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新:新媒體語境下公共議題的「滿意解」: 社會價值與個人需求的耦合

2021-02-15 出版參考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信息的控制邏輯與生產過程的透明化進一步發展轉變。信息的獲取、表達、傳遞、反饋等不再僅僅是作為職業技能緊握在新聞媒體專業的從業者手中,受眾自身成為信息生產與消費的開放式資源。媒介洪流(media torrent)中所富含的信息處於「超飽和」狀態,信息的富足帶來的是注意力資源的匱乏,並不是所有的議題都能進入公共視野。什麼樣的議題能夠而且應當獲得足夠的注意力分配,這一問題對於專業以及非專業的信息生產主體來說都是值得思考的,因為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信息媒介功能與社會功能是否協調統一。

一、不同社交平臺的信息消費熱點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際網路普及率為57.7%。網絡的廣泛滲透「改變了人們進出、穿梭的公共空間」,受眾可以幾乎不受控制地選擇消費何種信息以及如何消費。新媒體平臺成為了公眾攝取生產性資源與生活性資源的主要平臺,信息消費成為了人們減少和降低對社會公共生活不確定性的主要途徑和手段,也成為了人們獲得文化娛樂情趣的主要場所。微博、微信作為先行的社交媒體平臺,其用戶滲透率趨於穩定,產品內容、服務模式、品牌的成熟度都在不斷提升;2016年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流量的集聚地。據iResearch mUserTracker 2018年1月APP指數榜單顯示,視頻服務類、實用工具類、通訊聊天類獨立設備上漲排名前三。不同的信息渠道由於平臺功能設置的差別,側重於滿足受眾不同的信息消費需求,這決定了受眾信息消費行為的多樣化。

微博不同於微信,主要是以「弱關係」為基礎為受眾提供知識、信息等資源,而微信則以「強關係」為紐帶側重於熟人社會情感交流和形象維繫。微博具有明顯的大眾傳媒的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公共討論能夠形成強大的集體輿論,微信更側重於信息交流的私密性以及以微信群為單位的部落化交流。二者雖各有側重,但在網絡熱點事件醞釀、發酵、爆發、平息等過程中能夠形成輿論場的呼應。微博、微信中注意力的吸附點往往是觸及一定社會問題、引人反思的個人或群體事件,2017年社會熱點事件中,37%的熱點事件是以微博作為輿論傳播源頭,其中個人通過微博平臺來進行事件的爆料仍然佔據主流地位,例如北京電影學院性侵事件、遊客在麗江餐廳遭毆、江歌遇害案等。由個人爆料的熱點事件往往試圖藉助微博的大眾傳媒屬性獲得相應的社會輿論支持以維護個人的利益,這些事件之所以能夠受到廣泛的關注,主要是基於事件情節或者有悖於社會倫理道德的常規價值判斷,或者是結局讓人出乎意料,影響惡劣,等等。

抖音平臺與微信、微博的功能差異則更為突出,抖音以短視頻的製作和分享為主,十幾秒的短視頻時間雖短但是卻蘊含著眾多看點,這些看點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場景,或者是美人、美景、美食,再或者是蘊含著高潮與反轉的小情景,等等,加上渲染情緒的音樂和刺激視覺的濾鏡、道具,充分滿足了受眾碎片化的信息消費需求。短視頻社區平臺主要以提供休閒娛樂的信息產品為主,所形成的公共議題貼近於日常生活,而對即時性的新聞信息鮮有涉及。筆者隨機抽取了抖音平臺中點擊量在20萬以上(截止到2018年9月8日)的20條視頻進行了統計,其注意力吸附點主要是倚賴視頻內容的罕見、蘊含小高潮、技能展示、知識點普及、搞笑等特點(見表1),抖音平臺中所形成的注意力高地並非像微博、微信一樣能夠輕易推動社會事件走向公共政策,由於其內容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其社會價值更多的是為社會群體的娛樂性和大眾文化的流動注入了活力。

表1  抖音熱門視頻看點分析

從微博、微信到抖音,受眾的媒介互動習慣以及消費的熱點內容正在被重構,社會和文化的「注意力的態勢」(以及不注意的態勢)隨歷史而變遷,正如喬納森·克拉裡(Jonathan Crary)所說的全球媒介使用正在發生最大的變革就是媒介議程向娛樂的遷移。

二、尋求新媒體公共議題的「滿意解」

新媒體環境下,與基本的生活需求相結合的信息消費的娛樂化傾向進一步表明了網際網路的大眾化趨勢,受眾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進行生產與流通的能力被釋放,這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是對媒介中心神話的解構。事實上,公共空間中傳統的媒介機構與現代的社會組織是並存的,社交媒體與主流的媒體機構緊密地纏繞在一起,傳統主流媒體由於其專業性、權威性仍然在公共議題的設置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社交媒體的普及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媒體結構信息生產的中心地位,但是卻極大地豐富了社會公共議題的內涵,公共領域所討論的話題不再以其爭議性作為最大特點,而是出現了娛樂化的轉向。

公共議題的形成本是一個選擇性建構的過程,社會事件成為社會議題需要契合一定的選擇機制和標準,傳統媒體在以往公共議題的形成中扮演了主導角色,但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對公共文化生產的極大刺激,受眾成為了社會話語新的主體,信息生產以一種更為民主的、創新的方式出現。傳統的媒體機構與受眾成為了當下公共議題的最主要的設定者,但二者的基本邏輯存在很大不同,傳統的媒體機構是基於新聞專業主義的價值觀來進行議題篩選的,關注公共議題的社會價值,而受眾則是基於個人的需求來進行信息消費的。邏輯的不同決定了公共議題形成機制的多樣化。

圖1  公共議題的兩種生成路徑

社會事件是否會進入公共領域成為公共議題,在新媒體語境下主要有兩種路徑(見圖1)。其一,傳統媒體作為「把關人」按照新聞報導的基本原則以及新聞價值的基本要素來進行社會議程的設置,將新聞信息推送(push)給目標受眾,傳統的新聞從業人員通常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具備專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所生產的信息產品往往能夠以客觀、真實、公正的形式呈現給公眾。專業化的篩選和精心策劃的報導使得公共議題的社會屬性得到了保障,但並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夠面面俱到通過媒體呈現,且受眾的參與度和互動性有限,所以傳統媒體的內容在及時性、趣味性、貼近性方面不及新媒體。其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以及新聞生產者的邊界泛化,個人、企業、組織等各種主體成為了信息產品的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受眾的主體地位凸顯,生產與消費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這決定了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消費是以受眾為本位的。尤其是在社交平臺上,一條信息能夠成為關注的熱點更多地是用戶自發消費的結果,當處理某一信息取得的認知效果越大,進行加工處理付出的努力越少,個體利益得到滿足的效率越高,受眾就越會傾向於進行信息的消費。抖音平臺中用戶通過濾鏡、背景音樂、簡單的拍攝就可以自己拍出有看點的視頻,生產的低成本以及高效能感使得受眾參與度極大地提高,既滿足了受眾「看」的需求,也滿足了受眾「被看」的需求。新媒體平臺中受眾的主體地位決定了公眾注意力的集中是以受眾需求為基礎的,這些需求包括經濟需求、政治需求、情感需求、休閒需求、被承認的需求等。當社會事件未能夠滿足受眾普遍存在的社會需求,便不會在新媒體平臺獲得廣泛的關注。所以,新媒體語境下公共議題的另一種生成路徑便是受眾根據自身不同的需求、偏好以及個人利益來進行信息的選擇性消費,與傳統媒體的「推」相對,這是一個「拉」或「抽取」的過程(pull)。由於參與信息生產與消費的受眾並非專業的新聞從業者,他們在進行信息選擇的過程中可能過於偏重於自己的喜好或者過分追逐個體利益的最大化,而使得大量重複、簡單、低俗甚至是虛假的信息充斥著傳播平臺,並缺少一定的引導、淨化機制。

公共議題主要通過媒體的專業篩選以及受眾基於需求的消費而生成,兩條路徑都有其優勢和劣勢。美國的管理學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認為人們在經濟行為中,由於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識有限,並且受到了制度、規範的外在制約,只可能做到有限理性。同樣,受眾的信息消費很容易囿於這種有限理性而出現泛娛樂化的現象,遮蔽了本應該獲得更多關注的社會生產性信息。公共議題的「滿意解」應當是能夠兼備媒體機構組織理性與個人主觀理性的議題。公共話題應該既通過媒體專業化的引導實現其社會制約的作用,避免公共話語滑向淺表化的娛樂深淵而脫離社會語境,同時也能夠為個體多樣化的利益與需求提供獨立的實現空間,避免公共話語脫離社會生活與大眾文化的普遍需求。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使得私人領域公開化、社會化、休閒化,發揮了個體的創造性,但當某些社會事件需要引起社會足夠的思考時,社交平臺應與傳統媒體通過議程設置、價值觀引導等方式共同為社會性公共議題留有足夠的注意力空間和討論空間,避免信息消費過度由私人需求導向而缺失公共性約束。

三、議題的引導勝過於議題本身

公共議題在社會組織的制約性與受眾需求的獨立性之間尋求平衡固然重要,但是新媒體時代,比令人滿意的公共議題更為重要的是議題的引導。社交媒體雖然賦予了受眾信息生產與消費的主動性,但是身處信息洪流中,面對泥沙俱下、魚目混雜的信息需要做出真假好壞的價值判斷時,受眾又顯得十分被動。受眾需要的不僅僅是信息,而是有價值的觀點。

政府和媒體機構因其權威性和專業性,在議題的引導過程中有著天然的優勢。政府作為行政權力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以社會秩序的規範化運作為治理目標,以此為基礎,對社會議題的走向政府的引導目的是社會公眾價值、理念的有序化,避免公眾意識形態的混亂。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需求被激活的同時,受眾信息需求自我滿足的能力也被釋放,政府對信息的封鎖、圍堵不僅不能夠在社會突發事件中有序引導社會輿論,反而會使得受眾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對社會議題的引導應當在確保輿論底線的前提下為媒體、社會精英和公眾的輿論自洽提供充分討論的公共空間,避免公共議題的戛然而止而產生社會情緒的負向堆積。

媒體和社會精英在社會議題的引導中是最有廣泛影響力的。媒體作為信息生產的專業化平臺,對社會議題的興起、發酵以及公共輿論的走向都起著關鍵作用。媒體議題的選擇、報導、推動以及意義的闡釋如何契合社會主流價值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新媒體環境下,對公眾需求的滿足才能夠使媒體信息獲得關注,因此媒體議題在如何迎合公眾碎片化的消費需求的同時,又發揮媒體的社會價值同樣是媒體需要考慮的問題。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的同時,也為其判斷提供可參考的觀點,這是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發揮其社會價值的最有效的方式。而社會精英憑藉其知識儲備、社會地位、文化水平等使其對社會輿論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輿論領袖對於社會公眾來說是知識權威的象徵,當這種象徵性符號的意義闡釋進入公共空間的時候,自然會對社會價值的走向起到引導作用。

新媒體環境下有價值的觀點除了政府、媒體、公眾人物提供外,受眾個體也是主要的參與者。例如,刷微博的時候,評論往往比內容還要吸引人,這些評論往往是受眾自發生成的,分析到位的評論點讚數也較多,會固定在評論區域靠前的位置獲得更高的關注,評論區域成了社會意見表達的次生場所,當一個事件被爆料的時候,這些評論如果能夠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那麼不論事件本身是關於娛樂明星,還是社會民生,公共議題的社會意義都通過廣泛的社會討論得到了延伸。社會公眾並不永遠都是勒龐所說的「烏合之眾」,當社會新聞「反轉」發生太多次後,社會公眾會傾向於不急於做出判斷,而期待後續新聞的報導,這充分說明社會公眾是可以通過社會群體的集體思考獲得成長的。

新媒體環境下,公共議題如何滿足受眾個體需求的同時,注重社會整體價值的發展,需要政府、媒體、社會精英與社會公眾共同整合其資源和優勢,推動社會公眾有限理性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Deuze, M. What is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deology of journalists reconsidered[J].Journalism,2005,6(4):442-464.

2.[英]尼克·庫德利.媒介、社會與世界:社會理論與數字媒介實踐[M].何道寬,譯.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3.Bull,M.Sound Moves:iPod culture and urban experience[M].Abingdon: Routledge, 2007.

4.2017年度社會熱點事件傳播特點分析[EB/OL].[2018-09-06].http://www.eefung.com/hot-report/20180122160439.

(作者:黃楚新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萌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文載於《出版參考》2019年1月刊

相關焦點

  • 新媒體時代的語境解讀
    摘 要:新媒體的興起,不僅改變了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也對人們的言行方式造成極大的衝擊,給社會結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開創了媒介傳播的新語境時代。本文從新媒體的簡介、新媒體語境的概念釋義和新媒體語境的特徵解讀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探析
    一、新媒體語境下帶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新困難 (一)新媒體的主客體平等性弱化了傳統教育主體的主導地位 新媒體技術的主客體平等性,使得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大學生在新媒體語境下呈現出明顯的認知、實踐、評價和決策等四個方面的主體性,進而使傳統教育中的主客體關係轉化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於對等地位
  • 第六屆新媒體與理論工作廈門論壇開幕
    結合光明日報線上線下打通、多維立體聯動的經驗,陸先高發表了《黨媒應當承擔起新媒體理論傳播的主體責任》的主旨演講。黃楚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深耕地方特色 以全媒體格局推動社會治理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此外,諾依曼提出這一理論是基於傳統媒體時代的德國大選這樣一個事實,有學者認為,假說中強調的個人「對社會孤立的恐懼」不該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常量,而是一個因人而異的變量;多數優勢意見所帶來的壓力應該有問題類型和程度上的不同,畢竟若涉及情感、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問題,任何壓力都是無法讓人屈服的;這一理論也受到當時的特殊國情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對適應當今社會也有不小的挑戰。
  • 理論工作與新媒體如何深度融合?這場論壇乾貨滿滿→→
    理論工作要思考用戶需求並積極參與新媒體傳播陸先高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光明網董事長 滑動文字可查看全文結合光明日報線上線下打通深耕地方特色以全媒體格局推動社會治理黃楚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滑動文字可查看全文時隔三年
  • 淺談: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徵研究
    新媒體整合了可以使用的各種傳播工具或載體,充分利用了各種形式內容,對社會的全部人群進行全面、立體、綜合的傳播。它們的傳播基礎是網際網路,通過網絡,新媒體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功用。可見,網際網路是新媒體傳播的基礎和前提。 新媒體環境,為我們創建了一個以網絡通信技術為中心的大眾傳播社會。
  • 新媒體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內容提要:本文以變異社會語言學和互動社會語言學兩種範式為主線,對近十餘年國內外主要的新媒體社會語言學研究進行梳理和述評,以深化對新媒體環境下的語言變異、言語行為、面子與禮貌、身份建構等重要議題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指出今後研究的方向。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社會洩憤事件」、「非直接利益型群體性事件」、「悲情抗爭」,他們都指出了「憤怒」與「悲情」在網絡公共事件中的動員作用。從近幾年的網絡輿情發展態勢來看,網絡公共事件往往在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共同作用下,走向關聯化和序列化,產生疊加效應,強化了意見氣候。
  •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麗萍:社區與公共服務的語境分析框架
    因此,在分析社區與公共服務這一議題時,關注生活於特定社區的行動者就非常重要。對社區的不同界定影響著人們對社區行動者的一般理解。在寬泛意義上,社區可能包括地方公共權力部門(地方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NPOs)以及個人。
  • 全球視野下探索新媒體產業的增量空間
    他介紹了BesTV(百視通)在順應三網融合的發展下謀求IPTV的創新發展舉措。比如與Web20整合,實現跨終端社區視頻服務;個人用戶與家庭用戶透過IPTV家庭電視填補互動縫隙;個人用戶能把「想要看」、「未看完」或「好友推薦要看」的內容在不同時段播看,等。他預測,在不久的未來:用戶一旦定製IPTV,在家庭、路途、賓館、工作場所等,凡寬帶所在之處,IPTV均可實現互動視音頻服務體驗。
  • 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
    熱點輿論事件涉及公平、正義等社會核心關係要素,成為社交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是個體參與社會資源博弈的中介。社交媒體基於用戶關係節點的互動圈層傳播模式,擴展了公共議題構建及輿論生成的時空。交往分享機制提升了傳播節點間的關係黏度,有利於凝聚社會共識;辯論、質疑等話語方式激活了傳播節點之間的關係張力;關係黏度是價值趨同的外顯,而關係張力是價值差異的產物,共同作用形成了社交傳播驅動力。
  • 「光」新媒體裝置藝術節 將藝術的精神價值帶入社會文化
    將「光」作為主題,象徵著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對未來藝術的精神價值能量能夠延伸進入公共的期望和努力。展覽匯聚了眾多來自國內外新媒體和裝置藝術家帶來的「光」的能量,作品從視覺的、體驗的未來感出發進而介入公共空間。在公共空間中裝置和新媒體藝術作品的開放度和形式能更好的融入公眾,帶入社會文化並推動消抹藝術與生活的界線。
  • 在新聞報導之外貢獻公共議題(少華評論課堂)
    它不可能為公共討論設置議題。把「南方養殖業向東北轉移,繞不過環保問題」這個話題設置為一個公共議題的,不是新聞報導,而是那位參加了會議的作者。這正是這個選題的價值。也是這一類選題的價值,無論我們把它稱作「非事件性選題」還是叫做別的什麼。它顯示出的是:媒體報導,作為設置公共議題和評論選題的主體,它是有局限性的。
  • 一個新聞事件中的事實議題和價值議題
    我還有一點不太清楚,就是事實議題和價值議題有什麼區別?如果說事實議題是針對一個爭議性新聞事件做出評析,那麼價值議題的評論對象是什麼?(根據課上所講的內容,我能夠理解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區別,但是對議題這個概念不能完全理解) 我回答說:其實是要看你做的是價值判斷還是事實判斷。我說價值議題和事實議題,是提示某些事件的評論可能明顯存在價值方面或事實方面的討論空間。
  • 新媒體事件的話語生產類型及敘事模式 (2)
    有學者認為,「就理想角度而言,大眾傳媒的根本屬性和價值維度應該是公共性:以塑造傳媒公共領域為期待,以公共利益至上為目標,以公共話語事件為行動。」[12]新媒體的公共性使命在於推進社會民主,促進公民社會。公民社會是圍繞共同利益、目標和價值的非強制的行動團體。
  • 新媒體與大數據學術沙龍成功舉辦
    沙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輿情實驗室聯合中國社科院國家治理研究智庫、騰訊指數研究中心、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新聞與寫作》雜誌社以及中國輿情調查與研究聯盟成員機構共同舉辦,致力於聚合學界、業界及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搭建新媒體與輿情研究的大數據平臺,構建新媒體傳播力與輿情監測國家級權威評價指標體系。
  • 中國社會治理:語境、演進、特徵和展望
    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背景下,亟須強化對中西社會治理語境異同的比較研究,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治理的演進軌跡,總結中國社會治理的主要特徵,並對中國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創新、中國社會治理公共性的建構、中國社會治理風險的防控進行展望思考[1]。
  • 社會質量:歐洲議題與中國走向
    根據歐洲學者的界定,社會質量指的是「公民在那些能夠提升他們的福利狀況和個人潛能的條件下,參與其共同體的社會與經濟生活的程度」,衡量的是社會關係的質量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促進個體發展和推動社會參與;其核心架構由三組因素構成,即建構性因素、條件性因素和規範性因素。
  • 2010-2016年公共議題的公眾注意力周期變化研究
    從社會意義角度而言,公眾注意力對於政策制定、經濟運行(例如股票漲跌)、廣告營銷等社會多個方面都會產生影響。在政治傳播領域中,公眾對某一議題的長期關注,能夠增加政府決策部門與相關組織結構對輿情危機的研判,推進解決方案的提出。同時,公眾對議題的長時間關注能夠促進公眾設置政府議程(Policy Agenda)。
  • 謝耘耕: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策略
    謝耘耕: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策略  「新世紀以來,我國進入到一個各種危機頻發的時期。從公共事件傳播來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主流媒介不再是危機事件報導的唯一主角。新媒體日益成為突發事件信息滋生、傳遞、擴散的基本環境,甚至是形成、引發、推動公共事件發展的關鍵力量。目前國內一些公共事件解決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議程設置」模式,即網絡(BBS、博客、播客或手機等)提出議題——媒介關注——全社會參與——政府行為的模式。在雙向互動的新媒體時代,政府和企業都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危機傳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