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句意蘊悠長的話出現在網絡各大平臺的角角落落,為人傳頌,為人涕泣,有人稱之是「最傷感」,有人冠之「最情話」。小編歷來最討厭一「最」字,沒有聽過也有句名句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嗎?
打破這一切的危言聳聽,斷章取義,我們一起扯個名句淡。
此名句出自明代歸有光散文的《項脊軒志》,看這題目,寫的是他的住所。
通常古人所居之處的名字總是賦予了深意的,此是由於歸有光的遠祖曾居於江蘇太倉的項脊涇,因而得此名。
住在這間項脊軒裡,他說道:「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人生在世,多喜多悲,他喜什麼?又悲什麼?
他喜的是項脊軒之雅,喜的是自己愉悅的心情,高潔的志趣。
歸有光住在一間南邊的閣樓,叫項脊軒。
這個閣樓很寒酸。
首先,它的面積一丈見方,只供一個人住,放至今日就是「蝸居」;
其次,它很破舊,碰到下雨天譁啦啦地漏雨不說,因為面朝北,白天見不到太陽,到了中午就沒有陽光了,這讓沒有電燈的歸有光感到很為難。「確實很陋」。
真正的勇士要敢於面對人生的慘澹,並且加以扭轉。
歸有光這時化身家居改造小能手。
首先,他當了一回泥水工人,修補了房頂,不漏雨了;
其次,他做了一次建築工人,挖了窗戶,豎了面牆,讓南面過來的陽光反射到屋裡,頓時有了光;
最後,他成了園藝匠人,隨意地種植了些竹子、蘭花、桂樹,頓時花香滿屋,木葉參影。這屋子總算是像模像樣了。
他住在裡面,讀書、高歌、冥想……「何陋之有」?
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按自己的喜好裝飾,自己獨處其中自娛自樂,雖不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也算是人生一大樂趣了。
他悲的是家族的衰落,親人的離世。
到歸有光父親這一輩,家道中落,父輩們分了家。曾經繁華的用以接待賓客的大廳,淪為了雞走之地。祖母、母親、妻子,都已離開了他。他兀自一人。
回憶母親時,是家中老嫗說起的。那時老嫗正抱著歸有光的姐姐,哄她入睡,姐姐大哭,母親就站在門外焦急地敲門,詢問是否冷著了餓著了。慈愛之意躍然紙上。
回憶起祖母,那是在他幼時讀書的時候,祖母走過來吐槽了一番:」我的孫兒,怎麼不出去玩玩,像個女孩子一樣。」卻在離開的時候,默默自語:「家中很久沒有人考取功名,在我孫兒身上,我仿佛看見了希望。」過了一會,拿來一塊祖上的笏板,說道:「你一定能用上它!」期望之意恍如今日。
回憶起妻子時,想到與她琴瑟和諧,她知書懂禮,常常過來項脊軒向歸有光詢問往事,學習寫字。有一次,她從娘家探親回來,和歸有光描述小妹的天真:「聽說姐姐家有個小閣樓,那麼,什麼是小閣樓呢?」哈哈哈哈,這些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然而,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項脊軒曾經歷四次大火,都存留了下來。
自妻子離世後,就破敗了。又過了兩年,得歸有光再次修理,格局還是與往日有所不同。再後來,他常年在外,不怎麼住了。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直到文章最後,才出現了這個名句。可見其點睛之用。
縱使時光流逝,歸有光的追思是綿長的,是真摯的,他不僅僅只是在追思妻子啊,他追思的是家族,是祖母,是母親,是妻子,是他過往的歲歲年年,是他的項脊軒留住的一切。
人說歸有光的文字,「不加雕琢而自有風味」,且看原文,再一品這情之深長。
切莫再說這句話是句感人的情話了。
項脊軒志
大唐王朝的海淘清單 ——買!買!買!
主播專欄丨不想再做單身狗,你必須得看看
歷史類題材電視劇正確的打開方式
何以慰塵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