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22日訊(記者 孫潔)NGO在全球範圍的興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隨著全球人口、貧困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發現僅僅依靠傳統的政府和市場兩級還無法解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一種回應,NGO迅速成長並構成社會新的一級。在中國沿海地區,一個以保護海洋環境、弘揚海洋文化為宗旨的公益組織——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已成立五周年,這五年的成長曆程,讓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這樣一群「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志願者們。近日,記者就海洋環保的相關問題採訪了國家海洋局前國際合作司司長、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顧問李景光。以下為專訪實錄:
中國網:據我了解,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是以海洋環境保護為主旨的民間公益社會團體,藍絲帶協會致力於海洋環境保護事業,既是海洋環境保護者的民間活動平臺,又是聯繫海洋環境保護者的橋梁和紐帶。給我們廣大網友介紹一下藍絲帶海洋協會的整體概況,藍絲帶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李景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間組織穩步發展,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目前,全國各類民間組織已發展到 20多萬個,在推動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以及對外交往等各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實踐證明,民間組織已經成為黨和政府聯繫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成為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就是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中活躍在海洋戰線上的一員。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歷史並不長。面對海洋環境的日益破壞,為了拯救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2007 年 3 月 20 日,以舉辦第三屆中國三亞 「龍抬頭節」暨南海祭祀典禮為重要契機,以海南三亞旅遊業最早的建設者之一、時任三亞南山大小洞天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冬為首的一批熱愛海洋的公益人士啟動了藍絲帶海洋保護計劃;2007 年 6月 1 日,民間公益性海洋保護組織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正式成立。
中國網:作為一個民間的公益組織,與其他公益組織有何不同之處?或者說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有哪些獨特氣質和亮點?
李景光:藍絲帶是一個真正的草根民間組織,迄今仍是我國海洋保護領域唯一有作為的民間組織,它沒有任何政府背景,這是最大的特點和亮點。
在我國,這種草根民間組織太少了。由於是草根民間組織,它沒有任何政府的財政資助,經費主要來自協會會費收入和社會捐贈,專職人員也很少,許多工作依靠志願者。他們孜孜不倦地為保護海洋而奔波,做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實實在在的工作。這些人令人敬佩,值得謳歌。
在國外,政府和大公司對民間組織支持力度很大,可惜我國不具備這種環境。應該儘快扭轉這一局面,制定有關政策,支持真正的草根民間組織的發展。媒體應大力呼籲。
中國網:目前中國海岸線的汙染情況如何?據我了解,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建立「海洋衛士」來以實際行動關注中國海岸線,保護海岸線。那麼這個項目目前進展如何?
李景光:海洋環境的汙染問題,不僅是海岸線的問題,也包括近海和遠海的問題,還包括公海的問題,當然海岸與近海問題最嚴重。國際組織對海洋的汙染狀況有許多介紹。
我國的海岸與近海汙染問題嚴重,一是公眾整體環境意識淡薄,去三亞的海灘看一看,垃圾遍地,三亞靠近市區的海灘上,幾乎都變成汙泥了,近海水域有些地方已不適合遊泳。第二是管理不力,陸源汙染治理問題很大,許多汙水不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排汙口到處可見。坐火車從北到南,看到許多河流流的都是黑水,這些水最終流入海洋。
藍絲帶保護海岸線的行動很有意義,但在目前情況下,他們的能力有限,不發動全體公民,政府不加大投入,不給民間組織優惠政策,光靠藍絲帶是難以扭轉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