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返鄉催生鄉村傳播研究新範式

2020-12-16 求是網

  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反覆強調鄉村是國家發展的重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傳播技術更迭,農村信息傳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當代鄉村傳播研究出現的新動向與新範式值得關注。

  傳播學者趙月枝認為,重構中國傳播學,鄉村問題應當成為整個學科的重點之一。過去的鄉村傳播研究,多在發展傳播學話語框架下,以發展為預設視角,如傳播技術推動鄉村發展等。如今,在城鄉關係視野下,學者從歷史、文化主體、生態、勞動、新媒體等多層面出發,結合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視角,不斷拓寬研究路徑。

  一個新動向是,學者走出書齋,通過「返鄉」在地觀察和實踐,獲取鄉村最新信息,增強問題意識,不但研究更接地氣,而且也將自身主體性與培育農民主體意識相結合,激活媒介賦權,發掘傳播嵌入鄉村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中的力量,從而使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碰撞出學術火花,開啟了現代鄉村傳播的新範式。

  從民族志到雙向「返鄉書寫」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始於20世紀文化人類學對異民族文化的考察。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創立了「參與觀察法」,他曾經在特洛布裡恩群島研究庫拉貿易。在中國,費孝通通過對自己土生土長的地區和本鄉人民的觀察寫出《江村經濟》,被馬林諾夫斯基稱為人類學史的裡程碑。

  近年來,民族志逐漸成為鄉村傳播研究的方法。新聞學者郭建斌認為,民族志方法最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想方設法融入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二是考察研究對象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以「深描」作為解釋現象的理性追求。學者用民族志方法,研究鄉村傳播媒介、文化變遷與鄉村變革等層面,比如郭建斌的《電視下鄉:社會轉型期大眾傳媒與少數民族社區——獨龍江個案的民族志闡釋》、吳飛的《火塘·教堂·電視: 一個少數民族社區的社會傳播網絡研究》等,為民族志研究提供了可借鑑的樣本。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學者以「返鄉書寫」形式,開始通過網際網路傳播鄉村,形成話題效應,拓寬了傳播渠道。繼《中國在梁莊》引發人們對「返鄉書寫」的重視後,2015年《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和2016年《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因從微觀視角看留守、養老、拆遷等問題而受到關注。但對「返鄉書寫」渲染負面、主題先行、居高臨下的批評聲音也陸續傳來。2018年,新浪聯合探村博士聯盟的「博士返鄉直播」,用視頻直播這種更直觀的方式,拓展了「網絡民族志」的新形式。

  在鄉村傳播的維度下,「返鄉書寫」有互文的雙向意義。一方面,學者的「返鄉」觀察用通俗和感性的形式傳播,藉助新媒體受眾廣、傳播快的特點,直面鄉村問題,更容易引發社會共鳴。另一方面,「返鄉書寫」本身也成為鄉村傳播的研究對象。近幾年學術期刊有不少關於「返鄉書寫」的研究,例如文化研究學者潘家恩就提出問題,「返鄉書寫」個體化論述如何避免停留於「個案」的層面?如何將鄉村的微觀困境放置於中國百年城鄉變遷,及世界範圍內的整體性危機宏觀背景下思考?

  民族志觀察提供了一種沉浸式觀察和「文化反思」。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直播等媒介門檻降低,「網絡民族志」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返鄉書寫」又成為鄉村傳播研究觀察的話題,這種雙向互文的二元視角,也成為鄉村傳播研究的新動向。

  學者返鄉的「立體式民族志」實踐

  短期的鄉村個案觀察難以從宏觀、結構層面觀照。因此,近年來有學者開始進行「立體式民族志」實踐。

  結合社會學馬克思主義者布洛維(Burawoy)提出的「全球民族志」方法,趙月枝探索一種跨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學術模式,她稱之為「立體式民族志」。她嘗試建立一個體系,具體包括:成立河陽鄉村研究院,每年召開不同鄉村議題的河陽論壇,吸引國內外關注鄉村傳播的學者匯聚探討;每年夏天,聯合高校舉辦國際暑期班,碩博生實地調研鄉村問題。此外,當地的鄉鎮幹部、村民也參與進來,進行農民口述史研究、鄉村春晚傳播研究等,搭建鄉村建設實踐者的網絡。

  這個立體式學術交流平臺,立足於構建平衡互哺的城鄉關係,批判西方中心主義和城市中心主義的發展主義模式,既有全球視野,又有民族志的方法與關懷。通過這樣的平臺,鄉村傳播的學者獲得思想知識和實踐平臺的支持,研究者和研究對象間有了更深層的互動。

  這種方式被更多鄉村傳播研究學者採用。2017年夏天,首屆鄉村建設研習營「百年鄉建與現代中國」在重慶召開,不但有溫鐵軍、呂新雨、戴錦華等學者授課,而且以青年學者、鄉村一線實踐者為主體的營員還調研當地鄉建紀念地,舉行小組討論,在百年鄉建的脈絡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話與互動。

  鄉村傳播研究的「立體式民族志」實踐,使學術成果得以更好地整合傳播,學者們立體參與鄉村實踐,體現了紮根鄉土的學術情懷和責任意識,挖掘出容易被遮蔽、被忽略的農民聲音,激活了理論的應用場域,也促進了全球視野和鄉土中國立場下的傳播學學術發展,重塑傳播研究的人文精神和想像力。

  參與式傳播與主體性

  鄉村傳播研究的一個誤區,是把農民作為缺乏話語權的研究對象,忽略農民主體能動性及其對研究的促進作用。對此,傳媒學者卜衛提出行動傳播學,強調媒介賦權。她認為賦權是「邊緣群體重新獲得自己應有的權力和主體性,並發展有效地行使權力的能力和過程」。具體到鄉村傳播,通過引導農民對媒介的使用和參與來賦權,使其在話語、經濟、文化、社會資本等領域有可能得到權力和能力的提升。

  在此過程中,學者深入到城郊的農民工聚居地區,不但自身參與觀察,更注重培訓和喚醒農民的主體意識。北京北五環外的皮村和平谷區是「新工人藝術團」等組織的活動場所。卜衛常年和他們一起,參與其活動培訓和交流,甚至把課堂也搬到了這裡,她的博士生有的還加入了女工「九野樂隊」,真正和新工人群體一起創作和演出。

  除了卜衛團隊,還有張慧瑜、孟登迎等一批高校學者在皮村文學小組義務講課,與工友們一起學習文學經典,切磋文學創作,也激發了以範雨素為代表的農民工,開始主動在新媒體平臺上積極表達,用有凝聚力的文藝形式,訴說和傳播他們的工作、生活、尊嚴與夢想。

  這些有學識、有行動力的學者與農民工群體形成有機互動聯繫,平等溝通,彼此激發活力,他們用展覽、歌舞、民謠、戲劇、文學、微信等不同媒介形態發聲,讓外界更好地了解該群體的生活現狀與精神訴求。這種學者的參與式傳播,利用媒介賦權激發了在城市生活的農民工個體的潛能與主體性,從而為鄉村傳播研究探尋了一種內生性、有行動力的新範式。

  綜上所述,鄉村是當代中國劇烈變革的前沿和探索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鄉村傳播是傳播研究的重要領域。近年來,學者的「返鄉書寫」研究、立體式民族志、參與式傳播,為傳播研究方法體系貢獻了新的範式,拓展了社會學的想像力,構建了新的話語空間和文化空間。學者通過挖掘農民主體性,激發他們的權利表達,通過一種自下而上的觀察視角,讓人們看到農民群體內部結構中的現實邏輯。

  正如傳媒學者李彬所說,重構中國傳播學非但不能忽略鄉村、農民以及城鄉關係視野,而且更應該注重億萬農民的主體性與創造性,真正把農民視為主人公和創造者,而不是被施捨、被關注、被傳播的對象。

  難能可貴的是,學者在返鄉實踐中,不但在鄉村傳播研究過程中反思自身與鄉村的關係、與農民的關係,同時幫助農民獲得自己的主體意識並建立起文化自信,從而獲得更多的話語權。他們還與時俱進,結合網絡社交時代資源整合的便利性,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研究範式。這些實踐讓學術的生命力更加深遠厚重,也真正為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新的學術智慧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相關焦點

  • 創新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範式
    研究範式整合和創新的重要一環是方法論的創新,這就要求法律社會學在本土實踐中挖掘和發現有益元素。北京大學教授侯猛指出,法律社會學是社科法學的重要部分,應注重與其他學科的多維溝通,從整合、整體論出發在複雜關係中深入觀察法律經驗事實。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程金華強調,我國法學研究應注重方法自覺,特別要注重科學、規範的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
  • 會議|「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向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李歐梵先生致敬,12月8日、9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系、上海大學中國當代研究中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思南書局協辦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復宣酒店召開,參加會議的包括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美國
  • 《歷史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與方法再檢討
    這一派學者的研究將現代化範式與革命史範式完全對立起來,全盤接受西方學者的觀點和理論,姑且可稱之為「西化派」。運用這一範式,中外學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開闢了許多新的領域,諸如近代士紳與地方精英,城市鄉村與區域,商會與近代自治社團,民國自由職業群體,城市公園、茶館、報館,醫療、衛生與環境,慈善組織與賑災,婚姻、家庭與宗族,民間宗教與信仰,等等。近年來學術界在社會史研究領域所取得的重大進展,應該說與這一範式的引導不無關係。但如同任何一種範式運用到歷史研究都有其局限性一樣,「社會—國家」範式也不例外。
  • 紮實推進文學研究範式拓展
    不言而喻,作為現代教育與研究的專門機構,大學乃是現代性的產物。對於知識的生產、貯存、傳承與傳播,大學擁有無可比擬的效力。現代學術體系對於文學研究的學科定位,與大學的認可和支持密不可分。正如馬克思所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相似地,文學研究亦非學院圍牆內部的「知識空轉」。在學科的內部與外部,始終存在著無聲的對話。
  • 唯物史觀理論演進的研究範式
    關鍵詞:馬克思唯物史觀  哲學批判範式  政治經濟學批判範式  人類學研究範式作者曹典順,江蘇師範大學哲學範式研究院教授(徐州221116 )。《人類學筆記》在西方的公開出版,被一些西方學者視為「第三個馬克思」的降生。但是,這個問題也促使我們對於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全過程和各個階段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 鄉村圓桌 丨 理解鄉村振興,學者不能想當然
    對鄉村振興這樣的重大主題和重大戰略的討論,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這是全社會高度自信、開放和包容的體現。然而,不同的社會角色參與討論的角度和邏輯應該有所區別。對於鄉村振興來說,官員發聲的重點是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傳播與解讀,以使全社會能夠正確、準確理解國家的政策。
  • 社科評論|紮實推進文學研究範式拓展
    不言而喻,作為現代教育與研究的專門機構,大學乃是現代性的產物。對於知識的生產、貯存、傳承與傳播,大學擁有無可比擬的效力。現代學術體系對於文學研究的學科定位,與大學的認可和支持密不可分。  正如馬克思所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相似地,文學研究亦非學院圍牆內部的「知識空轉」。
  • 教育政策研究範式及其方法論探析
    研究方法論包括直接方法論和間接方法論:直接方法論包括如何收集資料和如何分析資料兩方面,它對教育政策研究範式起著直接的支撐作用。間接方法論是間接支撐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研究的方法論,主要指的是西方傳統的方法論即經驗論、先驗論和實踐論,以及現象學、解釋主義、批判理論、建構主義和符號互動等五個西方範式方法論。新範式方法論也為教育政策研究範式提供了間接方法論基礎。
  • 廖七一教授:翻譯研究的哲學思考、研究範式與批評話語
    「眾多學者如作家夏志清、柳無忌、金介甫、王寧、譚恩美、莫言等給予了葛譯及其貢獻以高度評價」。有學者稱,「就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出去』而言,葛浩文是最具裡程碑意義的漢英翻譯家」。他的譯文「實現了中西文化融合,也留住了中國文化的異域色彩」,「極大地推進了中國文化的海外有效傳播」。
  • 大數據時代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
    大數據技術體系為推動社會科學借鑑自然科學成果、形成基於數據驅動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提供有力支撐。不同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人類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其傳統研究範式在認知準確性方面飽受爭議。然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彌補這一缺陷提供了潛在的解決方案。
  • 藝術教育研究的新視野與新範式
    目前,我國藝術教育研究領域存在著諸如過於偏重文獻研究、研究方法單一、缺乏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等問題,因此藝術教育研究視野的拓展與研究範式的轉型勢在必行。今後,我國藝術教育研究不僅要重視公共藝術教育數據資源的深度挖掘、分析與提煉,同時要確立清晰的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積極開展跨學科交叉融合的藝術教育研究,做出原創性貢獻,推動藝術教育的新發展。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4—6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與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舉辦的「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技術、媒介與人文的關係問題,延伸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大學教育形態、電影範式轉型、哲學範式轉型、現代性起點的反思、人類學範式轉型、文學範式轉型、網絡電影以及各種技術文化形態的新境地所帶來的對藝術認識的技術路徑的拓展,還有新的技術語境下中外文化間交流模式的更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 「三農」傳播高端論壇聚焦鄉村振興戰略 學者與記者熱議「三農...
    人民網北京11月11日電(記者蔣建科)由由全球修辭學會、國家傳播學會、農村話語研究會聯合主辦,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承辦,塔裡木大學人文學院協辦的第二屆」三農「傳播高端論壇11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舉辦,來自「三農」 傳播領域的學者和主流媒體記者,圍繞
  • 數位化審美與數字美學|數位化潮流與文藝美學的範式變更
    文藝與審美實踐的數位化為數位化時代的文藝美學提供了實踐基礎,不僅有助於催生新的問題意識,也有助於促成數字文藝美學的新範式。「生控複製」和「賽博格」使人機互動、人機一體邁進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與文藝、審美日益交會。文藝、審美信息傳播呈現為網絡狀的「星叢傳播」。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促使審美模式和文藝生產消費模式空前劇變。
  • 超越想像的貧瘠:近年來海內外健康傳播研究趨勢及對比
    後期許多學者更多關注以操作取向定義的健康傳播研究,聚焦於健康傳播的情境與主題,隨著以Rogers為代表的「任何涉及健康內容之人類傳播形態」等健康傳播新定義的出現,以及對歐洲傳播學批判傳統的吸納,海外健康傳播的研究視野不斷拓展。
  • 從書齋到田野——談教育研究的人類學範式
    無論中外,儘管教育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始終都不是很高,但是大多數學者還是承認,教育研究是有範式的。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教育研究文獻資料,學術界對教育範式的種類大致有如下幾種看法:有學者認為,教育研究的範式可以分為三種:形上學範式、科學主義範式和複雜思維範式;[4] 有學者根據胡森的觀點,胡森認為,教育研究在20世紀經歷了兩種範式間的衝突,「一是模仿自然科學,強調適合於數學工具來分析的、經驗的、量化的觀察。研究的任務在於確立因果關係,並作出解釋。
  • 當代帝國主義研究的三種範式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經典帝國主義理論,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壟斷資本理論、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再到21世紀的各種新帝國主義理論,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學者分析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及其內在矛盾的時代性特徵。冷戰結束以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經濟全球化加快推進,新自由主義廣泛傳播,美國進入了史無前例的擴張期,成為「唯一的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大國」。
  • 黃旦:新報刊史的書寫——範式的變更
    (全文摘自2015年7月21日,黃旦在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中心《第十一期中外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與方法》研究生暑期學校學習班。後刊發於《國際新聞界》2015年第1期)
  • 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也可供各大院校學習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的師生參考。劉海龍著的《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21世紀大眾傳播理論系列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是我國高校廣泛採用的大眾傳播理論權威教材之一,也被眾多高校(包括科研機構)指定為「大眾傳播理論」考研考博專業課參考書目。
  • 「財經縱橫」範恆山:中國經濟學研究範式的偏差與矯正
    範恆山:中國經濟學研究範式的偏差與矯正財經縱橫★★★★★理論和實踐可謂一對孿生兄弟,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理論產生於實踐而又指導實踐,而實踐催生理論又為理論所牽引。只是與過去言必求馬、恩不同,現在是無論是否貼切和需要,都言必引用歐美學者的觀點,似乎一篇論文不引述若干西方學者的話語,就不成為論文了。其五,越來越屈服於外來標準。撰寫論文、採用文稿、評價文章都以西方特別是歐美刊物或偏好為標準,西方論文範式成了衡量文章形與實的唯一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