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
後池村位於涉縣東部,距縣城51公裡,距鄉政府駐地16.2公裡,自然條件艱苦,全村365戶1200口人,916畝梯田,石多地少,收入低下,曾經是典型的窮山村。兩年前,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裡百餘位老人釺鑿錘擊義務修建了六千米致富路,其事不避難、敢為人先、主動作為、艱苦奮鬥的精神被稱為「新愚公精神」。在「新愚公精神」的激勵下,後池村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組織引領作用,開始了改變貧窮面貌、推進鄉村振興的積極探索,為我市山區農村振興提供了有益借鑑。
深山鄉村振興初具基礎,新愚公精神催生山村嬗變
短短兩年,一個普普通通、名不見經傳的深山老村,在基層黨支部矢志不移和新愚公精神的激勵下,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交通之變——閉塞山路變通途。10餘公裡的通山公路、20餘公裡的梯田天路改變了交通閉塞的狀況,全長14公裡,途徑前巖、後巖、曹家、前池、後池五個村的中溝新愚公路建成通車。如今,汽車可以直接開進村莊,農業機械可以直接開進梯田,徹底告別了全民當「馱夫」的時代,條條通暢坦途成為後池人的致富之路。
梯田之變——千畝荒田變良田。一年時間集中修復水毀梯田1000餘畝,清理復墾荒廢梯田3000餘畝,積極打造「中國北方旱作梯田示範區」,並在梯田內栽植了桃、杏、核桃等經果林和中藥材,七彩梯田景觀呼之欲出。
生態之變——萬畝荒山變青山。在原來山高坡陡、石厚土薄的荒山禿嶺上,硬是刨下育林坑70餘萬個,種植側柏70餘萬棵,成活率95%以上。漫山遍野的育林坑和側柏已成為後池一道靚麗的、令人震撼的風景線,千百年的發展劣勢已轉化為現在的生態優勢。
產業之變——農業「望天收」變「產業融合」強。多年來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的後池村,現如今村中土地全部流轉,種植了各類經果林3000餘畝;建起了600畝全市面積最大的採摘園;結合鄉村旅遊成立農宅合作社,打造「後池小院」精品民宿、農家樂30多家,帶動全村群眾人均增收一千元以上。
環境之變——深山老村變美麗鄉村。原來村莊凋敝、破亂不堪的後池村,面貌實現了大變樣:村裡一拐一處景觀,一繞一個節點。石街、石屋寧靜古樸,路燈、農院清新雅致,浮雕、文化牆凝心聚力。2017年4月30日,後池村迎來幾位澳大利亞遊客,他們欣賞著獨具特色的太行民居和梯田風光,讚不絕口。
村風之變——閉塞落後變文明村鎮。生活條件好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也高了。後池村黨支部積極開展文明村鎮建設工作,每年定期組織廟會、鬧元宵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攝影、書法、戲曲、繪畫、剪紙等比賽,培育了獨樹一幟的邯鄲後池新愚公精神學習教育基地,還建成了高規格配套齊全的後池新愚公希望小學。2017年11月,後池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全體村民講美德、樹新風,20多年來未出現一例信訪問題。
黨建引領凝心聚力,組織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後池村的變化,根本的在於全村幹部群眾齊心協力、團結奮鬥,關鍵的在於有一個好支部,有一批好黨員,有一支好隊伍。
(一)善於謀全局,一個好支部凝聚起全村人的奮鬥目標和精神動力。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後池村祖祖輩輩靠耕作梯田維繫窮苦生活。走出貧困,一直是黨支部一班人的奮鬥目標。
下定決心,眾志成城謀改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後池村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會中央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質要義和方法路徑,認真貫徹落實宏志書記到村調研指示精神,開啟了新時代脫貧致富、改變貧窮面貌的再努力。為統一全村思想,凝聚全民共識,村支部書記劉留根帶領黨員幹部,先後到邢臺前南峪、欒卸等村以及廣西龍勝梯田考察學習。村黨支部一致認為,同是太行山,人家能搞得那麼好,自己為什麼不行?基於此,全村召開「兩委」幹部大會,確定用三年時間,做好「路、綠、教、富」四篇文章,徹底改變後池村貧困落後現狀。目標一出,全村振奮,一場與貧困「掰手腕」的戰役就此打響。
做好規劃,走好精準脫貧路。按照「先規劃、後建設,先治坡、後治窩,先造景、後留影」的指導思想,在市縣鄉三級黨委、政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後池村謀劃了「生態優先、產業發展、景區建設」的總體思路,先後制定了修路擴路、荒山綠化、水利設施、產業布局、美麗鄉村建設等發展規劃,致力打造以多彩梯田、桃花山景、石頭古村落為核心景觀的鄉村旅遊業態,推動全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黨支部+」產業興,築就增收致富路。為從根本上推動鄉村振興,後池村立足實際,確定了「發展溝域經濟、大興旅遊產業」的發展思路。其中,黨支部始終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一是探索「黨支部+旅遊開發公司」模式,著力打造桃花山景區,建成600畝中藥材園、600畝採摘園,註冊了後牧牛池、劉留根、後池愚公三個商標,春節期間,每天到後池的遊客達到上萬人。二是實施「黨支部+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與350多戶村民籤訂土地流轉協議,將全村土地統一流轉,種植1000多畝中藥材,核桃、山桃、山杏等各類經果林2000餘畝。三是「黨支部+農宅合作社」模式,對村內處於閒置狀態的11處宅基地、70多處古舊石宅和100多處新蓋磚房進行盤活利用。2017年5月,後池村採摘園新植的櫻桃樹陸續掛果,村民劉田根激動不已:「我這輩子沒見過這樣的櫻桃,沒想到我們後池的土地上還能長出這麼好的櫻桃!」
(二)甘於幹實事,一支強隊伍事事衝鋒在前。後池人說,不怕窮,就怕懶,不怕沒路子,就怕沒人管。後池村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有一支幹事創業、能夠吃苦、勇於奉獻的黨員幹部隊伍。
帶頭修築通山路,深山有了「新愚公」。要想富,先修路。後池村四面環山,山路崎嶇,祖祖輩輩上山耕種,運送農具、肥料和收穫農作物只能靠肩挑背扛。2015年隆冬,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後池百餘名群眾自發上山義務修路,硬是用三個月時間在深山溝裡修建了一條6千餘米的通山路。正是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激發了鄉親們的修路熱情。市委書記高宏志稱讚他們為新時代的「新愚公」。
千辛萬苦種綠樹,把發展劣勢轉化為生態優勢。後池村是典型的太行山石質區,周圍山高坡陡、石厚土薄、乾旱缺水,歷史上一直是荒山禿嶺。2016年,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在市縣林業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後池村老少掀起了修路之後的又一場戰役——造林綠化。黨員幹部每天組織村內300多人組成30多個造林小組,山間起灶、頂風冒雪,臘月二十六下工,正月初三就上工,三個多月時間,硬是從石頭縫裡刨下育林坑70餘萬個,種植側柏70餘萬棵,打造了「山頂松柏帶帽、山間經濟林纏腰、溝底林藥結合」的綠化格局,昔日的後池變成了「金池」,預計人均林業經濟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
戮力同心修梯田,築實鄉村振興根基。土地為農之本,梯田對於缺土少地的後池更為珍貴。2016年5月,後池村黨支部下了「開荒令」——桃花山上所有未開墾的荒地,要求村民限期開墾。今年正月初四,後池村男女老少和回家過年的大學生,扛著工具,拉著大鍋,背著乾糧,浩浩蕩蕩開進大山。從縣城返村的在外人員也陸續趕到,在桃花山下來了個「集體大拜年」,隨後便投入到火熱的勞動中。
一心解決飲水難,痴心為民引甘泉。在後池村,多少年乾旱缺水就像一個魔咒,歷屆黨支部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解決全村吃水的困難。然而,過去挖遍了所有可能出水的地方,都徒勞無功。2012年,後池村黨支部在水利局打井隊的幫助下,又找到了可能出水的區域進行試鑽,支部和村委八個人聚在一起發誓,這一回說什麼也要把全村的吃水問題解決好。然而,鑽杆下到了五百米也未能出水。打井隊負責人準備收工撤走。支部的同志們央求繼續鑽下去,終於在鑽杆鑽到650米時,一股來自地下的水流噴湧而出,祖祖輩輩缺水盼水、想水找水的夢想終於實現了。村黨支部趁熱打鐵,新建了1200立方米的供水池,鋪設了3000米飲水管道,在村裡修建了108個集中取水點,徹底解決了自建村以來靠天吃水的難題。
「一個家,一個夢,一起拼,一定贏」,這句鐫刻在後池村永安閣上的口號培樹了後池「新愚公精神」,成為後池村黨員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更成為全市人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三)持續抓黨建,一面黨旗引領千百「新愚公」。後池村群眾在桃花山先鋒嶺上,用彩葉樹「植」出一面長79米、寬39米的巨幅黨旗,而多年在後池黨員幹部心中也一直有一面鮮紅的黨旗,指引著他們不斷校正方向,激勵著他們艱苦奮鬥。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讀懂吃透新時代。重視對中央大政方針的學習和宣傳,是後池黨支部和黨員幹部的優良傳統。每天的「兩委碰頭會」和每周的黨員學習會上,後池村黨支部都會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中央最新「三農」政策,並適時通過大隊喇叭用通俗易懂的話傳遞給鄉親。雖然後池村地處偏遠,但上級的新政策、新精神、新部署,黨員幹部和群眾都能及時知道、及時了解。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工作,深深地激發了後池村黨支部幹事創業的激情。
民主管理、肝膽相照,打造團結幹事硬班子。後池村黨支部五個人,村委會三個人,分工明確,盡心盡責。儘管一年的收入有限,但「兩委」班子中從來沒有一個人從事兼職。村幹部多年相處,親如兄弟,然而在原則面前卻分得清,講得明。村中但凡有事,村「兩委」就一起討論研究,定好的事,任何人不能擅自改變。兩委幹部每個月都會集中坐下來,相互查找不足,研究問題,化解矛盾,消除隔閡,讓後池村更加團結。正是因為村幹部帶頭講團結、帶頭幹實事、帶頭講奉獻,才取得了現在和諧穩定的局面。
公平公正、公道正派,樹起黨組織公信力。後池村黨支部給自己定了一條「鐵律」:公心幹事、公正理事、公道辦事,一心為民。凡是有利於全村發展、群眾支持、群眾期盼的事,就堅定不移地幹;凡是群眾的合理訴求、矛盾糾紛,一定做到「一碗水端平」,公正處理;凡是群眾需要辦理的事項、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全部做到有原則、有程序,一把尺子量到底。村黨支部也正是按照這樣的規矩,為群眾辦了一件又一件實事,解決了一項又一項難題,20多年來全村民主評議年年滿分。
(四)後池典型示範,一個村帶動山村聯動發展。近年來,後池村在新愚公精神的引領下,不僅自身實現長足發展,而且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和輻射作用,帶動了全鄉乃至全縣發展。
在村一級,受後池村新愚公精神激發,關防鄉16個村掀起了比學趕超、改變落後面貌、爭建美好家園的熱潮,集體收入十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1個。愚公山莊、太行山垂釣中心、小雜糧生產加工基地、雲霧山接待中心等一批集體產業初具規模。
在鄉一級,以後池為中心,制定了「一體帶動、兩翼齊飛」的整體發展規劃,著力打造鄉村振興戰略示範區、基層黨建示範區和全域旅遊示範區三個示範區,依託自然資源,建設梯峽九溝十三渡景區、太行紅薯小鎮、古村落文化片區、中藥材小鎮、新愚公梯田文化片區、不忘初心黨建研學基地等。總投資50億的新愚公產業城和市民農莊兩個項目籤約落戶關防鄉,將帶動16個村16000餘名群眾增收致富。曾經偏於一隅的山區鄉,正在以後池為核心迅速崛起。2017年,僅太行山高速、244省道、新愚公路、西溝井關線等基礎性建設就帶動本地2300餘人就業。
在縣一級,以後池「新愚公精神」為引領,2017年,涉縣人民發揮忠誠堅忍、激情擔當、創新拼搏、團結奉獻、科學高效、敢打必勝的新時代涉縣精神,在第一個100天成功承辦了邯鄲市首屆旅發大會,打造了120多平方公裡的中國太行紅河谷景區;在第二個100天建設了千裡旅遊通道,共計建設鄉村旅遊公路650多公裡;在第三個100天,大打項目攻堅戰,引進並建設項目60多個,全縣經濟轉型蹄疾步穩。
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實現鄉村振興更需黨建先行
後池村從一個貧困、封閉、落後的小山村,短短兩三年時間實現華麗轉身,走上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為貧困山區鄉村振興探索了一條可資借鑑的路子,也給我們諸多有益啟示:
啟示一: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後池村在黨支部的堅強堡壘作用下,黨員幹部帶領全村人拼出了路、拼出了樹,拼出了制約村莊發展的水源,拼出了梯田、青山和產業,也拼出了以「事不避難、敢為人先、主動作為、艱苦奮鬥」為標誌的新愚公精神。實踐證明,鄉村要振興,組織必須強,黨支部必須強。唯如此,才能號召一村人,凝聚一條心,開創實實在在的事業。
啟示二:一支堅強並具備號召力的黨員幹部隊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保障。黨員就是形象,就是旗幟。鄉村振興離不開黨員幹部的實幹擔當精神。後池之所以能從萬千山村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黨員幹部帶領群眾事不避難、敢為人先、主動作為、艱苦奮鬥。正是這種新愚公精神,感染了村民,也感動了全社會。每一名黨員在築路、修田、植綠、引水的一件件實事中,做得多、說得少、幹得實,以身體力行樹起了形象,樹起了黨員幹部的引領力、實幹力、影響力。一個鄉村的發展,需要的就是這種為民情懷和身體力行,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黨員作用的發揮至關重要。
啟示三:鄉村振興,村村不同,村村都行,黨組織的路徑選對了,步伐也就順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平原地區與深山老區情況千差萬別,經濟發展較好區域與特別貧困地區截然不同,能否實現振興,關鍵在於黨組織能否實事求是,把握好自身發展的規律和路徑。後池村黨支部能夠辯證地看待優勢劣勢,認識到做好大山文章是激活產業的有效途徑,堅持不懈修通了通往山坡梯田的山路,將沉睡的山場旱田變成了可利用的資源,將原本無價值的資源變成了有效益的資產。
啟示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需要農村黨組織自勵自強,更需要各級黨組織的堅定支持。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必須增強各級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著力發揮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把黨的主張變為各級黨組織和幹部群眾的實際行動。只有各級黨組織真正關注鄉村、關愛鄉村、關心鄉村,才能形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共同為著一個目標努力奮進。鄉村振興,既要組織引領帶頭幹,又要組織保障多方幫,這是現實寫照,也是必由路徑。
(中共邯鄲市委研究室 市農工委聯合調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