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營養:林文採博士的親子教育課》,養育孩子的好幫手

2020-12-25 撿書小逸

文/撿書小逸

圖源網絡

養孩子有什麼難,如果養孩子養到雞犬不寧,十有八九是方法錯了,理念錯了,那麼,現在或許是一個改正的機會。

都說養一個孩子比生一個孩子容易,那麼是誰說出了這樣的話,無數為人父母的人,恨不得說一句,好吧,你既然說養一個孩子這麼容易,那讓你帶一天試試?

不可否認,養孩子的難度比登蜀道還難,但是偏偏有一個人,她提出的「心理營養」,這個核心理念教給父母高效實用的方法,解決孩子成長中的萬千難題。

她就是林文採博士,馬來西亞籍華人。著名薩提亞親子婚戀專家。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著名的薩提亞臨床督導及課程導師;馬來西亞薩提亞中心首席導師;中國NLP學院首席薩提亞導師。

而本書《心理營養:林文採博士的親子教育課》以問答的形式為萬千家長解決了難題,至於開頭那段關於養孩子的話,也可以在本書中找到。

先說說心理營養是怎麼來的,偏差行為的出現,這令父母和老師都會特別頭疼。當時作者就發現,根本之道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的關係得到改善,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會漸漸好起來,孩子會變得更有朝氣,更快樂,目標也更明確。

作為一個人,生命的原本狀態,必然是渴望人見人愛,被人喜歡和接納,而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為只會給他們帶來排斥和厭惡,為何還是有那麼多孩子樂此不疲呢?合理的邏輯必然是:孩子需要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比得到別人的喜愛更重要,這些也必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東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們稱為生理營養的東西 。

五大心理營養

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還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如果幼年時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在其後的一生中他都會不斷尋覓。

0~3個月,孩子剛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個營養叫作:無條件的接納。

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餵他,需要爸爸媽媽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

在襁褓之中,我們需要父母無條件的呵護與關愛,當我們感受到了這份愛,我們的童年將是幸福的。

第二個心理營養: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重要他人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他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會化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人。

這個人的養育態度及行為舉止,對將對孩子的成長形成決定性影響。這個人由孩子自己挑選,最初最本能的選擇,當然是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媽媽不行,他可能就會選擇祖父母,老師或其他長輩。

打個比方:如果父母因為偏心哥哥姐姐,就忽略了你,那麼你就會在心裡難過,直到遇到了你的爺爺奶奶非常疼愛你,那麼你一直都會跟爺爺奶奶比較親密。

第三個心理營養:安全感

從4個月開始,孩子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想要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從4個月開始一直到三歲,是孩子要和爸爸媽媽剪斷心理臍帶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那孩子將不知道怎麼獨立。

媽媽怎樣的狀態才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媽媽要情緒穩定,情緒穩定會讓孩子不那麼懼怕你,和平相處,不然孩子容易敏感。因為惹毛媽媽,對她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注意夫妻之間的關係。

良好的夫妻關係,才是孩子最渴望的,也最能帶給他們安全感。

夫妻關係,在孩子成長的頭幾年是最重要的。

第四個心理營養:肯定,讚美,認同

當孩子進入四五歲的這個階段,有了我這個意思的時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一樣是肯定讚美認同。

如果說在安全感方面媽媽比爸爸更重要,那麼再肯定和認同的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

此刻,如果爸爸能對孩子多說,你很棒……多肯定和讚美孩子,那孩子會覺得無比自豪。

第五個心理營養:學習,認知,模範

6~7歲的孩子特別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學習認知模範。

這個時候,父母是他們的模範,所以作為父母就要儘量給孩子樹立榜樣。

如何不同的孩子,對孩子因材施教?

孩子們是有天生氣質的,天生氣質是指孩子在出生時就帶有的性格傾向。

人的天生氣質可以分為4大類型,樂天型,憂鬱型及進行冷靜型。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會具備以上4種氣質,只是其中有一種,在我們的性格中佔比最大,因而顯現成為我們的主導氣質。

孩子越小越容易觀察,特別是在0~3歲這個階段,孩子長大後反而因為開始模仿父母或喜歡的人,使得性格表現有了更多後天的成分。

怎樣根據天生氣質,因材施教,低優點裡發展,缺點裡學習。

比較理想的是,孩子有優勢,最容易出色的部分慢慢累積,將來可以將那個特質或長項用在工作中而缺點的部分也慢慢學習,不讓它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障礙。

2.不貼標籤。

天生氣質只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底色,擅長學習的人會不斷的從別人的特質和優點中吸收營養豐富自己,一旦貼上某種標籤,反而容易阻礙孩子汲取不同的營養。

3.根據孩子的氣質類型給他最需要的營養。

結語:

有人說,父母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就是養出來一個優秀的孩子。

孩子的優秀不在於一年掙了多少錢,而在於他有沒有良好的品格,前進的目標,孝順父母,對他人的修養。

要做到這些,那就要從娃娃抓起,剛出生的孩子,就開始注重培養他們。那麼,作為父母的你們,就可以試著林文採博士的這五大心理營養,相信會給孩子打下良好的修養根基。

相關焦點

  • 《心理營養:林文採博士的親子教育課》,養育孩子的好幫手
    不可否認,養孩子的難度比登蜀道還難,但是偏偏有一個人,她提出的「心理營養」,這個核心理念教給父母高效實用的方法,解決孩子成長中的萬千難題。她就是林文採博士,馬來西亞籍華人。著名薩提亞親子婚戀專家。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著名的薩提亞臨床督導及課程導師;馬來西亞薩提亞中心首席導師;中國NLP學院首席薩提亞導師。
  • 如何養育「別人家的孩子」?林文採博士:給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
    馬來西亞籍華人、著名親子婚戀專家林文採博士說過:養孩子有什麼難?如果養孩子養到雞犬不寧,十有八九是方法錯了。然而在我們身邊大部分的家庭中,卻恰恰每天都是雞犬不寧,但越是這樣的家庭,越難以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反而是那些對孩子適當管教,但更多給孩子自由的家庭,往往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心理營養》——別讓你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重要他人」
    近日在閱讀《心理營養》這本書,豆瓣評分8.9分,作者是馬來西亞籍華人林文採博士。她是著名薩提亞親子婚戀專家,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從事輔導近25年。2008年開始到中國授課並在中國出版了第一本書,即《心理營養》。
  • 《心理營養》:給予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層代碼,你知道嗎?
    《心理營養》的作者林文採博士是馬來西亞薩提亞中心首席導師,著名親子專家,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她從事心理輔導30年,幫助上萬個家庭獲得了良好的親子關係,糾正了孩子的各種偏差行為,包括精神疾病、厭食症、不願上課和自閉症等。
  • 用心理營養「餵」大的孩子究竟是怎樣的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本書,書名叫《心理營養》,作者是林文採和伍娜。林文採,馬來西亞籍華人,美國臨床輔導學的博士,著名的親子專家。作為孩子,他們一定也非常希望被人愛、被人喜歡,他們也一定知道自己身上的一些行為會讓別人不喜歡,但是為什麼他們還要樂此不疲的惹出這許多麻煩來呢?這就是林文採博士提出的「心理營養」的問題。他曾說:「如同種子一樣,生命原本就在其中,但是如果沒有陽光、空氣和水,藏在其中的生命就無法展開。
  • 孩子的教育讓你頭疼?學學林文採博士根據氣質類型,因材施教
    在你們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二胎家庭:老大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也比較好,而老二調皮搗蛋,怎麼教育都沒用。為什麼會這樣呢?林文採博士說: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我們的父母通常是用同樣的方法去教育兩個不同的孩子,如果這種方法恰好匹配老大,就比較適合他的成長。
  • 讀《心理營養》,養孩子不應該像你想像的這麼難
    《心理營養》這本書就是告訴每一個父母,如何在生命的最初,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心理營養,是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只要汲取充足,孩子的生命就會悄然綻放。有人問林文採博士:「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判斷自己能否成為一個好父母?」林老師說:「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麼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就是有沒有辦法對自己溫和而又堅持——當你遇到挫折時,是不是可以接納自己和安慰自己,當你想要放棄的時候,能不能堅持對自己說『不行』?
  • 宅在家裡,趕緊給娃補補心理營養
    很多單位還未復工,學校也要延期開學,親子之間相處的時間很充裕,正是父母給孩子補充心理營養的好時候。 01 什麼是心理營養? 那大家也許會好奇,什麼是心理營養呢? 心理營養這個名詞是著名的家庭治療專家林文採博士提出來的概念。
  • 養育孩子:親子關係擺第一位
    我認為養育孩子:親子關係擺第一位。本文是作者的原創文章,作者發文的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堅持原創。、精神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家Regina Pally 博士持續致力於兒童及其家庭的健康發展和福祉,有超過40年與父母、夫妻和家庭工作的經驗,她認為:在養育中強大的親子關係超越一切。
  • 兒童心理養育:好的原生家庭,是終生的心理營養
    當今,孩子出現的問題,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程度上,都比過去多且嚴重。傳統的方式固然不適宜今天的養育,而現如今關於幼兒養育理論和說法非常多,甚至各不相同。在養育的過程中,又涉及個體、家庭環境、養育背景、知識儲備和養育經驗等多方面差異,這些差異都會影響養育的效果。作為新手父母,究竟怎樣才能從容地進行養育呢?
  • 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孩子天生渴望被父母「看見」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個體發展的根本力量,對於孩子日後的人格塑造和社會適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反之,親子關係不好或缺失,則會使孩子從小就陷於發展的劣勢。這些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就像在《媽媽是超人》中,當黃聖依說起自己平時怎樣管教孩子時,育兒專家告訴她:「親子關係沒建立好,他不會聽你的話。」當建立好了親子關係,父母成為了孩子的「重要他人」,孩子就會願意聽父母的話,他們怕父母生氣,不願打破這種關係。
  • 心理營養,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層代碼!
    可閨蜜老公的這種情況,正是我們當下教育孩子很容易忽略的「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這個概念是馬來西亞林文採博士在《心理營養》這本書提出的。正如身體的健康成長需要物質營養,孩子的心靈成長與心理力量的強大必須獲取足夠的心理營養。
  • 網友:有了孩子以後
    擁有一段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是很滋養你的人生的。林文採博士在很早的時候就去電臺做節目,接心理諮詢在養育四個孩子的過程中才完成心理學學業,還在馬來西亞寫了7本書,而這四個孩子全是她自己養大的。她提出來,孩子之所以難帶難養,是因為孩子的心理營養不!足!夠!心理營養是什麼?心理營養是林文採博士提出來的。
  • 《整體養育》:好的親子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起點
    陳忻是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專注於研究嬰幼兒社會性和社會認知發展,美國兒童研究協會會員,著有暢銷書籍《養育的選擇》。不是先進科學的育兒理念,也不是花樣百出的育兒技巧,更不是安慰人心的育兒雞湯,就是很簡單的維護親子關係。孫曉云:關於家庭教育,我的基本觀點之一就是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甚至可以說,關係好壞決定教育成敗。
  • 《整體養育》:好的親子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起點
    你需要讀一讀陳忻博士《整體養育》,她會告訴你該怎麼做,我們大部分育兒困惑,都能被她一語道破。陳忻是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專注於研究嬰幼兒社會性和社會認知發展,美國兒童研究協會會員,著有暢銷書籍《養育的選擇》。
  • 《0-2歲親子遊戲圖鑑》:父母變換視角,遊戲力中提升親子關係
    這本書面對的對象是0-2歲的新手父母,透過167個親子小遊戲,讓新手父母快速感受到養育寶寶,可以輕鬆愉快的這樣進行。正如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心理諮詢師下沙對這本書的評價: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的安全感,都是從孩子剛出生時爸爸媽媽的陪伴和親子遊戲建立起來的。
  • 心理營養,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你給夠了嗎?
    所以為人父母者,要懂得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和生長規律,不超前、不滯後,不做錯位的教育。《心理營養》一書的作者林文採博士認為,孩子在7歲前,也就是學齡初期的階段,父母一定要給足孩子五大心理營養。一個孩子7歲前沒有獲得足夠的心理營養,甚至沒有心理營養,他以後就會耗費大量生命能量,尋找曾經未被滿足的心理,比如過於渴望他人的肯定、讚美,而不能夠展現那個年齡階段最好的生命力。而心理營養充足的孩子,能夠開出生命的五朵金花。
  • 初識林文採老師 《愛的智慧》親子講座觀後感
    愛的智慧:如何滿足孩子心理營養、塑造孩子健康人格(部分摘要)2010年8月15日,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馬來西亞薩提亞中心首席導師,國際著名家庭與親子教育專家馬來西亞華人林文採博士講座內容摘要:孩子身心健康不僅僅需要充足的物質營養,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也同樣需要充足的營養,我們稱之為心理營養
  • ---著名親子專家的金句
    第一次進入著名親子專家,馬來西亞籍林文採博士的親子工作坊學習時,兒子剛上幼兒園小班那時的我很焦慮,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很深的困惑,對自己作為媽媽的角色,也非常不滿意,很多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孩子膽小怯懦,不適合幼兒園的生活,吃飯習慣不好等等… 正是那次的學習,奠定了我養育孩子的心理基調,成就了自己要終身學習成長的信念和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