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下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進路丨19北大傳播學碩

2020-08-31 胡師姐新傳考研

2019北大傳播學碩862

論述2:新媒體時代下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進路

答題思路

這道題難度較大,是吳靖王洪喆兩位老師的重點關注領域,想要答得全面比較困難,但是胡師姐衝刺班模考押中了原題,集訓也進行過重點講解。題目已經點明了具體答題思路,因此我們採用總分總結構,在梳理過傳播政治經濟學概況後闡述研究對象與進路,最後簡單評價即可。

參考答案

傳播政治經濟學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分支,上世紀50年代前後,加拿大學者達拉斯·斯麥茲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傳播研究學院開設傳播政治經濟學課程,標誌著傳播政治經濟學派的建立。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並非只停留在書本與理論之上,而是具有深刻的現實洞察與人文關懷,並且,相關研究在新媒體時代下既繼承了學派衣缽,也結合時代開拓了新的研究課題、取得了新的進展。

01

傳播政治經濟學概觀

從學科與理論溯源上來說,傳播政治經濟學屬於「批判理論」,霍克海默、阿多諾與本雅明等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對於傳播工業的思想精髓,融入到了傳播政治經濟學者的研究視角當中。同時,法蘭克福學派學者沒有關注文化產品在生產、流通中的經濟過程,傳播政治經濟學者則從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汲取理論營養,進而對傳播活動所涉及的經濟生產過程與其背後的政治-經濟角力關係展開了深入研究。

除了達拉斯·斯麥茲以外。傳播政治經濟學派的代表學者還包括美洲的文森特·莫斯可、席勒父子、喬姆斯基,以及歐洲的默多克、戈爾丁等人。傳播政治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現代媒介組織呈現高度集中的壟斷趨勢,大眾傳媒的活動最終是為了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意識形態與統治權力。

02

傳播政治經濟研究對象及其時代繼承

文森特莫斯可在《傳播政治經濟學》中,用商品化、空間化與結構化的概念高度概括了該學派與學科的研究重點。新媒體以其開放、互動、去中心-再中心化的特徵與趨勢,在站在巨人肩膀的基礎上,為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時代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商品化

商品化指的是將使用價值轉化為交換價值,而在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傳統研究中,商品化最重要的觀點在於「受眾商品化」,即將受眾及其注意力看作是「商品」,而媒介組織的主要目的是「生產」受眾並將其轉賣給廣告商。從該觀點出發,在新媒體時代,所有廣告商,通過不斷搜集用戶數據並進行精準推送,實質上是在「用戶畫像」與「用戶思維」的旗幟掩蓋下更隱蔽地實現了用戶的「商品化」過程,在龐大的資料庫中,每一個用戶個體只具有廣告推送對象這一層經濟屬性。

空間化

傳播政治經濟學所論述的空間化,主要涉及傳播產業中企業權利的制度延伸,特別強調企業集中的不同形式,或企業增強自身的組織以主導市場的途徑。在以往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不少學者都以美國為例,分析了美國貝斯塔曼、時代華納與維亞康姆等大型媒介集團的壟斷情況。

在新媒體語境下考察我國的媒介市場主要的課題在於思考以 BAT 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如何在發展過程中通過依靠巨大的用戶量而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並最終實現「三分天下「的市場格局。以此來看,空間化不但沒有在新媒體環境下失去生命力反而因為時代的迅速發展與日新月異的產業狀態而展現出新的活力。

結構化

結構化分析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權力、社會關係、傳播實踐間的互相建構過程。結合中國語境,不少學者從國營電信運營商、民營新媒體企業、政府公共服務與社會個體之間的權力視角來分析傳播市場及其格局,並在其中探討網際網路與傳統媒體治理方式、企業責任與媒介素養等話題。

03

傳播政治經濟學硏究的進路

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進路同樣需要結合學術脈絡與時代發展進行分析。

技術與數字崇拜

莫斯可與默多克等學者基於媒介技術發展的歷史沿革,批判了人類歷史上反覆出現的技術崇拜現象與技術烏託邦思潮。在新著《雲端:動蕩世界中的大數據》中,莫斯可再一次基於深刻的時代洞察,分析了當下人類社會對於大數據、雲端新技術的盲目崇拜,這對我們基於時代特色延續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新媒體語境下的傳播現象提供了重要思路。

數字時代的資本主義

丹·席勒在《數字時代的資本主義》中通過分析美國電信拓荒時代的政治權力與資本權力合謀問題,敏銳地預見到在新媒體時代,數字資本主義將以更「高明「地形式控制社會大眾。網際網路等新媒體寄託了人類對於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在新的時期,如何在新自由主義思潮不斷衝擊中國傳統集體主義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於本土的政治與文化邏輯以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將是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必然內涵。

全球傳播與國際傳播秩序

阿芒馬特拉在《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以及《如何解讀唐老鴨》中指出信息文化的全球流動背後的商業意志以及民族-國家邊界模糊所帶來的發展中國家的意識形態危機。在新媒體傳播無邊界、跨國家的當下,如何面對 Facebook、Twitter 負面信息的「入侵」以及以美國好萊塢文化為代表的意識形態滲透、消費主義至上和民族虛無主義情緒,將是所有在當下國際傳播秩序中處於劣勢地位的國家無法迴避的研究課題。

➤ 傳播政治經濟學及其學者,以雄厚的理論基礎、敏銳的社會洞察和高尚的人文關懷,使其自身在傳播學研究當中成為閃耀的恆星,雖然傳播政治經濟學派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是一個不完全建制派的鬆散學術共同體,其將受眾置於一個完全被動地位的視角遭到了其他「批判理論「的攻訐,但在新媒體語境下,其研究對象與進路都具有廣闊的空間。

相關焦點

  • 社會網絡分析丨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09
    2019北大傳播學碩862名解2:社會網絡分析 答題思路 社會網絡分析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研究方法,闡述定義及特點後,再簡要說明主要應用領域及發展方向即可。 答題內容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一套規範的對社會關係與結構進行分析的方法,社會網絡分析的對象是不同的社會行動者內在聯繫而構成的網絡結構。簡單地講,社會網絡分析主要關注兩點:一是點,即社會主體;二是由點練成的線,即社會主體間的關係。
  • 媒介生態學 | 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10
    2019北大傳播學碩862名解3:媒介生態學 答題思路 媒介生態學屬於傳播學的基礎知識,對此我們先簡單說明其定義、來源及代表學者,後可以網絡傳播為例進行闡述。 參考答案 媒介生態學(Media ecology)是用生態學觀點和方法來探索和揭示人與媒介、社會、自然四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發展變化的本質和規律的重要理論思潮,指將媒介及其所處的時代與社會,作為一種生態環境予以關照與考察,體現了一種有機的、整體的、系統的思路。
  •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傳播 | 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解析06
    實際上,文化相對論與研究方法中的民族志等密切相關,該如何評價文化,也可以從批判學派的視角進行分析。有了這兩大視角,如何評價這兩種觀念,其實就有了深入挖掘的思路。文化(culture),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所知通過社會傳播的習俗、知識、有形物質以及行為模式的總稱,其內涵包括一群人的思想,價值觀,習俗和人工製品(如DVD,漫畫書等)。
  • 盧因 | 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解析13
    2019北大傳播學碩862名解6:盧因 答題思路 學者人物類的一般答題思路為:❶ 英文名稱+年代及頭銜+學派+基本經歷+著作;❷ 主要學術貢獻及理論觀點; 參考答案 庫爾特·盧因(Kurt Lewin,1890-1974),著名的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是經驗學派的代表學者,創立了傳播學研究中的「把關」(Gatekeeping)理論。
  •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出版
    近日,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的結題成果《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作者陳世華系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贛江青年學者,華中科技大學—伊利諾伊大學聯合培養博士,長期從事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
  •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知識脈絡
    在改革開放40周年背景下回顧中國傳播學的建制化過程,我們能夠看到這一學術史書寫的內在張力——既要通過清理邊界獲得自立和自主,又要訴諸開放互聯以謀求不斷創新。如此語境中翻開陳世華2018年1月出版的《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一種學術使命感躍然紙上。
  • 批判學派包括哪些學派,各有哪些特點 | 19北大傳播學碩
    2019北大傳播學碩862簡答3:批判學派包括哪些學派,各有哪些特點 答題思路 這道題採用總分結構,設問內容對應的是批判學派的基礎知識,只要回答其學派和對應特點即可。這一學派從宏觀入手,強調用整體的眼光把大眾傳播與社會環境聯繫起來進行考察,尤其重視大眾傳播制度與整個社會、政治統治以及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批判學派認為,經驗學派所採用的研究範式割裂了宏觀視角下的「總體性」,意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對傳播學本質進行深入了解和剖析。
  • 淺談: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徵研究
    數位化技術與新媒體傳播環境迎來了讀圖時代和影像時代,無論從攝影的物質形態到攝影的文化形態還是攝影的藝術形態,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普通大眾逐漸從幕後走到臺前,以高度的熱情與參與意識,用數碼攝影記錄生活,表達自己,目擊、見證新聞現場。攝影走出藝術象牙塔,開始大眾化的攝影時代。數位化的新傳播環境作為存儲載體和傳播載體,以全新的傳播方式構建著時代影像的形態及走向。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正是在西方中心主義的框架下,改革開放時代的傳播與中國工人階級的問題不僅被歸結到現有傳播政治經濟研究的勞資關係範疇,而且被置於道義制高點。第二,由於傳播政治經濟研究把歷史時間零點定為現代歐洲工業資本主義的崛起,並相應地把認同政治的對象鎖定為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工人階級——這是在批判和對立意義上的現代認同政治的奠基時刻,現有研究往往在強調階級不平等的同時,忽視人們在國族、種族、族群、性別、宗教、地域歸屬等方面的認同和情感,更看不到階級認同與其他認同的複雜交互關係。
  • 極品報考分析帖:想考北大傳播學學碩?看這一篇就夠了!
    >專業:北京大學傳播學碩050302學費:一年8000,共計16000,分兩年繳納。:範式與流派》許靜《傳播學概論》2、批判學派:《文化研究導論》《傳播政治經濟學》《傳播符號論》3、研究方法:風笑天《社會研究方法》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4、新媒體理論與熱點:彭蘭
  • 貓哥學長帶你解讀北大新聞傳播命題人老師
    從事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主要出題人。09 嚴富昌(傳播學系)研究領域:網站策劃與程序設計,網絡傳播,非線編輯。《網絡謠言研究》等。一般不出題。10 何姝(新聞學系)研究領域:國際新聞、國際傳播研究、跨文化研究、英語公共演說及遊說研究。
  • 劉海龍:從傳播到媒介:彼得斯與傳播思想史研究的進路[1]
    從傳播到媒介,兩種路徑,是殊途同歸還是升級換代?藉助後知之明,讓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對空言說》的進路及方法。這是本書值得再讀的第二個原因。《對空言說》第一個中文版面世之際,正值網絡媒體剛剛嶄露頭角,中國讀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以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為代表的對話和撒播觀念之爭上,尤其被新奇的撒播觀念所吸引,比如大陸學者的兩篇書評均集中在這個話題。
  • 批判學派包括哪些學派,各有哪些特點|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解析
    2019北大傳播學碩862簡答3:批判學派包括哪些學派,各有哪些特點答題思路 這道題採用總分結構這一學派從宏觀入手,強調用整體的眼光把大眾傳播與社會環境聯繫起來進行考察,尤其重視大眾傳播制度與整個社會、政治統治以及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批判學派認為,經驗學派所採用的研究範式割裂了宏觀視角下的「總體性」,意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對傳播學本質進行深入了解和剖析。
  • 全媒派 | 彭蘭:新媒體研究中的傳播、關係與人
    8月19日晚,彭蘭教授在雲端作了一期題為「傳播-關係-人:新媒體研究的進階」的直播分享。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以文字形式帶大家回顧這場直播,一起來看看彭蘭老師是如何對新媒體傳播中的變化進行解讀,又為未來的新媒體研究提出了哪些建議。
  •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四大轉型趨勢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新媒體;轉型趨勢 2006年,也就是Twitter誕生的那一年,美國《時代周刊》將「你」(YOU)列為年度人物。在數碼文化方興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經被稱為受眾的人們變身成為信息生產的積極參與者。
  • 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
    2020北師大新傳學碩829真題 論述題2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進入新媒體時代,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以往單向依賴為主的單通道傳播模式,衍變成「共時代」的多通道傳播模式。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嘗試創辦自己的新媒體平臺。在此背景下,傳統大眾媒介對於信息的強有力壟斷,正在被新媒體的洪流激蕩出巨大豁口。憑藉新媒體平臺,組織承接了一部分以往專屬於大眾傳播的功能,「從人類新聞活動演變發展的宏觀趨勢上看,一個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共』時代正在到來」。
  • 漸變與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動態特徵及新的功能
    二、漸變: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動態特徵 新媒體具有構築和改變日常社會生活的力量,不可避免地對人際傳播發生影響,特別是帶來了傳播手段、交流方式和時空關係的變化,但這並非突變、巨變,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人際傳播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傳播活動和現實社會關係的體現,經過了人人相系、代代相承的積累與承傳,一定的傳播方式與手段約定俗成地為大眾所普遍接受,在一定時空範圍內具有相對穩定性;同時,新媒體自身也有一個誕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對人際傳播活動的作用和影響是逐步滲入和產生的。人際傳播融合新媒體的傳播特質,互動共進,逐漸發生改變。
  • 學者返鄉催生鄉村傳播研究新範式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傳播技術更迭,農村信息傳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當代鄉村傳播研究出現的新動向與新範式值得關注。  傳播學者趙月枝認為,重構中國傳播學,鄉村問題應當成為整個學科的重點之一。過去的鄉村傳播研究,多在發展傳播學話語框架下,以發展為預設視角,如傳播技術推動鄉村發展等。
  • 謝耘耕: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策略
    謝耘耕: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策略  「新世紀以來,我國進入到一個各種危機頻發的時期。從公共事件傳播來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主流媒介不再是危機事件報導的唯一主角。新媒體日益成為突發事件信息滋生、傳遞、擴散的基本環境,甚至是形成、引發、推動公共事件發展的關鍵力量。目前國內一些公共事件解決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議程設置」模式,即網絡(BBS、博客、播客或手機等)提出議題——媒介關注——全社會參與——政府行為的模式。在雙向互動的新媒體時代,政府和企業都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危機傳播策略。」
  • 【思享·重大·第80期】何雨蔚:從重大新聞學到北大新媒體研究院
    (入營/錄取)、武大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學碩(入營/錄取)九推情況:南大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學碩(參營/錄取)、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新聞學學碩(與北大時間衝突,未參營)、北大新媒體研究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參營/錄取)畢業去向: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新媒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