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圓桌 丨 理解鄉村振興,學者不能想當然

2020-12-25 新京報

在當今社會,我們一點也不缺少對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發表觀點和看法的人,一點也不缺少對未來走向和未來道路提出判斷和預測的人。以涉農領域為例,農業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生產方式,是現代農業大生產還是小農農業小生產,未來農業走資本集約型道路還是家庭經營型道路?農村土地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權屬安排,承包權與經營權統一還是分離,未來農地自由流轉還是有限度流轉?農民應該如何實現社會流動,外出務工還是留守鄉村,未來農民入戶城鎮還是留居鄉村?農村應該如何治理,自然虛空還是現代振興,未來農村應該別具農業性和鄉村性還是委身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關於這些問題的各種說法、各種提法,無論是在傳統主流媒體還是在現代自媒體上,每日都熱鬧非凡、層出不窮。

在關乎自身利益的討論中,農民卻集體失語了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鄉村振興」擺在國家重大戰略的位置。在此背景下,關於鄉村振興的討論成為焦點。這體現了社會各界對中央大政方針的認真關注和積極參與。

對鄉村振興這樣的重大主題和重大戰略的討論,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這是全社會高度自信、開放和包容的體現。然而,不同的社會角色參與討論的角度和邏輯應該有所區別。

對於鄉村振興來說,官員發聲的重點是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傳播與解讀,以使全社會能夠正確、準確理解國家的政策。在目前的討論中,各級官員基本保持了這樣的定位。當然,官員也應該充分了解學者的思考,傾聽農民等社會群體的聲音。

農民(包括商家企業等)發聲的重點是各自需求和期望的直接表達。然而,目前的現實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鄉村振興討論中,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的主張和建議基本覆蓋了農民的聲音,而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和受益者,卻在這場關乎家鄉建設和自身利益的鄉村振興討論中集體失語了。

學者的表達,不能太任性

學者,尤其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在當前關於鄉村振興的討論中,是最為活躍的參與者。然而,我認為,學者的發聲應該與其他群體有所區別。官員主要表達對政策的解讀,農民主要表達需求和期望,社會科學學者應該充分呈現對現實複雜性的認識和理解。這是一種良性的分工和相互的補充。但目前的現實是,一些學者的發聲基本停留在想當然和樸素的層面,其中看不出任何理論脈絡和學術邏輯,與其他群體的發聲別無二致,或更加天馬行空,甚至表現出缺乏深度

的「我執」式任性。

社會科學的精髓未必在於什麼發明創造,而在於對理論脈絡的梳理和知識傳統的累積。社會科學學者的任何看法和觀點,必須有深厚的理論脈絡和知識傳統作為基礎,任何分析和研究,必須有嚴謹的學術邏輯和方法體系作為支撐。若失去這些,再加上對有些概念和術語的一知半解,其發聲既可能因為虛妄而言之無味、言之無物,也可能因為做作而矯柔造作、附庸風雅。尤其是以社會科學學者的名義發聲,很容易令社會大眾難辨虛實,難分真假。因此,社會科學學者對鄉村振興的觀點和判斷,一定要建立在全面而堅實的理論脈絡、知識傳統、學術邏輯和分析方法的基礎之上,在一定程度上,要對事物說清楚「是什麼,從哪裡來,往哪裡去」,這比表達的觀點本身更為重要。這才是社會科學工作者研究社會現實的基本原則和科學態度,這樣才能體現出社會科學研究者對社會問題的學術分析與社會大眾對社會問題的樸素認識之間的區別。

學者可以直白,但不能不專業

以農業生產方式為例,任何人都可以表達對大生產或小生產的樸素看法,而且任何人都會有自己的立場。但對於社會科學研究者來說,比表達支持大生產或小生產的觀點更為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的分析呈現出深厚的理論脈絡和知識傳統,要對自己的觀點呈現出嚴密的學術邏輯和分析方法。在理論知識方面,馬克思主義以及其他理論思潮,如實體主義、新古典和新制度經濟學、生計框架、後現代主義等對農業生產規模均保持著長期的研究傳統。其中還有諸多著名的對話和論爭,如十九世紀末德國的「考茨基-伯恩斯坦/大衛論辯」,20世紀20至30年代的「列寧-恰亞諾夫論辯」,以及與此相關的20世紀80年代的「斯科特-波普金之爭」等。這些都是關於大生產與小生產的學術理論傳統。在邏輯分析方面,學者需要有紮實的實地調研資料作為支撐。這些都應該是社會科學學者發聲的基礎和重點。若沒有了這些,則無法發揮出社會科學學者的特殊作用和貢獻。而有了這些,官員在決策時可以更好地參考相關的理論傳統和分析邏輯,農民等其他社會角色也可以了解不同社會和歷史背景下關於農業生產方式的諸多實踐。

這倒不是說社會科學學者在社會表達中言必談理論,相反,他們完全可以使用直白的語言將理論知識闡釋清楚。社會學家米爾斯指出,「專業」不一定意味著艱深,更不意味著玄虛行話。其實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大的理論往往是可以用平白的語言說清楚。這裡強調的是,社會科學學者關於鄉村振興的討論一定要有理論知識的脈絡和學術分析的邏輯。

多元社會下,理論是多元的

在此方面,社會科學學者還需要認識到,社會理論的建立旨在對社會現實提供解釋,故社會理論需要根據社會現實的改變而改變;而社會現實無論在橫向上還是縱向上永遠是多元的,不會根據某一種理論建構而改變。因此,學術領域必然存在多種理論視角,每一種理論視角都將對社會現實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或歷史時期)提供解釋。尤其是,多元的社會現實包括許多不同的系統,每一個系統的哲學基礎、倫理價值以及闡釋邏輯可能迥然不同,甚至存在相互對立的可能。在此情況下,為了解釋這些不同的社會現實系統,各種理論範式必然包含截然不同的概念體系和邏輯框架。

正是由於社會存在多重形態和多元系統,因此也必然存在解釋這些形態和系統的不同社會理論。尤其是,每一種理論都有特定的概念體系和特定的邏輯框架,人們一般無法用其中一種理論的概念體系和邏輯框架,去理解或解釋另一種理論或另一種理論所解釋的社會形態。例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說明在農業生產方面,至少存在小農農業和現代農業兩種形態。此時,社會科學學者需要認識到,這兩種農業生產形態需要不同的理論體系進行解釋,我們無法用現代農業的理論邏輯去理解或解釋小農農業,正如我們無法用經典文化去解釋民間文化,無法用經典文化去指導民間文化一樣。

社會科學學者必須要在認識論層面承認和尊重各種理論體系的共存,切不可陷入這樣一種誤區:用某一種理論的概念體系和闡釋框架,去漠視或否定其他任何社會存在形態或其他理論體系。例如,用企業家式的邏輯,去想像所有的小農農業活動;或用規模化、樣板化的產業扶貧思維,去理解基於小塊土地和地方特色產品的小農式生產扶貧。

若不能走出這種誤區,則必然會出現這樣的現實:即那些狹隘固守現代農業和城市化是社會發展唯一道路選擇的學者,每每批評那些強調小農戶生產和鄉村價值的學術研究過於浪漫和過於理想,這其實表現了這些學者對多元社會現實的認知缺乏,更呈現了他們沒有理論深度的學術任性。

只有在這樣的認識論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將不同理論邏輯基礎上的不同社會形態和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在實踐上真正地銜接起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聯結起小農戶和市場等。這些是學者在關於鄉村振興等社會問題討論中應該考慮的表達定位。

□葉敬忠(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銘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可在文章尾部查看)「示範生」的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10月29日,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推進會在德清縣舉行,會上發布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2018年8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共同籤署了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合作協議,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為了當好「示範生」,浙江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鄉村振興工作體系、推進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創新實踐,各地湧現一批有思路、有打法、帶動效應強的浙江經驗,形成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 責任踐行者年會圓桌對話|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在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連接的過程中,社會組織是最重要的參與者。因此,在論壇上,由澎湃新聞公益運營部負責人劉霽主持,與愛德基金會秘書長凌春香、友臣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李佳琛、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鄭依菁共同進行了主題為「有效銜接: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圓桌對話。
  • 領導幹部需知,鄉村振興的七大核心點
    (可在文章尾部查看)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我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旅遊能帶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商貿業等相關聯產業的發展,使鄉村由單一農業經濟轉變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多元化經濟,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村美麗繁榮、農民增收致富,是推動鄉村振興的突破口。而發展鄉村旅遊,要把握七個著力點。
  • 韓俊:鄉村振興戰略五處發力
    韓俊:鄉村振興,一方面是農村經濟的全面振興,同時也是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這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一是把文化建設放在鄉村振興更加重要的位置。鄉土文化是我國數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近些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鄉村傳統的建築急劇減少,鄉村風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鄉土文化特色遭到破壞。
  • 德國鄉村,為何是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1000-2000人規模的鄉村。建設單位、運營商、規劃設計機構、投融資企業及相關產業鏈董事長、總經理等核心高管參加(大會400人規模)【主辦單位】:北京壹方城智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壹方城眾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壹方城特色小鎮產業聯盟【峰會特色】:實操專家講解+案例分析+模塊總結+實地考察「健康中國2030」「鄉村振興
  • 鄉村振興不能「等、靠、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省出臺了鄉村振興「21條措施」,初步搭建了「四梁八柱」。從明年開始,「三農」工作重心將由脫貧攻堅轉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湖北如何幹?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推進城鎮化,擴大規模經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關於『十四五』規劃的建議,都將『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讓人振奮。」
  • 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新時代廣東鄉村振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在梯面紅山村順利召開
    廣東省委農辦調研員楊葉飛致辭隨後,各專家學者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政策解讀,從新時代廣東推進鄉村振興的總體部署、基本定位、關鍵抓手等方面進行探討。徐祥臨教授最後給出了鄉村振興公式,即「黨的領導+雙層經營+三位一體=城鄉融合=鄉村振興」。
  • 設計點亮鄉村:鄉村美學如何賦能鄉村振興| 永江新村開村系列報導
    永江村全景鳥瞰   10月21日上午,一場以「設計點亮鄉村——鄉村美學如何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的論壇在永江新村鄉村旅遊示範區的遊客中心舉行。   圓桌對話與新村民籤約   論壇現場還舉行了圓桌對話和新村民籤約儀式,邀請到場嘉賓就永江新村鄉村振興的美學路徑、鄉村社區營造方式、美學藝術如何賦能縣域等,從多維度出發,展示鄉建領域的前沿理論和最新實踐成果,探討鄉村價值再造路徑,開啟了一場關注和探討「鄉村美學賦能鄉村振興」的鄉村文化盛事。
  • 推進城鄉融合 實現鄉村振興丨中國鄉村振興高峰會議暨第二屆縣(市...
    12月5日上午,眾多「三農」領域的領導,來自部分推進鄉村振興舉措有力、成效顯著的縣(市、區)黨政負責人,「三農」領域著名專家學者和助力鄉村振興的知名企業家代表齊聚成都市郫都區,共同參加由成都市郫都區會同清華大學、農民日報社在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聯合舉辦的中國鄉村振興高峰會議暨第二屆縣(市、
  • 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0丨構建新發展格局,鄉村振興這樣著力
    大眾日報記者 毛鑫鑫 張忠德構建新發展格局,鄉村振興何處著力專家學者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智慧和力量「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0」在青島舉辦,專家學者共商鄉村振興事業,共話齊魯樣板打造。「不僅要做好『一產』,更要做好『接二連三』、功能多樣的新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山東的光榮使命。
  • 張麗君:念好鄉村振興「一字訣」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了新時代新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念好「一字訣」,在人才上做文章、在產業下功夫、在民生上求實效,奮力實現將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圖景。選好鄉村振興「一隊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人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選準黨支部書記帶頭人。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要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人員、退伍軍人等群體中發現培養人才選拔到黨組織書記崗位上來,選優配強黨組織帶頭人,充分釋放「頭雁效應」。
  • 社會創新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專家:尋找最大公約數協同發展
    嘉賓代表開展圓桌對話,分享各自在鄉村振興領域的探索和實踐。 新華網 蔣巧玲 攝新華網福州11月24日電(蔣巧玲)新時期,社會創新如何助力鄉村振興?23日,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19年會平行論壇之社會創新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論壇在福州舉行,專家學者聚焦社會創新的探索和實踐,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 鄉村振興丨借鑑學習同分享,經驗交流促發展
    為開闊視野,借鑑學習裏水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進經驗,3月7日,丹灶鎮委委員何錫輝帶領鄉村振興工作辦公室成員一行人赴裡水宏崗村和赤山村參觀學習,借鑑裏水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進工作經驗,感受鄉村振興工作成果,進一步開拓工作思路,助力推進丹灶鎮鄉村振興工作。
  • 劉玄奇 | 探索鄉村振興的大本大源——從青年鄉村振興峰會到國仁鄉村振興論壇
    但可惜的是,當下各種討論都沒有深入到我們應該走怎樣的一條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去。所以我覺得劉文奎老師的分享別有新意,在會場上還特意給他發微信表示贊同。青年人認知的提升非常重要,不能讓他們走太多重複的路,不是非得要自己新創一個機構,一個模式,一個平臺出來,先得把已有的存量用好。大家應求同尊異,應全方位共享各自探索出來的鄉村振興的認知和經驗。另一方面還得虛心學習,少走別人已經做過的重複的路。
  • 振興的廣西鄉村「長」什麼樣?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振興的廣西鄉村「長」什麼樣?以後又要變成什麼樣?為了更好地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西專門成立自治區鄉村振興(「美麗廣西」鄉村建設)領導小組,並成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指揮部,下設鄉村風貌提升、現代特色農業發展2個指揮部,高位推進全區鄉村振興工作。
  • 鄉村振興在商丘丨產業興旺指的到底是什麼?
    文丨穀雨(方塘傳媒《重新發現商丘》主編)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也就是說這20個字概括了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其中產業興旺為根本,只有產業興旺,農民才能實現生活富裕,這是處於第一位的,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則是對鄉村內部或外部人員營造鄉村具有吸引力的幾個基礎方面
  • 樟樹港辣椒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專家學者現場支招
    李建安(右二)等考察樟樹港辣椒種植大棚 紅網時刻5月6日訊(通訊員 張斌 記者 王義正)5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李建安,到湘陰縣樟樹鎮文誼新村調研特色農業和鄉村振興問題
  • 杭情施意丨配好鄉村振興「金鑰匙」
    杭州與恩施繼續瞄準鄉村振興目標,紮實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振興、人才振興、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旅遊……一張張擘畫的新藍圖,正在逐步變為現實。恩施州借鑑杭州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的經驗,不斷完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配好解鎖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蹄疾步穩再出發。
  • 建設美麗鄉村體現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各地要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起來,把黨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細落小、落到實處。鄉村美麗往往是鄉村振興的代名詞,鄉村美麗了,鄉村振興也就到了一個新階段。
  • 英國鄉村振興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
    1 賦權理論的引介:闡釋鄉村振興的分析框架賦權理論 (Empowerment theory) , 又譯為增權、激發權能理論, 最早由美國學者所羅門 (Solomon) 在《黑人賦權:社會工作與被壓迫的社區》中提出。所羅門認為, 賦權通常被定義為一種社會工作者的參與活動, 其目的是降低弱勢人群的無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