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振按】英國的小城鎮建設在整個英國城鎮化進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透視英國鄉村振興的發展實踐,其振興農村地區經濟與社會、維護所有人的社會公正、增強農村價值的整體戰略,以及致力於建設農村社區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都對中國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全世界最有代表的鄉村:
日本乾淨到變態、但不怎麼美,臺灣接近於日本,中國的底子最好卻沒有管理好,英國自然、古舊,最接近人類的理想,幾乎就是鄉愁的代名詞。
在中國,我在多個場合聽到某些專家說:「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消滅農村,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消滅農民!」意思是要全面城市化,通過土地轉讓的收益讓農民全部變為市民。
科茨沃爾德地區是英國鄉村的代表,長久以來,由於交通不發達,這裡的人們一直保持舊有的生活方式
石片屋頂工法。該地區居民已經約定俗成,能自覺嚴格地按照傳統的工法和使用傳統材料建房,形成了當地特有的石灰巖石頭牆(黃白色或象牙色), costwold slates屋頂(黑灰色),即片巖復蓋的屋頂,幹壘片巖石牆(黑灰色十青苔色)為主的,融入良好自然生態環境中的獨特的村莊風貌
在他們看來,古舊並沒有什麼不好,喜新厭舊、什麼都留不住才可怕
作為村莊中心的教堂,旁邊就是墓地,今人與古人為鄰、生活與信仰相伴
直到20世紀,這裡優美的田園鄉村和淳樸的民俗風情被外界發現,小鎮有大約150戶住家
庫姆堡因其古樸秀麗的風景成為了好萊塢鍾愛的外景拍攝地,《星塵》、《狼人》都曾在此取景,大導演史匹柏也選擇在庫姆堡拍攝電影《戰馬》。電影講述「一戰」期間的故事,出生在庫姆堡的戰馬喬伊代表了人類內心深處的那份純真
若在國內,這樣的村子勢必要大搞旅遊開發,門票、大型停車場、農民搬遷、招商、各種紀念品兜售…此村民好像不吃這套,照樣過他們自己的日子,看不出多少迎合遊客之舉,在他們眼裡,這裡是鄉村、不是景區,安居樂業的本真生活最打動人
作為一個老牌工業化國家,「英國用它純正的自然證明,它更像個農業國家」(陳義海《吹拂英倫的海風》),反例則是中國。
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國家,中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農業農村也不可避免被帶入深淵。
與英國相比,這些年我們大多數農村要麼太雜亂落後(農村風貌、農業技術、農產品特別令人扼腕),要麼大人為出新(所謂「穿衣戴帽」或旅遊開發),而不像英國的自然氣息,給人的感覺,這裡的農田才更像農田、鄉村才更像鄉村。
國內這些年像郝堂、三瓜公社、櫻桃溝、雪山村、宋莊、戴河、小堤等村子為何倍受關注,用孫君老師的話概括就是因為它們「像鄉村」。
英國鄉村的食物品種不多,更注重健康、觀感與用餐體驗
深入了解英國後,發現他們的農業、農村不僅沒有「消滅」,反而保留了更多更美的鄉村,乃至成為其國家標籤、文化標誌,鄉村是奢侈品,在這裡已是事實。
英國史學家阿薩·勃裡格斯著的《英國社會史》,開篇即是:「對大多數英國人來說,古老是一種資產。」接著,「英國鄉間景觀千姿百態」。這個開頭,突出了英國文明的兩大要素:古舊、自然。
書中記載,即使在13世紀的落後時代,英國村莊住宅粗糙簡陋,但仍然「還有些花園和果樹。」這就是他們熱愛自然、園藝的傳統資產。
古樹、小河、老屋、未經硬化的道路、小院、瓜果、鮮花、草地,形成了標準的英國鄉村風貌
得益於良好的土地制度,讓真正有條件又熱愛鄉村的人能長居於此
農道聯眾創始人孫君老師感慨: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中國鄉村啊,居然在英國找到了
動植物保護、資源分類、水處理並非原始狀態,而是形成一套運轉系統,並且仍在不斷改良進化
曾經深受工業化汙染、環境惡化、霧霾之害的英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已全面修復青山綠水
牧草以本地品種為主,人工有限、養護粗放,大多牧場都有土地主人自設的地下供水系統
孫董和三門:這樣的土路天然就是用來徒步的,適合光腳丫子撒歡
英國擁有優秀的園藝傳統,但本土植物比較有限,從十八世紀開始,英國派出大批植物獵人前往中國採集珍稀品種,其中有一個叫Ernest Henry Wilson的人最為傑出
Wilson曾任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著有《中國,園林之母》一書,對西方園藝影響深遠
一百多年前,「中國」是無比高級的字眼,無論是茶、絲綢、造紙、動植物資源,還是GDP,均傲然於世,所以西方人給了他一個雅號——中國威爾遜
威爾遜是西方人心目中的英雄,他當年帶回去的植物物種,經過馴化,已經盛開在歐美家庭的花園裡,而在它們的原生地——中國,絕大多數植物已成了熊貓級的物種
中國城鎮化促進會李兵弟副主席兩度來此,鼓勵我們在中國的鄉村振興中多學習英國鄉村的經驗
上世紀初英國作家吉辛在《四季隨筆》中生動地描繪著這樣的鄉村生活,作者一生窮困,借主人公,一個歸隱鄉野的暮年文人之口,抒發對大自然和恬靜生活的嚮往。他在獲得遺產後隨即搬到農村,過上安閒的鄉間書齋生活,留下一冊在大自然中散步、讀書、看花、思考的札記。
——鄉居,就是所有英國人的夢想。
北京綠十字孫曉陽主任:鄉村軟體在英國已做到無痕無跡,真正實現了融入日常生活的目的
半湯鄉學院陳民利院長:三瓜公社接下來應該往這種生活方式上進化
「夏」之篇中,英國人「渴望過露天生活」;莎士比亞在家鄉時「天天在田野裡走著,這些田野從孩提時起就培養了他對英國農村的熱愛。」他自己「臨死前頭腦中最後想的將是那照耀著英國草地的陽光。」他說,在眾聲喧囂中,「還可以找到少數默不作聲的人,他們在清靜的草地上散步,彎腰欣賞花朵,抬頭觀看日落,唯獨這些人值得思念。」
百老匯塔,一個鄉村富婦的任性之舉,卻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厚遺產
在「秋」之篇也點出:「英國詩的特別精神是對於自然的愛,尤其是在英國鄉村風景中所見到的自然。」但同時,他也以冷靜的理性,對農業文明的泛濫讚頌保持了警惕,用了「虛謊」、「愚蠢」這樣的詞,批評人們不顧農業生產的辛勞一面而抒發廉價詩意,以及奢望讓過去的農業時代及其社會美德得以復活。
《四季隨筆》一書文筆優美精煉,文字樸實親切,一段段寫來,獨立成篇,很多時候,掃一眼開頭,便讓人不忍釋卷。雖然距離已過去一個多世紀,但卻沒有絲毫的距離感。
當你今天真正置身英國鄉村,你會發現,書中所敘,即是昨日、也是當下。
而不久的將來,它也是中國!
兒時夢想的樹屋,至少需要提前兩月以上預訂才可能住得上
下一站考察Emma的有機農場,一路又是無邊無際的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