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祝華 實習生 謝熊美溪 劉藝帆
農業穩則天下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省出臺了鄉村振興「21條措施」,初步搭建了「四梁八柱」。從明年開始,「三農」工作重心將由脫貧攻堅轉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湖北如何幹?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推進城鎮化,擴大規模經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關於『十四五』規劃的建議,都將『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讓人振奮。」看了建議全文後,省社科院前院長宋亞平興奮地說。
作為長期關注「三農」發展的專家,宋亞平曾經主政鹹安,推出了享譽全國的「鹹安改革」。
宋亞平稱,湖北是典型的「三農」省份。中國「三農」問題由來已久,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的任務艱巨,近20年來,從費稅改革到脫貧攻堅再到全面建成小康,下一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每一步都不容易,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尤其是中央提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更需要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需要有歷史的耐心與長遠的打算,決不是一蹴而就。
產業興旺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但是農業整體比較效益低。要提高效益,必須轉移農村人口,推進城鎮化,擴大規模經營。
用好「三支力量」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是國內一流的「三農」研究院所,該院院長鄧大才從事農村問題研究20年,是湖北農村發展的見證者。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充分用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支力量。」鄧大才認為,五中全會與省委全會關於「十四五」建議中,都提到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這是「三農」工作的重點、亮點。
鄧大才稱,鄉村建設行動不僅是政府的行動,還應該是市場的行動、社會的行動。在鄉村振興、鄉村治理方面,湖北有自己的特色。但湖北的鄉村發展,特別是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還是政府投入推動型,與廣東、浙江、福建等省份相比,市場投入太少。
湖北特別是山區還有大量的荒地、灘涂、荒坡、池塘等集體資產,這是現代農業開發的資源。當前農村產權改革正向縱深推進,土地經營權已經確權頒證,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已經量化到人,農村土地資源、集體資源逐漸實現要素化,下一步就是要把這些要素「盤活」。要把社會資源社會資本引進來,把土地逐漸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企業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政府應出臺鼓勵政策,建立好的機制,吸引市場主體參與,採取合作經營、股份經營等方式,讓農民既有租金收入,還可以分享股金紅利。
「鄉村建設行動不能等靠要,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民的積極參與。」鄧大才說,要通過宣傳、示範和獎勵等引導村民參與社會活動和社會組織,由「要我參與」轉為「我要參與」;加強農民參與的資源投入建設,保證農民參與的物質基礎,重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切實保障村民參與的權利和效果。
發揮好鄉賢的補充作用
「鄉賢是完善現代鄉村治理的補充力量。」鄧大才認為,鄉村振興最缺的不是資金而是能人,充分發揮鄉賢的作用,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隨著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不斷深入推進,扶智與扶志中,鄉賢能人的重要性凸顯。他們德高望重,具有鄉土情懷,是推動鄉風文明、凝聚鄉村振興力量的寶貴財富。鄧大才介紹,他在廣東等地調研中發現,當地從頂層設計開始,從培育路徑、保障措施、激勵方法等方面吸引能人回鄉參與鄉村治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武漢市江夏區在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發展中,也探索出「黨建+鄉賢」思維模式,為鄉村振興發展凝聚起強大力量。
鄧大才建議,將鄉賢能人培養成黨員,引導他們參政議政。不能吸納進組織的,讓其有載體,如組建本地鄉賢會、理事會等,探索構建「村兩委+鄉賢會」的治理模式,實現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與村民自治的對接和互動。建立鄉賢激勵機制,開展各種鄉賢評選表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