎的大數據技術正與網際網路一起重塑媒體生態。那麼,大數據怎樣影響新聞傳播?又該如何利用大數據使傳播效果最大化?今天,我們請環球時報輿情中心副主任戴元初解讀大數據在新聞的發現、生產和傳播環節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 芻議新媒體傳播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發展,人們的新媒體的傳播和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在當今的新聞傳播內容中,相關的企業和部門應該對此投入更多的重視目光,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有效因素進行分析,讓我國的社會發展腳步能夠變得更快,同時還應該注意其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合理控制新媒體傳播的途徑和所傳播的內容,令我國的社會發展進程能夠得到更加穩步的提高。
  • 全媒派 | 彭蘭:新媒體研究中的傳播、關係與人
    8月19日晚,彭蘭教授在雲端作了一期題為「傳播-關係-人:新媒體研究的進階」的直播分享。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以文字形式帶大家回顧這場直播,一起來看看彭蘭老師是如何對新媒體傳播中的變化進行解讀,又為未來的新媒體研究提出了哪些建議。
  • [學子論文]微博在突發事件中對於新聞傳播機制的改變【2】
    在這次突發事件危機處理中,由於相關方信息發布及時,相關方表現得到網友認可。 與之對應,加V名人、微博達人和普通網友的聲音在微博中也得到傳播。在#波音777墜機#微話題中的「網友分析」角度,更多引用的是與航空相關領域人員的話語。微博內容主要集中在飛機失事原因的推測和對於未來乘坐飛機安全方面的一個警示。 總之,在韓亞空難事件中,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新聞傳播機制。
  • 2021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考研指南
    1993年,新聞傳播學院正式組建,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系。其中,新聞系新聞學專業的前身是1983年英語系創建的上外第一個複合型專業:國際新聞專業,而傳播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當時,校領導審時度勢,以上外教育技術中心為依託,籌建了傳播系,在探索培養複合型人才的道路上又增加了一支生力軍。在不斷完善專業設置的過程中,傳播系下分設了教育技術學和廣告學專業。
  • 2020年中國新媒體信息傳播服務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2013年末手機上網閱讀新聞的網民佔總體網民比例為73.30%,2020年3月末該比例已提高至81.00%數據來源:CNNIC、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新媒體信息傳播服務行業發展趨勢1、全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深化目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形」的融合正在逐步完成,傳統媒體逐漸擴充為擁有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網絡電視等多元化、多終端的新型媒體。
  •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連鎖反應中媒體的輿論引導
    在積極事件的新聞連鎖反應中,新聞媒介甚至無需刻意引導新聞輿論,「典型報導」自有的人文精神會積極的感染傳受者,公眾會自覺地轉發新聞信息並傳播正能量精神。尤其在黨媒的宣傳中,積極的新聞連鎖反應起著重要的作用,典型的宣傳可以加深公眾對社會發展良好前景的希望,一個很小的人物在媒體的放大下,就會形成一股全民學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