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不能「等、靠、要」

2020-12-27 荊楚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祝華 實習生 謝熊美溪 劉藝帆

農業穩則天下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省出臺了鄉村振興「21條措施」,初步搭建了「四梁八柱」。從明年開始,「三農」工作重心將由脫貧攻堅轉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湖北如何幹?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推進城鎮化,擴大規模經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關於『十四五』規劃的建議,都將『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讓人振奮。」看了建議全文後,省社科院前院長宋亞平興奮地說。

作為長期關注「三農」發展的專家,宋亞平曾經主政鹹安,推出了享譽全國的「鹹安改革」。

宋亞平稱,湖北是典型的「三農」省份。中國「三農」問題由來已久,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的任務艱巨,近20年來,從費稅改革到脫貧攻堅再到全面建成小康,下一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每一步都不容易,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尤其是中央提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更需要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需要有歷史的耐心與長遠的打算,決不是一蹴而就。

產業興旺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但是農業整體比較效益低。要提高效益,必須轉移農村人口,推進城鎮化,擴大規模經營。

用好「三支力量」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是國內一流的「三農」研究院所,該院院長鄧大才從事農村問題研究20年,是湖北農村發展的見證者。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充分用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支力量。」鄧大才認為,五中全會與省委全會關於「十四五」建議中,都提到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這是「三農」工作的重點、亮點。

鄧大才稱,鄉村建設行動不僅是政府的行動,還應該是市場的行動、社會的行動。在鄉村振興、鄉村治理方面,湖北有自己的特色。但湖北的鄉村發展,特別是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還是政府投入推動型,與廣東、浙江、福建等省份相比,市場投入太少。

湖北特別是山區還有大量的荒地、灘涂、荒坡、池塘等集體資產,這是現代農業開發的資源。當前農村產權改革正向縱深推進,土地經營權已經確權頒證,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已經量化到人,農村土地資源、集體資源逐漸實現要素化,下一步就是要把這些要素「盤活」。要把社會資源社會資本引進來,把土地逐漸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企業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政府應出臺鼓勵政策,建立好的機制,吸引市場主體參與,採取合作經營、股份經營等方式,讓農民既有租金收入,還可以分享股金紅利。

「鄉村建設行動不能等靠要,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民的積極參與。」鄧大才說,要通過宣傳、示範和獎勵等引導村民參與社會活動和社會組織,由「要我參與」轉為「我要參與」;加強農民參與的資源投入建設,保證農民參與的物質基礎,重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切實保障村民參與的權利和效果。

發揮好鄉賢的補充作用

「鄉賢是完善現代鄉村治理的補充力量。」鄧大才認為,鄉村振興最缺的不是資金而是能人,充分發揮鄉賢的作用,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隨著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不斷深入推進,扶智與扶志中,鄉賢能人的重要性凸顯。他們德高望重,具有鄉土情懷,是推動鄉風文明、凝聚鄉村振興力量的寶貴財富。鄧大才介紹,他在廣東等地調研中發現,當地從頂層設計開始,從培育路徑、保障措施、激勵方法等方面吸引能人回鄉參與鄉村治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武漢市江夏區在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發展中,也探索出「黨建+鄉賢」思維模式,為鄉村振興發展凝聚起強大力量。

鄧大才建議,將鄉賢能人培養成黨員,引導他們參政議政。不能吸納進組織的,讓其有載體,如組建本地鄉賢會、理事會等,探索構建「村兩委+鄉賢會」的治理模式,實現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與村民自治的對接和互動。建立鄉賢激勵機制,開展各種鄉賢評選表彰活動。

相關焦點

  • 大眾銳評|鄉村振興,靠什麼人?錢從哪來?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考卷上,「靠什麼人」「錢從哪來」是必答題,也是頗有難度的題。這兩個最現實的問題解決不了或解決不好,鄉村振興這一最美好的藍圖就無法繪就或大打折扣。顯然,農村留下來的婦女兒童老人,難以肩負起廣袤鄉土大地上的振興重擔。鄉村振興,首要在人,什麼樣的人建什麼樣的鄉村。
  • 創新+前瞻 習近平以六「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期間,他就鄉村振興作出重要論述,提出「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樹牢綠色發展理念」「要補齊農村基礎設施這個短板」「要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要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引發全國人大代表的熱議。  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習近平的論述,尤其是上述六「要」,為各地尤其是為基層落實這一重大決策部署提供了最新版「行動指南」。
  • 鄉村圓桌 丨 理解鄉村振興,學者不能想當然
    然而,目前的現實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鄉村振興討論中,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的主張和建議基本覆蓋了農民的聲音,而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和受益者,卻在這場關乎家鄉建設和自身利益的鄉村振興討論中集體失語了。學者的表達,不能太任性學者,尤其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在當前關於鄉村振興的討論中,是最為活躍的參與者。然而,我認為,學者的發聲應該與其他群體有所區別。官員主要表達對政策的解讀,農民主要表達需求和期望,社會科學學者應該充分呈現對現實複雜性的認識和理解。這是一種良性的分工和相互的補充。
  • 林州市:三級書記夜話鄉村振興
    2月20日晚,市委書記王寶玉主持召開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與各鎮(街道)黨(工)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代表面對面交流,探討分析我市「三農」工作形勢,研究部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 鄉村振興抓什麼、誰來抓、怎麼抓?投入資金從哪來?幹部積極性怎麼調動?群眾的理解支持如何贏得?
  •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
    黨建引領凝心聚力,組織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後池村的變化,根本的在於全村幹部群眾齊心協力、團結奮鬥,關鍵的在於有一個好支部,有一批好黨員,有一支好隊伍。 (一)善於謀全局,一個好支部凝聚起全村人的奮鬥目標和精神動力。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後池村祖祖輩輩靠耕作梯田維繫窮苦生活。走出貧困,一直是黨支部一班人的奮鬥目標。
  • 【大家談】鄉村振興從「人」開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這一論斷立足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深刻把握我國城鄉發展規律,科學回答了鄉村振興走什麼道路、怎樣走好這條道路的重大問題,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鄉村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為書寫好新時代「三農」新篇章指明了正確道路。
  • 「央廣時評」鄉村振興不能丟了文化這個「魂」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個字」的總要求,反映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最近幾年,全國各地湧現出不少美麗鄉村、生態鄉村、和諧鄉村、富裕鄉村,特別是在筆者長期工作的浙江地區,越來越多的城裡人開始嚮往農村生活。但不得不說,有些地方搞鄉村振興,路走的還是有點偏,「拍腦袋」、跟風的情況依然存在。從表面上看,村裡的路是寬了,庭院美了,農家樂、民宿也都搞起來了。但新鮮勁兒一過,又沒了人氣,沒了精氣神,年輕人來了又走。
  • 對「鄉村振興」的幾點思考!
    這顯然與我們鄉村振興的本意不符。我認為在不適合發展傳統產業的農村地區,勉強發展產業是不可持續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如果真的要發展,也只會是輸血式的發展,一旦停止輸血,看似興旺的產業只會像泡沫一樣破裂。這些靠輸血,靠政府補貼強撐著的企業存在許多隱患,例如環境汙染、金融風險等。一旦倒閉潮開始,有可能會衝擊金融穩定以及就業和社會穩定,有些得不償失。
  • 聚焦聚力「五大振興」 奮力推動鄉村振興
    」 奮力推動鄉村振興       本報訊 (記者 焦同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鄄城縣著眼鄉村振興目標任務,聚焦聚力「五大振興」,奮力開啟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推動產業振興,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是基礎。鄄城縣始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新模式,鼓勵農民將土地經營權流轉到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手中,逐步實現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   推動人才振興,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
  • 【鄉村振興】臺灣鄉村振興的啟示
    期間,筆者結合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考察調研了臺灣地區推進農村建設與發展的做法。可以說,臺灣地區以上世紀60年代末《農業政策檢討綱要》發布為始點,由「抽取」農業農村轉向「支持」農業農村,由此開啟真正現代意義的鄉村建設探索。
  •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人才」為筆,描繪鄉村振興秀美畫卷
    兩年後,他又把妻子和女兒從北京接了來:「不是小住,而是安家,要『紮根』在這片土地嘍!」撲在田間地頭的是頂尖院校的教授,開堂授課的是首屈一指的三農專家,改造農房的是譽滿國內外的頂尖設計師……在大水泊這個總人口才4萬人的小鎮上,有近200位像李久太這樣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村民「落戶」。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鄉村發展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
  • 鄉村振興戰略如何破題
    原標題:鄉村振興戰略如何破題 雲縣是2017年擬脫貧摘帽縣之一,通過決戰脫貧攻堅, 59個村3個鄉鎮出列,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43%,農村發展的最大短板基本補齊,但整個縣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然較弱,農業產業化發展仍然滯後,鄉村治理仍然面臨不少問題。於是,摘帽之後,靠什麼來鞏固脫貧成效?靠什麼來推動「三農」工作?靠什麼來凝聚幹部群眾精氣神?
  • 建設美麗鄉村體現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各地要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起來,把黨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細落小、落到實處。鄉村美麗往往是鄉村振興的代名詞,鄉村美麗了,鄉村振興也就到了一個新階段。
  • 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幾點很關鍵!
    鄉村振興戰略到底有多重要?總書記講得很清楚。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現在,我國正處於正確處理工農關係、城鄉關係的歷史關口,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因而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
  • 無中生有:義烏鄉村振興帶來的啟示
    「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是義烏這座城市形成的獨特發展經驗,義烏的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實踐經驗同樣值得總結和借鑑。    首先,黨建引領是鄉村振興制度保障。城西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惠宇有句話總結得比較到位,他說:「任何工作都離不開黨建引領,只有黨員充分發揮好帶頭作用,才能建設好美麗鄉村。」
  •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發布時間:2018年08月16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從「美麗鄉村」到「鄉村振興」的升級,鄉村建設開啟了新徵程。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新時代鄉村,既要有「好看外形」、更要有「內涵靈魂」。今年3月,《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一篇《四輪驅動興蒼南》的文章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鄉村振興「蒼南模式」的探討。蒼南把山的特色和海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走出了一條既塑「風景」也造「風情」獨特發展道路。
  • 鄉村振興要見人見物
    福建省鄉村振興研究會會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潘徵邊聽邊互動,不時與大家展開探討,並做了總結髮言。第一,鄉村振興是關係到富民強國的大戰略、大方針。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了部署,十九屆五中全會又對鄉村振興作了進一步的謀劃。
  • 鄉村振興「煙臺篇章」|組織力賦能鄉村振興 煙臺2779個村黨支部領...
    水母網10月20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唐壽銳 通訊員 孫金良 秦猛 王波 攝影報導)「這就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的樣板。」置身萊陽市譚格莊鎮李家溝村山路彎彎、溪水潺潺山水田園美麗鄉村中,遊客對李家溝的生態美景讚不絕口。
  •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這為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脫貧攻堅艱苦卓絕,必須堅決守住來之不易的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地區產業幫扶還要繼續,強化易地搬遷後續扶持,把握好這次會議提出的脫貧後5年過渡期,也即在「十四五」時期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 鄉村三種振興之道,兩種振興模式。這種後來居上。
    鄉村振興路徑除了特色產業項目振興、特色文化資源振興啥思路?機制創新,賦能鄉村振興,搭建承繼資源平臺,理清機制引鳳先行。人才池、資本池、資源池三池蓄水養魚。鄉村振興兩種模式,江浙模式和關中模式。各有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