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裡!
看這裡!!
看這裡!!!
由甘肅省文旅廳舉辦的
隴東南傳統音樂類非遺展演
將於9月25日走進崆峒山景區
並於當晚7:30在崆峒古鎮天羽廣場演出
當「文旅夜宴」遇上非遺展演
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快來關注吧!!!
天羽廣場演出預告
一、 隴東道情《大開板》
二、隴東嗩吶《地裡兔》
三、 天水古琴《陽關三疊》
四、 隴東南民歌聯唱
五、 河池小曲《放風箏》
六、崆峒武術
七、中國傳統樂器表演《錦繡中華》
八、通渭小曲《通渭非遺古韻傳》
九、靈臺嗩吶《繡荷包》《揚燕麥》
隴東南音樂類代表性非遺簡介
01
隴東嗩吶:隴東嗩吶是以嗩吶為主奏樂器的傳統吹打樂藝術,也稱鼓吹樂。因其有積澱雄厚的曲牌音樂體系、龐大的演奏群體、廣泛的民俗應用、獨特的演奏技藝和濃鬱的地方風格,成為中國浩瀚的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樂種。隴東嗩吶以其深刻豐富的內涵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02
古琴:在我國,古琴名列四藝之首,有著三千多年渺渺光陰的文化傳承史。它不僅是一種演奏樂器,而且有著豐富渾厚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審美價值,古人曾把琴視為修心、修身乃至文人的一種象徵。古琴共有十四大式,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靈機式是比較常見的式樣,每一式都各不相同。天水伏羲式古琴以、泠泠清亮以及品質上乘,在全國古琴業界有口皆碑,被視為難得一求的珍品。其音質松沉蒼古、曠遠峻潔。
03
武山小調:句式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不等,流行本縣的《打夯歌》,曲調質樸,節奏鮮明,唱詞中多有襯詞,如「咦」、「喲」、「嗬」、「哎」等。《碾場歌》是武山山歌號子的另一種形式,節奏自由舒緩,曲調柔和悠長。武山號子除了在勞動中起鼓舞情緒、減輕疲勞的作用外,還有指揮勞動、協調動作的功能。使單調乏味的純體力勞動,變得生動有趣,和諧有力。基本形式是一領眾和,唱詞內容隨情所至,說古唱今,即興編唱。
04
張家川花兒:「花兒」是我國山歌的一種。主要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它是回族聚居區的一個民歌品種,在張家川廣為流傳。張家川花兒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並融合當地小曲小調的特點,音量高亢悠揚,婉轉動聽。歌詞多以歌唱愛情為主,以優美的旋律、樸實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為當地群眾傳唱至今。2014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05
洮岷岷縣花兒:有兩種基本曲調,流布範圍較大的一種是「啊嗚令」,另一種是「兩連兒令 ,又名「扎刀令」。它的流布區域與「兩連兒」 這兩種曲調大體以洮水為界,洮河以北和下遊地區的「兩連兒」被稱為北路「花兒」,洮河以南岷縣至宕昌境內流行的「啊歐連兒」,被稱為南路「花兒」。這種花兒的曲調,起腔突發,高亢粗獷,悠揚婉轉,迴環往復。而流布在洮河以北的部分地區的花兒叫「兩連兒」,因這種曲調拖腔、起腔多用「啊」字,命其名曰:「啊花兒」,又叫北路派花兒,北路花兒流行到卓尼、臨潭、臨洮、渭源、章縣一帶。其曲調結構嚴謹,節奏也較規整。
06
河池小曲:隴南徽縣位於甘肅東南部,是秦隴文化、巴蜀文化和氐羌文化交匯的金三角地帶。徽縣民間音樂文化底蘊深厚,河池小曲廣為流傳。2000年,徽縣河池小曲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河池小曲,又叫社火曲。是古老的徽縣民間歌曲種類之一,並在徽縣民歌中佔據極大的比重。其內容豐富,曲目較多,詞,曲較定型化,多有完整的演唱文學腳本,藝術上較為成熟和完善。在全縣範圍內乃至徽成盆地之傳。
07
武山秧歌自古有之,源遠流長。每當中國傳統九日來臨之際,武山民間村村寨寨都有盛況空前的「耍秧歌」、「鬧社火」、「玩花燈」、「慶上元」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耍秧歌」一直是武山人春節期間的主要文化生活和社事活動,有祈求平安之意,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是它的重要內容,武山人民非常重視。它是很早就誕生在武山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的一種很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古老傳統歌舞藝術形式和文化社事活動。
08
兩當號子是是兩當地方民歌中的一個獨特種類,自古擁有「隴南樂府」的稱號。屬於甘肅省兩當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兩當號子」曲調優美高亢,音域寬廣,節奏明快,粗獷而極富變化,猶如咆哮的江河,颯爽的林濤,抑揚頓挫有致,歌者舞之,聽者蹈之,猶有原始遺風。一直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自娛自樂的藝術表現形式,兩當號子的曲調主要有羽、徵、商三種調式,不同的曲調表達不同的情感。曲體結構流行的有一段體、兩段體和三段體,其旋律幅度跳躍較大,演唱時的表現力豐富而又強烈。民歌王張升、袁正有等還為毛主席及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喝號子,受到了高度讚揚。
09
靈臺嗩吶:是以嗩吶為主要的民間吹打樂,也稱鼓吹樂,它的特點為音量大,音色嘹亮純淨,細膩委婉,演奏技巧豐富,聲響連貫順暢。經歷代藝人不斷傳承加工,以其為數眾多的曲牌,龐大的演奏隊伍、豐富的民俗內容和濃鬱的地方特色而成為我國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的樂種。靈臺嗩吶,最早出現在娶媳嫁女、喪葬祭奠、鄉村廟會、慶祝典禮等場合,由半職業農民組成鼓樂班子演奏。
10
通渭小曲:是流行於甘肅通渭境內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長期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是通渭縣的民俗文化娛樂生活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群眾基礎相當雄厚,深為老百姓所喜愛。"小曲"即西北地區群眾所喜愛的"眉戶"或"迷鬍子戲",因其有別於秦腔大戲而得名。眉戶流行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山西諸省區,是個地方劇種,它是民間流行的各種民調小調的集合集,最適於表現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11
隴劇原名隴東道情,是甘肅省獨有傳統戲曲藝術。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紮根於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1958年搬上舞臺,1959年正式命名為隴劇。環縣道情皮影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秦隴文化與周邊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與皮影相結合的產物。相傳產生於宋代,民間俗稱「燈影戲」、「小戲」、「老道情」,她在千百年的發展演變中,採取「借燈、傳影、配聲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華皮影之大成,擷當地道情曲藝之精華」,融民間音樂、美術和口傳文學為一體,成為當地人民傾訴情感、豐富文化生活和承擔祭祀、過關、還願、節慶等習俗的綜合性藝術。
經普查,全縣境內現有47個戲班、285名藝人、40多名皮影雕刻者。20世紀50年代,環縣道情皮影三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高度讚譽,並最終發展為甘肅惟一地方劇種——隴劇。
12
隴東民歌是流傳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及平涼市部分地區的漢族傳統民歌,也稱慶陽民歌。隴東民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特別是在隴東革命根據地時產生的《繡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和《軍民大生產》等曲目,使隴東民歌唱紅了全中國,寄託著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在中國民歌藝術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屬於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來源:隴東學院音樂學苑
編輯:市文旅局信息統計科
現正式向廣大讀者徵稿
徵稿方向:參照本平臺以往發布稿件類型;
徵稿形式:可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h5等。
投稿郵箱:842125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