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發布時間:2018年08月16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十九大後,「鄉村振興」成為最熱門的詞彙之一。從「美麗鄉村」到「鄉村振興」的升級,鄉村建設開啟了新徵程。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新時代鄉村,既要有「好看外形」、更要有「內涵靈魂」。今年3月,《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一篇《四輪驅動興蒼南》的文章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鄉村振興「蒼南模式」的探討。蒼南把山的特色和海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走出了一條既塑「風景」也造「風情」獨特發展道路。
「生態+產業」塑造鄉村美麗之「形」,讓農民「口袋」鼓起來。振興鄉村,僅僅只有「青山郭外斜」的情懷是不夠的。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廣大農村發展有了大變化。今天的農村,不再滿足「村容村貌整潔」,更希望把「綠水青山」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鄉村振興,要根據不同村莊的地域特色,大力培育和扶持發展鄉村旅遊、農業觀光、現代農業、森林康養等產業,讓農民吃上「生態飯」,真正讓農民「口袋」鼓起來。近年來,蒼南以全域旅遊助推鄉村振興的「蝶變」,各村居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短短兩年,全縣創成精品線3條、精品村67個、省市級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村29個,福德灣、碗窯、八畝後、富源等村成為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典型,五鳳茶園入選中國三十座最美茶園。「生態好、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組織強」的新時代鄉村呼之欲出!蒼南有了因黨建引領而美的中對口村,有了因文化而美的項東村,有了因生態而美的中魁村,有了因茶園風光而美的八畝後村……一個個村莊各美其美,形成了「美麗南大門」的特有的「顏值」和「氣質」,更帶來了豐厚的回饋。2017年蒼南消除經濟薄弱村341個,實現「三年任務一年完成」;啟動項目建設517個村,總投資6.5億元,每年可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6700多萬元;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
「文化+鄉風」鑄造鄉村內涵之「魂」,讓農民腦袋「富」起來。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讓億萬農民生活得更美好。美好的生活,除了要有越來越鼓的「錢袋」,同樣要有越來越豐富的精神文化享受。如何讓鄉村成為有吸引力、讓人往向的地方?如何讓「富」起來的農民留下來,讓在外遊子重回故裡?重要鑄「魂」。文化就是鄉村的魂。如果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農民將是落後的農民;如果沒有文化的振興,物質再發達的鄉村也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只有以文化鄉村、文明鄉風做支撐,村民生活才能富起來,人居環境才能美起來,村民精神才能煥然一新,繼而迸發出強大的力量,鄉村振興戰略也才能真正實現。近年來,蒼南以文化禮堂成為撒播文明鄉風的主陣地,傳承良好家風、培育淳樸民風、彰顯清正社風。通過開展「感動蒼南十大人物」、「十大孝子孝媳」、各行業「最美人物」等系列評選活動,將人們心中的真善美激發了出來;大力推進誠信教育、法制宣傳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營造誠實守信、知法守法的鄉村文明社會氛圍;積極探索農村「鄉賢治理」模式,推動「人才回歸」,吸引外出的鄉賢精英回鄉定居參與家鄉治理。2017年,蒼南累計引進鄉賢回歸重大產業項目13個,實際到位資金64.02億元,並引回在外鄉賢300多名擔任村「兩委」主職幹部。
大道行思,取則行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擘畫了新時代鄉村建設的美麗藍圖。鄉村振興要以「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標準,大膽創新突破,既要有「天藍、山青、水綠」之「形」,更要「內外兼修」、鑄就鄉村文化之「魂」,真正讓鄉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讓鄉愁留下來,推動鄉村振興。
(縣國資辦 胡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