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探析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在新興媒體蓬勃發展、人機互動產品普及的今天,思維活躍、對新興技術和產品敏感、價值觀容易受侵染的群體——大學生接受教育、收集與傳播資訊的途徑,從傳統的教室課堂和報紙書刊為主,正在轉向新興媒體;當今新媒體語境下,「短、精、快」已成為信息傳播的明顯特徵,充分借力新媒體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運營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融入在校大學生的日常教育中,塑造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時代要求。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黨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高度概括和精練總結,是當前引領社會思潮的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對其關注度和認同度穩步上升,但對其內容理解程度不均衡現象仍然存在。有效拓寬當代大學生的認知渠道,切實提高認知深度,成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時代要求。

一、新媒體語境下帶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新困難

(一)新媒體的主客體平等性弱化了傳統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

新媒體技術的主客體平等性,使得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大學生在新媒體語境下呈現出明顯的認知、實踐、評價和決策等四個方面的主體性,進而使傳統教育中的主客體關係轉化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於對等地位,二者的主客體角色定位漸變模糊;在新媒體虛擬世界裡,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自由地表達個人不穩定的觀點和想法,其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在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也對傳統教育中處於主體地位的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困難和考驗。

(二)新媒體的海量信息特徵提升了教育內容的複雜程度

新媒體自身最大的兩個優勢是「海量信息」和「自主選擇」,具有大眾性、豐富性、快捷性的海量信息消除了知識邊界,充斥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魚龍混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資源,方便人們「自主選擇」;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群體中卻有不少人在海量信息中缺乏對信息的鑑定、選擇與合理吸納,在浩如煙海的信息裡迷失了方向,難以作出正確判斷和選擇,而一切都想選擇與一切都無法選擇的迷惘使得學生產生焦慮;面對各種複雜甚至矛盾的信息,有的學生因困惑不解出現新的信仰危機,價值觀變得模糊不清,影響和改變著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理解和根本認同。

(三)新媒體短小精練的信息傳播特性衝擊著傳統的教育方式

新媒體已經成為現代社會資訊傳送的主要途徑,能快速便捷地讓來自於不同渠道、不同價值觀點、不同文化類型的內容充盈著大學生的視野,在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中轉變著他們汲取信息的渠道,撞擊著他們尚未固化的思想觀點和理念價值,致使單一、單向的「填鴨式」「講授—接受式」的傳統課堂教育模式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失語,在新媒體語境下呈現出功能「障礙」和集體「失效」的尷尬境況;另一方面,大學生也熱衷於通過短小精練的方式傳播信息、交流感情和表述觀點。信息傳送便利快速,價值觀點混淆,極大地衝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重弱化腐蝕了其影響力和實踐效果。

(四)新媒體的開放交互性考驗著宣傳思想工作者

新媒體語境下不同種類的意識形態信息跨越了時空障礙,繽紛各異的價值理念的衝突碰撞更加彰顯,同時,由於大學生獨立意識和信息選擇能力的提高,使得大學生價值觀點選擇的空間無限放大,價值觀取向呈現多元化、多向性,幹擾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認知與認同,大大增加了教育的不可控性,這對宣傳思想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網絡信息素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新媒體語境呈現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的新機遇

(一)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同時,其終端設備產品急速普及,這讓教育的時間、空間和途徑都得到了明顯的擴展,教育的輻射力和浸透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相比於傳統教育載體和陣地,網際網路站、網絡電視、校園LED終端、智慧型手機等新媒體終端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渠道,而這些新媒體終端產品作為大數據、大信息的集成體,信息承載量大、更新便捷、傳播迅速,可以成為對大學生施展價值觀教育的傳播通道和工具,使其通過個人PC、生活區的網絡TV、校園的LED屏和隨身的手機等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教育資源,在潛移默化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微信息」通過「微傳播」得到宣傳滲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障礙,提升了教育的覆蓋面和教育效果。

(二)新媒體技術的高度集合特徵擴充了價值觀培育的手段和方法

新媒體技術及其設備系統可以提供聲形再現、圖文並茂、情景交融的教育教學環境和資源,直觀、生動、形象地提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軟傳播信息,這種以大學生樂於接受、更加新穎靈活的教育手段,有效促進其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的深度介入,可以提高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同時還使得學生能直正地發揮其認知主體的作用,在大眾的眼球爭奪戰中獲得優勢,從而有利於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

(三)新媒體技術的開放性和交互性提升了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者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的便捷性和時效性

新媒體良好的開放性、交互性讓教育的主客體可以隨時隨地、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討論交流,這對於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者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提供了極大的便捷性和時效性,能迅速研判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培育,保證大學生價值觀不跑偏,從而提升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四)新媒體技術的超現實性和平等交互性提高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的親和效應

新媒體語境下,主客體身份淡化,師生可以雙向、平等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討論交流,並避免了「面對面」的矜持,消除了戒備和隔閡,大學生可以自由地發表個人觀點,成為主動積極的參與者而非以往被動消極的接納者,發揮了其在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這在開放的、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將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受教育者容易產生厭倦情緒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潤物無聲地向大學生們教授,增強了教育的親和效應,提升了教育的實效性。

三、數字媒體語境下實施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的理念

(一)從以往單一的教師為主導,轉變成師生之間雙向交流和平等互動

新媒體所具有的特性正好符合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互動的理念,高校教師通過新媒體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呈現、表達與培育,更能高度吻合學生的觀念和需求,實現平等;大學生思維活躍,可以實時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利用新媒體不受時空限制進行討論,可互相借鑑學習。

(二)將以往學生反饋信息滯後轉變為學生實時參與和同步反饋

新媒體的即時性特點,讓教育信息傳播克服了時空的限制,傳播途徑更加多樣化,更直接地面向大學生,讓大學生實時參與,讓教育內容和信息反饋更加快捷暢通;教師得以及時地把握大學生認同度的反饋,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掌握更多的話語權提供了便利。

(三)將傳統意識形態教育中的灌輸式傳播向滲透式傳播轉變

新媒體為消除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隔閡提供了強大的力量。教育者加強對價值觀教育內容的正確把控,大學生在校園媒體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選擇希望閱讀的訊息,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潛移默化地、全方位地浸濡大學生的思想。

四、新媒體語境下實施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在該指導原則下,尊重大學生的多元化價值觀,將馬克思主義一元思想與大學生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的思想特點相結合,巧妙、靈活、科學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從而引導大學生在面對多種價值觀碰撞的時候,能夠取其優點,去除缺點,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更加具有實用性。

(二)堅持引導與過濾相結合的原則

在新媒體上引導主流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強制性地加築「防火牆」,同時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力度;對湧入的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自由」「民主」相對立的西方所謂的民主自由思想、負能量信息和言論及時進行過濾和屏蔽,以減少這些信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衝擊,讓正面信息得到傳播,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堅持繼承性和創新性相結合的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過程中,不能只利用新媒體,很多時候還需與傳統教育模式進行結合,如心理引導、心理諮詢、實踐鍛鍊等方法。針對傳統教育方法的弊端,如受限於時間和地點、傳播信息數量小等,教育過程中可加入新媒體元素,讓其得到廣大大學生的喜愛。將傳統教育方法和新媒體技術兩者結合起來共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

(四)堅持虛擬性和現實性相結合的原則

虛擬性是網際網路的特性,也是網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體現。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網絡虛擬性這一特點,以此來進行網絡教育活動的開展,讓大學生在網絡虛擬世界裡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同時高校教師還應該認識到網絡的現實性,利用網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通過創新網絡學習形式來促進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五)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者在重視理論教育的同時,也要搶抓實踐性教育,開展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教育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理解,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保證培育效果,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固化於大學生的頭腦。

五、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的推進方式

(一)傳統思想政治課堂上的理論教育不放鬆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者在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培育中,要及時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資源整合優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以文字、圖畫、視頻等形式表現出來,使教學內容更加緊貼現實生活、學習和思想動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以此來讓大學生不僅僅在概念層次和理論體系上,更要在價值觀念和情感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認同。同時,可通過開設網絡課堂,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通過觀看名師和大家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品課程視頻等,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傳播。

(二)實現課堂內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深度挖掘和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及其產品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載體和切入功能,開發可植入學生電腦的信息推送軟體和手機APP,並通過網絡連結分布於學生生活社區的牆面網絡電視(IPTV),充分發揮高校「易班網」平臺,對思政工作者的微博和微信予以二次功能開發,形成一套有機的、多維度、立體化、全覆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綜合平臺,以扁平化傳播的獨有特徵,讓學生即時成為信息傳播、信息接收的中心,大大加強信息傳播的長尾效果。

(三)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工合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資源

將傳統的文字教育信息加工合成為聲形再現、圖文並茂、情景交融的教育資源,以手機報、電子雜誌、音頻、視頻等形式直觀形象地提供多種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於一體的教育信息,通過綜合平臺,可以隨時隨地滲透給學生,潤物無聲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大學生頭腦中。

(四)培育過程中尊重大學生個體認知發展規律

依照培養學生的識、知、感、施的主線,強調教育的科學性,重視教育的開放性,遵循教育的規律性,尊重教育的平等性,突出教育的情感性,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被動灌輸」到「主動汲取」的轉變。

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拓寬教育渠道,完善教育手段,豐富教育形式,延伸教育觸角,加強軟傳播,激發當代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尊重感和自我感,極大提高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動性,有效破解培育工作中「內容枯燥乏味、載體傳統單一、模式固化死板、傳播停滯不前、效果微乎其微」的癥結,實現培育工作的體系化、專業化、通俗化和長效化,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切實實地固化於大學生頭腦中。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課題批准號:EIA16046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新媒體傳播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本文就新媒體傳播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探討,意在闡明新媒體對構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所起到的積極意義和深遠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媒體;傳播方式 當今世界,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集中體現在以文化軟實力為主導的綜合實力的競爭。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精髓,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和內涵。
  • 周彬、龔秀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基於網絡流行語影響的實證研究
    校園網絡流行語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探析[J]. 中國成人教育, 2014(9): 75-77.[22]郝小芳. 試論網絡流行語對青少年人際傳播的影響[J]. 新聞知識, 2014(10): 42-43, 60.[23]馬成成. 網絡流行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5(21): 47-49.[24]常宴會.
  • 青年教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析
    當前,世界範圍內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凝聚共識,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高校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支重要力量,自然責無旁貸。
  • 如何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大學作為育人機構和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應成為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淬鍊器,不斷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科學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漸進過程 從個體的價值接受規律出發,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主要歷經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理性認同和行為認同四個階段。
  • 李建華:大學生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大機制
    原標題:大學生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大機制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是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使命。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基礎主體,這不僅需要社會的大力倡導與實施,更需要大學內部的體制機制創新。大學生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建構十大機制。
  • 如何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光明日報-光明網
    認知認同,主要是讓大學生完整、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實現認知認同不僅要讓大學生知曉認同「三個倡導」的具體內容,更要理解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現實基礎、三個層面及每個層面內部的關聯性、優秀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聯繫等。
  •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
    高校應積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大學生人格塑造中,滋養心靈,陶冶情操,砥礪品行,使大學生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者、踐行者和守護者。  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導力,對大學生人格塑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 00後大學生社會主義心價值觀教育應當重視與新媒體的融合
    二、新媒體對00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挑戰 1.自由化的傳播環境,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難度值 新媒體提升00後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並為他們帶來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資源的同時,也意味著高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導性和權威性正逐漸消解。
  • 發揮高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中著重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有中國精神,而中國精神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前提下,積極深入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世界,把長期以來我們民族形成的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繼承和弘揚起來,使之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服務。」
  •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使命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使命 發表時間:2014-11-27   來源:>   在多種思潮多元文化交織碰撞的時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刻,黨中央高瞻遠矚,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華中農業大學: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在大學生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必然要求,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吸引力的迫切需要和凝聚青年學生投身實現「中國夢」偉大徵途的根本途徑。近期,華中農業大學抓住時機,切實把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頭等大事,高度重視、精心安排、系統規劃、創新方式,取得了明顯成效。
  • 立德樹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維度
    高職院校必須堅持立德樹人使命,緊緊圍繞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切實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新職業教育路徑,持續推進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實現高職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成才。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找準高職院校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切入點,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浸潤作用,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引領作用。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運用各種手段、形式,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育人功能。   從立德樹人維度,探索高職院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 中國文化認同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中國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脈相承的價值理念和精神內涵,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天然載體和重要途徑。這種通過參與大學生文化認同重建並走進校園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式,是一種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理性選擇。  關鍵詞:文化認同;重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
  • 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確保宣傳工作落細落實,4月中旬,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召開全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啟動工作匯報會,對宣傳教育活動進行再安排、再部署。各縣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市委統一部署,結合各自實際,制定工作方案,確定宣傳重點,分解下劃任務,積極開展「24字人知人曉工程」,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引導步步深入,取得實效。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24個字的主要內容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致力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地生根」,著力建設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品位高雅的校園文化,強化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文化氛圍,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 北京科技大學「四育一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根據思想政治教育課課程特點,調整充實教學專題,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依託《思想教育研究》編輯部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舉辦「全國高校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研討會」,總結凝練經驗,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缺失和塑造
    需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大學生塑造勤奮、樸素、創新、思辨、獨立、理性、客觀、善良的價值觀,這是建設美好未來的重中之重。大學生易受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影響,亟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改革開放以來,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始終未能達到步調高度一致的發展狀態,甚至呈現出「重經濟、輕文化」的趨勢。
  • 廣東高校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知識教育
    針對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新媒體時代帶來的價值衝擊,充分利用各類學科資源,打造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平臺,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極大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認同度。  3.以知識外化的踐行促進引領。
  • 依託「四微一平臺」,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方式
    2.微博:打造「師生互動樂園」的校園微博平臺   學校宣傳統戰部成立了大學生記者團,團內設立了新媒體部、攝影部、採編部、網宣部、辦公室五個部門,以老師帶學生的形式,運營學校的新媒體微信、微博,專門負責微信、微博各類信息的發布;學校微博自開通以來至今,總訂閱人數為 4167 人,學校官方微博關注校園生活身邊的點滴,同時也關注國家政策與最新先進思想,引導積極的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司法應用與制度保障
    依通行看法,在當今中國的司法語境中,社會效果始終只應當起到拾漏補遺的輔助作用,只應當在特殊類型案件中、在法律體系框架之內發揮作用。不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要求我們必須跨越西方法治話語的二元對立思維所建構起來的法律與道德的鴻溝,在中國「和合」的思維語境裡溝通起法律與道德的邏輯敘事,完成法律與道德的話語整合,建構中國人特有的一種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