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的語境解讀

2020-12-12 人民網傳媒

摘 要:新媒體的興起,不僅改變了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也對人們的言行方式造成極大的衝擊,給社會結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開創了媒介傳播的新語境時代。本文從新媒體的簡介、新媒體語境的概念釋義和新媒體語境的特徵解讀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傳播語境

隨著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大眾傳媒功能角色的轉變,以網絡媒介為代表的新媒體不僅改變了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也對人們的言行方式造成極大的衝擊,給社會結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同時新媒體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傳播方式,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信息化社會裡一種獨特的場域――我們是在新媒體的語境下言說和行動。那麼什麼是新媒體?如何理解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語境?新媒體語境具有什麼特徵?新媒體給人類傳播活動和生存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同時也給學術理論界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課題。

一、關於新媒體

自全球化的網際網路出現以後,國內外關於新媒體的論述很多,從定義的角度來看:一是從傳播方式的角度,如美國《連線》雜誌將新媒體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二是從與傳統媒體相區別的角度,如上海戲劇學院新媒體領域的陳永東副教授認為,「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媒體及各種應用形式,目前主要有網際網路媒體、掌上媒體、數字互動媒體、車載移動媒體、戶外媒體及新媒體藝術等」;三是從技術應用的角度,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將新媒體定義為「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同時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有著巨大的包容性」;四是從社會關係層面的角度,如中國傳媒大學黃升民教授認為,「構成新媒體的基本要素是基於網絡和數位技術所構築的三個無限,即需求無限、傳輸無限和生產無限」。

任何一個科學的定義都有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本研究認為上海交通大學的蔣宏和徐劍在其主編的《新媒體導論》中對新媒體的定義更具合理性。兩位學者認為,就其內涵而言,新媒體指20世紀後期在世界科學技術發生巨大進步的背景下,在社會信息傳播領域出現的建立在數位技術基礎上的能使傳播信息大大擴展、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就其外延而言,新媒體主要包括光纖電纜通信網、都市型雙向傳播有線電視網、圖文電視、電子計算機通信網、大型電腦資料庫通信系統、通信衛星和衛星直播電視系統、高清晰度電視、網際網路(Internet)、手機簡訊和多媒體信息的互動平臺、多媒體技術以及利用數位技術播放的廣播網等等[1]。

科技進步為新媒體發展提供最根本的技術支持和保障,同時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也產生了進一步促進科技進步的需求。在步入Web2.0時代之後,又有人提出了Web3.0的概念,媒介形態信息化的趨勢更加明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也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融合趨向,新媒體作為一種技術形態將會面臨新的更新換代。正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所言,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新」是相對於「舊」而言,相對於報紙,廣播是新媒體;相對於廣播,電視是新媒體;相對於電視,今天的網絡又是新媒體[2]。那麼,相對於今天的新媒體,將來的「新媒體」又會如何呢?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組成要素和內在原動力的基本原理,我們可以預言,不斷發展的新媒體將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存方式,促進人類在思想文化上的大融合,從而真正體現出資訊時代全球化的意義。

二、新媒體語境的概念釋義

媒介是大眾的語言符號傳播方式,其信息載體的更替和社會環境的變遷決定了每一個時代的傳播必定有其獨特的「語境」,通常我們用「傳播語境」來描述特定的歷史時期相對較於穩定的社會傳播體系。

當我們以歷史的眼光宏觀地審視今日之新媒體時,就會發現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信息化設備終端的廣泛普及,它與社會的互動日益彰顯,並且通過不斷改變傳播生態和社會面貌最終完成了一個功能角色的轉變,即「由單純地帶來一種新型信息傳播方式,上升至普遍化、內在化地改造社會結構」[3],從而開創了媒介傳播的新時代,將我們帶入一種全新的語境。美國的馬史?波斯特教授在《信息方式:後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一書中就闡述了「信息方式」的變革給社會結構的帶來的深遠影響。他認為,當電子媒介進入我們的日常交往時,其語言的多變性引發了意義的去中心化,以及自我意識的消解,對人們感知自我與現實的方式帶來的深刻影響,同時信息方式下的語言「包裝」對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及整個社會關係都進行了重新構型。正是在這種「深刻影響」和「重新構型」的過程中,形成了信息化社會裡一種獨特的言行環境和闡釋背景――新媒體語境,「這意味著一種新的認知框架和價值安排:新媒體介入下的話語表達、社會性格和文化形態」[3]。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新媒體語境也可以擴展到一種思維框架、一種理論範式以及一定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諸多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繫,就如同託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範式」一樣,在各個學科領域的研究中發揮著限定的作用――制約和解釋,即人們本能地堅持的一種先入為主的認知模式,在特定語境的思維定勢之下對研究對象的本質意義和社會價值進行有效的揭示和解讀,舉凡歷史語境、社會語境、文化語境、民族語境等等概念殊途同歸,意味著「指向構成與制約社會活動的、雖不必然可見但仍屬限定的力量」[4]。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新媒體語境是由新媒體社會影響的普遍性擴張進而內在化地改造社會結構而形成的信息化社會裡一種獨特的社會傳播體系,是在一定時期內影響和制約人們認知和實踐的一種意義背景和文化形態。

三、新媒體語境的特徵解讀

新媒體的大眾化所形成的新媒體語境以不可阻擋之勢急速蔓延和拓展,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到來;同時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如開放性、平等性、匿名性、交互性等,使新媒體語境相較於傳統媒介文化語境呈現出新的特徵。

(一)公眾化的話語表達

在傳統新聞傳播活動中,信息傳播以傳播者為起點,以接收者為終點,以一種線性的傳播模式傳播新聞,這是少數人對多數人單向的傳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層層把關的傳播。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格局,通過整合點對面的大眾傳播和點對點的人際傳播,使信息傳播主體實現了公眾化,構建了雙向互動的信息傳播模式。傳播模式的改變使公眾獲得了自身的話語權,公眾可以通過新聞跟帖、網絡論壇(BBS)、博客、郵件和個人空間等多種載體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甚至可以通過「群體極化」效應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力,對新聞事件的發展產生自己的影響。以增幅最大的言論載體微博客為例,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發布的《第31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國的微博用戶規模達到3.09億人。公眾不僅可以在這種普及的新媒體形式上「記述自己的心情」,同樣也能就某些重大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現實社會中的精英人士、領袖人物、權威媒體所具有的話語霸權被消解,公眾意見表達的主體實現了「平民化」。

(二)全球化的意義背景

麥克盧漢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所預言的「世界村」(global village)如今已經成為現實。基於計算機、通信、數字廣播等技術的新媒體,通過網際網路、無線通信網、數字廣播電視網和衛星等渠道,使人們與外界乃至整個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極大地拓寬了人們感知事物的信息面、知識面和思維面——人們在全球化的意義背景下認知和改造世界。如今,不管你是在紐約巴黎這樣的大都市,還是在天山腳下的小山村,只要通過以電腦、手機、PDA、MP5等設備為終端的媒體,你都能廣泛接受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並可以根據需要主動搜索、尋找資料和調閱網頁,真切感受到天下在此的國際性。在全球化的意義背景下,傳統的時空觀念被徹底顛覆,同時新興的感知模式將人類帶入一種全新的交往環境之中,人們通過各種媒體終端在全球範圍內相互傳遞信息,同時他們自己也被物化成媒體和網絡的一部分;各國的文化、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符號通過國際傳播體系,進入中國的大眾傳播系統,使中國大眾層面的符號環境演變成了國際符號環境的一部分,地域的界限和文化的差異在同質的信息環境中不斷衝突、消解和融合,新的價值體系在舊體系的崩潰過程中逐漸得到確立,形成新媒體環境下的感知環境。

(三)多元化的文化形態

文化的時代性品格源自於它與最廣泛意義上的民眾所建立起來的密切聯繫,即文化的時代性取決於文化的大眾性。主要在網際網路等數位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媒體,同樣繼承了「多元、開放、共享」的網際網路精神,憑藉技術優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廣泛的受眾人群和公眾基礎,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公眾的多元文化訴求,從而形成了多元文化並存的繁榮景觀。多元化的文化形態一方面體現在多種意識形態、多種文化觀念和多種學術派別在相同的時間和空間裡並存,即主流文化之間的競爭與融合,不僅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情況不復存在,完全本土化的文化也在不斷滿足公眾的多樣化需求的過程中與世界文化接軌。另一方面體現在網絡「草根文化」興起,即大眾文化以網絡特點為基礎的分化發展。隨著網絡社區等新媒體的蓬勃興起,血緣、地域、工作學習關係不再是人們結合在一起的指定因素,人們更可能因為興趣和價值觀的認同而以「群」的形式集結。無論是從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意義,還是從滿足最普遍人群的文化需要角度,多種多樣的網絡群體文化已經成為社會大眾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楊振英,男,解放軍75406部隊司令部副團,中校,碩士,主要從事軍事戰略研究;劉石檢,男,解放軍75406部隊司令部副營,少校,碩士,主要從事黨的建設研究。)

參考文獻:

[1] 蔣宏等.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 熊澄宇.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的發言[Z].www.cctv.com.

[3] 胡百精.新媒體語境、危機話語與社會性格.中國新媒體傳播學研究前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相關焦點

  •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探析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在新興媒體蓬勃發展、人機互動產品普及的今天,思維活躍、對新興技術和產品敏感、價值觀容易受侵染的群體——大學生接受教育、收集與傳播資訊的途徑,從傳統的教室課堂和報紙書刊為主,正在轉向新興媒體;當今新媒體語境下,「短、精、快」已成為信息傳播的明顯特徵,充分借力新媒體的表現形式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隨著近年新媒體環境的出現和變遷,時代也賦予了這一理論以新的內涵。 二、新媒體語境下的新現象 面對網絡傳播媒介具有的受眾身份的匿名性、傳播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網絡受眾的年輕化以及傳授雙方的平等性等特點,在信息充分流動的網絡場域中,公民個體敢於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也能迅速獲知公眾意見,即使是和大眾媒介觀點不一致,也不一定會以其觀點來代替自己的,這就給沉默的螺旋中所說的「單一氣候」的形成帶來了困難,所以有學者認為在網絡時代或者新媒體語境下
  • 淺談: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徵研究
    數位化技術與新媒體傳播環境迎來了讀圖時代和影像時代,無論從攝影的物質形態到攝影的文化形態還是攝影的藝術形態,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普通大眾逐漸從幕後走到臺前,以高度的熱情與參與意識,用數碼攝影記錄生活,表達自己,目擊、見證新聞現場。攝影走出藝術象牙塔,開始大眾化的攝影時代。數位化的新傳播環境作為存儲載體和傳播載體,以全新的傳播方式構建著時代影像的形態及走向。
  • 全媒體語境中電視播音主持發展探究
    2、電視播音主持發展現狀 傳統媒體下播音主持行業衍生於電視媒體,作為一種派生行業曾受到過衝擊;在當前新媒體時代,其原有的優勢地位無法顯現,反觀全媒體語境下的現代播音主持人,很多未受過系統的專業培訓,無論是表達方式還是行為舉止均比較隨意;雖然較之於傳統媒體下的播音主持略顯不當,但是更加接近廣大受眾的欣賞口味,因此也就更有市場,更符合新媒體語境。
  • 《智能時代新媒體概論》教材助推「智能+」
    而《智能時代新媒體概論》出版,也正是從以往眾多的新聞和新媒體教材的手上,接過培養新型新聞傳播人才的接力棒,在教材除舊布新、助推「智能+」的賽道上迅跑。 智能+是本教材為讀者抹上的一道基礎底色,從橫向上充分體現了現代學科融合的必然趨勢。進入21世紀,由於大數據、IOT、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腦機結合等新技術的驅動,使得人類信息傳播進入了暫新的智媒體時代。
  • 新媒體時代下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進路丨19北大傳播學碩
    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並非只停留在書本與理論之上,而是具有深刻的現實洞察與人文關懷,並且,相關研究在新媒體時代下既繼承了學派衣缽,也結合時代開拓了新的研究課題、取得了新的進展。結合中國語境,不少學者從國營電信運營商、民營新媒體企業、政府公共服務與社會個體之間的權力視角來分析傳播市場及其格局,並在其中探討網際網路與傳統媒體治理方式、企業責任與媒介素養等話題。03傳播政治經濟學硏究的進路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進路同樣需要結合學術脈絡與時代發展進行分析。
  • 文摘類報紙在新媒體時代亟待突破
    原標題:文摘類報紙在新媒體時代亟待突破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文摘類報紙的發展遭受嚴重衝擊,其與都市報相比,在時效性、廣告傳播、資金收益、影響力等方面均處於弱勢地位。但文摘類報紙本身具有獨特的存在價值及發展意義,仍然可以在激烈的新媒體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 探析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形象的跨文化傳播
    摘 要:新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日益顯著,需要研究者持續關注在新媒體語境下的中國形象跨文化傳播。在風靡全球的最大網際網路演講平臺上,TED演講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有以下特徵:作為崛起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對全球發展既存在威脅又是有利的合作夥伴,同時國內矛盾突出。
  • 黃楚新:新媒體語境下公共議題的「滿意解」: 社會價值與個人需求的耦合
    圖1  公共議題的兩種生成路徑社會事件是否會進入公共領域成為公共議題,在新媒體語境下主要有兩種路徑(見圖1)。其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以及新聞生產者的邊界泛化,個人、企業、組織等各種主體成為了信息產品的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受眾的主體地位凸顯,生產與消費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這決定了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消費是以受眾為本位的。
  • 頭條|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何方?
    目前,媒體融合正處於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對於科學普及和宣傳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也給傳統專業性較強的科普刊物帶來了許多困擾。科普期刊如何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科普期刊在網際網路科普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經驗值得分享?新形勢下科普期刊在移動科普方面還面臨著哪些不足和挑戰?
  • 新媒體時代媒體承擔哪些社會責任
    以故事性事件解讀新聞,創新輿論引導。在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單一的新聞事件已經很難吸引受眾,新聞從業人員要根據熱點事件選取合適的選題,將選題經過故事化處理,堅持在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包裝後再發布。這種新聞的採編方式在傳播效果上更具有說服力,能夠將新聞更加鮮活地展現出來,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
  • 人民日報新媒體新聞評論話語分析
    而在新媒體時代,社交網絡的所有埠都可以發表評論,媒體設立議程設置的功能也逐漸的在弱化,可以說主流媒體的評論,遭遇了網絡評論的「熱核聚變」(盧新寧,2017)。但是人民日報肩負著發表黨的觀點和輿論風向標的責任,在輿論中的地位不能夠被邊緣化。就是在這個時候,人民日報評論部作為人民日報輸出觀點的重要力量,也需要被新媒體的網絡環境倒逼著往新媒體的方向發展。
  • 文化的中的「高語境」和「低語境」你知道多少?
    高語境文化的特徵是人們在交流過程中重視「語境」而非「內容」,而低語境文化則恰恰相反。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就處於高語境文化尖端,是東方文化的代表,美國及大部分北歐文化則處於低語境文化。這就充分體現了中方的「含蓄美」和西方的「簡約美」。
  • 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策略研究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發展現狀,然後以央視紀錄頻道為例,分析電視媒體轉型的成功經驗,提出電視媒體轉型升級的策略。
  • 官方新聞報導和新媒體民間話語的對抗性解讀
    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主要針對編碼/解碼模式的第三點——對抗性解讀來分析,在昆明PX事件中,官方媒體是如何進行話語建構,以新媒體為代表的民間話語是如何對官方新聞報導進行對抗性解讀,從而查看對於同一事件,不同的思想是如何鬥爭博弈的。
  • 第五屆「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全球論壇: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變革
    為此,徐立軍呼籲應為傳統媒體中做新媒體的人點讚,並希望各位大講堂學員有機會能為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強熒指出,儘管商業門戶網站對主流媒體的第一影響力形成挑戰,上海主流媒體公信力的評價仍然較高,尤其是涉及國家政策、重大事件信息時,主流媒體的解讀最具權威性。同時,青年讀者比中青年讀者對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更加認可,主流媒體依然擁有許多青年忠實用戶。
  • 【真題解析】文化帝國主義,我國新媒體語境下的拓展閱讀,考察頻次超過10次
    媒介素養指的是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批判能力以及在生活中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發展中國家的受眾對媒介信息的解讀往往還不夠全面、獨立和客觀,易跟隨文章作者的寫作意圖走。另外,發展中國家受眾對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為自身發展服務,還不是很清晰——在大眾傳媒信息過量的年代,容易迷失,甚至患上「信息焦慮症」。
  • 論新媒體傳播生態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挑戰
    3.主持風格單一化,全民時代結束 對於新媒體來說,其所採用的方式主要是藉助於網絡和電視節目,在觀眾認知方面進行重複性的覆蓋,因此,主持人在其所主持的節目之時,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對節目更好的進行掌控和把握,在保留自己特色的主持情況下,進一步的去迎合觀眾需求,因此,通俗來說,就是去要求主持人風格的多樣性,也意味著全民時代的結束。
  • 陳永東: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思維
    陳永東: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思維來源:TopMarketing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思維(陳永東演講實錄)大清早很多人沒有趕到,我第一個開炮了。非常忐忑,因為在座有許多業界的大咖,卻是學界代表首先發言。這個案例中,許多帳號使用了同一張圖,這張圖很有意思,這張圖一打開大家就明白了,這是當時的熱點,這個怎麼解讀就看你的了,例如:「郭小四跟姚明合影過,確實合影過」,這個帖子轉發肯定不會少。最後一點就是用戶協作思維。例如,利用百度百科及百度知道,可以免費上傳對你的公司或產品的介紹,為什麼不用?還有右下角這個活動,可以讓網民幫你來產生內容並傳播,這是新媒體非常重要的思維。
  • 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現象的探析
    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兒童的成人化體現在外表、言語、行為、價值觀念等方面。視聽本位、秘密暴露、經驗同質、娛樂至死、童年消逝等是導致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的主要原因。  關 鍵 詞:新媒體;兒童成人化;「小大人」  新媒體,作為網絡時代的引領者,不僅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今天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加恣意地享受著新媒體帶來的歡樂,也因新媒體變得忙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