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父母吵架,孩子就會很乖,父母要讓孩子看到「爭吵」的態度

2020-09-05 親親寶寶計劃

讓我們先看看研究中的危險炸彈例子:爭吵中夫妻倆是否表現出輕蔑的態度?有沒有取笑對方,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夫妻是否喜歡冷戰,讓對方困惑而抓狂,最後相互不理不睬?

夫妻是否各自拉孩子站隊,向孩子哭訴,或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比如「你爸爸脾氣很暴躁,你可千萬不能學他」?

這些危險「炸彈」不僅僅會破壞夫妻關係的和諧,甚至也會讓孩子捲入到成人情緒的漩渦裡,這樣方式的吵架對孩子來說則更是要害的。

普遍認為,孩子需要學習管理爭吵,主要是要掌握以下的能力:如何捍衛自己的聲音,同時照顧到彼此的關係。因此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知道爭吵和爭執並不會真的斷了關係的連結,父母之間不會因為爭吵,而不愛對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孩子這個能力的養成和練習一定最先萌發於家庭,不管是面對父母之間的爭吵,還是手足之間的爭執。

可是學習如何吵架,和管理如何爭吵是非常難的事情。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千萬不要讓事情演變成和配偶互相大吼大叫或者拳打腳踢的地步。不管是不是真的隔離了孩子,孩子都會很敏感地學習到這些肢體衝突。澳洲家庭諮詢師Steve Biddulph 認為,當你察覺雙方的討論即將演變出難以控制的時候:

告訴對方,你需要冷靜一下。等到雙方都可以坐下來理性討論的時候,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

如果你覺得非常生氣和難受,可以告訴對方,等我沒那麼激動的時候,大家繼續剛才的話題

你可以找個地方坐下來,或者去房間冷靜一下

在情緒失控之前就要立刻採取上述的做法,否則一旦拖下去,結果不容易控制

當天稍晚要找個時間和對方聊聊。可以先擱置之前的問題,只是談談家人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問他是否也覺得這很重要,然後跟他解釋想要和睦相處有時候必須妥協。然後,只要涉及安全、承諾、以及尊重其他家人權利等問題,你絕對不妥協。問他當你要求他安靜下來時,他願不願意配合。然後你們就可以休息一下,慶祝雙方達成共識,或是回頭討論原本的問題。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認為,吵架是各種親密關係中的基本活動之一,是一種談判。人們通過爭吵來確定自己的人際邊界,通過生氣的情緒,來捍衛自己的界限,例如什麼可以妥協,什麼不可以妥協。

撇開學術研究來看,就我們的生活經歷而言,我覺得應該也很少會有人從來都沒經歷過父母爭吵、爭執的情景,甚至我們從小也會有旁觀過親戚之間的、左鄰右舍的、乃至陌生人之間的面紅耳赤的爭吵場景,不是麼?

吵架的影響是有爭議的

不可否認,吵架對孩子的情緒是有影響的。心理學家擔心在孩子面前的吵架會給孩子埋下情感心理的問題種子。更有研究指出,6-12個月的嬰兒即便在睡著的時候,大腦都會對憤怒的語調有所反應,會變得更敏感。

可與此同時,英國學者Terri Apter卻在其著作中質疑:憑什麼父母就不能發生衝突,表達憤怒?而憑什麼認為孩子就一定無法承受父母的任何爭執?

她在文中強調,不是所有的吵架都會讓孩子受傷害,也不是所有的爭執對孩子來說都是負面的。與此同時,父母如果一味地恐懼自己的爭吵一定會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那麼很有可能會產生「好行為症候群」。關係稍微緊張一些就會引發焦慮,於是父母之間學習用虛偽的微笑、隱忍的克制來掩蓋。這樣子表面上看不是「吵架」,但其實也不亞於「吵架」,敏感的孩子一樣能看出這種不安「和諧」。

不知道怎麼吵架的人,有時候也是辛苦的,因為內在會承擔很多的委屈。孩子將來要面對的人,不會都是溫和溝通的,有些時候孩子也需要通過捍衛自己,才能抵擋別人的侵犯。

為人父母得學習如何「吵架」

我們往往都是擔心「我們怎麼對待孩子,要不要緊」?可是基本上很少人會問,「我怎麼對待我的太太/先生,要不要緊」?

真正影響孩子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研究嬰兒依附行為有一個詞叫「工作模式」,認為孩子的心智有一種他與他母親的工作模式存在,這個模式可以告訴他,從母親身上他們可以期待什麼。假如一個先生不停地貶低他的太太,那麼他們在一起的話太太就可能看起來很悲哀或者不開心。如果彼此結婚很久了,那麼即使他不在,太太的表情也會看起來很哀怨。孩子很快就會明白這個關係:父母也有可能是蠻不講理的野蠻人,用蠻不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人。因此,表面上看似「懂事」,抑或「暴力」傾向,都是孩子的一種內在防禦和抵制。

不管是不是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看到自己對於「爭吵」的態度:當父母之間面臨必須小心處理的情況的時候,就要立刻停戰。

相關焦點

  • 泰國短片《吵架的父母》:爭吵帶給孩子的3大影響,你必須了解
    ,父母的激烈爭吵會給孩子內心埋下「羞愧」的種子。 父母吵架了,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夠乖。>、暴躁,有攻擊性,孩子就會慢慢地受到影響:爸爸可以欺負媽媽,那我就可以去欺凌同學。就算是兩人吵架,都是關上門的。如果孩子敲門要進來,我們都會暫停,調整下情緒。」
  • 孩子看到父母吵架怎麼辦?
    幫助孩子建立心靈防火牆-父母之間的矛盾跟你沒關係。孩子經常看到父母吵架,對於哪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講,都是有不良的影響。比如媽媽在爸爸面前老是威脅要跳樓,孩子長大後,一到情緒激動時,也說要跳樓;父母吵架動不動就摔東西,孩子煩躁時,難免也會用這招來發洩情緒。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傷害是隱性的,問題的出現有時是滯後的,如果父母沒意識到後果,長久以往將會影響到孩子。首先,要幫助孩子了解、疏導情緒。
  • 動畫《吵架的父母》:父母吵架並非不可,關鍵得是「建設性爭吵」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之間所產生的破壞性的衝突與爭吵,會對孩子子們的成長以及未來的心理有著深刻的影響。為了要許多家長了解當父母爭吵的時候,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麼嚴重,所以現在給各位家長介紹一部泰國短片動畫名字叫《吵架的父母》。
  • 父母吵架致4歲孩子墜亡:爭吵不斷的家庭,到底要毀掉多少孩子?
    為什麼都說,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現了父母吵架甚至家暴的畫面。2、做好解釋和安撫的工作爸媽在吵架後要及時向孩子重點解釋三點要讓孩子明白,吵架就是讓生活更具煙火氣息的小插曲,但絕不會影響家庭的大團圓,但別忘了,孩子的世界只有你。父母吵架,贏了輸了,孩子都是承受一切代價的炮灰。
  • 我的愛人—就是那個在父母爭吵中長大的孩子
    我們都知道作為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不好,可是卻很少有人去深刻地分析過夫妻之間的相處方式給孩子會帶來什麼影響?每次情緒上頭,就只顧著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怎麼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你們還記得小時候父母吵架,自己那種無助的感覺嗎?我的愛人,就是那個在父母爭吵中長大的孩子。以下是我愛人對原生家庭的敘述。
  • 動畫《吵架的父母》:父母「情緒失控」,是孩子看到最恐怖的電影
    在刷視頻的時候,無意之中看到一個來自泰國的公益視頻動畫短片—《吵架的父母》。這個短片是以小孩子的視角描述父母吵架的過程,短片僅僅只有四分鐘多,但是給我們的啟示卻是深刻的,從某些角度來說我們家長也是其中"怪獸"之一。
  • 父母爭吵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父母就要從自身找下問題,是否有些行為做的不妥,需要改正或者注意場合。  1)害怕恐懼,心理負擔  父母吵架的時候,孩子看見最愛的兩個人居然臉紅耳赤、謾罵甚至大打出手,肯定會恐懼害怕,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會衝擊他內心,害怕恐懼,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
  • 和孩子吵架,不要罵孩子或「冷戰」,父母不同的處理方式影響不同
    和孩子大吵一架,逼孩子屈服這樣的父母往往是自尊心極強的父母,甚至在家庭中也要處於領先的地位,通過對孩子作為父母的權威和地位對孩子咄咄相逼,以自身的絕對優勢來逼迫孩子承認錯誤,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對的。首先,他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不是短暫的。孩子在家庭之中是弱勢的一方,吵架往往不是父母的對手。
  • 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危害大,父母做到這幾點,孩子人格更健全
    孩子才3歲,每次看到爸爸媽媽吵架都被嚇得哇哇大哭。後來,孩子上到初中後就選擇了住校,周末也經常不回家,芹芹問為什麼,孩子就說:"你們吵架看得我心煩。"一時間,芹芹無言以對。所以,一有離開家的機會,這些孩子就會選擇儘量待在外面,避開父母的爭吵。他們會想逃離這個家,而不是親近父母。
  • 生活在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家長該反思了
    因為圓圓和我說,她討厭她的家,總是爭吵不斷,家裡過年就沒有安穩過每年年初一前後家裡都是硝煙瀰漫,就算在外邊漂泊流浪,她也不願回到那個令人窒息的家。圓圓說的都是事實,作為她的鄰居,見證了她家的3天一小吵,5天一大吵,每次吵架都是雞飛狗跳,家裡東西能砸就砸,每次家裡吵架的時候,圓圓就躲在我家掉眼淚。
  • 別讓父母的冷戰和爭吵,毀掉孩子的將來
    別讓父母的冷戰和爭吵,毀掉孩子的將來對於每一對婚姻出現危機的夫妻來說,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性格不合、三觀不符、或者生活的瑣碎埋沒了當初的激情,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學著去寬容對方,千萬長時間冷戰和爭吵,因為,冷戰和爭吵
  • 夫妻雨中吵架,孩子嚇得大哭:父母吵架,孩子是最大的輸家
    2.孩子會覺得爸媽吵架都是因為自己,缺乏安全感父母經常爭吵,孩子在恐慌害怕中就會胡思亂想,父母為什麼吵架,是因為自己嗎?孩子會覺得他自己就是個罪人,大多數的孩子都缺乏安全感。3.影響孩子以後的婚戀關係父母經常性的吵架會妨礙孩子正常的情感發展,讓孩子對以後的婚姻抱有很大的消極態度,未來不容易建立健康的戀愛婚姻關係。
  • 父母吵架時,孩子害怕的四種層次表現,為何傷害越深反而越平靜?
    很多父母都有當著孩子面吵架的經歷,甚至有的媽媽處於弱勢,還會主動喊來孩子幫忙,覺得當著孩子面吵架沒什麼,小屁孩懂什麼,過兩天就忘記了,如果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很多孩子長大了仍然記得父母吵架時的場景,可見這種傷害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很深的,他們會非常害怕,也會有四種表現層次,奇怪的是
  • 父母吵架,孩子該怎麼辦?
    小晨是班上比較積極活潑的孩子,上課也很配合,但是有一段時間,卻表現得特別的不安和煩躁,常常容易一個人傷心。後來,和小晨媽媽反饋了這個問題,並且鼓勵孩子和媽媽坐在一塊,坦誠地聊一聊。出乎意料的是,孩子站起來對媽媽大叫:「你和爸爸吵架,天天吵,看到你們吵架,我就害怕。」然後,眼淚就止不住了。
  • 看不見的心理暗傷:比父母離異更傷害孩子的,是父母經常爭吵!
    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因妻子鬧離婚,某男子一時想不開,爬到了四樓房頂,鬧著要往下跳。眾人怎麼勸說都無用,堅持了兩個多小時,男子才被消防人員給救了下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家人和孩子都趕了過來,苦苦哀求,孩子甚至對爸爸喊話:「爸爸快下來,待會兒接我放學」「爸爸你再不下來,我就不喜歡你了」依然無用。
  • 動畫《吵架的父母》:父母吵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看到外甥這樣恐懼父母吵架,讓我不禁想到了一部動畫短片——《吵架的父母》。短片中,小女孩在雨夜和媽媽一起看故事書,下雨的環境和故事書恐怖的內容讓小女孩害怕不已,在經過媽媽的安撫之後慢慢穩定下來。之後卻看到了爸爸媽媽吵架的情景,這種感覺比他看到故事書的恐怖內容還要可怕,爸爸媽媽都變成了怪獸,向他撲過來。這部短片講述的就是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父母當孩子面吵架,傷害超出你的想像
    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孩子很容易認為與自己有關。當看到自己父母開始爭執時,49.9%的孩子選擇自告奮勇加入戰團,立刻同樣報以大喊大叫,叫自己的父母立刻停下;而43.9%的孩子選擇了逃離事發現場,一方面是想規避自己深愛的兩個人的矛盾場景,另一方面也是害怕被波及。不管孩子選擇哪種方式,我們都不難發現,面對至親的爭執,孩子們很難做到無動於衷。
  • 「你跟爸爸吵架了嗎」,如何跟孩子解釋父母吵架,聰明父母這樣做
    睡夢中突然驚醒的JoJo,看到我們在吵架,哇哇大哭起來,怎麼哄都哄不好。半個小時之後,JoJo還是哭哭啼啼的,非常黏著爸爸媽媽,生怕爸爸媽媽再大聲吵架。鄰居安爸和安媽因為誰給孩子洗澡的事情也大吵起來,最終安爸生氣的摔門而出,當聽到「哐」的關門聲,安安號啕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爸爸不要我們了」。
  • 父母在吵架,孩子在心碎
    這時,三歲的兒子突然帶著哭腔哀求:爸爸,別生氣了,我自己穿……朋友發來一個淚奔的表情,說:我一定得改,因為父母吵過的架,最後都會成為孩子心中的疤。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的最恐怖的電影有人說,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的最恐怖的電影。
  • 「媽媽,你跟爸爸吵架了嗎」,父母吵架,是孩子經歷的恐怖片
    睡夢中突然驚醒的JoJo,看到我們在吵架,哇哇大哭起來,怎麼哄都哄不好。半個小時之後,JoJo還是哭哭啼啼的,非常黏著爸爸媽媽,生怕爸爸媽媽再大聲吵架。但,父母一旦爭吵,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大聲吵架,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天塌下來了,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