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重會致癌得慢病?3款粥方助祛夏季溼熱

2020-12-17 央視網

溼氣重會致癌得慢病?3款粥方助祛夏季溼熱

原標題:

  編者按:我們常聽到「溼氣重」這個概念,很多人卻不知道溼氣是怎麼來的,以及該如何祛除。而入夏後,全國各地也迎來了高溫天氣,不少人開始出現吃飯不香、消化不良的情況。中醫認為,夏季溼氣重,容易使人困脾胃,出現食欲不振。如何祛溼?今天人民健康網就來與你說說。

  關注身體出現的六大「溼氣」信號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洋表示,當身體有溼氣時,一般會有以下表現:

  1、睡不醒,每天睡再多,還是覺得很困,睡覺流口水;頭昏、打不起精神,身體特別疲乏,懶得動;小腿發酸、發沉。

  2、起床之後如廁,大便溏稀不成型,或者隔三差五便秘;大便粘滯,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每次上完廁所,大便粘在馬桶上,衝不乾淨。

  3、起床之後,嘴裡氣味重、發黏。

  4、舌頭可以敏感地反映出身體狀況,如果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鋸齒,症狀嚴重的,叫「裙邊舌」。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溼,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

  5、早上臉上出油多,尤其是額頭處、口鼻周圍出油明顯,面部油亮、頭髮也愛出油,眼袋下垂,黑眼圈嚴重。

  6、體態虛胖,飲食和作息和原來一樣,但體重卻明顯增加。

  以上這些信號或者症狀,如果出現了1-2種,要引起注意了,這說明體內有溼氣。如果你去醫院檢查,也發現不了什麼重大疾病,但會每天受到這些小毛病的折磨,這正好對應了溼邪的另一個特點——「溼性黏滯」,病程纏綿、病程長,反覆發作。在生活中,我們用「十人九溼」來形容溼氣侵襲人體的普遍性。主要和體質因素、飲食、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生活壓力大等因素有關。

  中醫認為,溼氣不除,後患無窮。溼氣是各種病症的源頭,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中風、痛風等都和溼氣有關係。

  祛溼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健身運動、艾灸、拔罐刮痧、食療、中藥等,這都屬於外部療法,治療過後不能從根部祛溼,「溼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國醫大師王琦提出人體分九種體質,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其中比較健康的平和體質在人群中僅佔32.75%,而與「溼」有關的體質包括痰溼質、溼熱質。因此,對於不同體質的人所得溼邪也不盡相同,需要不同的對待和處理。

  需要注意,食物療法口感單一,力薄效緩。 如果痰溼體質的人伴有心腦血管、代謝方面或其他較重的疾病,還需在醫生指導下接受規範治療。

  不良習慣讓溼氣纏身

  1.洗頭後用毛巾捂著。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人體十二經脈中,手足三陽經均匯聚於頭。如果洗完頭用毛巾捂著,很容易感受溼邪。溼邪性黏膩,易傷陽氣,會出現「因於溼,首如裹」的情況,因此,洗完頭要儘量擦乾或用吹風機吹乾。

  2.晚上9點後洗澡。洗澡本身並不會導致體溼,但總是在晚上9點後洗澡,溼邪就很容易入侵。養生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一天之中也有春夏秋冬之分,晚9點至次日凌晨3點為冬,此時要把自己「藏」起來。晚9點又為亥時,是太陰之時,這個時候陽氣伏於體內,體表缺少保護,是人體防禦能力最弱的時候,此時洗澡,溼氣容易進入體內,出現寒溼。

  3.過食生冷。夏季很多人會進食生冷食物來解暑,但這種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生冷寒涼之品會影響脾胃運化和氣機升降功能,使水溼停滯胃腸,引起食欲不振、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4.猛吹空調。夏天空調的使用,對身體非常不利,夏天汗出本是一個散溼的很重要途徑,而空調營造的涼爽環境,會使身體毛孔自動閉合,汗排不出來,溼氣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積體內。當然,空調也不是絕對不能開,而是要適當用,室內外溫差不要過大,溼氣較重時,最好開啟除溼功能。

  5.喝酒不節制。夏夜吃燒烤、喝啤酒,很多人認為這是一件舒爽愜意的事,但是酒助溼邪,容易引起體內溼氣聚集,致脾胃功能失調。

  6.久坐不動。《黃帝內經》中說「久坐傷肉」,其實傷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運化水溼,缺乏運動可引起脾氣虧虛,水溼不化,聚溼生痰。因此,要想擺脫溼氣纏身,還要動起來,可根據自己情況選擇健步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

  三款粥方幫助祛溼氣

  赤小豆山楂薏仁粥

  取赤小豆50克、薏仁50克、白扁豆20克、茯苓15克、生山楂20克、粳米100克;除粳米外,其他材料放入鍋中浸泡30分鐘;粳米洗淨,倒入浸泡食材的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10分鐘後改小火煮20分鐘即可,趁熱食用。

  方中,茯苓為利水消腫之要藥,也可用於脾虛諸證,與薏仁配伍,有利水滲溼、健脾安神的作用;赤小豆能利溼消腫、清熱退黃、解毒排膿。白扁豆性微溫、味甘,歸脾、胃經,有補脾化溼的功效。山楂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這道藥膳對於痰溼體質兼有心神不安、食慾差等症狀有較好作用。需注意的是,脾胃虛弱、胃酸過多者禁食此方。

  需注意的是,赤小豆與我們平時吃的紅豆是有區別的。紅豆的形狀更接近於橢圓,而赤小豆是圓柱狀,看上去十分細長;紅豆看上去顏色亮,赤小豆雖然也是紅褐色,但有些發暗;口感上,紅豆十分軟糯,赤小豆則有些硬,比較適合煮粥;在療效上,赤小豆的功效比紅豆強,所以中醫多用赤小豆入藥。

  山藥冬瓜粳米粥

  取山藥100克、冬瓜150克、粳米200克;冬瓜、山藥去皮、洗淨、切厚片,蔥、姜洗淨切末;鍋內放油燒熱,放入蔥絲、薑末略爆,加入清水煮沸;放入山藥、冬瓜,中火煮至熟透;粳米淘洗乾淨,倒入鍋中,小火慢煮30分鐘;加入鹽、蔥末等調味即可。

  方中,山藥味甘性平,歸肺、脾、腎經,滋補性強,既補氣又益陰,乃平補肺脾腎之佳品。《本草綱目》中記載,山藥有「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陽、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等功效。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歸肺、大小腸、膀胱經,《本草備要》中記載,冬瓜「寒瀉熱,甘益脾,利二便、水腫,止消渴,散熱毒、癰腫」。兩者相輔,起到健脾、益氣、利溼之效。

  茯苓麥冬小米粥

  準備茯苓15克、麥冬15克、小米100克;茯苓和麥冬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煎煮成濃汁,去渣留汁備用;小米洗淨,倒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倒入藥汁,改小火繼續煮30分鐘即可。可做主食,每日兩次服用。

  方中,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作用。《本草新編》中記載:「麥門冬,瀉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熱邪,補心氣之勞傷,止血家之嘔吐,益精強陰,解煩止渴,美顏色,悅肌膚,退虛熱,解肺燥」。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滲溼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用藥心法》中記載:「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溼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這道藥膳對於脾虛溼熱兼有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夏季去溼注意事項

  飲食 夏季飲食要避免生冷食物、過於油膩食物的刺激。

  生活環境 夏季溼度大,如果生活環境潮溼、陰暗、悶溼,再加上使用空調,只會加重溼氣。所以,夏季雖然天熱,生活環境卻要保持乾爽、通風。

  適度運動 一方面是現代人夏季出汗少,需要通過運動排汗。另一方面所謂動能生陽,溼寒體質的出現便與陽氣不足有關。所以,夏季不妨主動運動、主動出汗,改變體溼、體寒問題。

  夏季的溼邪該如何調理?

  首先,夏季多溼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自然界陰陽轉化的一種正常偏性。「春溫夏熱秋清涼,冬氣冷冽令指長」。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已經適應了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所以在暑溼季節,大部分人只要規律生活,溼邪不會給人造成多大的問題,隨著季節的變化,溼邪自然就會消退。

  其次,部分人需要通過食療來去除體內的溼邪。對於溼熱邪氣如舌紅苔黃膩,頭腦不清醒,口粘、口苦,口渴不欲飲,大便粘滯不爽等症狀可以喝生薏米和綠豆粥,或吃西瓜,甚者服用香連片;對於溼邪內阻的如舌淡苔白膩,頭蒙如裹,口不渴、脘痞、腹脹、四肢睏倦重濁、大便溏洩等症狀可以喝炒薏米、炒山藥粥,甚者服用香砂六君丸。也可以喝藿香正氣軟膠囊或藿香正氣口服液等,它對去除溼熱和溼邪都有效果。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的溼邪通過食療不能緩解的話,需要到醫院就診。尤其是有消化道慢性疾病的人,夏季的溼邪阻遏了脾胃的運化功能後,如果誘發原有疾病加重更應儘快到醫院就診。(人民健康網綜合自生命時報、廣州日報、新華網、陝西日報)

相關焦點

  • 暑天防「潮」襲別忘記給身體祛溼氣
    摘要:夏季,溫度高、溼度大,人們常常感覺疲憊,昏昏沉沉的,即使睡眠充足也會感覺睏倦,加上空調和冷飲都導致身體內溼氣過重,專家表示,夏季陽氣生發,是祛溼的好時節。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溫度高、溼度大,人們常常感覺疲憊、身體沉重,即使睡眠充足也會感覺睏倦。再加上夏季吃冷飲、吹空調比較多,都會引發溼氣過重,易出現疲倦乏力、食慾不佳、脘腹脹滿、泛酸腹瀉等症狀。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主任醫師董峰近日說:「溼氣會導致全身多種疾病,又難於去除。夏季陽氣生發,人的新陳代謝快,尤其是三伏天,正是祛溼的好時節」。
  • 治療溼熱重的中成藥有哪些推薦4款治療
    溼熱重會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所以當身體出現溼熱症狀的時候我們就得去溼熱,下面我們來了解下治療溼熱重的中成藥都有哪些吧。適用病症:大腸溼熱所致的痢疾,症見大便膿血、腹痛下墜、裡急後重。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藥性分析:方中黃連,清熱燥溼,止瀉痢,為君藥。黃芩、黃柏加強黃連清熱燥溼之功,共為臣藥。白芍、當歸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氣止痛;厚樸、枳殼、檳榔、木香行氣和中,行滯止痛;吳茱萸溫中燥溼止瀉,也制苦寒之品,為佐藥。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藥性,為使藥。
  • 夏日「溼熱交蒸」 平安度夏重在「袪溼」
    但當溼氣超過人體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稱之為溼邪。溼邪引起的疾病往往起病隱匿,病程較長,變化較慢,可能反覆發作或纏綿難愈,例如溼疹、關節炎、哮喘等。此外,溼邪往往不單打獨鬥,而是和其他病邪聯合攻擊人體。
  • 如何區分體內溼氣是寒溼還是溼熱?醫生:根據這個區分準沒錯!
    現在大家都認識到,有些肥胖就是溼氣太重引起的,也知道了溼氣在體內的危害,紛紛開始學起了祛溼。於是,一款名為「紅豆薏米茶」的養生茶飲火起來了。熱衷於喝祛溼茶的白領小玲,就是「紅豆薏米」的忠實愛好者。最近天氣熱起來,小玲每天都泡起了紅豆薏米水來喝。加上隨著氣溫升高,胃口下降,小玲發現自己的體重有些許減輕,認為是體內的溼氣祛出去了,高興的不得了。
  • 夏日「溼熱交蒸」,咋整?平安度夏的關鍵在於……
    而體內溼氣如不及時祛除,人體則會出現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狀,如容易疲勞、睏倦懶動,食慾減退,口中粘膩,甚至是大便粘膩不成形等。昨日大暑,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溼熱交蒸」也到達頂點,《說文解字》曰:「暑,熱也」。在這個溼熱交蒸的季節我們該如何度過?什麼是溼氣?
  • 脾胃虛,溼氣重,喝點祛溼粥,趕走溼氣,激活脾胃,肚子慢慢變小
    一、脾胃不好、溼氣重容易導致肥胖脾胃不好也會影響飲食的消化情況,導致肥胖,體內溼氣太重也會導致肥胖,這種體質主要是要進行去除溼氣處理,能有效的去除水腫,起到減肥的作用,體內有溼氣就要調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食物來調理,食物中赤豆、薏米、絲瓜、苦瓜、冬瓜都是有利於排出溼氣,祛溼利水;將這些食材做成為湯羹或者養生粥,常常食用這些食材就能夠達到除溼的效果了
  • 常說「溼氣重」,但「溼氣」是怎麼來的?寒溼和溼熱調理不同
    常說「溼氣重」,但「溼氣」是怎麼來的?寒溼和溼熱調理不同。天氣逐漸寒涼,寒露之後便是霜降,冬天也就不再遙遠了。隨著寒冷的冬天日益臨近,「溼氣重」這個詞,就開始常出現在我們的交流之中。因為水遇冷則凝,氣候越是寒冷,水溼也就越清晰地為人所感知。
  • 6月須知:體內溼氣太重怎麼辦?堅持這3種方法,能驅寒祛溼
    門診經常聽到患者問:醫生,我溼氣很重,怎麼辦?還有些患者說:醫生,我最近特別累,感覺那方面也不太好。殊不知,這可能是你體內溼氣太重了。溼氣重就是人體內水分、油脂等垃圾太多,無法完全代謝而停留在體內,今天我們一起聊聊溼氣那些事?
  • 女人體內溼氣大,5個危害會緊跟,飲食做好3點,溼氣自動消
    3、月經異常溼氣太重的女性,月經也容易受到影響,會出現痛經、月經量少、閉經等症狀,而且還會感覺到身體很沉重,提不起精神。5、產後病女性身體出現溼氣重的現象,也會在生育後出現產後病,比如產後出血、產後發熱、產後頭痛、產後尿頻等,對產婦身體恢復很不利。
  • 體內「溼氣」重有哪些表現?建議夏季遠離三種水果,溼氣繞道走
    近幾年來溼氣重這個詞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各種視頻網站上,都能看到有關溼氣重的視頻或文章。但是很多人也還是不了解溼氣重的人會有哪些表現?溼氣重會給身體帶來哪些傷害?下面就帶大家準確來了解一下溼氣重的表現以及危害,看完之後你就知道了。
  • 女性溼氣過重會有哪些危害?3個方法祛溼氣
    原標題:女性溼氣過重會有哪些危害?3個方法輕鬆祛溼氣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體內溼氣太重的話都會影響身體健康。不過,和男性比的話,女性受到溼氣的影響是更大的,很多備受困擾的婦科病都與溼氣有關。那么女性溼氣過重會有哪些危害呢?正值初夏時節溼氣兇猛,又該如何祛溼呢?
  • 清明將至,溼氣重,一個簡單食療方,健脾胃祛溼氣,才5塊錢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氣了,氣候會愈加潮溼,祛溼的話題再次被大家關注。如果您也有溼氣重的困擾,不妨花5分鐘讀完這篇文章。清明將至,溼氣重,一個簡單食療方,健脾養胃祛溼氣,才5塊錢。這幾年,溼氣大的人越來越多。清明前後,氣溫明顯升高,空氣溼度加大,很多朋友更是難逃溼氣的困擾。沒力氣、起疹子或斑點、大便粘馬桶……這些都是溼氣重的表現。
  • 紅豆薏米真的可以祛所有溼氣嗎?
    紅豆薏米真的可以祛所有溼氣嗎?不合適紅豆薏米真的可以祛所有的溼氣嗎?那先要來回答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什麼叫溼氣?溼氣從哪裡來的?所以溼氣產生的根本在於你的脾氣是否強壯溼氣只是脾氣虛的結果,脾氣虛之後產生的標脾氣虛弱才是因,才是本所以如果你想祛溼,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讓脾氣升舉當然,如果本身溼氣很重,舌苔很厚膩,那治本的時候也要兼顧標。
  • 夏季養生先祛溼:溼氣可分為三種,去溼方法都不相同
    夏季養生先祛溼:溼氣可分為三種,去溼方法都不相同。溼氣重了,我們的身體會有很多不好的反應,比如頭昏腦脹、精神欠佳、昏昏欲睡、全身沉重等等,大多都是體內溼氣重了引起的。尤其到了氣溫高的季節,大地的「水溼」被火熱之氣燻蒸而起,外界的溼氣也重了,根據天人相應的原則,體內的溼氣也「蠢蠢欲動」起來,這些表現也就更明顯了。很多人都會感到自己有點溼氣重,確實,溼氣幾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有的人一直在「祛溼」,可收效甚微,這又是為什麼呢?
  • 今日大暑:祛溼氣就是消暑氣
    現在天氣又溼又熱,人體也易如此,常常會出現水液排洩不暢,過多的熱量排除不去。而背部撞牆法可以疏通膀胱經,經絡疏通,體內的淤堵、燥氣、溼熱就可以排出了。方法:在離牆10~15釐米處站立,全身自然放鬆,用背部向後撞擊牆壁,待身體彈回後再撞擊,約一秒鐘撞一下,最好從上到下的撞擊整個後背。
  • 夏天熱,臉出油,長痘痘,溼熱重,渾身難受,試試小植物泡水喝!
    中醫認為,「溼氣」是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因為環境和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因素,每個人體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溼氣。溼氣不除, 睡再久也睡不夠,而且會引發各種疾病。尤其是夏天,天氣炎熱、雨水多,人們穿的少,口味重,吃冷飲,更容易招致溼氣入體。
  • 夏季調理的7款經典養生粥,脾胃不好,體質虛弱的人非常適合
    因為粥本身是一種飯,每天都要吃;加入不同的同源藥食,可以針對不同的病症;不但易消化而且助消化,脾胃吸收不好吃藥難起作用的人更加適宜。因此粥號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粥療養生一年四季均可,不過每季也有每季針對的不同差異。夏季氣溫炎熱,溼氣泛濫,但是陽氣也最旺盛,粥療養生調理應該針對養陽除溼。
  • 體內溼氣重,三伏天是「祛溼」好時機,3個妙招,趕走一年的溼氣
    溼症主要分為三種:痰溼、寒溼、溼熱,其中寒溼更為可怕,因為大多數的愛癌症患者都是寒溼體質,另外,寒溼體質的人,也容易得風溼性關節炎。痰溼體質的人,容易患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溼熱體質的人,容易傷肺陰,出現出現呼吸道疾病。
  • 夏季溼氣重,或許常拍這3個地方,助你排出溼氣,還可能會瘦身
    夏季天氣炎熱,是排出溼氣的最好時機。身體內如果溼氣太多,不僅會引發多種疾病,還會導致肥胖。夏季脾胃較弱,運化水溼的能力也降低。這在無形中也增加了腎臟的負擔。如果想要更好的排出溼氣,或許經常拍拍這三個地方,就可以了。
  • 健康科普|冬病夏治重在治溼,推薦幾款居家必備的祛溼藥膳!(139)
    大家耳熟能詳的冬病夏治,到底治的是什麼呢?中醫認為,冬病夏治主要治的是冬季的常見病,如冬季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痛、呼吸系統疾病等,這些疾病很大程度上都與溼氣有關。在風、寒、暑、溼、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中,溼氣是最難調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