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都以為只要給足物質條件,孩子自然就會長大。
但其實比起物質條件,孩子更重要的是心理營養。
什麼是心理營養?從字面上應該能看出,就是給我們的心裡增加養料。
就像一顆種子的成長,需要陽光、水等營養,孩子的成長也需要養分,既需要物質營養保障基本的生命力,更需要被無條件接納、被重視、被肯定讚美和認同、有學習的榜樣等這些心理營養,而這些也正是我們獲得人生快樂幸福的最底層代碼。
那些被父母用愛澆灌,給足了心理營養的孩子是這樣的:
「無論別人怎麼看我,我都知道我很好。」
「我是值得被愛的,因為我的爸媽很愛我。」
「考差了我從不怕,大不了重新來過。」
「我可以的,這難不倒我的。」
這樣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的愛包圍著,這樣的氛圍會讓一個孩子內心充滿自信,讓他擁有源源不斷的創造力,敢於去嘗試任何新鮮事物。
一個人心理營養攝取的足與不足,和他整個心理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如果年幼的孩子沒有得到心理營養,那麼他的一生都會尋尋覓覓,狀態百出,直到尋滿那些曾經缺失的心理營養。
「總覺得自己很孤單,不被愛。」
「習慣性去討好別人。」
「自卑、敏感,許多精力用於內耗。」
「羞於表達感情,無法與人真正的親密靠近。」
「習慣和人保持距離,不會索取也不敢給予。」
「恐懼跟人一桌吃飯,所有飯局能推則推,為此失掉很多機會。」
「戀愛會很沒有安全感、多疑、猜忌,很容易把愛人推開。」
滿滿的負能量,卻又如此扎心!
而這些表現,其實是你的心靈在在警示你,它缺乏營養!
我有個朋友,她聽到別人說,小時候從來被父母打過時,她很吃驚,她以為所有人都像她一樣,或多或少被父母打罵過,她羨慕所有在愛裡成長的孩子。
因為自打她記事以來,父母幾乎很少陪伴在她身旁,她從出生後,就被送到外公外婆撫養。到了上小學時,才被接回來,那時候她對這個家很陌生,她需要的更多是父母理解和呵護。但她的父親卻以嚴苛、打罵等粗暴的方式去對她。
長大以後,她總覺得自己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她不自信、她在乎別人眼光、她期待被認可。
她說:「我如此感激父母讓我變成了足夠獨立的人,但內心深處總有遺憾,遺憾因為缺少愛而不懂得如何去愛。」
像她這樣的例子,身邊有很多很多,她們總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少些什麼,其實少的就是那些愛吧,那些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所以,比起物質,孩子心理上的補給顯得尤為重要。
可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都忽視了給予孩子心理營養這個點,而每個階段孩子所需要的心理營養都是不同的。
3歲前的孩子,他們需要的父母是無條件的呵護他,需要父母的陪伴。
那麼父母可以做些什麼呢?
1.和伴侶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即使吵了也要妥善處理,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2.媽媽的好情緒。媽媽的好情緒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如果媽媽整天鬱鬱寡歡,亂發脾氣,孩子自然每天都會處於恐慌不安中,孩子成年成家後,這種焦慮不安和暴躁的脾氣自然會複製到下一代中。
而小學階段的孩子,是習慣養成的階段,他們需要有一個充當自己行為準則的模範。
父母要做的是:
1.無條件接納、讓他感受到自己是最重要的。
2.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讓他能自我獨立。
3.肯定與認同,幫助他建立自信。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父母要尤為注意,因為13-15歲是父母給孩子最後一次補充心理營養的黃金時期。但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很多父母卻會認為孩子叛逆、翅膀硬了、不聽話了!
父母應該要做的是:
1.尊重孩子的想法
2.抽出時間來傾聽自己最近遇到的一些困惑
3.切忌隨意去指責打罵等粗暴教育。這樣做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親子之間也會產生情緒對抗。
所以,很多時候了解好每個孩子心理發展特徵,才能恰到的補充孩子所需營養,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反之,如果沒有從小最需要的營養沒有得到滿足,即便成年,他的心智也是不成熟的,以後的日子,他也將帶著這種不成熟的心智模式經營自己現在的家庭、教育自己的孩子。
愛的滿足是每個人生命的最好的禮物。而愛的缺失,是一個人生命枯萎的開始。親愛的家長們,願你我,都不要做只停留在給孩子提供「身體、物質營養」層面的父母,而是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給他們滿滿的「心理營養」,讓他們的生命沐浴在愛的陽光裡,展現出春天般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