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長而言,孩子離開家,初上幼兒園,總會擔心孩子會不適應,畢竟幼兒園的老師不可能像家長一樣對孩子照顧得那麼細心。
樂樂是個三歲的女寶,生得白淨漂亮,唯一總是讓寶媽發愁的就是樂樂的體重,小小年紀還是女孩就成了小胖墩。
究其原因,寶媽認為就是孩子奶奶從小就追著孩子餵飯,才導致了孩子體重超標,而且吃飯的習慣也不好。
這不最近樂樂開始上幼兒園了,矛盾又開始了,不僅是奶奶和寶媽之間,就連幼兒園的老師也成了樂樂奶奶抱怨的對象。
因為一直都是奶奶餵樂樂吃飯,所以樂樂乾脆就不會自己吃飯,只要別人不喂,寧可餓著肚子也不吃飯。
而幼兒園的老師要照顧那麼多孩子,等到餵樂樂吃飯的時候,飯菜都涼了。聽到孫女說吃冷飯菜,奶奶頓時不樂意了。
儘管奶奶指責老師不負責任,但是歸根結底還是樂樂的自理能力太差。老師告訴奶奶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奶奶卻覺得孩子自己吃不僅吃得慢,而且還會弄髒衣服。
聽了奶奶一番言論,老師也無奈地嘆了口氣。再觀察樂樂在幼兒園的表現,雖然身高體重超標,但是注意力和行動力總是顯得落後同齡的孩子,說話也是吐字不清的。
最終還是老師跟樂樂的媽媽進行了溝通,告訴她不要再給孩子餵飯,寶媽也動員了自己的醫生朋友跟婆婆說明餵飯的危害,才引起了婆婆的重視。
身邊的家長們,你們還在追著給孩子餵飯嗎?危害多多,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為從小被餵飯長大後變成樂樂那樣。
1.影響語言功能
寶寶剛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因為乳牙沒有長全,所以吃的都是比較軟爛的食物。但隨著寶寶乳牙全部萌出,慢慢長大,食物的硬度是要及時調整的。
如果家長總是餵寶寶吃過於軟爛的食物,孩子的咬肌就得不到充分的鍛鍊,對於日後說話就有影響,容易出現上文中樂樂吐字不清的現象。
2.自理能力差
太多的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總是習慣包辦過多,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於吃飯這個過程只需要張嘴就行了。
久而久之,孩子沒有機會鍛鍊自理能力,這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也沒有幫助。因為自己吃飯是一個需要眼,手和嘴相互配合的過程,而家長總是追著餵飯,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也會很差。
1.營造良好的用餐環境
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吃得快一些,多一些,總會用電視或者是手機當成哄孩子吃飯的「好辦法」。
但其實是給孩子營造了一個不健康的用餐環境,孩子的專注力不在吃飯上,不僅對消化功能有影響,而且孩子自己也不能知道是不是吃飽了。
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吃飯的時候就坐到餐桌前,專心地吃飯,不能三心二意。同時,家長也不要在孩子吃飯的時候責備孩子,避免孩子帶著不良情緒吃飯。
2.正確引導孩子學會自己吃飯
好多家長明白應該及時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但卻不知道這個時機是什麼,如果時機不對,不僅孩子很難學會自己吃飯,甚至還可能讓孩子對吃飯產生牴觸情緒。
當孩子對勺子或者叉子產生明顯的興趣,還想要模仿家長吃飯的動作時,就說明到了鍛鍊孩子自己吃飯的時機了。
孩子剛開始學吃飯的時候,可能會吃不飽,可能會弄髒衣服和桌子,這些都不重要,讓孩子體會到吃飯的樂趣才是最重要的。
3.注意用餐規律
想讓孩子到了吃飯的時間就大快朵頤,那麼家長就有必要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用餐習慣。
比如兩餐之間不要給孩子吃過多的零食,以免孩子吃太多零食造成飽腹感而影響正常吃飯;另外吃飯的時間應該固定有規律,不要讓孩子飢一頓飽一頓,吃飯的時間不規律。
尤其是一些老人帶娃的,總會無條件滿足孩子,只要孩子想吃零食就給,不管幾點,只要孩子餓了就隨時餵飯,這些行為都不利於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用餐習慣。
雖然說孩子早晚會長大,早晚會自己吃飯,但是儘早地在合適的時機幫助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其實有很大的影響。
畢竟家長能護得了孩子一時,不能護孩子一世,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教會孩子成長才是真的對孩子好。
我是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讚、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