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統科學:演變、方法、新理論和未來挑戰

2021-02-18 地質調查動態

在2020年的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鍾自然局長再一次強調,地質調查工作的指導理論由傳統地質科學向地球系統科學轉變。本期推送文章為大家介紹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演化、方法手段、新的理論和面臨的挑戰。

經過近40年的發展,地球系統科學(ESS)經歷了1970年代前的萌芽階段、1980年代的學科建立、21世紀初的走向全球和2015年後的當代發展四個階段;形成了觀測與實驗地球系統模擬評估與綜合研究三大研究方法;催生了人類世翻轉成員行星邊界框架三大新的理論;目前面臨兩大挑戰:研究地球系統的穩定性和認識人類社會對地圈-生物圈-人類圈的影響。

階段一:萌芽期(1970年代以前)

ESS的誕生有如下三個方面背景:

一是20世紀中葉地球科學開始國際化。以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IGY)活動為標誌,這項前所未有的研究整合了67個國家的研究工作,提高了對地球圈層系統的綜合認識。

二是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科學界和一般公眾對於環境問題的認知不斷加強。以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以及阿波羅17號飛船拍攝的「藍色星球」圖像為代表,突出了應將地球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並且強調了地球系統的脆弱性。

三是地球科學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重視。20世紀下半葉,在冷戰背景下,地球和環境科學發生了重要變化,地球物理學由於軍事領域經費的支持(非地球科學傳統資金來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全球環境調查和監測成為一項戰略要務,也為之後當代ESS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該階段的重要成果是1972年洛夫洛克提出的蓋亞假說,產生了一種思考地球的新方式:認識到生物群對全球環境的重要影響,以及地球系統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相互關聯和相互反饋的重要性。

階段二:學科的建立(1980年代)

由於逐漸認識到人類活動導致了臭氧層損耗和氣候變化等全球變化,20世紀80年代,科學界呼籲建立一門新的「地球科學」。這些呼聲所基於的認識是:如果要建立新的學科,就必須以將地球視為一個統一整體(即地球系統)這一新認知為基礎。

NASA將這項新的科學探索命名為「地球系統科學」,NASA地球系統科學委員會於1983年成立,通過觀測、建模和過程研究,幫助推動ESS的發展,並支持地球觀測系統衛星和相關研究。

NASA領導的研究項目開發了布雷瑟頓結構圖(圖2),該結構圖是地球系統的第一個系統-動力學展示,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外部條件和反饋將物理學的氣候系統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耦合在一起,將連接地球系統各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可視化,並且認識到人類活動是系統變化的重要驅動力。

鑑於ESS跨學科和國際性的特點,1986年,國際科學理事會設立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解決國際合作和學科融合問題。

階段三:走向全球(1990年代-21世紀初)

除了資源迅速消耗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顯著,全球變化的人類驅動因素以及生態系統變化並未引起關注。然而,一系列研究都表明了生態研究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這些研究的推動下,1991年,創立了國際研究方案: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ITAS),用以研究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變化,補充了IGBP關於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機能方面的研究。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IGBP、DIVERSITAS和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等國際研究計劃的全球體系為全球不同學科科學家的協作提供了「工作空間」,對ESS的發展至關重要。

2001年,國際性會議「變化中的地球挑戰」召開,由上述四個國際性的全球變化研究計劃共同主辦,來自105個國家的1400名代表參會,發布了阿姆斯特丹宣言,啟動了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

階段四:當代地球系統科學(2015年以後)

到2015年,ESS已比較成熟,開始在更高層次整合的基礎上進行重大機構重組和跨學科研究。IGBP、IHDP和DIVERSITAS在2015年被合併到新計劃「未來地球」中,旨在通過研究和創新加速向全球可持續性研究轉變。該計劃以早期全球變化方案的研究為基礎,但從一開始就與管理部門和私營企業更為密切地合作,共同設計和研究面向更加可持續未來的新知識。

二、ESS的三種方法:觀測與實驗、地球系統模擬、評估與綜合研究

地球系統的跨學科研究需要在大範圍的空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和時間(回顧式和前瞻式)尺度上考慮系統過去和現在的變化。

·自上而下:最具標誌性的是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正在進行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測量,該觀測站由Keeling於1958年建立,Keeling曲線描述了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為理解人類如何影響氣候奠定了基礎。空間觀測具有越來越高的空間和時間解析度,使我們重複、持續、近乎實時的地球系統觀測能力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自下而上:受到了地球不均一性的挑戰,但也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補充了自上而下的觀測。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全球海洋觀測系統(GOOS),通過Argo浮標持續收集和傳輸海洋數據。

· 回顧式:對了解現在的動態非常重要。如Vostok冰川巖心數據顯示了第四紀晚期溫度-二氧化碳關係的規律性和同步性,可謂重大進展。

·前瞻式:探究未來地球系統的子系統對人類幹預活動的響應。例如通過鐵的富集效應實驗,模擬利用大洋降低大氣圈內二氧化碳濃度的前景。

模擬是ESS的關鍵部分,模擬產生的模型可以闡明地球系統中的重要過程、特徵或反饋。最重要的是,模型-觀測交互式聯繫可以檢驗我們對地球系統如何運轉的認識。如:

·全球大氣環流模型(GCMs):提供未來氣候及其影響的可能軌跡,並用於提供政策和治理信息。·綜合評估模型(IAMs):模擬特定氣候穩定政策的成本,為特定的氣候目標確定最佳政策。·中等複雜性地球系統模型(EMICs):可以在長達數十萬年的時間尺度上運行,這使得模型可以被古觀測結果檢驗,還可以探索遙遠未來的氣候。

除了觀測和模擬之外,評估和綜合研究也是ESS的重要工具。綜合研究可在基礎層面上創造新知識,從而產生新視角、新概念和新知識。全球評估體系充當了科學和政策部門之間的中間人,在政策部門反饋後,形成新的研究方向。

最著名的例子或許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IPCC關於1.5℃目標的特別報告,作為《巴黎氣候協定》的一部分,評估了1.5℃和2℃目標之間風險和影響的顯著差異。科學對政策發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政策部門也催生了新的研究方法。

三、ESS催生的三大理論:人類世、翻轉成員和行星邊界


人類世(Anthropocene):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統一概念,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汙染和其他環境問題,以及諸如高消費、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和城市化等社會問題置於同一框架內,並且通過研究人類世的起源及其潛在的未來軌跡,為可持續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翻轉成員(Tipping Elements):指地球系統中有可能發生根本變化的子系統或系統成員,描述了地球系統的重要特徵,這些特徵不是線性關係,反而顯示強烈的非線性特徵,有時是不可逆的閾值突變行為。如北極海冰、格陵蘭冰蓋、同生凍土等即為翻轉成員。

 

行星邊界框架(Planetary Boundaries Framework):圍繞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酸化和土地利用變化等九個地球系統過程建立,指示了人類對地球的擾動程度,對地球關鍵生物物理過程的安全邊界進行了設置,為釐定人類活動的安全操作空間提供了科學依據。


第一大挑戰:研究地球系統的穩定性,各個翻轉成員的串聯是否會產生並觸發整個地球系統變化的臨界點。

第二大挑戰:理解人類社會動態將如何影響地圈-生物圈-人類圈的發展軌跡。

生物-地質-物理學界不斷重點研究地球系統的非線性特徵、翻轉點的相互作用與串聯以及潛在的行星尺度閾值和狀態變化,從而解決第一項挑戰。

然而,第二項挑戰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們對地球系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於生物-地質-物理學成分。最大的挑戰是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的人類動力學與生物-物理動力學充分結合起來,以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ESS。

圖3突出了這一挑戰,該圖受到布雷瑟頓結構圖(圖2)的啟發,但是將人類(人類圈)當作一個充分整合、相互作用的領域,人類圈成為地球系統整合和相互作用的一個組成部分。

未來技術對ESS也非常重要,高速計算、數位化、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可以實時感知、處理和解釋大量數據。這種新能力為不斷理解地球系統重要過程、其相互作用和非線性行為,尤其是人類圈對整個系統的影響,奠定了基礎。

然而,要了解人類驅動作用,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本世紀20年代的ESS可以將迅速發展的創新研究和政策思路結合,提升對人類圈的理解。例如,在政策領域,早期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以人類中心為導向,現已轉變為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

 

為應對這些挑戰,ESS必須更深入地整合大量研究工具、方法和理念,全球化的ESS研究成為一個基本的且不可避免的事實。

人類現在是推動地球系統發展的主要力量:我們已不再是「大行星上的小世界」,而是「小行星上的大世界」

 

本文節選改編自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地質調查動態》2020年第10期,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掃碼關注我們

《地質調查動態》編輯部

電話:010-56315823

郵箱:1415516574@qq.com

編輯:冉 皞  孫 月

審核:楊宗喜

相關焦點

  • 走向地球系統科學
    地球系統科學主要研究各圈層的物質組成、結構分布、各圈層內部及之間一系列相互作用過程和形成演變規律,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全球變化,為人類認知地球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以應對全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地球系統」的新階段,強調地球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從整體地球系統的視野,對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理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巖石圈—土壤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各過程(生物過程、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各要素(如:山水林田湖草海)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繫、連鎖響應。地球系統科學將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圈、巖石圈、地幔/地核作為一個系統,通過大跨度的學科交叉,構建地球的演變框架,理解當前正在發生的過程和機制,預測未來幾百年的變化。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的系統科學與地球系統的科學
    由此可見,其基本特徵是闡明系統的整體行為,目的是揭示各種系統的共性以及演化過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規律,發展優化和調控系統的方法,並進而為系統科學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軍事、生物等領域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從這個角度來說,系統科學已經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以研究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為目標,是一門跨學科的科學。這樣一來,系統科學研究的內容就變得無所不包,具有整體論的性質。
  • 知識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198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系統科學委員會出版了《地球系統科學》專著,正式系統地闡述了地球系統和地球系統科學的觀點,強調將地球的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看作是一個有機聯繫的地球系統,標誌著地球系統科學的問世。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地球系統科學已成為引領21世紀地球科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 未來人文地理學發展機遇、挑戰和應對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專欄
    研究地球人文圈層和自然圈層相互作用、解決不同空間尺度和不同領域的可持續過程與格局問題。文章最後提出了「未來人文地理學發展機遇、挑戰和應對」,本文全文節選如下。錢學森先生提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時, 指出:「地理科學是一門學科體系, 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十大部門之一, 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並列.」
  • 為地球科學理論革命的不懈努力與頑強研究
    全球地質地球科學家們還是不清楚、不知道、不了解地表之江河、湖泊和洋海的水從哪裡來的、如何來的。他們還總是以固體地球系統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等問題為主攻方向,以建立固體地球科學理論。這導致了,全人類的思想、認識和能力被這些多種多樣、相互矛盾、舊有的固體地球科學思想觀念、學術觀點或理論學說所制約、局限和禁錮。這間接地造成了全世界各國之間的眾多矛盾和爭論。
  • 美國地球關鍵帶研究計劃與未來發展方向
    在每個觀測站,科學家們將調查地表過程的集成和耦合過程,以及淡水的存量與流量對這些過程的影響。在研究手段上,觀測站將使用野外實踐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並配合空間遙感技術和理論技能。同時在《邊緣景觀:地表研究的新視野》(Landscapes on the Edge: New Horizons for Research on Earth’s Surface)報告中,NRC 已確定了面臨的九大挑戰,以及應對九大挑戰的4 項優先研究活動,以增加我們對地表過程的理解。地表過程面臨的巨大挑戰:①從地球的歷史預測未來的變化?②地表格局如何出現及其過程如何?③景觀如何影響和記錄氣候與構造?
  • Nature(2019)-地球系統科學領域的深度學習及其理解
    背景信息人類總是致力於預測和理解這個世界,能夠進行更好預測的能力在不同的領域都有很大的競爭優勢(譬如,天氣、疾病、金融市場)。人類從過去古希臘時代哲學推理到中世紀佔卜的偽科學方法,到現代科學論述包括假設檢驗、理論發展和計算機建模,這些都是以統計和物理關係,即相關定律為基礎的。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 百年地學的新生機
    說它悠久,是因為早在1929年,地學系就正式成立;說它年輕,是因為2009年初,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才誕生,至今僅4歲有餘。因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而中斷的清華地學,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生機。   復建百年地學   清華地學有著輝煌的歷史。
  • 【聚焦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張逸菲)為貫徹落實天津大學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地學建設,為學科整體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提升創新能力和重要成果產出,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地科院)於12月7日-8日在校召開了院科技工作會議,研討地球科學發展新動向以及地科院科技工作目標。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數據顯示,每年因氣候變化和氣候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元。因此,氣候變化研究,或者說地球系統模式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意義。  地球系統模式,正是定量描述地球系統各組成部分性狀及其相互作用的數學物理模型。它基於地球系統中的動力、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建立起來的數學方程組,通過高性能計算技術與方法進行數值求解,以實現對地球系統各種複雜行為的模擬與預測。
  • 發展GNSS基礎設施,滿足新的科學需求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地球科學十年戰略規劃解讀
    本文就規劃中GNSS的有關內容,對GNSS基礎設施在地球科學未來發展中的作用予以解讀。1  與GNSS關係密切的關鍵科學問題NSF提出的12個關鍵科學問題強調了地球演變是一個多種變化相互交織的複雜過程,涵蓋了地球物理、地貌學、水文學、地質學、地理學、地球化學和生態學等學科方向,每個科學問題的回答均需依賴多維度、準確的地球觀測數據。
  • 84個問題,顛覆當代地球科學理論
    近年熱議的石油無機成因理論,幾乎所有持此觀點的學者都引用杜樂天先生的學說作為根據。石油成因問題只是杜樂天先生學說的一個應用,他的學說已經遠超出石油領域,對當代地球科學的理論基礎都具有顛覆性意義。2006年,杜樂天先生在《地質哲學通訊》發表了對《當代地球科學理論的懷疑與新見(84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對相關具體學科發起了巨大挑戰。
  • 複雜性理論:科學方法的第三個梯級
    聖菲研究所的學術領頭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蓋爾曼如此提及聖菲研究所的研究宗旨:「現代科學的一個重大挑戰是沿著階梯從基本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到複雜系統領域,探索兼具簡單性與複雜性、規律性與隨機性、有序與無序的混合性事件。」
  • 綜述:從地球科學和高性能計算看年輕人的挑戰和機會
    近日,他聯合五位地球科學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在新信息技術時代 地球科學需要加強基於高性能計算和大數據的科學研究》(ps:為方便讀者閱讀,公眾號標題在論文標題基礎上做了調整),研究新資訊時代對地球科學領域研究人員尤其是年輕人的影響。新資訊時代,年輕人的工作前景、職業發展產生哪些改變?面對可視化、深度學習、量子計算、雲計算等熱門領域,又該如何選擇?
  • 地球系統模式開發100年:迭代認知地球圈層
    這或許意味著,地球系統的概念和地球系統模式的開發,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毫無疑問,地球系統模式已經成為未來模式發展的重要趨勢。  可用於計算地球大氣中輻射加熱速率和通量的方法出現在20世紀上半葉。即使在今天,改進大氣模式所需的實際計算仍然令人生畏,根本原因是輻射傳遞方程中的參數在方程中的解是非線性的,這些參數在地球大氣層中變化很大。  受美國軍方委託研製的電子計算機(ENIAC)於1945年完成,在整個20世紀,計算上的挑戰引發了有益的見解和新方法。
  • 地球科學領域發展觀察 | 2019科學發展報告
    地球科學在人類認識、利用和適應自然界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8年地球科學領域(本文所指的地球科學主要涉及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大氣科學等學科)在地球深部物質循環與結構、板塊構造、地球系統、礦產資源綠色開採、行星地質學以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在地球科學中的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進展,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亦圍繞上述領域進行了研究部署。
  • 變革科學範式,應對全球挑戰
    文章指出,儘管大數據被認為對科學範式變革十分重要,但也許並不是科學範式變革的最本質的內涵,最本質的應當是伴隨科學範式變革而發生的或推動科學範式變革的科學研究內容、方法和範疇的改變:研究內容由靜態平均過渡到動態結構,由局部現象擴展到系統行為;研究方法由傳統的定性分析逐步向定量預測轉變,從單一學科不斷發展為學科交叉,從數據處理延伸到人工智慧;研究範疇由學科分割的知識區塊拓展到知識體系
  • 地球科學 | 2020年度研究精選
    2020年是充滿重大挑戰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每個人都不得不去面對影響個人和職業生活的困難時期。Springer Nature地球科學出版項目為地球科學領域的新研究和發現提供了優秀的出版平臺。展望2021年,地球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將繼續在科學進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全球挑戰提供解決方案。歡迎瀏覽我們為您匯集的2020年地球科學領域研究精華。
  • 南京大學關鍵地球物質循環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啟動運行!
    成立中心是迎接南大地學新百年發展、提升地球科學學科水平、推動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機遇。地球科學自20世紀中葉創立板塊構造學說以來得到了飛速發展,20世紀末葉又提出全球變化重大理論。歷經三十餘年,全球變化研究逐漸從重大科學問題上升至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全球變化的本質是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產生變化的原因是物質和能量循環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