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武察看水源匯流工程
從哈密市出發,在戈壁灘上西行70多公裡,有一處樓臺林立、綠茵繁花的美麗小鎮,這裡便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柳樹泉農場。農場裡,有位為人和善、說著一口南陽普通話的黨委常委、副場長、組織部長,叫李廷武。
援疆3年,李廷武以農場為家、以幫扶為責、以真情開路,寫下一首立足兵團、情牽宛哈的援疆之歌。
兩種身份,一種本色
「這裡的一切,都是一代代兵團人一磚一瓦建起來的。」援疆幹部李廷武談起柳樹泉農場如數家珍,位於哈密市最西邊,全場11000人,7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和睦相處,農場曾是兵團185個農場中17個貧困農場之一,因這些年跨越發展,在2015年終於脫了貧……
自從2014年3月踏上這片氣候惡劣又富饒美麗的土地,李廷武再也無法將自己和這裡分開。一同赴疆的20名南陽援疆幹部中,他是唯一被分到兵團農場的,也是離哈密市區最遠的。
「能成為兵團人,是我的驕傲。」行走在農場,李廷武說,自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60多年來,代代兵團人在祖國西北邊陲種地站崗、放牧巡邏,屯墾戍邊,流血犧牲,不忘使命,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在荒漠中開出良田綠洲,在邊境線守護堅固界碑。
深情源自走近,擔當不辱使命。
兩項工程,同樣惠民
茫茫戈壁上,最缺的就是水。新疆冬季長,雨雪多,水患大;夏天氣溫高,雨水少,用水缺。如何把冬夏不均的水源調配利用?建一座水庫!總投資額8600萬元的柳樹泉水源匯流工程,是「十二五」期間河南援疆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這項惠及4萬畝耕地8000多人的民生工程,將冬季充沛的天山雪水和地下水,通過坎兒井的暗渠,全程自流到水庫內儲存起來,供全年調配使用。
「這真是河南人為農場做的一件大好事。」農場的百姓提起這項工程,無不拍手稱讚。在戈壁灘,有水的地方,就有盎然生機,就能創造財富。自2014年水庫建好後,再也沒有人反映過用水難的問題。李廷武坦言,水源匯流工程的建設,主要歸功於河南省第七批援疆幹部。作為第八批援疆幹部的一員,他到農場後,主要參與工程後期的維護、清淤、增挖與驗收。
安居富民工程沙棗泉社區,總投資6000多萬元,佔地8000多畝,惠及664戶2400多位少數民族百姓,是河南援建的又一惠民工程。李廷武是工程項目後期驗收負責人。
坐落於農五連的沙棗泉社區服務中心,是2014年時任河南省委書記考察農場援疆工作時安排的援疆項目,是居民婚喪嫁娶、培訓學習、文娛交流的場所。「這個服務中心,是我們農場最好的,也是整個師最好的。」社區主任吾買爾·吾斯曼豎起大拇指說。
買買提·司馬義墾耕一輩子,最大夢想是像城裡人一樣住進樓房別墅。如今,在政府和農場補貼10萬元後,他只花25萬元就住進安居工程300多平方米的別墅。談及現狀,這位樸實的維吾爾族漢子連說了三個「知足」。
行走在柳樹泉農場,不管是茫茫戈壁上順天而為的「追日項目」太陽能光伏基地,還是戈壁綠洲生態園內借力而造的溫室大棚;不論是滿眼蔥鬱果實纍纍的援疆林,還是整齊劃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安居樓,處處可見「河南援建」四個大字。一批又一批援疆幹部,在這裡種植下綠色的種子,也播撒下深厚的情誼。
三年援疆,一片赤誠
柳樹泉農場黨委常委、副場長陳江,熱情好客,說話爽快。提起副場長兼組織部長李廷武,他如此評價:「工作思路清,辦事效率高,善於學習,特別會做群眾工作。」
援疆前,李廷武是南陽市委組織部副處級組織員。到柳樹泉農場後,他先後負責團委、社區、機關、學校、黨建以及招商引資等工作,很快與這裡的幹群打成一片。
柳樹泉農場中心雙語幼兒園建好後,缺少圖書、玩具。李廷武知道後,將這一情況反映給南陽援疆工作隊。今年4月,南陽援疆工作隊為孩子們送去3萬元的慰問金,用於購置教學用具。
2015年10月,在李廷武的積極協調下,柳樹泉農場一行15人組成黨建工作學習考察組來到南陽,先後到臥龍區、內鄉縣和西峽縣的多個黨建先進單位交流學習。彼此交流中,兩地人越走越近,兩地情越來越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從2014年3月入疆,苦並快樂著的三年援疆生活即將結束。回望援疆路,李廷武最難忘的,是初到農場的一個凌晨:那是2014年4月23日,葡萄剛剛發芽,卻遭遇罕見的寒潮天氣。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寒夜,他和連隊的同志奔赴田間地頭,堆草生火,阻擋寒潮,保護幼苗,並每半個小時測量一次溫度。一夜未眠,忙到凌晨5點,他才得空喘口氣。清晨,寂靜遼闊的戈壁灘上,葡萄地升起縷縷白煙……
那一刻,李廷武忽然眼眶溼潤。「願歲月靜好!願祖國強大!願天下太平!」站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他在心底默默地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