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下旬,筆者到臺灣參訪。期間,筆者結合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考察調研了臺灣地區推進農村建設與發展的做法。
可以說,臺灣地區以上世紀60年代末《農業政策檢討綱要》發布為始點,由「抽取」農業農村轉向「支持」農業農村,由此開啟真正現代意義的鄉村建設探索。
十大經驗總結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臺灣地區經濟騰飛中,臺灣農村也經歷了工業化、城市化下的衰敗和凋敝:大量農村人口外移,特別是青年人向都市集中,在地農民出現老齡化和農村空心化;受經貿自由化和國際市場動態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臺灣農業產業出現低效益化;由於臺灣地區投入農村建設的資源有限,公共設施不足,公共產品供給缺乏,農村建設滯後,城鄉差距呈現擴大化;此外,受傳統耕作方式(施用化肥農藥)等影響,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由此,還派生出農村文化特色喪失等問題。為了有效應對這些問題,從上世紀70年代起,臺灣推出一系列政策,力促農村再生。
在推進鄉村建設和發展中,臺灣地區注重培育農村社區的自主內生發展能力,主要有以下十大經驗。
注重製定發展計劃。不僅在宏觀層面注重製訂規劃、計劃,在微觀層面也非常在意,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使往往處於被動的政策對象成為制訂實施政策的參與者。比如,制定「農村再生政策」時,首先由臺灣相關部門制定「農村再生政策方針」,提出農村建設的宏觀方向和政策目標;再由下一級行政負責單位制定「農村再生總體計劃」和「年度農村再生建設計劃」,核定政策資源投入,提出地方農村發展的明確目標和短期計劃;願意參與再生計劃的農村社區,按照農民自主自治的精神,整合當地組織和團體,擬定計劃書,報請核准,再向相關機關申請經費。一旦申請成功,相關單位會加以督導以嚴格按計劃推進。在臺灣地區,一個農村社區,可能會同時執行幾個甚至十幾個計劃:小區總體營造計劃、古蹟與歷史建築的小區守護計劃、地方文化館計劃、小區規劃師培訓計劃、產業文化計劃、漂鳥計劃、有機農業、涉及農村土地活化的農村重劃等。這些計劃,都列有專門預算資金。
注重進行宣導教育。宣導教育配合是推進鄉村建設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宣教內容主要是綠色發展理念、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等,通過課程設計覆蓋到每個年齡段的人。以三芝八賢村共榮社區為例,上世紀80年代因福壽螺災害入侵,再加上天災,導致耕地凌亂破碎,人口老化,文化失傳,產業萎靡,就業困難,社區衰敗嚴重。近年來,在「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輔導下,該社區進行了一系列改造教育活動,確立了生態生產發展思路,取得了顯著成效。並建起了生活汙水的淨化系統。《農村再生條例》要求一個社區要加入「農村再生計劃」,必須先實施「培根教育」,社區居民須先報名參加完規定時長的教育課程,從而為社區農村再生計劃的研擬和落實凝聚共識、注入軟實力。
注重村民意願表達。鄉村社區建設中注重傾聽,充分尊重村民意願,並由此獲得村民普遍支持和參與,也是臺灣農村社區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徵。以北埔鄉南埔社區為例。2006年,先是由社區居民親自參與方式共同討論,提出願景——打造「黃金水鄉」。隨後經由社區居民提議及推選下,組成「南埔小區再生計劃執行委員會」,負責再生計劃推動事務。從「南埔小區再生計劃執行委員會表」中,可以看到:總共17位委員中,社區居民就有10位之多。
注重多元力量參與。參與社區建設力量非常多元,是臺灣地區推動鄉建的重要特徵。除了官方渠道外,社區外有各類社團、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社區協會、返鄉人士、志工等。在具體的架構中,往往是「一主多助」的格局。主持鄉村建設的主體往往是社區發展協會,協會的理事長往往又是熱心公益的鄉賢。以大湖鄉姜麻園休閒農業區為例,這個農業區就是熱心大叔劉盈科帶頭搞起來的。現在劉盈科是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像鄉村規劃師、高校教授等專業技能人士幫助規劃、進行輔導等這種性質外來力量參與鄉建,在臺灣地區也非常普遍。
注重專項職業培訓。臺灣地區圍繞農村社區建設目標,非常重視在地從業者專項職業技能的培訓。以南投埔裡桃米社區為例,2000年,該社區確立建設「生態村」的目標後,在有關部門的輔導協助下,與世新大學觀光系、觀光產業界人士、特生中心共同完成「旅遊從業人員職訓班」「導覽解說人員職訓班」「鄉土菜餐飲職訓班」「民宿從業人員職訓班」等基礎教育課程。
注重培育在地產業。在農村建設與發展中,設法活化地方產業,對本地歷史文化與當地特色資源(特別是農產品(5.13 -1.91%,診股))進行挖掘,進而培育特色產業,成為普遍共識。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告訴筆者,觀察所有成功的再生鄉村,無不是培育出自己的在地產業。幾年前,南投竹山還是一個人口從8萬人降到5萬人的沒落小鎮,近年來,當地大打「竹子」牌,搞起了「竹」主題民宿、餐廳,製造各竹管、杯等文創產品,一舉成為遠近聞名的「竹山小鎮」。
注重節慶活動營銷。在臺灣地區,節慶很多。這些節,有的是官辦,有的就是社區居民自己辦。通過辦節,一是打響品牌;二是銷售產品。以苗慄縣三灣鄉銅鏡村為例,2009年起辦起了頗具地方特色的「Honey蜜糖節」。此外,在很多社區,每個節假日都會舉辦「農夫集市」,在地農民可就近在集市上出售季節性農產品。
注重政策高含金量。以《農村再生條例》為例,根據2008年制定時的政策,10年共安排1500億元來推動,後又追加為2000億元。全島4000多農(漁)村,平均每個村達5000萬元。2018年為農業缺工列預算2.6億元,用以支付「農委會」農事團的薪資。2008年配合推動年金制度,將農民老年福利津貼納入實施。2018年編列農業預算1312.19億元,其中包括老農福利津貼474.76億元,佔總農業預算36%。現在每位參加符合條件的65歲以上老農每月都有7000元養老金。
注重地方文史挖掘。建一個村史館,修一座老舊屋,由此構建起在地居民對社區的共同記憶,連接起大家的濃濃鄉情,是臺灣農村社區加強凝聚力的普遍做法。在筆者參訪的10個社區,都有專屬講述村史的標誌場所。這些場所往往是經過精心修繕、精心布置的百年老屋,細緻地展示村裡每一個能夠記錄的歷史瞬間。以新投北埔鄉南埔社區錦繡堂為例,這座老房建於1882年,是當年先民從福建移來時依山建起的第一座大屋,有著一棵樟樹與一頭牛的故事(因為建房要搬原住居的樟樹,後來用了一頭牛來換)。現在這所老屋經修繕恢復成原樣——客家樣式建築,不但成為社區居民見證村莊變遷的活物,還成為遊客的重要參訪點。
注重長遠可持續發展。臺灣地區之前也走了一段彎路,即先經濟後生態,先汙染後治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臺灣地區全力進行垃圾回收。在農村也採取嚴厲措施,進行垃圾分類回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現在達到55%的垃圾回收率。不少鄉村從保護環境出發,都採用預約參訪的方法,主動限流。苗慄縣三灣鄉銅鏡村林秀英說:「社區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做硬體,不能做太多非社區元素的東西,否則將來壞了也不能修。」
面臨四重困境
儘管幾十年來臺灣地區不斷推出提振鄉村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公允地說,仍然沒能從根本上扭轉農村衰敗的趨勢。整體上,臺灣地區的鄉村發展振興面臨四重困境。
不可逆轉的人口流失。多年來,空心化、老年化幾乎成為籠罩在臺灣地區鄉村社會的一個夢魘。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臺灣地區的鄉村社會開始了人口的大量流失,這一進程一直持續到現在。現在臺灣鄉村儘管有整潔的道路,漂亮的樓房,優美的環境,但難覓人蹤。筆者這次參訪的十幾個村莊,除少數在市鎮的社區,白天是少有人見。為了吸引有生力量到農村去,臺灣也想了不少辦法,比如有「農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計劃」「青年回留計劃」「青農計劃」等,名目繁多。根據臺灣地區的青農計劃,一個有相當學歷的青年人,只要願意到農村去發展,青農計劃提供幾乎是從技術培訓、資金支持、營銷幫助等一條龍的政策性支持,此外還有一些純獎勵性支持。但就是這樣,臺灣地區的青農計劃仍然吸引不到足夠的青年人。
缺乏有內生活力的經濟支撐。如果是從技術和硬體指標來看,臺灣地區的農業和鄉村現代化水平是很高,但這種現代化缺乏內生經濟活力。這源自於臺灣地區狹小市場空間的限制。無論是傳統生產性農業,還是新興旅遊產業,抑或是精深加工業,建構島內2300萬臺灣地區人口消費基礎之上的臺灣鄉村產業,難言其發展前景。生產出來,要麼賣不掉、要麼賣不出好價格,建的民宿少人來住,小菜館生意寥寥。
爭取政策性支持又受所謂政黨選舉影響。每次地方選舉時,候選人都會將爭取上級支持作為競選承諾重點。
喪失真正的歷史文化之魂。這次筆者參訪的社區,都很重視歷史挖掘和文化開發,但最久只能追溯到120多年前。這種去中華文明的自我閹割,使得臺灣鄉村不得不從短短的100年裡去尋找精神支柱。這也直接導致鄉村發展中人們的文化歷史錯亂。這表現為臺灣鄉村社會裡的人,喪失長遠精神支柱和產生主體文化混亂,往往會陷入到低層次的理念認知,難以從悠遠的歷史文化到找出有價值的認知歸屬。
可借鑑之處
臺灣地區鄉建政策措施、有效做法和面臨的困境,之於當前大陸地區正在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可以提供借鑑。
大力培育村民主體意識。把社區的事變成自己的事,在任何地方都比較難。社會實踐充分證明,僅是靠政策激勵肯定不夠,而且不牢固不持久。應借鑑臺灣地區的做法,進行長期有計劃的教化培育。在內容方面,不僅包括技能技術培訓,更應注重情懷情操養成,培養農民的社區(村莊)主人翁意識和鄉賢回饋鄉梓的情懷。只有他們真正意識到村莊的發展是自己的事,才會真正動起來。
積極開發農村多種價值。鄉村衰敗說到底是人的減少。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一個有前景的產業是能否留住人(吸引人)的關鍵,對青年人來講,這一點更為重要。應借鑑臺灣地區多元化開發農業農村價值的做法,為地方創造出更多新行業新職業。當前我們可以圍繞「吃、住、玩、學」四字做些文章。吃,做精緻特色菜食,人人都成為大廚;住,建精緻特色民宿,人人都當旅店老闆;玩,生產地方特色文創產品,人人都是藝術家;學,進行農事體驗教學,人人都當培訓師。實現人與業的有機結合,就能創造出鄉村實現自我持續發展的最大內生力量。
生態環境保育保護優先。臺灣地區的經驗和教訓已表明,不重視生態的發展將付出沉重代價。以生態環境保育保護為前提,鄉村同樣可以發展得很好,而且這種發展具有可持續性。我們必須明確將生態環境保育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建設美麗鄉村。在當前經濟發展任務仍然很重的情況下,可以採取技術性處理,以不惡化生態環境為底線,守好保護生態環境的紅線。
同步改善人居人文環境。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對農村道路、房屋、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力度,花大力氣改善人居環境硬體,另一方面,應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地方文化、民俗、共同歷史和傳統技藝保護和傳承,並進行適當開發。這樣,不僅有效增強鄉村社會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也能大大豐富鄉村本身的價值內涵,進而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增值。
儘量將市場前移到村頭。產銷對接不暢,是農業發展中遇到的普遍性難題。臺灣地區「在地銷售」「地產地銷」,把產品賣出去,還要賣出好價錢,把流通增值最大限度留下來,這種把市場建在村頭的做法值得借鑑。我們應加大農村市場建設力度,特別在鄉村恢復或創建「小集市」,努力把每個村莊都變成一個出售本地產品的賣場。這種市場前移更多是著眼微觀層面的,並不因此而排斥區域性、全國性大市場的建設。絕大多數農產品都是快消產品,需要大市場來快速流通。
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條件、人口分布情況、社會具體管理制度、市場體量及自我循環能力等存在較大差異,臺灣地區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之於大陸的鄉村振興會存在相當的局限性和不適應性。如何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還需要我們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走出一條特色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