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統科學:地球的系統科學與地球系統的科學

2021-02-18 地質論壇

擊上面藍字或長按文末識別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更多精彩請點擊公眾號底部菜單欄,地質論壇為你呈現一個移動的掌上圖書館,地質論壇公眾號,將地質簡單化、生活化、趣味化

近年來,地球系統科學(Earth System Sciences)已成為熱門話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其列為地學部的四大前沿研究領域之一,自然資源部也將其作為創新戰略的理論基礎。

然而,對術語"地球系統科學"卻存在截然不同的理解:(1)關於地球的系統科學,(2)關於地球系統的科學。

這種理解上的差別將不利於地球系統科學研究計劃的實施。我發現,無論是哪一種理解,都強調了將整個地球作為一個系統,因而在表述上有時給人以雷同的感覺。但深究起來,它們似乎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區別:前者偏重於理想科學的整體論(關於地球系統的科學,圖1左),後者傾向於複雜科學的整體論(關於地球的系統科學,圖1右)。據此,我想談一點感想,供同行討論。

 

圖1 地球系統的科學(左)與地球的系統科學(右)

地球的系統科學,系統科學是研究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關係、演化和調控規律的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性學科。圖1(右)雖然不完全地概括系統科學的特徵及其應用實例,卻清晰展現了系統科學與理想科學的區別。

按我的理解,系統科學首先以還原論手法對系統進行細分,認為它由一系列簡單(理想)系統組成,它們的疊加就構成了一個簡單巨系統。這有點像數學中的微分與積分。但這不是系統科學的全部,因為系統的行為軌跡也可以經常呈非線性變化。可以說,簡單系統(理想系統)的演化以消耗自身能量為代價,最終走向消亡

當系統接收到外部能量輸入時,系統的進一步行為取決於能量輸入的性質及系統對輸入能量的響應。例如,對一個上升巖漿體升溫和注水都可以降低巖漿的粘度,從而升高巖漿上升速度。但是,注入少量水就可以使巖漿粘度下降幾個數量級,這是一種典型的非線性變化,是理想科學不渉及或分段涉及的內容。這種同時包含行為線性和非線性變化的系統就稱為複雜系統,研究複雜系統的科學就稱為複雜科學或系統科學。

系統科學以不同領域的複雜系統為研究對象,從系統和整體的角度,探討複雜系統的性質和演化規律。由此可見,其基本特徵是闡明系統的整體行為,目的是揭示各種系統的共性以及演化過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規律,發展優化和調控系統的方法,並進而為系統科學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軍事、生物等領域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從這個角度來說,系統科學已經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以研究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為目標,是一門跨學科的科學。

這樣一來,系統科學研究的內容就變得無所不包,具有整體論的性質。所謂的1+1=1,就是說不管系統中包含多少個子系統,系統科學中依然將其看作一個系統的不同組成部分。然而,一方面涉及到具體科學家的能力,另一方面涉及到科學研究對象的基本屬性(時空不可及性、複雜性和系統相關性),現代科學研究還是釆用各個擊破的方法。這就還原論,其必要性在於我們必須獲取各子系統準確參數後才能以整體手法探討整個系統的行為。

但是,在系統科學思想指導下,我們非常清楚各子系統之間緊密相關,不再將其割裂開來,即所謂的1+1<2。以巖漿系統與成礦系統為例,在理想科學中它們分別是巖石學和礦床學研究的內容。但是,有些地質過程(如分離結晶作用)在這兩個學科中都有所涉及,只是強調的效應有所不同,即重複研究。如果將這兩個系統結合在一起,將可以同時探討該地質過程(分離結晶作用)的成巖成礦效應,這就是1+1<2。

綜上所述,地球的系統科學就是應用系統科學的手法研究整個地球系統行為的科學,將地球系統理解為由一系列不同級次、不同大小的子系統組成的複雜系統。與傳統(理想)地球科學明顯不同的是,她將同時研究地球系統的線性和非線性過程。

地球系統的科學

與地球的系統科學不同,地球系統的科學基本上就是傳統的地球科學,但更強調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圖1左)。

傳統上,雖然也強調各種地球系統之間的聯繫,總體上還是將它們看作是相互割裂的系統,沒有建立各種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繫。換句話說,傳統地球科學將地球系統劃分成一系列相互割裂的子系統,分別研究各子系統的行為。結果,各學科都專注於某個地球子系統的平均性質和行為,而不管其對相鄰子系統的影響。結果,從更宏觀的視角討論地球系統行為時,往往存在證據鏈缺失的缺陷。以中國東部巖漿活動與太平洋板塊的關係來說,一部分作者強調與太平洋板塊俯衝有關;另一部分作者則強調與其無關;還有一部分作者強調與歐亞大陸板塊向太平洋板塊仰衝有關。但是,具體是什麼關係,尚沒有哪個作者可以給出合理的解釋。

實際上,有許多場合我們都只強調某種地質現象與某種地質因素有關,卻對它們之間的聯繫說不清道不明。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對這種表述方式習以為常,將其作為我們的遮羞布,甚至作為科研"成果"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個人認為,傳統科學專注於某個子系統的核心部分,對其與相鄰子系統的聯繫往往缺乏深刻的理解。以巖漿系統為例,傳統上僅關注"巖漿是自然熔體"部分,至多關注了"含有少量懸浮晶體和揮發分"的情況。對於含有大量晶體和揮發分的情形,我們了解甚少。結果,往往用"熔體"模型的研究結論來解釋巖漿活動與成礦作用的聯繫,也用它來解釋源區的巖漿分凝過程。顯然,這樣的手法缺乏理依據,因為在巖漿系統與成礦系統、巖漿系統與變質系統的「接觸邊界處」應當具有不同於巖漿系統「核心部位」不同的性質。因此,要求不斷向子系統的邊緣逼近,逐漸理解整個子系統及其向相鄰子系統轉換的機理。

從這個角度來說,地球系統的科學就是在傳統科學的基礎上向各級子系統的邊緣進軍,闡明相鄰子系統之間的實質性聯繫,獲取各類關鍵性參數,為地球的系統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地球系統科學的難題

綜上所述,無論將地球系統科學理解為地球的系統科學還是地球系統的科學,都表明理想地球科學的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人類社會要求更高級的地球科學形態。看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地球系統科學作為最有前景的科學形態,並為之努力奮鬥。

但是,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將會遭遇巨大的困難,因為我們對地球系統中各子系統的了解甚少,多數學者依然守護在各分支學科的核心部位。不管他們是否出於保障科學發展方向的正確性,許多以研究地球系統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立項都可能受到阻撓。特別是,當流行科學理論向外擴展時,許多判別準則和工作方法都需要改變,會使許多同行不適應。這時,他們就會以研究思路不符合已有科學基礎為理由否定新的思想。

例如,鎂鐵質層狀巖體中的堆晶巖被普遍認為是巖漿原位分離結晶作用的鐵證。這樣的認識近年來受到了挑戰,因為從巖漿房過程的角度看,巖漿房中心存在一個高溫區(圖2),任何沉降或上浮的晶體都會在到達這個高溫區之前被溶蝕殆盡。因此,Marsh等巖石學家提出發生沉降的晶體是從深部巖漿房攜帶上來的循環晶(antecryst),而不是巖漿原位析出的晶體。換句話說,層狀巖體中的堆晶巖和輝長巖形成於不同性質的母巖漿結晶作用。但是,這種認識遭到了來自巖石地球化學研究者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化學參數依然支持重力沉降機制,但不解釋圖2所展示的矛盾。類似的情況很常見,進行科學辯論時,許多同行習慣於引用教科書內容來否定對方的認識,而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教科書早已過時,但新的知識又尚未形成系統。

因此,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尚需要各領域的學者解放思想,深刻認識到發展地球系統科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探索發展地球系統科學的途徑。我非常欣賞成都理工大學的校訓:窮究於理,成就於工(圖3)。從系統科學的角度來說,該校訓可以理解為:應當研究整個系統的行為,因而科學研究得出的認識必須可以直接或間接轉化為生產力!做不到這一點時,就應當懷疑這些認識的可靠性。換句話說,這表明我們的研究尚存在缺陷。

因此,可以說地球系統科學面臨的難題主要在於我們太相信已經得出的結論,而忽略了這些認識的前提之不足。以火成巖理論為例,其前提是「巖漿為自然熔體」。但是,地質詞典和實際觀察都強調:巖漿是可活動的巖石物質!根據流變學實驗,這表明巖漿可含有高達50vol%的固體物質。巖漿也可以含有大量揮發分,在高壓(~17kbars)下甚至可以實現熔體和流體的完全互溶。因此,巖漿不應當再限定為「自然熔體」,火成巖理論應當考慮含有大量晶體和流體的巖漿系統,從而構建一個可以面對整個巖漿系統的火成巖理論。

流體地球科學的機遇

現在看來,不僅火成巖理論,許多地球科學理論都存在嚴重缺陷:成礦理論難於有效轉換為勘查方法,成油氣理論難於解釋某些大型油氣田的成因、地震學理論難於轉換為有效的地震預報方法,等等。所有這些問題很可能都與被我們忽略的一個因素(地質流體)有關。以杜樂天為代表的老一輩地質學家率先認識到了這一點,並在中國地理物理學會旗下成立了流體地球科學專業委員會,聚集了一大批有志於流體地球科學研究的學者。

當前,在歐光習主任的領導下,流體地球科學專業委員會的成員將地質流體作為一種獨特的地質建造來進行研究,深入探討了地質流體對整個地球系統及其各子系統的意義。他們不僅研究流體系統本身,也研究流體系統與固體系統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流體系統之間的關係。

由於可見,流體地球科學深深刻上了系統科學的烙印,是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流體的物理性質變化比固體大得多,可能是地球系統行為非線性變化的主要觸發機制。如果這種分析可信,流體地球科學將是地球系統科學的關鍵結點。

以上是我對地球系統科學的一些認識,在這裡提出來供同行討論、批判,希望有助於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期  待  您  的  關  注

相關焦點

  • 走向地球系統科學
    1983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建立了「地球系統科學委員會」;1986年NASA首次將地球系統科學(Earth system science)作為一個名詞提出;1988年NASA出版了「Earth System Science: A Closer View",提出著名的「Bretherton圖」,展示了大氣、海洋、生物圈之間,在物理過程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相互作用,標誌著「地球系統科學」的起步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1983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建立了「地球系統科學委員會」;1986年NASA首次將地球系統科學(Earth system science)作為一個名詞提出;1988年NASA出版了「Earth System Science: A Closer View",提出著名的「Bretherton圖」,展示了大氣、海洋、生物圈之間,在物理過程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相互作用,標誌著「地球系統科學」的起步
  • 知識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驅動下,隨著地球科學的傳統分支學科不斷交叉融合與現代信息技術、觀測技術的快速發展,地球系統科學應運而生。地球系統科學萌芽於全球氣候系統研究。針對全球氣候異常研究,1980年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首次提出了氣候系統的概念,初步勾畫了地球系統的輪廓。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此前不久,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德國學者的論文,在採用水球試驗結果研究雲和降水對變暖的響應時,從57個CMIP5模式中同樣「看上」了FGOALS-g2等四個模式。  消息傳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的團隊成員們備受鼓舞。國際同行的認可,讓他們感到之前在地球系統模式研發方面的努力沒有白費。
  • 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舉行
    本站訊(通訊員 王珊珊)這是天大與地球的「關鍵對話」,這是倡導生態文明的學術盛會。5月13-14日,來自國內外數十家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相聚津城,以「表層地球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為主題的2019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正式開幕。
  • 地球系統科學:演變、方法、新理論和未來挑戰
    在2020年的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鍾自然局長再一次強調,地質調查工作的指導理論由傳統地質科學向地球系統科學轉變。本期推送文章為大家介紹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演化、方法手段、新的理論和面臨的挑戰。經過近40年的發展,地球系統科學(ESS)經歷了1970年代前的萌芽階段、1980年代的學科建立、21世紀初的走向全球和2015年後的當代發展四個階段;形成了觀測與實驗、地球系統模擬和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 百年地學的新生機
    原標題:百年地學的新生機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辦公樓裡,張貼著中心新近發表的論文,90%是英文的,內容五花八門:有關於大氣環流的,有關於溼地保護的,有力學領域的,還有計算機領域的……在清華園,這個富有交叉性與國際化的學科,歷史悠久又年紀輕輕。
  • 地球科學學院
    雲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23年辦校之初的礦冶系,現由大氣科學系、地球物理系、區域與資源規劃系、地理信息科學系、地質系、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雲南省地理研究所、雲南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等單位組成,擁有雲南省示範實驗教學中心、雲南省重點實驗室、雲南省科技創新團隊、雲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工程中心、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教學科研平臺;擁有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
  • Nature(2019)-地球系統科學領域的深度學習及其理解
    地球科學領域海量的數據也具備大數據四大特徵:volume, velocity, variety and veracity(體積,速度,多樣性和準確性),例如各種遙感、定點觀測、模式數據。如今面臨挑戰就是如何從這些大數據中提取並解讀信息,因為信息收集速度遠大於人們所能消化的速度。數據的增多並未帶對系統預測能力的提高,科學家需要對數據進行理解。在這種背景下,機器學習就是一種極佳的選擇。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來源:光明網 2017-01-04 鄧暉作為清華大學「雙一流」建設的又一重要舉措,該校近日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這標誌著清華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目前,清華大學地學系每年招收生態學、大氣科學博士生和碩士生各20餘名。首任系主任由知名地理學者宮鵬擔任。
  • 清華地球科學中心博士生同丹《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文
    清華地球科學中心博士生同丹《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文揭示經貿活動中氣溶膠汙染影響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6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同丹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國際貿易中隱含的全球氣溶膠氣候強迫」(Global climate
  • 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深海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生存空間,是建立和發展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的重要窗口。
  • 清華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清華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來源:《中國科學報》2017-01-03 陳彬2016年12月30,清華大學舉行了地球系統科學系成立大會,標誌著清華大學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目前,清華大學地學系每年招收生態學、大氣科學博士生和碩士生各20餘名。
  • 【聚焦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張逸菲)為貫徹落實天津大學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地學建設,為學科整體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提升創新能力和重要成果產出,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地科院)於12月7日-8日在校召開了院科技工作會議,研討地球科學發展新動向以及地科院科技工作目標。
  • 地球科學領域發展觀察 | 2019科學發展報告
    地球科學在人類認識、利用和適應自然界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8年地球科學領域(本文所指的地球科學主要涉及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大氣科學等學科)在地球深部物質循環與結構、板塊構造、地球系統、礦產資源綠色開採、行星地質學以及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在地球科學中的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進展,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亦圍繞上述領域進行了研究部署。
  • 於貴瑞院士應邀「雲」做客北洋大講堂並與地球系統科學學院研討...
    本站訊 2020年5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於貴瑞研究員「雲」做客北洋大講堂,為數百名師生做題為《生態系統生態學的使命及發展趨勢》的學術報告,並與地球系統科學學院(簡稱地科院)探討深入合作。雙方就未來合作發展地球系統科學有關的科學研究、教學和人才培養、實現天大地學的復興,以及共同推動地理學和生態學學科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討論。李家俊和地科院主要領導誠摯歡迎於貴瑞院士長期深入參與地科院的建設,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動地學發展。
  • 全國地球科學科普講解大賽
    全國地球科學科普講解大賽作品徵集時間:8月3日- 9月20日 以地球科學相關專業在讀學生、授課教師及科研人員的視角,向公眾進行地球科學的科普,讓更多的中小學生認識和了解地球科學,推動地球科學的宣傳普及。
  • 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
    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雲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於1971年,現由大氣科學系、地球物理系、區域與資源規劃系、地理信息科學系、地質系、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雲南省地理研究所、雲南大學地質研究所、雲南大學遙感地質研究中心等單位組成,擁有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地理科學、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建設 系山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前沿科學中心設立於2018年,是我國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的核心內容,是教育部推動高等學校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創新引領的重要舉措。
  • 中科院啟動「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 將建成國際地球大數據科學中心
    &nbsp&nbsp&nbsp&nbsp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12日在京正式啟動。&nbsp&nbsp&nbsp&nbsp據該專項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介紹,「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為期五年,設置CASEarth科學工程總體、CASEarth小衛星、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數字「一帶一路」、全景美麗中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三維信息海洋、時空三極環境、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共九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