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6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同丹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國際貿易中隱含的全球氣溶膠氣候強迫」(Global climate forcing of aerosol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長文,首次揭示了全球多邊經濟貿易活動中隱含的氣溶膠汙染對直接輻射強迫的影響。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林金泰教授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同時,林金泰教授與清華大學張強教授、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黃毅教授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會釋放出大量的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引起區域大氣汙染和氣候變化。氣溶膠通過吸收和散射太陽輻射以及與雲和降水過程相互作用等方式,改變氣候系統的能量平衡和輻射強迫。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意味著產品的消費地和生產地分離,相應的汙染物排放從消費地區轉移到生產地區,從而改變了全球汙染物排放的空間分布及其環境和氣候效應。因此,國際貿易對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都具有重要影響。
2007年全球各地區貿易中隱含的淨排放。
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經過三年多的合作研究,首次估算了全球11個地區生產和消費導致的氣溶膠汙染物排放,揭示了與地區消費活動相關氣溶膠排放導致的直接輻射強迫變化。研究發現,東亞地區(主要是中國)是重要的排放淨出口地區。東亞地區生產活動引發的氣溶膠輻射強迫比消費活動導致的輻射強迫高10%-18%,而在西歐、北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其消費活動導致的氣溶膠輻射強迫更高。由於氣溶膠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較短,這一輻射強迫的差異對於氣候系統產生重要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大氣汙染物的氣候環境影響不僅與全球的經濟生產有關,也與消費行為有密切關係,這對於釐清經濟-貿易-排放-汙染-氣候環境的關係、制訂有效的全球環境政策和協同減排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同丹與導師賀克斌院士(左一)、張強教授(右一)合影。
同丹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3年免試推薦到清華大學地球科學中心讀博,師從賀克斌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尺度大氣汙染物排放定量表徵。
原文連結: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eo2798.html
供稿:地球科學中心 編輯:李華山 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