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小梅家的孩子樂樂,今年9月份就該上幼兒園了。但是,小梅最近非常糾結,要不要今年就送樂樂去幼兒園。樂樂今年2月份的時候,就已經滿3周歲了,完全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齡了。但是,每頓吃飯的時候,還要奶奶追著喂,一追就是一個多小時,還沒吃進去幾口。這要是上了幼兒園,老師肯定不可能這樣給餵飯的,那樂樂豈不是每天都要餓上大半天,回家才能吃上飯了?可是,不讓去吧,樂樂明顯已經「超齡」了,再拖下去,豈不是要比同齡的孩子落後一大截?
說起寶寶吃飯這件事,家家都有部餵飯辛酸史。擔心餓著寶寶,於是就抱著餵、追著餵、哄著餵......只想在寶寶張嘴那一剎那,趕緊把一口飯塞進去。每天都上演「你追我跑」的餵飯大戰,寶寶心煩,媽媽心累。其實,只要家長提前做好這5件事,就能夠讓孩子從小養成「自主吃飯」的好習慣!
提前準備好必要的用具
有句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讓孩子從小養成「自主吃飯」的好習慣,家長的準備工作要提前做好。提前準備好必要的用具,就是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之一。
這裡,若蘭媽咪會分享一些工具,都是若蘭媽咪親身體驗之後的「經驗之談」,用過之後就會發現它們既實用又好用。當然,如果你不需要或者覺得若蘭媽咪只是在做廣告,請自行忽略,接著看下面的內容就好。
1、多功能攪拌機
一般來說,6個月的寶寶,需要開始添加輔食了,這是寶寶開始「吃飯」的標誌。在寶寶需要添加輔食之前,很多家長都在考慮要不要買一臺「輔食機」。作為「過來人」,若蘭媽咪認為:輔食機其實是一個壽命挺短的機器,因為寶寶吃泥狀食物的時間很短,略大一點就可以過渡到用刀剁碎的階段。所以,花好幾百塊錢專門購買一臺輔食機,挺沒必要的。當然,因為我是「窮人」,自然要想著如何「省錢」,土豪請隨意。
但是,寶寶剛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食物確實需要處理的非常細,怎麼辦?我的解決辦法是用家裡原有的一款多功能手持攪拌器代替,就是下面這款:
它包含一臺主機、一個收納支架,還有攪拌杯、絞肉杯、打蛋器,不同的功能使用不同的刀頭和杯子,有效避免了交叉汙染。超高轉速,攪碎食物更細膩,多檔調速,使用更方便。
所有的杯子都是大容量的,等寶寶不用吃輔食了,還可以用它來打果汁、打發雞蛋(做蛋糕)、絞肉(做餃子餡、肉鬆),足夠一家三口食用(其實就算是一家四口,都夠用了)。
當然,如果家裡有榨汁機和絞肉機,也是可以應付過去的。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有替代品,就用不著買新的,要買的話,也要買一款實用性強的產品。養娃是件很「燒錢」的事,寶媽們一定要學會「精打細算」,堅決不花「冤枉錢」。
2、注水保溫碗
有了輔食製作工具,再說「餐具」的問題。寶寶的餐具包含了飯碗、湯碗、杯子、勺子、筷子等。一般來說,剛開始吃輔食的小寶寶,只要一個飯碗和一個勺子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根據情況添置(可以後面再買其他的,也可以一次性成套備齊)。這裡重點說一下這個飯碗。小寶寶的飯碗,除了材質安全可靠之外,還要符合3個條件:
第一,有防燙保護。剛盛出來的飯菜,還比較燙,所以,碗也會比較燙。孩子還小,安全保護意識不足,很容易被燙到。所以,這個碗必須要做好防燙保護,通常是選擇中空的雙層設置。
第二,能防打翻。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還不具備「端著碗」的能力,而且手眼協調能力也不是太好,很容易把碗給打翻了。所以,這個碗必須要有把手,孩子可以通過把手,把碗扶住,或者有防滑吸附盤,防止寶寶不小心打翻了。
第三,有保溫功能。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吃飯一般會比較慢(家長不喂,讓他自己吃就更慢了),時間久了,碗裡的飯菜就涼了,家長還得中途給加熱,這又會打斷孩子的進食過程。所以,準備一款有「保溫」功能的碗,就非常必要了。最常見的是「注水保溫碗」,冬天加入熱水,可以保持碗裡的飯菜不會很快涼掉,夏天也可加入冷水,讓滾燙的飯菜快速降溫到合適的溫度。
上面的這款注水保溫碗,內膽是食品級不鏽鋼材質,外殼採用耐高溫PP材質,不含雙酚A;注水控溫,三層設計,持久保溫;分離式結構,可隨意換水,避免食物過冷過熱,損害寶寶嬌嫩腸胃;密封蓋緊緻密封,倒置也不會漏水;強力吸盤,防止寶寶打翻;400ml大容量設計,可以滿足寶寶不同階段的食量需求;造型可愛,寶寶愛不釋手。
3、兒童餐桌椅
要想讓寶寶「自己吃飯」,一張專屬於寶寶的小餐桌不可少。在寶寶能夠坐穩之後(6個月以上),為寶寶準備一張高度適中的餐桌椅(餐桌和椅子一體,餐盤可拆卸,還要有安全保護措施),放在大人的餐桌旁邊,既方便大人隨時提供必要的幫助,還能讓寶寶感覺自己和大人「平起平坐」,清楚觀察並模仿大人進食的姿勢和規矩。
比如上面的這套兒童餐桌椅,冷軋鋼椅腿,結實耐用,三角結構+四角支撐,還有安全帶+防滑樁設計,給寶寶提供穩穩地保護;可拆裝雙層抗菌餐盤,寶寶吃飯和遊戲分桌進行,乾淨又健康;柔軟皮革坐墊,舒適透氣易打理;餐盤三檔調節,空間大小適應寶寶成長,寶寶坐著更舒適;高低可調,適應不同高度,不同場合都能使用;一鍵輕鬆摺疊,容易收納好攜帶,方便寶寶外出就餐時使用。
4、防水罩衣
現在,寶寶可以「開吃」了嗎?別著急!小寶寶剛開始學吃飯的時候,少不了撒的桌子上、地上、身上到處都是。等寶寶吃完飯,媽媽們就得趕緊擦桌子、掃地、給寶寶洗臉、洗手、換衣服,然後洗衣服... ...這些「善後」事宜,可是一項「大工程」。
為了減少媽媽們的善後工作量,就要提前做好準備。擺餐桌之前,先在餐桌底下鋪上舊報紙之類的,吃完直接包起來,避免了收拾地面的麻煩。
在讓寶寶吃飯之前,一定記得給寶寶穿上防水罩衣。這樣既是有些湯湯水水撒到身上,有飯渣子掉到身上,也不會弄髒衣服,吃完飯,脫掉罩衣,簡單擦洗一下即可,大大減輕了寶媽給寶寶換洗衣服的工作量。
若蘭媽咪為大家推薦的這款防水罩衣是短袖的,寶寶的手臂不受拘束,涼爽透氣,很適合夏天穿。獨特的「翻兜」設計,就算有湯湯水水或者飯渣子不小心掉下去了,也能被「兜住」,不會弄在褲子。簡單舒適的領口設計,不勒脖子。背後綁帶,穿脫方便。
把吃飯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想要孩子順利自己吃飯,爸爸媽媽要做好功課,抓住寶寶的「自主進食敏感期」,適時開始「BLW進食法」(BLW,意思是Baby-Led Weaning,翻譯成中文就是嬰兒自主進食法),把吃飯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媽媽們都希望孩子能早點學會自主吃飯,不過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自主吃飯是個新技能,需要逐步練習。有的家長操之過急,或者無法忍受孩子在練習時吃得滿身滿地都是,還有的家長(特別是老人),生怕孩子吃不飽,一定要給孩子餵到她認為足夠的量才停止。其實,這會引發孩子對食物的牴觸心理,導致以後挑食、厭食行為的發生。而且,很容易造成的後果就是寶寶都已經兩三歲了,還得大人追著餵飯。寶寶自己吃飯和媽媽追著餵飯,就在媽媽一念之間。
在美國,寶寶自主進食的概念非常流行,寶寶從開始吃輔食起就自己學著抓著吃,完全跳過大人餵的階段。一開始真正吃到嘴巴裡的食物很少,但通過一天多次的鍛鍊,寶寶就會慢慢自己吃的越來越好了。
那麼,家長該如何入手進行BLW進食法的引導呢?從寶寶開始吃輔食起(一般是6個月的時候開始添加輔食,這時候寶寶也差不多可以坐穩了。如果寶寶還不具備獨立坐穩的能力,這個時間可以稍微推後一點),就給寶寶準備好餐桌椅,穿好罩衣,把食物放在餐盤上,讓他自己去拿,而不是把食物塞給他們。
當然,這時寶寶吃飯主要還是要靠大人喂,只是要允許寶寶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不能一味地包辦代替,打擊寶寶自理的積極性。
有經驗的父母可以發現,寶寶10個月以後(有的寶寶可能還要早),每次餵飯時他都喜歡來搶奪你手中的餐具,這就表示寶寶的「自主進食敏感期」到了,這時候就是訓練寶寶自己吃飯的一個很好的時機。這時候,你可以在每次餵飯時,也給寶寶另外準備一個勺子和一個小碗,當然應該是不易碎裂的不鏽鋼製品,讓寶寶自己拿著,比劃比劃,敲敲打打。雖然這時的寶寶一般不會來挖碗裡的食物,沒關係,先讓寶寶對吃飯產生興趣。慢慢的,孩子就知道用勺子挖碗裡的食物了。
隨著寶寶動手能力的加強,可以試著讓寶寶獨立吃完一部分食物。比如,在碗裡飯菜所剩不多時,讓寶寶自己吃掉剩餘的食物。如果寶寶能夠獨立完成,就予以積極鼓勵,這會讓寶寶產生一種成就感,也有助於自信心的培養。
這個階段,孩子吃飯容易把衣服、餐桌弄髒,但是不要責備、催促他們,允許孩子自由探索食物吧!注意,要有個大人在旁邊看著,以免孩子出現噎著的情況。雖然後面少不了要替寶貝收拾「戰場」,但是寶媽就可以從給孩子餵飯中「解脫」出來了啊(大部分寶媽應該都有過給寶寶餵飯的經歷,等寶寶吃完,媽媽的飯菜早都涼了)!想想也是挺欣慰的。而且,寶寶現在正在學習自己吃飯的階段,等他練順手了,自然就不會弄得到處都是了。
適時引入「手指食物」
當寶寶對餵食的勺子、飯碗很感興趣,經常要搶,這就是很好的培養自主進食時機。但是如果給寶寶提供的食物性狀不對路(比如一直給寶寶吃糊狀食物),寶寶無法自己抓食,就會一直卡在這個環節上,直到錯過了「自主進食敏感期」。所以,及時引入「手指食物」很重要。
手指食物,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用手指捏著吃的食物。任何可以用手拿起來吃的食物都可以叫做「手指食物」,像大家熟悉的一些酒吧食物,比如炸薯條、洋蔥圈、魷魚絲都是可以叫做手指食物的。所以,手指食物不一定是要長條、手指形狀的。
那麼,適合寶寶的手指食物有哪些呢?其實,幾乎所有的食材,從蔬菜,水果,肉類,甜點甚至主食都可以做成手指食物。比如:蒸熟的南瓜塊、土豆塊,切成小塊的牛油果、蘋果條,煮熟的西蘭花小朵、胡蘿蔔條,軟軟的好嚼的自製煎餅,也可以是麵包塊、嬰兒小米餅,還有磨牙棒,都是不錯的手指食物。
若蘭媽咪之前有專門發文,介紹過「手指食物」的選擇,還給大家分享過幾款做法簡單,營養美味,「顏值」也在線的手指食物的做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查看:給娃餵飯太累?想讓寶寶自己吃飯?試試這3種營養美味的手指食物
在這裡,強烈推薦雞肉蔬菜腸。雞肉富含蛋白質、脂肪、胺基酸、維生素以及鈣、鎂、磷、鉀等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脂肪含量非常低,既能夠為寶寶補充營養,而且也利於寶寶吸收和消化,是一種非常適合寶寶食用的食物。一般建議寶寶滿7個月後,以肉泥的形式添加,屬於最早可以添加到寶寶輔食中的肉類食材之一。
我家若蘭寶貝很喜歡吃雞肉,剛開始我是把肉絞成泥或者剁成肉末,煮成肉末粥。不過這種做法,肉吃起來都不夠細膩。而像午餐肉、雞肉腸的做法,就完美地解決了肉絲太硬不好嚼的問題。
而且,媽媽們平時沒有時間給寶寶做輔食,這個香腸可以一次性多做點,放在冰箱冷凍起來,每次吃的時候給寶寶蒸一蒸就可以啦,非常方便。
同時,裡面還可以搭配一些蔬菜,比如:土豆、胡蘿蔔、甜玉米等,口感比單純的肉腸要好很多,加點膳食纖維也促進消化吸收,營養也更加豐富、全面。
推薦這款DIY香腸模具,食品級矽膠材質,安全放心。均勻的透氣孔,讓香腸熟的更快更均勻,防塵透氣蓋設計,乾淨衛生,取蓋方便。
那麼,寶寶應該從何時開始引入手指食物呢?理論上來說,一旦寶寶具備了一定的眼口手協調能力,能夠獨自完成「看著食物一抓起食物一放進嘴裡」這一系列動作,就可以添加手指食物了(需要注意的是:引入「手指食物」,也需要由軟至硬、由「可溶在口」到 「需要咬嚼」,以符合寶寶由粗嚼到細嚼的發育需要。)。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8個月左右,大多數嬰兒都能夠掌握「手指食物」。這時,如果順勢提供「手指食物」,那自然會鼓勵寶寶自己吃的積極性。想要寶寶有獨立吃飯的能力,希望你們不要錯過讓寶寶吃「手指食物」的黃金鍛鍊機會。
提升孩子的「食慾」
當你前面該做的這些工作都已經做了,孩子還是不好好吃飯,怎麼辦?這時候,家長們需要考慮,是否自己提供的食物,對孩子缺少吸引力,導致孩子沒食慾?
那麼,我們就需要從提升孩子的「食慾」入手。若蘭媽咪之前發過多篇文章,專門來討論這方面的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查看,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寶寶不好好吃飯怎麼辦?家有「挑食寶寶」,媽媽試試這5招
孩子不愛吃飯?不用愁!家長做好這3點,沒有搞不定的娃!
寶寶不愛吃飯?自從學會了這些食物加工小妙招,寶寶再也不挑食!
從小立好餐桌「規矩」
有的父母或老人心疼寶寶,凡事總愛包辦代替,總說寶寶還小,長大自然就會了。殊不知,寶寶的許多壞習慣都是大人「培養」出來的。就從自己吃飯這件事來說,如果大人總是過分主動,寶寶自然就會相應被動,久而久之,不僅在吃飯這件事上總處於被動狀態,甚至連性格和其他行為習慣都會變得被動起來,缺乏自信,自理能力差,依賴性越來越強,責任心淡薄,這對寶寶身心的健康發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家長要給寶寶從小立好餐桌「規矩」。
首先,從小培養寶寶「獨立吃飯」的好習慣。寶寶獨立進食的初級階段,食物會掉在地上,甚至弄得一團糟,家長要有耐心,放鬆心情。讓寶寶試著自己挖起來送進嘴裡,開始不成功沒關係,允許寶寶多次嘗試,即使飯菜灑到了地上,這時也不應該過分批評寶寶,更不能因此而制止他。很快你會驚喜地發現,寶寶能夠比較自如地完成這個動作了,這時要及時鼓勵寶寶,誇獎他說:寶寶真能幹,自己會吃飯了。這樣寶寶也會很開心,自己動手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其次,從小培養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等寶寶會自己吃飯以後,有時也會不肯自己吃,這時不要過分遷就他,告訴他吃飯是他自己的事,讓別人餵飯沒羞,使他樹立自立光榮的意識和觀念。如果孩子不好好吃,家長一定要狠下心來,不要喂,並且告訴他「現在不好好吃飯,在下一頓飯之前,都不會有任何東西吃」,直接收走飯菜,中間也堅決不給零食,餓一頓(一頓不吃,餓不壞的),下一頓自然就會好好吃了。孩子知道了「後果」,自然以後也不會再幹這種「傻事」了。
最後,不良的飲食習慣,絕不遷就。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一位媽媽帶著4、5歲的女兒到餐館裡吃飯。點好的飯菜很快端上來了,媽媽把自己的放在一邊,先給女兒餵飯,而女兒正低頭玩著手機,還時不時的抱怨媽媽影響了她看動畫片。周圍其他吃飯的人見了,無不搖頭嘆息,這麼慣著孩子,那是在害孩子啊!
我家若蘭寶貝一歲多就開始看《我會自己吃飯》的幼兒啟蒙動畫片,對於吃飯該注意的「規矩」,記得是滾瓜爛熟,張口就來。比如:飯前要洗手,吃飯的時候要安靜坐好不亂跑,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吃飯的時候不能玩玩具... ...但是,會說,不代表她任何時候都會照做啊!尤其是寶爸覺得讓她綁著安全帶,坐在她的餐桌椅上,太「拘束」了,要把她「解放」出來。這一下,「自由」了,「壞毛病」也來了。因為沒了「約束」,吃著吃著,就起來跑了。
剛開始,我還哄著讓她乖乖坐好,吃完了再起來玩。可是,有寶爸「撐腰」,寶貝根本就拿我的話當「耳旁風」。後來,寶爸也看到「慣壞了」,不再縱容了,若蘭很快就學會了乖乖坐好,安安靜靜的吃完飯再起來玩了。
所以,當孩子第一次出現不良的行為的時候,家長就要嚴加管束,絕不遷就,以免形成不良習慣,就不好糾正了。
最後,總結一下:
1、提前準備好各種必要的用具,比如:寶寶的餐桌椅、注水保溫碗、防水罩衣等。
2、把吃飯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抓住寶寶的「自主進食敏感期」,適時開始「BLW進食法」。
3、適時引入「手指食物」。從寶寶能自己用手抓握食物開始,就順勢提供「手指食物」,提升寶寶自己吃的積極性。
4、提升孩子的「食慾」。找到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原因,對症解決。同時,家長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廚藝,儘量把飯菜做的色香味俱全,還要多學習一些提升孩子食慾的技巧。
5、從小立好餐桌「規矩」。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壞習慣絕不遷就。
家長只要做到了以上5點,到3歲時寶寶上幼兒園後,就不用擔心寶寶自己吃飯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