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營養「餵」大的孩子究竟是怎樣的

2020-09-03 賢人不閒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本書,書名叫《心理營養》,作者是林文採和伍娜。

林文採,馬來西亞籍華人,美國臨床輔導學的博士,著名的親子專家。

她提出了「心理營養」、「生命的五朵金花」、「情緒垃圾」等心理學概念,曾經幫助過上萬個家庭得到了良好的親子關係。

伍娜,《遊戲力工作室》的成員,曾長期的為《父母世界》、《媽咪寶貝》等知名母嬰雜誌撰稿。

這本書分為上篇和下篇兩部分,上篇主要講一些基本的理念,下篇是關於問題解決的辦法。

上篇

我之所以在眾多的育兒書裡選擇這一本,不僅僅在於它能夠指導我們怎樣育兒,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我們養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眾多問題的根源在哪裡。這就是值得我推薦的原因。

家有淘氣包的媽媽們一定都深有體會,雖然在我們與淘氣包的鬥智鬥勇中並沒有氣出個好歹來,但是每天氣不打一塊出的機率還是很高的。我們想不通小屁孩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呢?

作為孩子,他們一定也非常希望被人愛、被人喜歡,他們也一定知道自己身上的一些行為會讓別人不喜歡,但是為什麼他們還要樂此不疲的惹出這許多麻煩來呢?

這就是林文採博士提出的「心理營養」的問題。

他曾說:「如同種子一樣,生命原本就在其中,但是如果沒有陽光、空氣和水,藏在其中的生命就無法展開。人類也一樣,我們的生命有無窮能力,但是如果沒有心理營養,身體就不會健康,如果沒有心理營養,心裡的巨大能力就無法實現。」

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可是我們也許並不知道,就像身體需要營養一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而這也正是我們往往容易忽略的地方。

如果孩子在幼年的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那麼在他以後的一生當中,他都會不斷的在尋覓,並因此而引發各種狀況,直到找到曾經缺失的那部分。

這本書裡提到了五大心理營養:

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尤其對於0~3個月的孩子,剛出生不久,他們需要的第一個心理營養就是無條件的接納。

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的脆弱,所以需要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接納。無論他們是哭、是笑、還是鬧。

第二個心理營養: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對於0~3個月大的孩子乃至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確定的是,在你的生命中

我最重要!我就是能number one,即使你再忙、再不舒服、再累,你也得及時的發現我餓了、渴了、生病了等等。

這個角色的首選就是媽媽,如果媽媽沒有做到就由爸爸來代替。如果在這個期間父母經常吵架,兩個人都沒有辦法好好照顧孩子,那麼孩子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會很自然的去尋找另一個人來代替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孩子從這個人身上還是希望能夠得到無條件的接納,還是希望成為這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找到這樣一個理想的「重要他人」,那麼在他的一生當中都會一直去尋覓,直到找到為止。

所以有些早戀現象,很多都是由於在家庭中沒有得到這種愛,沒有得到這種重視而導致的。這樣的孩子,他們特別希望彌補曾經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我最重要」的感覺,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他們一直都找不到,那麼帶著這個期待結婚,他也會一天到晚在追問:在你的生命中

我到底排第幾?

第三個心理營養:安全感

媽媽和孩子從第四個月一直到三歲這是他們的心理分離期。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孩子永遠都不知道該怎麼獨立。孩子這個時候需要的心理營養就是安全感。

那麼,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就是媽媽情緒穩定,常常處於焦慮狀態的媽媽很難心平氣和,那麼這樣對孩子來說,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第二個需要注意的方面就是夫妻關係。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父母之間的良好關係。

如果他們之間經常的互相指責或者吵架,那麼孩子就會很害怕,但又無法表達這種害怕,就會用許多古怪的行為來呈現。這也正好說明了為什麼在現實生活當中許多家庭夫妻關係不好而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也相應的比較多。

第四個心理營養:肯定、讚美和認同。

孩子進入四到五歲這個階段就有了「我」這個意識,他非常需要的心理營養就是肯定、讚美和認同。

如果我們說孩子在安全感方面媽媽給予的更多的話,那麼在讚美肯定和認同方面爸爸給予的就更為重要了。一個經常被爸爸肯定讚美的孩子,他內心會有滿滿的自信而且他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人。他會有一個全新的自我,而且在自己面對各種問題難題的時候也很有信心。

第五個心理營養:學習、認知模範。

6~7歲的孩子特別需要的心理營養就是學習、認知和模範。

這個時期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範和榜樣。這個模範可以幫助他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遇到麻煩該怎麼辦?如果心情不好該怎麼辦?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我該怎麼辦?還有需要學習管理他的情緒,如何處理他生活中的問題,而這一些的學習就來源於這個模範。

對孩子來說,他的第一個模範就是他的爸爸或者媽媽。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具體問題的時候,爸爸媽媽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孩子就會學著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解決。

這五個方面非常重要,而且我也深有體會。往往在遇到孩子身上出現一些偏差的行為或者心理方面的問題時,我都會從這幾方面尋找根源,特別有效。

有的媽媽會說我家孩子已經超過七歲了,是不是已經來不及了或者說已經不需要了呢?

這本書裡邊說「心理營養是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遲來總比不來好。」

心理營養能早開始最好,如果沒有從一開始就給到孩子,那麼什麼時候意識到了就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分早晚,任何時候都可以。如果因缺失太多而導致問題的話,那麼先處理的一定是爸爸媽媽與孩子的關係。

另外,把每一種心理營養歸了一定的年齡段為的是了解這個階段孩子最渴求的營養元素,實際上這五大營養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是必須的。能從爸爸媽媽那裡充分獲得是再好不過了。

上面提到的就是關於「心理營養」的基本理念。

這本書裡還提到了孩子的先天氣質,告訴我們如何去觀察孩子的先天氣質。在這裡,把孩子的天生氣質分為四類:第一是樂天型,第二類是憂鬱型,第三是激動型,第四是冷靜型。

並且每一種類型的後面都概括了它的優缺點,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孩子的身體裡就一種傾向,而是說這種類型在她身體中所在的比重最大。並且這本書裡還指出了每一種氣質類型所需要的養育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這方面很重要。

比如:對於憂鬱型的孩子來說,他們養育的重點在於心理營養、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上。

心理營養方面:

能把憂鬱型的孩子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的基礎就是父母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心理營養,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滿足孩子對安全感的需要,給他你在我心中最重要的確認,給孩子肯定讚美認同,給孩子作出模範和榜樣。

憂鬱型的孩子感受太多太深,所以情緒管理對他們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儘可能的減少向孩子輸送負面情緒;另一方面他們有情緒的時候我們要提供良好的疏導途徑和方法。

追求真善美是又憂鬱型孩子的一個顯著的特質。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他們都特別的認真甚至較真兒。所以人際交往對於憂鬱型的孩子來說是他們的短板,也是我們著重培育的一個方面。

至於提到的其他類型的孩子,他們各自的優缺點和養育的重點也很詳盡,由於時間的關係,在這裡就不一一的敘述了。

這本書裡還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生命的五朵金花」。

說如果上面提到的五大心理營養孩子得到的很充足,那麼生命的五種天性就會得到良好的生長。他們猶如生命的五朵金花在人生的旅途中會悄然綻放。

這五朵金花就是:愛的能力、獨立自主、聯結、價值感和安全感。

這就是關於上篇的主要的內容。

下篇

下篇就是關於孩子的安全感、情緒管理、性格難題、心裡偏差等等許多教育問題的解決辦法。

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書裡的案例:

一位媽媽問:按理說爸爸應該是家裡的權威,但是我孩子他爸比較溫和,經常出現爸爸說話孩子不聽的情況。請問好脾氣的爸爸應該如何梳理權威?

關於這一點我自己當時也非常的想知道答案。因為我老公就是一個性格上比較溫和的人,在管教孩子上他是相當有耐心,但是很奇怪的是,孩子並不買帳,而且在孩子那裡好像爸爸的並不高威信給。我一直以為是因為老公太溫和,才讓他在孩子那裡沒有權威,後來讀了這本書發現並不是著這樣。

脾氣好是優點,但是並不影響權威的建立。關鍵在於爸爸需要堅持一些管教的原則。因為最好的管教態度就是溫和而堅持。

比如:如果孩子做錯事情,不管孩子怎樣撒嬌耍手段,爸爸都要堅定地說不,這樣爸爸才因為有原則和堅持而在孩子那裡有威嚴感。而不是一味靠著溺愛和好脾氣來教育孩子。

當然從這裡我也了解到像我這樣通過兇來管教孩子的方式也是錯誤的,溫和而堅持才是管教孩子的正確方式。

其他的事例還有很多,都非常的實用在這裡就不意義一一的列舉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小兒推拿李波:家長給孩子餵飯有什麼壞處?怎樣讓娃好好吃飯?
    小兒推拿李波:家長給孩子餵飯有什麼壞處?怎樣讓娃好好吃飯?從寶寶開始添加輔食以後,爸爸媽媽就走上了給寶寶「餵飯」之路。但家長們知道嗎?給寶寶餵飯,真是一件百害而無一利的「壞事」哦!一、餵飯帶給孩子的5大壞處1、餵飯可能導致孩子缺乏飢餓和飽脹的感覺、營養失衡缺乏飢餓感的孩子會因為沒有進食的足夠動機而完全或部分喪失吃飯的興趣,人生的三大樂趣一下就失去三分之一了!
  • 《心理營養:林文採博士的親子教育課》,養育孩子的好幫手
    五大心理營養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還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如果幼年時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在其後的一生中他都會不斷尋覓。0~3個月,孩子剛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個營養叫作:無條件的接納。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餵他,需要爸爸媽媽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
  • 《心理營養:林文採博士的親子教育課》,養育孩子的好幫手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還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如果幼年時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在其後的一生中他都會不斷尋覓。0~3個月,孩子剛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個營養叫作:無條件的接納。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餵他,需要爸爸媽媽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
  • 孩子的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會是什麼後果(0到7歲心理營養指南)
    轉載這篇文章是林文採老師的著作,心靈和身體一樣,需要營養,而孩子幼小時,我們總是關注他的身體,吃得夠不夠多,長得夠不夠壯,卻較少關注他們心理需要哪些營養,文章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給出了很好的建議,比如嬰兒需要無條件的接納,兩歲需要安全感,4到5歲最需要肯定,6到7歲最需要榜樣,總結得非常到位。
  • 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的孩子,一生都在尋覓關注
    01心理營養是什麼?它有多重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都以為只要給足物質條件,孩子自然就會長大。但其實比起物質條件,孩子更重要的是心理營養。什麼是心理營養?從字面上應該能看出,就是給我們的心裡增加養料。
  • 心理營養,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層代碼!
    可閨蜜老公的這種情況,正是我們當下教育孩子很容易忽略的「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這個概念是馬來西亞林文採博士在《心理營養》這本書提出的。正如身體的健康成長需要物質營養,孩子的心靈成長與心理力量的強大必須獲取足夠的心理營養。
  • 餵養孩子,方法不能錯,保護自身的營養平衡系統是關鍵
    為了保證孩子們營養的全面攝入,父母們不僅變著法給孩子們做飯。而且做好之後還會餵給孩子們吃,生怕他們缺了什麼營養,但是在此過程中,一些家長錯誤的餵飯方法,也可能會導致孩子們出現營養失衡的問題。前段時間的一次朋友聚會上,我們談論起了關於孩子們的一些問題。其中,幾個朋友就孩子的餵飯問題討論了起來。
  • 兒童心理養育:好的原生家庭,是終生的心理營養
    當今,孩子出現的問題,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程度上,都比過去多且嚴重。作為新手父母,究竟怎樣才能從容地進行養育呢?長春市圖書館青少年讀者工作部,與吉林省內權威心理諮詢師培養基地,「聽說心裡」學院,為各位家長帶來《0-3歲兒童心理養育指南》系列音頻課程。我們共同助力兒童健康成長。
  • 寶寶添加輔食餵米湯?難怪孩子營養跟不上,家長快收手別再害娃了
    文丨飯飯媽家裡有寶寶的父母,可能到了寶寶半周歲的時候,都感到非常頭疼,因為在這個階段,孩子到了可以添加輔食的年齡了,但究竟該給寶寶添加什麼輔食,卻成了很多家長都頗為頭痛的問題。她老家的孩子都是這樣帶過來的,也沒見孩子長得不好,而且覺得米湯是湯湯水水的,孩子也比較容易咽下去。因此小麗和她婆婆每天在家,都會因為孩子輔食究竟吃什麼而產生爭執,這也使得小麗一家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那麼給孩子喝米湯作為輔食,究竟有哪些不好,才會讓小麗和她的婆婆這樣爭執呢?
  • 心理營養,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你給夠了嗎?
    所以為人父母者,要懂得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和生長規律,不超前、不滯後,不做錯位的教育。《心理營養》一書的作者林文採博士認為,孩子在7歲前,也就是學齡初期的階段,父母一定要給足孩子五大心理營養。一個孩子7歲前沒有獲得足夠的心理營養,甚至沒有心理營養,他以後就會耗費大量生命能量,尋找曾經未被滿足的心理,比如過於渴望他人的肯定、讚美,而不能夠展現那個年齡階段最好的生命力。而心理營養充足的孩子,能夠開出生命的五朵金花。
  • 母乳餵養不想親餵,可以用奶瓶餵寶寶嗎?看過區別,答案顯而易見
    @au:餵奶有些痛苦,被寶寶吸得很疼,都脫皮了,有火辣辣的感覺,想用奶瓶吸出來喂。用奶瓶喂,還能睡個好覺。 @小格子:總感覺給寶寶餵奶,會很髒,讓寶寶吃壞了肚子怎麼辦,心理總是不踏實。
  • 流浪貓媽媽把小貓餵得滾圓,自己卻營養不良,這份母愛有點沉重
    奇怪的是,好心夫妻每天都給貓咪投餵食物,但卻從來沒有親眼見到過貓咪進食的場面,眼看它的身型日漸消瘦,夫妻倆決定觀察一下貓咪究竟把食物叼去了哪裡,交給了誰。看得出孩子被它餵得飽飽的,個個肚子都圓滾滾的,不像貓媽媽自己身形那麼瘦弱。可是仔細一想,總覺得哪裡不對。先不說貓媽媽自己挨餓、光顧著餵孩子,這三隻小貓,明顯已經到了可以跟貓媽媽學狩獵和生存技巧的年齡,卻被貓媽媽當成小奶貓一樣對待,把它們藏在隱蔽處,自己默默找來食物再餵它們。
  • 怎樣改掉「端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的不良飲食習慣?
    有些孩子在吃飯問題上存在著較多的不良習慣,「端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的現象時有發生, 偏食、挑食、厭食都會造成孩子的營養不良或營養不均衡,家長應充分重視這個問題,努力做到科學的引導孩子進食,保證孩子健康成長所需攝入的營養,下決心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奶奶堅持這樣給孩子吃飯,終把孩子餵「殘了」,醫生怒斥:太無知
    後來小賈和老公實在納悶就帶孩子來醫院檢查,誰知這一檢查給了全家人一個晴天霹靂,孩子生長竟然提前結束了。原因就是奶奶經常給孩子喝的大補湯,因為湯裡面有很多動物激素,導致孩子早熟。孩子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就要面臨這樣的打擊,真不知道孩子接下來的生活該怎樣度過。
  • 老人一手餵大的孩子,兩重傷害上了幼兒園才顯現出來,家長快停手
    孩子不愛吃飯,只能由老人追著喂,很多人都被孩子的吃飯問題所困擾,玲玲家也不例外。無論在社區還是廣場,都經常會看到玲玲家的冬冬被奶奶追餵的場景,「總不能餓著孩子吧」是她的口頭禪。這次老師沒留情面,一下子就指出了問題的關鍵——家人太慣孩子,導致孩子不追餵就不吃,還奉勸冬冬家長快停手。
  • 3歲孩子身體心理營養都需要被呵護
    如何才能讓孩子更好的營養搭配和吸收,心理成長過程呢?,光吃母乳或配方奶已經無法滿足全部營養需求,所以這段時間,除了繼續餵母乳或配方奶之外,還需要餵給寶寶一些奶以外的食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輔食。 一個孩子長得好需要什麼營養呢? 身體長得好,需要均衡的食物餵養。 心理長得好,需要心理營養滋養。孩子除了身體在長,他們的心理也需要生長。並且每一個階段需要的心理營養各有側重。
  • 母乳餵養不想親餵,可以用奶瓶餵孩子嗎?看過區別,答案一目了然
    比如有時她們自己都不確定奶水量有多少,或者餵奶時媽媽總是被寶寶咬到,又或者覺得直接餵養很髒等,這些直接導致了她們想要用奶瓶代替親喂。1、親餵和瓶餵的區別給予孩子的安全感不同寶媽自己餵奶的時候,孩子會緊緊的貼在她們的胸口,甚至能夠感覺到她們的呼吸和心跳,而且寶寶每喝一次奶往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
  • 用親子閱讀,把初生嬰兒所需的心理營養餵給他
    今天的問題是:孩子多大的時候可以開始親子共讀了?】8個月大的小牛牛和媽媽在公園裡玩,享受著午後的陽光和微風,這時候媽媽把小牛牛放在雙腿上,拿出了一本圖畫書,媽媽指著圖畫書就給小牛牛讀了起來。幾個年輕的媽媽湊過來問牛牛媽媽:「孩子還那麼小,你讀什麼,他能懂嗎?」牛牛媽媽微笑著說:「孩子聽不懂,但是他會跟著我指的圖畫看。」
  • 夜奶究竟躺著餵還是抱著餵?寶媽可別圖舒服,得為寶寶著想
    夜奶究竟躺著餵還是抱著喂?寶媽可別圖舒服,得為寶寶著想導語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們就進入了忙碌的階段,當然,養育寶寶階段最辛苦的就是媽媽們,尤其是剛剛出生的小寶寶,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要喝大量的奶。不過,也有一些寶媽即使到了晚上,給孩子吃夜奶也是抱著寶寶來喂,那麼夜奶究竟躺著餵還是抱著餵呢?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新手的媽媽都不是很了解,而且也有一些媽媽特別習慣在晚上給寶寶餵夜奶的時候躺著喂。
  • 母乳餵養很重要:堅持餵到這個時間,孩子未來會更聰明
    餵養方式是現在比較熱門的話題,很多人對「給孩子餵母乳還是餵奶粉」有爭論,有人會說喝母乳長大的寶寶比喝奶粉的寶寶更加聰明,還有一些人保持中立的態度,而另一些人則保持懷疑的態度。那喝母乳的寶寶真的比不喝的智商要高嗎?快來和幫媽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