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搜索唯美傷感句子排行,無論哪個榜單,一定會有「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句話出自我們高中時代的必背課文——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
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項脊軒志》是一篇敘事抒情的文言文散文,歸有光通過描寫自己年輕時候的書齋「項脊軒」的變遷史,將祖母、祖母的婢女、母親、妻子等人物一一道來,仿佛他們近在眼前。
這篇文章是歸有光分兩次寫的,最後寫妻子的兩段是在妻子去世後幾年寫的,寥寥數語,寫出深深沉沉的懷念。
院子裡的一棵枇杷樹,賺了數代人的眼淚。看起平平無奇的一句話,為何有如此感人的魔力?三葉草認為可以從文學和心理角度來解釋。
01文學上:平淡為真,質樸入情,細節抓人,絲絲入扣
院子裡的枇杷樹已枝繁葉茂,亭亭如蓋,可它是妻子死那年我親自種下的啊。樹都這麼大了,一轉眼,妻子都走了那麼多年了,可她的音容笑貌,依稀昨日。
睹物思人,想起妻子時常來項脊軒問我以前的事,或靠在案几上讀書。我望向她時,她也看向我,四目相對,彼此不說話,已十分美好。
她歸寧回來後,衝我轉述小妹們的稚言稚語,俏皮得好像她才是那個小妹。
寥寥數語,寫出夫妻平淡生活裡的情趣;瑣碎往事,描繪出歸有光和妻子相依相愛,情話依依的場景。這些事很簡單,很日常,很細節,可這樣的生活,他再也沒有機會感受了,怎能讓人不心傷?
作者寫的生活細節,真實具體,讓人讀了很有代入感,自然而然被打動,能體會到這種驀然回首,斯人已逝的悲傷情緒。
真實是感人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源於強大的共情力。
02心理上:生活中最容易觸動我們的,往往是不經意的細節
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父母健在時,不愛回家,嫌棄他們嘮叨。父母去世後,卻時常在不經意間想起他們,無語凝噎,後悔不已。所以古人振臂高呼:父母在,不遠遊。
夫妻吵架時,恨不得對方去死。可對方如果真的出了意外,自己仍會下意識買兩個人的東西,然後在結帳時哭成一個孩子。
都說時間是治癒一切的良藥,但這是人世間最大的謊言。當和一個人經歷了足夠多以後,即使在數年之後,也可能被極其微小的一件事觸動心弦,引得回憶決堤。
物理學家費曼的妻子去世一個多月後,費曼在橡樹城的一家商店裡看見了一件漂亮的連衣裙,他想:「艾蓮一定會喜歡的」,頓時潸然淚下,痛哭不已。
費曼看到漂亮裙子,習慣性地想到妻子,驚覺妻子不在了,心如刀絞。一個不經意的細節,擊垮了一個內心強大的男人。
費曼如此,歸有光亦如此,我們,也是如此,容易被生活中的細節擊中心弦。因為,我們的習慣養成於細節,我們的情感隱於細節。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感人源於對細節的描繪,而細節,往往最能觸動我們,引人共情。
他以質樸的語言寫枇杷樹,寫往昔。曾有良人伴,今僅枇杷樹,今昔一對比,自然悲從中來,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