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大傳播學碩862
論述2:新媒體時代下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進路
答題思路
這道題難度較大,是吳靖和王洪喆兩位老師的重點關注領域,想要答得全面比較困難,但是胡師姐衝刺班模考押中了原題,集訓也進行過重點講解。題目已經點明了具體答題思路,因此我們採用總分總結構,在梳理過傳播政治經濟學概況後闡述研究對象與進路,最後簡單評價即可。
參考答案
傳播政治經濟學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分支,上世紀50年代前後,加拿大學者達拉斯·斯麥茲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傳播研究學院開設傳播政治經濟學課程,標誌著傳播政治經濟學派的建立。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並非只停留在書本與理論之上,而是具有深刻的現實洞察與人文關懷,並且,相關研究在新媒體時代下既繼承了學派衣缽,也結合時代開拓了新的研究課題、取得了新的進展。
01
傳播政治經濟學概觀
從學科與理論溯源上來說,傳播政治經濟學屬於「批判理論」,霍克海默、阿多諾與本雅明等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對於傳播工業的思想精髓,融入到了傳播政治經濟學者的研究視角當中。同時,法蘭克福學派學者沒有關注文化產品在生產、流通中的經濟過程,傳播政治經濟學者則從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汲取理論營養,進而對傳播活動所涉及的經濟生產過程與其背後的政治-經濟角力關係展開了深入研究。
除了達拉斯·斯麥茲以外。傳播政治經濟學派的代表學者還包括美洲的文森特·莫斯可、席勒父子、喬姆斯基,以及歐洲的默多克、戈爾丁等人。傳播政治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現代媒介組織呈現高度集中的壟斷趨勢,大眾傳媒的活動最終是為了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意識形態與統治權力。
02
傳播政治經濟研究對象及其時代繼承
文森特莫斯可在《傳播政治經濟學》中,用商品化、空間化與結構化的概念高度概括了該學派與學科的研究重點。新媒體以其開放、互動、去中心-再中心化的特徵與趨勢,在站在巨人肩膀的基礎上,為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時代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❶ 商品化
商品化指的是將使用價值轉化為交換價值,而在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傳統研究中,商品化最重要的觀點在於「受眾商品化」,即將受眾及其注意力看作是「商品」,而媒介組織的主要目的是「生產」受眾並將其轉賣給廣告商。從該觀點出發,在新媒體時代,所有廣告商,通過不斷搜集用戶數據並進行精準推送,實質上是在「用戶畫像」與「用戶思維」的旗幟掩蓋下更隱蔽地實現了用戶的「商品化」過程,在龐大的資料庫中,每一個用戶個體只具有廣告推送對象這一層經濟屬性。
❷ 空間化
傳播政治經濟學所論述的空間化,主要涉及傳播產業中企業權利的制度延伸,特別強調企業集中的不同形式,或企業增強自身的組織以主導市場的途徑。在以往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不少學者都以美國為例,分析了美國貝斯塔曼、時代華納與維亞康姆等大型媒介集團的壟斷情況。
在新媒體語境下考察我國的媒介市場主要的課題在於思考以 BAT 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如何在發展過程中通過依靠巨大的用戶量而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並最終實現「三分天下「的市場格局。以此來看,空間化不但沒有在新媒體環境下失去生命力反而因為時代的迅速發展與日新月異的產業狀態而展現出新的活力。
❸ 結構化
結構化分析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權力、社會關係、傳播實踐間的互相建構過程。結合中國語境,不少學者從國營電信運營商、民營新媒體企業、政府公共服務與社會個體之間的權力視角來分析傳播市場及其格局,並在其中探討網際網路與傳統媒體治理方式、企業責任與媒介素養等話題。
03
傳播政治經濟學硏究的進路
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進路同樣需要結合學術脈絡與時代發展進行分析。
❶ 技術與數字崇拜
莫斯可與默多克等學者基於媒介技術發展的歷史沿革,批判了人類歷史上反覆出現的技術崇拜現象與技術烏託邦思潮。在新著《雲端:動蕩世界中的大數據》中,莫斯可再一次基於深刻的時代洞察,分析了當下人類社會對於大數據、雲端新技術的盲目崇拜,這對我們基於時代特色延續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新媒體語境下的傳播現象提供了重要思路。
❷ 數字時代的資本主義
丹·席勒在《數字時代的資本主義》中通過分析美國電信拓荒時代的政治權力與資本權力合謀問題,敏銳地預見到在新媒體時代,數字資本主義將以更「高明「地形式控制社會大眾。網際網路等新媒體寄託了人類對於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在新的時期,如何在新自由主義思潮不斷衝擊中國傳統集體主義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於本土的政治與文化邏輯以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將是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必然內涵。
❸ 全球傳播與國際傳播秩序
阿芒馬特拉在《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以及《如何解讀唐老鴨》中指出信息文化的全球流動背後的商業意志以及民族-國家邊界模糊所帶來的發展中國家的意識形態危機。在新媒體傳播無邊界、跨國家的當下,如何面對 Facebook、Twitter 負面信息的「入侵」以及以美國好萊塢文化為代表的意識形態滲透、消費主義至上和民族虛無主義情緒,將是所有在當下國際傳播秩序中處於劣勢地位的國家無法迴避的研究課題。
➤ 傳播政治經濟學及其學者,以雄厚的理論基礎、敏銳的社會洞察和高尚的人文關懷,使其自身在傳播學研究當中成為閃耀的恆星,雖然傳播政治經濟學派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是一個不完全建制派的鬆散學術共同體,其將受眾置於一個完全被動地位的視角遭到了其他「批判理論「的攻訐,但在新媒體語境下,其研究對象與進路都具有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