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在吃飯問題上存在著較多的不良習慣,「端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的現象時有發生, 偏食、挑食、厭食都會造成孩子的營養不良或營養不均衡,家長應充分重視這個問題,努力做到科學的引導孩子進食,保證孩子健康成長所需攝入的營養,下決心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克服孩子挑食,做到愛吃各種各樣的食物。調查發現:孩子偏食多是受到家長的影響,尤其媽媽偏食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有偏食習慣的家長往往在飯桌上不自覺的流露出對某種食物的偏愛或膩煩,無意中就傳導給了孩子,並產生心理效應,從而漸漸地形成偏食的不良習慣。因此,克服孩子偏食,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
日常用餐期間,孩子愛吃的食物不要讓他吃得過多,孩子不愛吃的食物也要訓練他吃,每次都吃一點,並講解它的好處,大人也帶頭吃給孩子看,養成什麼飯菜都愛吃的習慣。
2.克服過多吃零食的習慣,做到按頓吃飯。有些孩子愛吃零食,到吃飯時食慾就下降了,甚至不想吃飯。孩子愛吃零食的習慣卻是大多來自家長不自覺的引領,有的父母經常用孩子喜歡吃的零食吸引孩子聽話,或者用零食來緩解、轉移孩子的某些要求,長此以往,孩子便養成了愛吃零食的壞習慣。
要讓孩子改掉愛吃零食的壞習慣,就要讓孩子按頓吃飯,每天按照一定的次數、一定的間隔時間吃飯,堅持一段時間,孩子的正常飲食習慣就形成了。這是因為,孩子在其中樞神經系統的支配下,消化器官有規律的進行工作,孩子在每次按頓吃飯之前便做好了心理和生理的準備,開始吃飯時就會自動分泌消化液,促進孩子產生飢餓感和食慾,使孩子吃得香甜,並且,孩子吃飽了,自然對零食減低了興趣。
倘若孩子不定時的吃東西,經常吃零食,他的胃就要不斷的工作,得不到休息,長此下去,就會造成消化功能的紊亂,影響孩子的食慾。
3.創設一個寧靜、輕鬆、愉快的就餐環境。吃飯前不要讓孩子玩的太興奮,這樣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吃飯時不要訓誡孩子,以免影響孩子的用餐情緒。不準邊吃邊玩,要求孩子做在固定的座位上吃飯,不準其滿地亂跑,不準其邊看電視邊吃飯。孩子一旦吃飽了,不要再勉強。家長不要擔心在下一頓飯之前孩子會餓,因為適當的飢餓感正是孩子按頓吃飯的基礎。
4. 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家長要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孩子吃飯,引導孩子細嚼慢咽,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勻,有利於胃的正常消化功能運作,不要一味的催孩子「快吃快吃」,這對孩子的消化吸收有害無益。
5.切忌暴飲暴食。吃飯不僅定時還要定量,避免對愛吃的食物拼命吃,不可口的食物就少吃,以至孩子饑飽不均。
6.培養孩子在餐桌上的文明禮貌。不準在盤中挑三揀四,要就近從盤的一個邊上夾菜;不準把喜歡吃的菜盤拖到自己面前而不顧他人;要吃多少盛多少,努力做到不剩飯菜;遇到自己咳嗽時要轉過頭去,或是用手捂住嘴,然後洗手等等。
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磨練後逐漸養成的,家長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善於誘導,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對孩子明確規則,嚴格要求,一定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是,歡迎討論,歡迎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