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為何感人?

2020-12-17 三葉草青青讀書

網上搜索唯美傷感句子排行,無論哪個榜單,一定會有「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句話出自我們高中時代的必背課文——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

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項脊軒志》是一篇敘事抒情的文言文散文,歸有光通過描寫自己年輕時候的書齋「項脊軒」的變遷史,將祖母、祖母的婢女、母親、妻子等人物一一道來,仿佛他們近在眼前。

這篇文章是歸有光分兩次寫的,最後寫妻子的兩段是在妻子去世後幾年寫的,寥寥數語,寫出深深沉沉的懷念。

院子裡的一棵枇杷樹,賺了數代人的眼淚。看起平平無奇的一句話,為何有如此感人的魔力?三葉草認為可以從文學和心理角度來解釋。

01文學上:平淡為真,質樸入情,細節抓人,絲絲入扣

院子裡的枇杷樹已枝繁葉茂,亭亭如蓋,可它是妻子死那年我親自種下的啊。樹都這麼大了,一轉眼,妻子都走了那麼多年了,可她的音容笑貌,依稀昨日。

睹物思人,想起妻子時常來項脊軒問我以前的事,或靠在案几上讀書。我望向她時,她也看向我,四目相對,彼此不說話,已十分美好。

她歸寧回來後,衝我轉述小妹們的稚言稚語,俏皮得好像她才是那個小妹。

寥寥數語,寫出夫妻平淡生活裡的情趣;瑣碎往事,描繪出歸有光和妻子相依相愛,情話依依的場景。這些事很簡單,很日常,很細節,可這樣的生活,他再也沒有機會感受了,怎能讓人不心傷?

作者寫的生活細節,真實具體,讓人讀了很有代入感,自然而然被打動,能體會到這種驀然回首,斯人已逝的悲傷情緒。

真實是感人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源於強大的共情力。

02心理上:生活中最容易觸動我們的,往往是不經意的細節

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父母健在時,不愛回家,嫌棄他們嘮叨。父母去世後,卻時常在不經意間想起他們,無語凝噎,後悔不已。所以古人振臂高呼:父母在,不遠遊。

夫妻吵架時,恨不得對方去死。可對方如果真的出了意外,自己仍會下意識買兩個人的東西,然後在結帳時哭成一個孩子。

都說時間是治癒一切的良藥,但這是人世間最大的謊言。當和一個人經歷了足夠多以後,即使在數年之後,也可能被極其微小的一件事觸動心弦,引得回憶決堤。

費曼與妻子

物理學家費曼的妻子去世一個多月後,費曼在橡樹城的一家商店裡看見了一件漂亮的連衣裙,他想:「艾蓮一定會喜歡的」,頓時潸然淚下,痛哭不已。

費曼看到漂亮裙子,習慣性地想到妻子,驚覺妻子不在了,心如刀絞。一個不經意的細節,擊垮了一個內心強大的男人。

費曼如此,歸有光亦如此,我們,也是如此,容易被生活中的細節擊中心弦。因為,我們的習慣養成於細節,我們的情感隱於細節。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感人源於對細節的描繪,而細節,往往最能觸動我們,引人共情。

他以質樸的語言寫枇杷樹,寫往昔。曾有良人伴,今僅枇杷樹,今昔一對比,自然悲從中來,感人肺腑。

相關焦點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今伐之,為博小娘子一笑。小娘子一笑,恰似吾妻年少時。小娘子為吾與吾妻之女,今伐樹,為造出嫁之物,願伉儷情深,不輸吾與吾妻。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 小品文憶亡妻:庭前枇杷 今已亭亭如蓋矣丨♪語音播報
    項脊軒志(節選)(明)歸有光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
  • 枇杷娘子亭亭蓋——你,有遠愛的能力嗎?
    01為博小娘子一笑,《項脊軒志》裡的枇杷樹被砍了,這是網友替歸有光續寫的段子:「小娘子為吾妻之女,今伐樹,為小娘子造出嫁之物,願伉儷情深,不輸吾與吾妻。」看起來,十分美好了。直到昨晚陪少爺一起學習,看了《項脊軒志》後,我才知道這句話的來歷:「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網上那個段子,是網友在這句話後添了幾句:「今伐之,為博小娘子一笑;小娘子一笑,恰似吾妻少年時。」文中的「吾妻」是歸有光的原配,她手植枇杷樹,也植下了夫妻綿綿的甚篤情。
  • 歸有光|庭有枇杷樹的真相,讓人對愛情失望
    作者/老襄好【今天是堅持日更的第36天】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我們高中的語文課文,此文最後一句讓人印象頗深: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當年還是假小子的我,暗下決心,從此要蓄出溫柔的長髮,等待未來與我琴瑟和諧的那個他……甚至還幻想著以後如果我不幸先掛,他不光為我守寡,還為我寫出類如「庭有枇杷樹」的千古奇文傳為佳話……這些都曾是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啊!若干年後,雖長髮及腰,卻仍嫁杏期遙。不得不說的是,我對自己有點失望。
  • 你爹開始種枇杷樹了是什麼意思 有何內涵梗及出處介紹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知道,最近網上出現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梗,而且這些梗都是那些古文中的文言文中延伸的。比如說最近,一句罵人的話「你爹開始種枇杷樹了」,相信大家一開始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吧?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喪失之痛|庭有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
    Grohol,Jessica Meiman & Maud Purcell封面/Ines Cui導語「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我們接受現實,也許要從接受「喪失」開始——就像歸有光慢慢可以抬起頭,看著他院子裡那棵枇杷樹。Jose David Morales如果你失去了你的一生摯愛,你會想些什麼?
  • 你爸今晚必在亭中種枇杷樹啥意思 這個梗怎麼來的介紹
    你爸今晚必在亭中種枇杷樹了什麼梗。那麼到底這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抖音你爸今晚必在亭中種枇杷樹意思、含義、出處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你爸今晚必在亭中種枇杷樹什麼梗  其實說到這個梗,非常簡單。意思就是「NMSL」的意思。為什麼這麼說呢?
  • 你爹開始種枇杷樹了什麼梗? 說這句話,不用客氣直接懟回去
    你爹開始種枇杷樹了什麼梗? 說這句話,不用客氣直接懟回去時間:2019-06-15 01:17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你爹開始種枇杷樹了什麼梗?說這句話,不用客氣直接懟回去 你爹開始種枇杷樹了是什麼梗 你爹開始種枇杷樹了,罵人的話,意思就是NMSL(你媽死了)的意思。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和以前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中的一句話相對應了,大家看到這句文言文,想必就已經知道   原標題:你爹開始種枇杷樹了什麼梗?
  • 抖音你爸今晚必在亭中種枇杷樹是什麼意思 出現很多非常有深層含義...
    抖音你爸今晚必在亭中種枇杷樹是什麼意思 出現很多非常有深層含義的梗時間:2019-08-14 14:26   來源:52pk遊戲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你爸今晚必在亭中種枇杷樹是什麼意思出現很多非常有深層含義的梗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知道,最近網絡上出現很多非常有深層含義的梗,這些梗用在任何一個地方真的是非常有趣啊
  • 《項脊軒志》最後一句:庭有枇杷樹…後網友惡搞在後面加了一句:今...
    《項脊軒志》最後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曾有網友惡搞在後面加了一句:今伐之,為博小娘子一笑。 今天看到有人在後面又接了一句:小娘子一笑,恰似吾妻年少時。小娘子為吾與吾妻之女,今伐樹,為小娘子造出嫁之物,願伉儷情深,不輸吾與吾妻。 一一網易雲熱評《與妻書》
  • 古文中那些動人的話,庭有枇杷樹之句排第一,有異議嗎
    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於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祭十二郎文》。韓愈與十二郎名為叔侄,卻情同手足。
  • 語文課本裡有那些驚豔到你的詩詞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蓋矣曉看天色暮看雲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 庭有枇杷樹為什麼火了 為何說你爸開始種枇杷樹是罵人的話
    庭有枇杷樹為什麼火了 為何說你爸開始種枇杷樹是罵人的話時間:2019-08-16 19:2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庭有枇杷樹為什麼火了 為何說你爸開始種枇杷樹是罵人的話 最近在很多評論或者彈幕會出現很多你爹開始種枇杷樹了,你爸今晚必在亭中種枇杷樹了這些話。
  • 學生硬剛: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吾」應換成「餘」,老師教的
    電視劇《清平樂》中,劉太后幾乎一直自稱「吾」,曹皇后有一次自稱為「吾」,聽起來雖不覺得刺耳,但還是有些異樣,畢竟在別的劇裡沒聽過。然後,隔著時空,我看見了一個少年倔強的樣子。那天下課後,我剛離開教室,一個學生就追了過來,堅持說「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吾」應該換成「餘」。這句話出自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文言散文《項脊軒志》。作者敘寫了與項脊軒有關的悲喜過往,點點滴滴,特別能觸動心懷,催人淚下。文章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一般情況下,「我」可以用「吾」「我」「餘」「予」來表達。
  • 語文書裡有哪些你喜歡的句子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