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中如何讓沉默的數據說話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新聞傳播中如何讓沉默的數據說話

   編者按:大數據時代,以數位化為基礎的大數據技術正與網際網路一起重塑媒體生態。那麼,大數據怎樣影響新聞傳播?又該如何利用大數據使傳播效果最大化?今天,我們請環球時報輿情中心副主任戴元初解讀大數據在新聞的發現、生產和傳播環節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新聞發現環節,大數據怎麼用?

   對於實時意義上的新聞發現,大數據可以這麼用

   比如,中秋國慶黃金假期中的旅遊熱點是什麼?通過利用網絡和航空的開放數據,一些敏感的記者發現了旅遊熱點地區和遊客出行偏好,從而形成具有預測性的假日旅遊新聞,對於受眾的出行安排有積極的指導價值。

   對於大時段的新聞發現,大數據可做的事情更多

   比如,在國際新聞領域,西方國家的大選周期以及特定黨派的政策立場,對於國際關係可能產生的影響,如果新聞傳播機構為記者提供相關領域的數據積累和基礎性的檢索與聚類手段,記者就可以在特定的時間節點前瞻性地發現新聞點,並且在新聞事件發生時結合歷史背景進行深度解讀和延展報導。

   挖掘大數據中的關聯分析,發現即將出現的新聞

   通過分析公眾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的行動集中度與特定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聯方式,發現即將出現的新聞,甚至可以出現大數據時代的預測新聞。眾所周知,某一地區的人群利用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對於特定關鍵詞的檢索密集程度,可以預示著某種事件的發生或變動趨勢。

   兩個顯著的例子,一個是谷歌研究人員對於某一地區流行性感冒發生前的預警研究;一個是國內外多家機構都已經開始嘗試的旅遊熱點地區人流量集中度的預警和控制。這兩種數據研究方法實際上都可以有效轉化為媒體人新聞發現的手段。

   新聞生產環節,大數據能做什麼?

   一是通過受眾關注熱點的發現,將新聞信息與之相勾連,為後一步新聞傳播提供內容基礎。在新聞事件爆發的前期,媒體人可以通過輿情監測與數據技術的結合,發現受眾對於同一事件的多元信息需求。

   以天津港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為例,對於天津本地居民,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對於全國受眾而言,同類事故隱患是不是在其他地方仍然存在,這一事故背後是不是有嚴重的安全責任,甚至是腐敗問題;對於一些專業人士而言,可能還存在著危險品的安全管理、相關部門的職責劃分、相關法律制度的執行是否到位等問題。針對這些特定的受眾群存在的不同的關切點,媒體人可以進行新聞信息的深加工。

   二是運用大數據處理和呈現手段提升新聞的視覺衝擊力和新聞的整體生動性。將量化的數據與定性的判斷、生動的細節相結合,可以讓新聞生產的效率和價值都得到提升。

   比如,各地新聞媒體都會有大量採訪素材並未用於當時的新聞報導,成為「邊角料」擱置在一邊。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邊角料」都為記者所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大一部分會溢出當事人的記憶池,成為永遠忘卻了的經歷。但是,如果在現代數據存儲和檢索技術的支持下,新聞媒體能夠對這些邊角料性質的新聞素材進行管理,那麼,在大時間跨度的視野中,一些看似沒有價值的素材可能會因為與特定的人、事、物的勾連而產生特定的新聞價值。這一點,曾經有人將不同時期的口號與時代特徵相連接,形成別開生面的新聞報導,其價值基礎就是歷史數據的積累。

   數據還可以類比為實際生活中可感知的對象。比如,說中國春運大軍的人數之多,就類比為相當於讓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總人口搬一次家。然而,在面對更為複雜的數據關係時,這種類比就會有困難。比如,同樣是春運,究竟人口流向究竟有什麼規律,什麼方向的人員移動最為密集等問題,百度地圖與位置關係相聯繫而形成的熱點圖就可以呈現清晰且生動的畫面。

   新聞傳播環節,大數據的優勢在哪?

   在新媒體時代,藉助大數據的幫助,傳播者可以根據受眾的興趣和習慣做更為精細的區分,甚至可以精確到每一個受眾個體的特定需求。

   以此為基礎,一方面,對於受眾需求的準確了解可以向前延伸至新聞生產環節,從而準確地選擇具有受眾期待的新聞熱點。另一方面,可以將前期已做處理的新聞內容進行多渠道、多輪傳播,從而實現新聞價值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比如,同樣是中國女排多年後重奪世界盃冠軍的消息,不同的人群的關注點會有差別,有人關注主教練郎平,有人關注中國女排究竟能走多遠,有人關注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機制等,因此,除了對女排奪取世界盃冠軍的相關消息進行全面報導之外,這些受眾關注的話題也應該有充分地涉及。傳統意義上,這些內容會歸為花絮和深度報導類,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就可以在大眾傳播渠道進行全面報導的基礎上,在新媒體平臺上,針對不同受眾進行內容推送。

   當然,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的內涵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它不僅包含傳統意義上通過傳播渠道而實現的新聞傳遞過程,同時也包括接受作為用戶的受眾提供的反饋過程,甚至也包括通過多種手段獲取受眾表達興趣和信息消費偏好的相關數據的過程。如果以這樣的視角看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傳播效率的提升,對於傳統媒體人而言,恐怕還有許多基本功要做。(戴元初)

   本文內容由環球時報社提供,轉發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說話是金,沉默是銀
    有一句英國諺語說:說話是銀,沉默是金。顯然,「金」比「銀」要貴重得多,於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把這句諺語奉為人生的信條,認為智者要處事泰然,就要適時保持「沉默」。沉默有時確實是金,運用恰當,便可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 大數據技術下新聞傳播的倫理規制
    每一次新技術被應用於新聞傳播領域,都會給傳媒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驅動下,新聞生產、信息發布、用戶體驗以及信息反饋等被重新定義,而傳媒、公眾和技術也在互動中出現了異化,產生了倫理失範問題。
  • 21鄭大考研新聞與傳播專業考研數據分析
    【天任鄭大考研網】21鄭大考研新聞與傳播(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考研數據分析1.專業代碼及專業名稱:055200 新聞與傳播所屬院系:新聞與傳播學院2.專業考試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④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3.複試分數線:2018年:55
  • 對外新聞傳播策略:增強軟實力 善用「巧實力」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如何,決定和影響著這個國家的整體實力,是制約這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新聞傳播領域,「軟實力」競爭的焦點在於如何提升新聞媒介的信息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並以此來擴大新聞媒介自身的影響力,最終達到增強國家軟實力的目標。
  • 說話是銀,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對於一些事,保持沉默或許是最大的智慧。學會沉默,學會改變。你是否發現了,身邊的一些人,隨著年齡的成長,他們慢慢變得沉默了。我想這種沉默應該代表著成熟、穩重。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有時候,沉默是情最好的訴說。有時候,自己心裡難受時,卻說不出來。沉默一段時間後,難受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不想說話,就不要說了吧。在多說無益的情況下,也許沉默是最好的解釋。
  • 《愛說教的男人》:女性如何被沉默
    《愛說教的男人》:女性如何被沉默 張晨晨 2020-05-25 16:44 來源:澎湃新聞
  • 新聞的「話語圖示」——論對外新聞傳播中的跨語言書寫
    在經典之作《作為話語的新聞》中,梵·迪克已經認識到了話語負載於語言的共時屬性,並提出對新聞話語的內容分析需要解構其語言形式表徵。應結合語言學的視域,剖析新聞話語最重要的觀測點——「主題」與「信源」——如何通過如語篇結構、命題句法貫徹落實在微觀語篇文本的書寫中。
  • 新媒體時代,經典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適用?
    毫無疑問,在沉默螺旋理論提出來的年代裡公眾在公共平臺發聲要承擔的言論風險要比今天大得多,因此在更容易自由發表言論的今天,沉默的螺旋理論已經被弱化,但我們觀測到的現象裡,至少在小範圍內,即在某一公共空間內,沉默的螺旋仍在生效,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單一平臺的某一熱點新聞下(非技術性、程序性事件),公眾意見往往還是一邊倒的,關於當紅的「流量明星」底下風評都是清一色好的,如果只關注微博平臺我們甚至會覺得這個明星真的被全世界寵愛
  • 新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分析
    近期,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因其傳播速度快、信息散發覆蓋面廣、交互性強等特點,在此次疫情報導中的影響力逐漸超越傳統媒體。1、新聞傳播主體呈現廣泛性與多元性在以往傳統媒體主導信息傳播的時代,新聞信息主要靠專業的新聞工作者進行採寫與傳播,觀眾只能成為被動的新聞信息接收者。新媒體時代,打破了這一限制,社會上的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
  • 騰訊新聞丨2019年全國兩會網絡傳播大數據報告
    騰訊指數、騰訊媒體研究院綜合2019全國兩會熱點事件,基於微信公眾平臺、微博、新聞網站及客戶端、新聞評論等公開場景傳播數據進行分析。數據顯示,自3月2日至3月15日,2019年全國兩會熱點傳播總量達829.8萬條。  2019年全國兩會議題豐富,媒體報導形式多樣,網民討論熱烈。
  • 「學會善言不易,學會沉默更難」:沉默,才是「說話」的最高境界
    文:趣侃人生圖:源於網絡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說道,「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荒謬殘酷,個人都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人之為人的底線學會善言不容易,學會沉默也很難,但或許,沉默,才是「說話」的最高境界。生活中有很多不順心的事情,你會無言以對,更會無可奈何,承受一些突如其來的嘲諷,也會聽見一些不切實際的謾罵,我們沒有必要去和這些不知道真相的人去辯白,因為他們只會相信自己看到的真相。可能有的人不喜歡沉默,覺得這是軟弱,是認輸,是屈從,可有的時候,沉默是威嚴,是謀略,是說話的最高境界。
  • 史上最全的南開大學新聞傳播考研數據分析
    二、南開新傳各項數據詳解(一)學校影響力求職中,學校影響力遠甚於學科影響力。全國的大學經過這麼多年的競爭,在大部分老百姓中有著相對比較統一的檔次認知。但是全國眾多大學中五花八門的各類專業,對於非本專業的人或普通老百姓而言,其實力或排名完全是一頭霧水。
  • 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院長等聚焦「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
    上半場論壇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張濤甫主持。在致辭中,張濤甫教授對各位參會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表示,針對當下技術驅動的傳播變革,新聞傳播學科必須進行整體性的回應。在應變和求變的過程中需要堅守哪些「不變」?技術變革下人的主體性如何彰顯?尋求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如何確立學科的主體性?各位與會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 [學子論文]微博在突發事件中對於新聞傳播機制的改變【2】
    在這次突發事件危機處理中,由於相關方信息發布及時,相關方表現得到網友認可。 與之對應,加V名人、微博達人和普通網友的聲音在微博中也得到傳播。在#波音777墜機#微話題中的「網友分析」角度,更多引用的是與航空相關領域人員的話語。微博內容主要集中在飛機失事原因的推測和對於未來乘坐飛機安全方面的一個警示。 總之,在韓亞空難事件中,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新聞傳播機制。
  • 來自開放數據的閃電新聞:如何從數據中找到新聞線索
    談及「數據新聞」,我們通常有兩種操作思路:一是通過「數據挖掘」(data mining),找到新聞點;二是在已有的新聞中,添加呈現數據的元素。其中,「數據挖掘」指從資料庫中尋找到有價值新聞點。這些從資料庫中爬取的信息可能會給新聞調查帶來新的調查思路。
  • 新聞傳播專業都是高分拼殺,你要當炮灰?還是上岸?
    比如2020年廣西大學除了幾個名詞解釋可以從考綱中找到,簡答題和材料題已經完全超出考綱。二是兩極分化嚴重。這幾天陸續有新聞傳播院校公布複試調劑錄取數據,我們從以下數據了解今年的趨勢:我們從隨機抽取的貴州大學和吉林財經大學調劑錄取上就可窺一斑。
  • 2021上海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考研指南(專碩)|報錄數據、參考書...
    學院下設新聞與傳播系、電影電視系、文化產業管理系,現有傳播學、廣播影視編導、文化產業管理等3個本科專業(及方向);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新媒體傳播與管理交叉一級學科博士點,新媒體一級學科碩士點,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和MFA(影視藝術)等2個專業碩士點。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傳播學碩士點於2003年5月經學校批准後設立。全系擁有29名全職教師。
  • 名校新聞傳播複試考什麼?2018名校新聞傳播複試題大點評(一)
    二是題目中有很多的「反技術決定論」型題目。例如算法推薦取代編輯,新聞人處於焦慮狀態,大數據和區塊鏈的弊端,中央廚房的問題等等。(我估計接下來VR、直播的弊端也會出現)好像有意要給某些技術「找茬」。這種題目怎麼答?其實它背後是希望你能用新聞學、傳播學的理論全面評估一個技術的可能問題。
  • 西安工程|055220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
    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業務課試題適用專業名稱: 055200新聞與傳播考試科目名稱: 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 科目代碼: 440注意事項:1、請將答案直接做到答題紙上,做在試題紙上或草稿紙上無效隨後,記者陳博的撰文《每人都有15分鐘站上道德高地罵記者》中坦言「如果姚貝娜病逝時,全國媒體都靜默呢,都迴避呢,這對她才公平嗎?」《深圳晚報》對此進行了三次回應:第一次,17日以氣氛營造的方式進行簡要回應,「在眾聲喧譁中,請讓我們安靜地為姚貝娜誌哀」,其簡短回應並未獲得輿論認同。
  • 沉默時不想說話的句子,心酸虐心,哪一句戳中你心底?
    1、沉默的時候,不是心情不好,是身心疲憊了,不想說話,只想一個人靜靜地待一會兒。3、越來越沉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你不想說話了,也有可能是因為你不知道跟誰說。The reason for more and more silence may be that you don't want to talk, or it may be that you don't know who to talk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