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海涅,中德大師在紹興發生文化碰撞

2020-12-24 錢江晚報

文化交流雜誌特約作者 楊曄城

「我看見了一座驚人的美麗的花園,我高興地在那裡徘徊:數不清的鮮花在閃耀著光,歡喜充滿了我的心情。小鳥從許多長滿樹葉的枝頭,唱出許多可愛的小調:太陽的金光散布著熱力——鮮花展示出一千種不同的顏色。到處送來薰香的氣息,在夏天的空中飄浮;一切都帶著微笑閃著光,像是貪婪地欣賞著這美妙的景像……」德國詩人海涅在《夢的畫像》中描繪出一個美輪美奐的夏的願景。

夏日的魯迅故裡,正是這麼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水墨長卷。參加「魯迅與海涅——大師對話」文化交流活動的中外嘉賓走進魯迅故裡,走進魯迅的家,共同見證了一場跨時空的國際文化盛會。

「我也是紹興人」

德國杜塞道夫和中國紹興,兩座文化名城因為魯迅和海涅緊緊聯繫在一起。

海涅:一位關注中國的德國詩人

海因裡希·海涅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抒情詩人和散文家,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海涅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杜塞道夫一個破落的猶太商人家庭。

海涅從20歲時開始文學創作。早期詩作多以個人遭遇和愛情苦惱為主題,反映了封建專制下個性受到壓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惱。他的第一部詩集《詩歌集》表現出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感情淳樸真摯,民歌色彩濃鬱,廣受讀者歡迎。

從1824年到1828年間,海涅遊歷了德國許多地方,併到英國、義大利等國旅行,著有《哈爾茨山遊記》《觀念勒格朗特文集》《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英國片段》等四部散文旅行札記。這四部札記的主要傾向是抨擊德國的封建反動統治,同時也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長為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在藝術上已從青年時代對個人遭遇與感情的描寫,轉向對社會現實的探討,走向現實主義道路。

紹興黃酒香萬裡

1830年,海涅遷居巴黎。1843年,海涅與馬克思相識,同時他的創作也達到頂峰,作品也更多地表現出批判現實主義色彩。1844年,發表政治諷刺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8年5月起,海涅過了8年「床褥墓穴」的生活,但仍堅持創作,於1851年完成了詩集《羅曼採羅》。

海涅始終關注中國、同情中國。1840年中國爆發鴉片戰爭,海涅作為《奧克斯堡總匯報》的記者,從一開始便把同情心傾注在中國人一邊,對殖民主義的這些「紅毛生番」的貪婪和侵略痛加撻伐。不論是在他的《奴隸船》一詩中,還是在他逝世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作品《盧苔齊婭》裡,都表示出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對殖民主義者的憎惡,足證海涅對中國懷有深情。

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魯迅:與德語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魯迅被稱為「中國新文學之父」。魯迅與海涅都是享譽世界的著名作家,兩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進步思想,既是舊制度舊文化的批判者也是新社會新文明的呼喚者。儘管在魯迅出生時,海涅已經去世25年,但這並不阻礙兩位文學巨人產生深深的心靈契合。

魯迅是最早翻譯海涅詩歌的中國作家,留學日本期間就曾翻譯過海涅的兩首愛情詩——《餘淚泛瀾兮繁花》和《眸子青地丁》,對海涅詩歌的喜愛貫穿魯迅一生。他收藏過三種語言版本的海涅詩集,對海涅的詩歌成就及文學地位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魯迅一生與德語文化有著不解之緣。魯迅長期閱讀海涅、研究海涅、評價海涅,為海涅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如1933年魯迅從日本人的評論集《海涅研究》中,選了德國人毗哈的《海涅與革命》並將其翻譯成中文。魯迅翻譯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強調海涅作為戰士的一面,矯正當時人們普遍把他作為浪漫詩人甚至情詩作家看待的流弊。

魯迅文創帶回家

海涅說過:「熱愛自己的祖國是理所當然的事。」這讓人聯想到魯迅的名言「我以我血薦軒轅」。探討魯迅與海涅思想的相通性、心靈的相通性以及他們精神的相互契合,有利於促進中德文學交流和中德文化界的友好往來。

相約在詩與遠方

來紹興參加「魯迅與海涅——大師對話」活動的德方代表有杜塞道夫市市長沃爾夫岡·舍夫勒、海涅家族後人馬丁·羅斯博士、杜塞道夫海因裡希·海涅學院院長布倫納·維爾切克、杜塞道夫海涅之家負責人克裡斯多夫·奧夫·德·霍斯特博士和杜塞道夫孔子學院院長培高德,他們參觀魯迅故裡,實地感受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這些都是「對話」的題中之義。

參觀魯迅紀念館「大師對話」成果展

沿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條經典遊線,訪問團一行興致勃勃地參觀了魯迅故居、三味書屋、魯迅筆下風情園等景點。「這氣息,好像很熟悉,這裡就像海涅的家一樣,只是海涅的家要小得多。魯迅故居保護得太好了,海涅故居也保護得很好。」馬丁·羅斯說,漫步在魯迅的臥室、魯迅出生的房間、魯迅兒時遊玩的百草園、魯迅兒時讀書的三味書屋……故居中的老牆、花窗、木桌還有風情小園,一切都讓人感到那麼熟悉。

對「這裡似曾相識」,杜塞道夫孔子學院院長培高德同樣流露出濃濃的「故鄉情結」。

得知魯迅出生的房間內陳列的桌床椅凳等生活用品都是原物,馬丁·羅斯拍下一段視頻,表示要回國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據布倫納·維爾切克介紹,海因裡希·海涅故居的常設展覽「浪漫主義與革命」,希望通過展出原始手稿、信件和文獻的方式,向遊客展示海涅的生活,並向他的作品致敬。展覽共包括8個房間,展出約250件展品,包括從海涅的髮捲、戈特利布·蓋森畫的著名的海涅肖像畫以及海涅去世時印取的面部模型等。除有價值的歷史圖片和文字外,還有更多關於海涅的視頻、圖片和音頻資料。互動展覽、文學實驗室和視聽角,則邀請遊客研究詩人和他的作品。這些與魯迅故裡開展研學遊,用多媒體高科技輔助手段讓文物「活起來」「美起來」「給文物以尊嚴」高度吻合。

紹興市副市長顧濤代表紹興市人民政府向遠道而來的德國客人表示歡迎。據了解,作為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首府,海涅出生地杜塞道夫市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地區,同時也是世界十二大會展城市之一、著名的博覽會城市,德國廣告、服裝和通訊業的一個重要的中心,通訊業是當地集中發展的一個新興產業,國內通訊產業巨頭華為也將自己在西歐的總部遷到了杜塞道夫。

沃爾夫岡·舍夫勒對「魯迅與海涅——大師對話」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感謝,對魯迅故裡文物保護利用方面的成功經驗表示讚賞,同時表達了和紹興之間進一步交流的想法。「我們是第一次來紹興,但不是第一次來中國,我們中的好幾位嘉賓已經多次來到中國。但是我們很驚訝的是,中國發展如此迅速,發展這麼迅速又這麼好,每次來都有不一樣的感覺。」沃爾夫岡·舍夫勒說。

與魯迅合影

據悉,今年11月份中方將組團訪問杜塞道夫,屆時雙方將就兩地加強交流開展深入探討。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開放包容、互學互鑑,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共創世界文明的美好未來。魯迅故裡正在書寫一個「詩與遠方」的中國故事。

Dialogue about Lu Xun and Heinrich Heine in Shaoxing

On May 14, 2019, Shaoxing University again witnessed a dialogue between literary masters, an event initiated in 2014 in Shaoxing in eastern Zhejiang, hometown of Lu Xun (1881-1936), commonly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writer of the 20th-century China.

The dialogue is designed to promote Lu Xun and the world literary giants through visits, exhibitions, lectures, dialogues and the contributions from experts, scholars and descendents of Lu Xun and those of world literary giants.

The first dialogue was between Lu Xun and Victor Hugo in 2014. In the following years up to 2018, the dialogue event introduced Russian novelist Leo Tolstoy, Indian poet Rabindranath Tagore, Japanese novelist Natsume Sōseki, and Italian poet Dante Alighieri to the hometown people of Lu Xu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 w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German poets of the 19th century. He was also a journalist, essayist, and literary critic. He is best known outside Germany for his early lyric poetry, which was set to music in the form of Lieder (art songs) by composers such as Robert Schumann and Franz Schubert. In his last years, he worked as a journalist and concerned himself with what happened in China. He condemned what western colonists were doing in China and expressed sympathies for Chinese people.

杜塞道夫市市長沃爾夫岡舍夫勒和紹興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顧濤互贈禮品

Lu Xun studied in Japan from 1902 to 1909 and it was in Japan that he translated two poems by Heine into Chinese. Records show that Lu Xun published a translation of two poems by Heine in 1914. He was the first Chinese who introduced Heine to Chinese readers. Lu Xun’s passion for Heine’s works lasted through his lifetime. In his private library were three poetry collections by Heine. In 1933, he translated Heine and Revolution by a German scholar into Chinese. The translation was based on a Japanese text, part of a book on Heine compiled by a Japanese scholar.

Following Lu Xun’s footsteps, other scholars later translated more poems by Heine. After 1949, translation gained momentum. The German poet’s works were systematical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published, making him popular with Chinese readers. This lasting popularity once surprised some German scholars.

The delegation from Germany included Mayor of Dusseldorf Wolfgang Scheffler, Martin Roos (a descendent of Heinrich Heine), President of Heinrich Heine University Dusseldorf Sabine Brenner-Wilczek, Director of Heinrich Heine Institute Christoph auf der Horst, and Director of Confucius Institute Dusseldorf Cord Eberspacher.

In Shaoxing, the German friends from Heine’s hometown visited the private school where Lu Xun spent his first years studying essentials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playing in its garden. They also visited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Lu Xun. They were impressed with the well preserved sites about Lu Xun’s life.

They talked about Heine’s former residence in Dusseldorf. The residence is home to a permanent exhibition titled Romance and Revolution. Among the 250 exhibits are original manuscripts, letters and other documents, arranged in nine rooms in the house. In addition to the historical photos and documents on display, the museum is also equipped with modern video and audio devices which vivify the poet’s life and work.

參觀魯迅紀念館「大師對話」成果展

Wolfgang Scheffler, Mayor of Dusseldorf, said thank you for the successful dialogue event. He appreciated the effort Shaoxing takes to preserve the legacy of Lu Xun and said he would like to see mo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haoxing and Dusseldorf. 「It is our first visit to Shaoxing, though some of us have been to China many times. We still find it amazing to see how fast China is developing.」

In November 2019, a delegation from Shaoxing will visit Dusseldorf. The two sides will continue to explore possibilities for further deepening cultural ti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ities.

相關焦點

  • 紹興是文明古城,也是魯迅先生的故居,魯迅故裡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我們出發了,因為紹興是自己的老家,雖然不經常回去,但對紹興的一切還是比較熟悉。紹興是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多年文化歷史的古城,也是中國最具江南水鄉特色的文化生態旅遊城市。紹興悠久的歷史,從她的簡稱「越」字上就可見一斑。這是自己第二次去魯迅故裡,去了不知道又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故事?
  • 李關弟中學:走進紹興,「遇見」魯迅
    3月27日,李關弟中學七年級的學生們迎著綿綿春雨,來到了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紹興。在這裡,學校開展了「跟著課本遊紹興」的綜合實踐課程之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們跟著課本尋找著魯迅生活過的痕跡。
  • 2020中德高端製造峰會將在紹興舉行 再話高端製造時代機遇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紹興12月14日電 (張煜歡)12月14日,2020中德高端製造峰會將在浙江紹興舉行。在特殊時期,中德雙方將以「高端製造智聯德國」為主題隔空對話,思考後疫情時代製造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中德兩國在製造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探索中德兩國在商業領域和企業層面創新合作有效模式。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素有水鄉名城之稱的紹興位於浙江省北部,古稱越州,至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聞名遐邇的「名士之鄉」。紹興的無限風情,源自它的烏篷船,它的紹興酒,它的連目戲等等,這些都在魯迅的心中印上了深刻的痕跡,並對他的創作有著不可否定的影響。今日國防在線「悅讀」專欄為您帶來《魯迅的紹興》,一起走進紹興這座精彩的城市。
  • 2020中德高端製造峰會在紹興舉行 再話高端製造時代機遇
    中新網紹興12月14日電 (張煜歡)12月14日,2020中德高端製造峰會在浙江紹興舉行。在特殊時期,中德雙方以「高端製造智聯德國」為主題隔空對話,思考後疫情時代製造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中德兩國在製造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探索中德兩國在商業領域和企業層面創新合作有效模式。
  • 民國文學大師之魯迅先生
    過去對民國時期的文人的認知真是一團模糊,近期受編輯《魯迅的夫人朱安》的影響,對民國時期的文人故事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民國時期都有哪些耳熟能詳的大師呢?他們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帶著這些問題我搜集了一些相關材料,按出生年月的先後順序列出以下17位民國時期的文學大師(魯迅、胡適、郭沫若、林語堂、沈從文、徐志摩等),並儘量的尋找他們之間的聯繫,拿出來和大家分享,望多提寶貴意見。我們今天先從魯迅先生講起,首先用一定的篇幅介紹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最後講一講他與其他民國文人之間的故事。
  • 深遊紹興·風雅名城 | 紹興文化旅遊推介會在深圳舉行
    12月8日下午,一曲《釵頭鳳》拉開了深圳與紹興兩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大幕,紹興文化旅遊推介會在深圳華僑城洲際大酒店舉行。中共紹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丁如興,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楊永群,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旅遊推廣促進處副處長鄧志庸,深圳紹興商會會長張士誠,深圳紹興商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盧偉峰,紹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委書記、局長何俊傑,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楊頌周,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委委員、政治處主任茹萬傳出席了本次推介會,到場的還有深圳市文化旅遊界人士、相關知名人士代表
  • 2017大師對話:魯迅與夏目漱石
    2017大師對話:魯迅與夏目漱石 2017年10月18日 10:29 來源:文匯報 作者:王錫榮 字號 內容摘要:魯迅在東京留學時居住過的「伍舍」。
  • 紹興懷舊之旅——遊沈園、魯迅故裡
    中國網訊 記者姜婷婷 紹興是一座地方色彩濃鬱的名城,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至今皆為遊客嚮往的遊覽勝地。2011年9月28日,筆者有幸隨青年社會實踐團來到紹興考察採訪,領略了紹興這座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
  • 保利中德藝術節開幕 促進中德文化藝術交流
    聯合國內外頂尖高校共築平臺 促進中德文化藝術交流藝術節期間,來自國內外八所頂尖高校的藝術大師,面向5-22歲年齡段人群,以大師課+劇目排演課的方式,將藝術教育與實踐緊密結合,課程範圍涵蓋音樂、舞蹈、戲劇、美術四大藝術門類,從而開啟一場高品質的藝術「觸電」之旅。
  • 跟著英文地圖遊紹興,洋妹子愛上魯迅
    昨天,美籍華人、「國千人才」張曉明深有體會地說,旅遊地圖是一座城市文化呈現的窗口,老外往往從地圖開始認識城市。  昨天,本報刊發《「哪裡能買到新地圖?我很需要它!」》,報導引起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一些在紹外國友好人士來電錶示,紹興推出全域旅遊,從城市到鄉村,都很有吸引力。通過地圖窗口,介紹好這些內容,很值得、很有必要。
  • 2020中德高端製造峰會:謀國際合作智聯之道
    中新網杭州12月15日電(郭其鈺)12月14日,2020中德高端製造峰會在浙江紹興舉行。在特殊時期,來自中德兩國的政府代表、專家學者及企業家代表等以「高端製造智聯德國」為主題隔空對話,思考後疫情時代製造業轉型發展,進一步推動中德兩國在製造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一場峰會架起一座橋梁。
  • 紹興市來深推介文化旅遊
    12月5日至12月8日,以「鵬越千裡·智贏未來」為主題的「深圳·紹興周」在深圳啟幕。8日下午,以「深遊紹興·風雅名城」為主題的文化旅遊推介活動在華僑城舉行,紹興以越地國粹文創產品、旅遊商品展覽展示,文化旅遊推介等展示交流活動形式,將水鄉古城的人文風光帶到「深圳」。
  • 紹興,旅遊途中,品味魯迅刻在桌子上的「早」字與他的「百草園」
    紹興,才子佳人輩出的地方,而最出名的就是魯迅先生一航前不久剛遊玩紹興歸來,周圍的朋友也都在問我去了魯迅故居沒有?看到三味書屋和百草園沒有?那裡究竟有什麼特別的?紹興好玩嗎?之類的,今天一航就跟大家來聊聊紹興的旅遊景點,旅遊攻略,魯迅先生,還有出名的「早」字和百草園。紹興,一個文化名城,也絕對是才子佳人輩出的地方,像朋友們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名人有王羲之,蔡元培,魯迅,陸遊等等。王羲之是書法家,蔡元培是教育家,魯迅是文學家,而陸遊是詩人,這些人無一都離不開筆桿子。
  • 旅食記|魯迅筆下的紹興是鹹鮮的
    提起紹興可能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魯迅先生,從我們語文課讀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與魯迅先生難捨難分了。迅哥童年的大宅院裡,存放著不少關於先生的生平。比如:1912年老鄉蔡元培引薦,魯迅在教育部做個基層公務員,並利用閒暇給《新青年》投稿,白天當周樹人晚上當魯迅,過著邊打工邊創業的生活,直到《狂人日記》開啟逆襲。不得不想起一句雞湯:比你優秀還多金的人往往比你更努力... ...魯迅先生,不但是文人豪客,還是個愛抽菸、好喝酒、會烹飪,懂美食的吃客,他作品中的飲食描寫,看似無足輕重,卻蘊含著五味雜陳的複雜人生。
  • 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海涅詩句精選
    1830年革命後自願流亡巴黎,從詩歌寫作轉向政治活動,成為國家民主運動的領導人,同時對法國和德國文化有許多評述。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詩人以平常的詞彙,普通的語句構造出思想深刻、生動優美的詩篇。在德國文學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樣將二者完美地統一起來,而又沒有讓詩歌負擔哲學的沉重的,卻不多見。
  • 紹興魯迅故裡三味書屋,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是什麼樣的呢?
    紹興魯迅故裡三味書屋——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是什麼樣的呢?大家從小讀書的時候,語文課上肯定學過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麼這個三味書屋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書屋呢?為什麼取名為三味呢?三味書屋位於魯迅故裡入口處,經過一座石板橋就到了。這裡是魯迅先生小時候讀書的地方,據說他在12歲那年來這裡上學。之後又經歷了一些磨難輟學回到鄉下居住,於1894年才返回紹興的家,重新回到三味書屋上學,之後一直持續了六年。
  • 到紹興喝一碗紹興黃酒,真是一件難得的高興事
    紹興是魯迅先生的故鄉,到紹興喝一碗紹興老酒,真是一件難得的高興事。古城紹興是一座酒城,千年的文化沉澱出了濃厚的酒文化。想當年,書聖王羲之邀集群賢,蘭亭雅集,曲水流觴,飲酒品詩,乃書壇之千古雅事也。「帶一壇紹酒,捎兩瓶腐乳」,竟成了紹興人家書中的常用語。
  • 入選「東亞文化之都」後 紹興梳文脈向海外展江南底色
    紹興古纖道 李典 攝文脈綿延千年 書寫城市氣質紹興文脈綿延數千年,時至今日,越文化、酒文化、戲曲文化、書法文化、陽明文化等璀璨星光依舊在中華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自古以來,鑑湖越臺多名士,孕育出書聖王羲之、愛國詩人陸遊、心學大儒王陽明、辛亥志士秋瑾、民族脊梁魯迅等。歷史上,紹興出過文武狀元27名、進士2238名;現如今,在「兩院」院士中,紹興籍累計達77位。
  • 等等我要去紹興,看櫻花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紹興人傑地靈,以烏篷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的風土人情,越古至今,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地方風採。紹興的歷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史前文化,從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到「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再到文學大師魯迅,這座江南水鄉不僅是古越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