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的孩子,一生都在尋覓關注

2020-09-06 欣媽說育兒

01心理營養是什麼?它有多重要?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都以為只要給足物質條件,孩子自然就會長大。

但其實比起物質條件,孩子更重要的是心理營養。

什麼是心理營養?從字面上應該能看出,就是給我們的心裡增加養料。

就像一顆種子的成長,需要陽光、水等營養,孩子的成長也需要養分,既需要物質營養保障基本的生命力,更需要被無條件接納、被重視、被肯定讚美和認同、有學習的榜樣等這些心理營養,而這些也正是我們獲得人生快樂幸福的最底層代碼。


那些被父母用愛澆灌,給足了心理營養的孩子是這樣的:

「無論別人怎麼看我,我都知道我很好。」

「我是值得被愛的,因為我的爸媽很愛我。」

「考差了我從不怕,大不了重新來過。」

「我可以的,這難不倒我的。」

這樣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的愛包圍著,這樣的氛圍會讓一個孩子內心充滿自信,讓他擁有源源不斷的創造力,敢於去嘗試任何新鮮事物。

02那些缺失了心理營養會怎樣?

一個人心理營養攝取的足與不足,和他整個心理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如果年幼的孩子沒有得到心理營養,那麼他的一生都會尋尋覓覓,狀態百出,直到尋滿那些曾經缺失的心理營養。

「總覺得自己很孤單,不被愛。」

「習慣性去討好別人。」

「自卑、敏感,許多精力用於內耗。」

「羞於表達感情,無法與人真正的親密靠近。」

「習慣和人保持距離,不會索取也不敢給予。」

「恐懼跟人一桌吃飯,所有飯局能推則推,為此失掉很多機會。」

「戀愛會很沒有安全感、多疑、猜忌,很容易把愛人推開。」

滿滿的負能量,卻又如此扎心!

而這些表現,其實是你的心靈在在警示你,它缺乏營養!

我有個朋友,她聽到別人說,小時候從來被父母打過時,她很吃驚,她以為所有人都像她一樣,或多或少被父母打罵過,她羨慕所有在愛裡成長的孩子。

因為自打她記事以來,父母幾乎很少陪伴在她身旁,她從出生後,就被送到外公外婆撫養。到了上小學時,才被接回來,那時候她對這個家很陌生,她需要的更多是父母理解和呵護。但她的父親卻以嚴苛、打罵等粗暴的方式去對她。

長大以後,她總覺得自己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她不自信、她在乎別人眼光、她期待被認可。

她說:「我如此感激父母讓我變成了足夠獨立的人,但內心深處總有遺憾,遺憾因為缺少愛而不懂得如何去愛。」

像她這樣的例子,身邊有很多很多,她們總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少些什麼,其實少的就是那些愛吧,那些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所以,比起物質,孩子心理上的補給顯得尤為重要。

03父母該怎樣給孩子心理營養?

可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都忽視了給予孩子心理營養這個點,而每個階段孩子所需要的心理營養都是不同的。

3歲前的孩子,他們需要的父母是無條件的呵護他,需要父母的陪伴。

那麼父母可以做些什麼呢?

1.和伴侶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即使吵了也要妥善處理,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2.媽媽的好情緒。媽媽的好情緒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如果媽媽整天鬱鬱寡歡,亂發脾氣,孩子自然每天都會處於恐慌不安中,孩子成年成家後,這種焦慮不安和暴躁的脾氣自然會複製到下一代中。

而小學階段的孩子,是習慣養成的階段,他們需要有一個充當自己行為準則的模範。

父母要做的是:

1.無條件接納、讓他感受到自己是最重要的。

2.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讓他能自我獨立。

3.肯定與認同,幫助他建立自信。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父母要尤為注意,因為13-15歲是父母給孩子最後一次補充心理營養的黃金時期。但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很多父母卻會認為孩子叛逆、翅膀硬了、不聽話了!

父母應該要做的是:

1.尊重孩子的想法

2.抽出時間來傾聽自己最近遇到的一些困惑

3.切忌隨意去指責打罵等粗暴教育。這樣做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親子之間也會產生情緒對抗。

所以,很多時候了解好每個孩子心理發展特徵,才能恰到的補充孩子所需營養,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反之,如果沒有從小最需要的營養沒有得到滿足,即便成年,他的心智也是不成熟的,以後的日子,他也將帶著這種不成熟的心智模式經營自己現在的家庭、教育自己的孩子。

愛的滿足是每個人生命的最好的禮物。而愛的缺失,是一個人生命枯萎的開始。親愛的家長們,願你我,都不要做只停留在給孩子提供「身體、物質營養」層面的父母,而是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給他們滿滿的「心理營養」,讓他們的生命沐浴在愛的陽光裡,展現出春天般的勃勃生機。

相關焦點

  • 心理營養,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層代碼!
    可閨蜜老公的這種情況,正是我們當下教育孩子很容易忽略的「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這個概念是馬來西亞林文採博士在《心理營養》這本書提出的。正如身體的健康成長需要物質營養,孩子的心靈成長與心理力量的強大必須獲取足夠的心理營養。
  • 孩子的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會是什麼後果(0到7歲心理營養指南)
    轉載這篇文章是林文採老師的著作,心靈和身體一樣,需要營養,而孩子幼小時,我們總是關注他的身體,吃得夠不夠多,長得夠不夠壯,卻較少關注他們心理需要哪些營養,文章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給出了很好的建議,比如嬰兒需要無條件的接納,兩歲需要安全感,4到5歲最需要肯定,6到7歲最需要榜樣,總結得非常到位。
  • 《心理營養》——別讓你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重要他人」
    近日在閱讀《心理營養》這本書,豆瓣評分8.9分,作者是馬來西亞籍華人林文採博士。她是著名薩提亞親子婚戀專家,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從事輔導近25年。2008年開始到中國授課並在中國出版了第一本書,即《心理營養》。
  • 3歲孩子身體心理營養都需要被呵護
    如何才能讓孩子更好的營養搭配和吸收,心理成長過程呢?關於提高寶寶抵抗力的文章,小心之前寫過很多,但家長還是會存在僥倖心理。畢竟糙著長大也到而立之年了,寶寶長大點抵抗力也會自然好點吧。首先這種想法沒有科學依據。況且連遠在山裡的爺爺都知道給孫孫買小豬佩奇了,你卻還停留在科學餵養只是「錦上添花」的觀念上?小心今天再科普下3歲前有哪些營養品是必補的,什麼時間補,補多少,千萬別補錯了,還有最重要一點也是很多父母容易被忽略的一點陪伴孩子!
  • 心理營養,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你給夠了嗎?
    所以為人父母者,要懂得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和生長規律,不超前、不滯後,不做錯位的教育。《心理營養》一書的作者林文採博士認為,孩子在7歲前,也就是學齡初期的階段,父母一定要給足孩子五大心理營養。一個孩子7歲前沒有獲得足夠的心理營養,甚至沒有心理營養,他以後就會耗費大量生命能量,尋找曾經未被滿足的心理,比如過於渴望他人的肯定、讚美,而不能夠展現那個年齡階段最好的生命力。而心理營養充足的孩子,能夠開出生命的五朵金花。
  • 用心理營養「餵」大的孩子究竟是怎樣的
    人類也一樣,我們的生命有無窮能力,但是如果沒有心理營養,身體就不會健康,如果沒有心理營養,心裡的巨大能力就無法實現。」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可是我們也許並不知道,就像身體需要營養一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而這也正是我們往往容易忽略的地方。
  • 《心理營養》:給予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層代碼,你知道嗎?
    ,如果孩子擁有了這些心理營養,才會有生命力去探索、學習其它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如果孩子在7歲前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往後就會耗費大量的生命能量,去不斷地尋找未被滿足的心理,而不能夠展現自己最好的生命力。
  • 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多給孩子輸送「心理營養」,喚醒孩子
    三毛說:「大部分的中國父母,將孩子當作命根,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伸與繼續,期望自己一生沒完成的理想和光榮,都能在孩子身上實現,更認為,自己人生的經驗,百分之百,都可以轉移都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又以為孩子是必須無條件聽命於父母而不可反抗的,壓力便由是產生了。」昨天有幸聽了345教育創始人羅漢老師的課,收穫多多,下面分享給大家。
  • 宅在家裡,趕緊給娃補補心理營養
    林文採老師在做了上萬個案例之後,發現家長們只要給孩子做好了心理營養,就可以將育兒這件事變得更加輕鬆、有效。我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也發現,其實很多育兒的問題都是由於心理營養的缺失而造成的。這些都和心理營養的缺失有關。 更嚴重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幼年時沒有得到充足的心理營養,那麼他在其後的一生中都會不斷尋找,並由此引發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狀況。
  • 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的孩子,這篇文章值得父母一看
    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無比重要,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對於父母而言時常會覺得,我這麼做會不會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我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今天我們就拿生活中常見的案列來分享。 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的孩子,這篇文章值得父母一看!
  •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兒童心理疏導有講究
    很多家長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事實並非如此。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醫師張曉鳴介紹,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動。兒童的心理和身體一樣,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營養」。如果在相應階段,他們的「心理營養」沒有得到滿足,可能會影響到一生的心理發展過程,有的孩子會在生活中一直尋覓那個缺失的「營養」,有的孩子會在生活中重複早年的「噩夢」。
  • 孩子的壞習慣屢教不改?先別急著糾偏,孩子可能缺乏「心理營養」
    疫情帶來的超長假期,打亂了不少人的計劃,很多企業在疫情開始階段,都選擇延遲復工,一些以往忙於工作的媽媽,在這個空檔終於有了休息的時間,多了和孩子相處的機會。董青就是其中的一個,以前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陪孩子,孩子是爺爺奶奶幫忙帶的,而這一次趁著放假,她幾乎和孩子朝夕相處。
  • 《心理營養:林文採博士的親子教育課》,養育孩子的好幫手
    都說養一個孩子比生一個孩子容易,那麼是誰說出了這樣的話,無數為人父母的人,恨不得說一句,好吧,你既然說養一個孩子這麼容易,那讓你帶一天試試?不可否認,養孩子的難度比登蜀道還難,但是偏偏有一個人,她提出的「心理營養」,這個核心理念教給父母高效實用的方法,解決孩子成長中的萬千難題。
  • 《心理營養:林文採博士的親子教育課》,養育孩子的好幫手
    文/撿書小逸圖源網絡養孩子有什麼難,如果養孩子養到雞犬不寧,十有八九是方法錯了,理念錯了,那麼,現在或許是一個改正的機會。都說養一個孩子比生一個孩子容易,那麼是誰說出了這樣的話,無數為人父母的人,恨不得說一句,好吧,你既然說養一個孩子這麼容易,那讓你帶一天試試?
  • 如何養育「別人家的孩子」?林文採博士:給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
    每年高考結束後,考生和家長都會非常緊張的等待成績放榜,除了關注自家孩子的成績之外,家長們當然也會關注別人家的孩子。只是這裡的別人家孩子並不是別人家普通的孩子,而是那些頭頂高考文理狀元稱號的學霸、神童、天才。
  • 懂得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有效教育的開始
    1、你知道怎樣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來進行有效教育麼?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中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馬斯洛說過:「期盼社會對自己尊重,是每一個人天性的需要。」中國家長最大的問題在於只知滿足孩子物資方面的需要,而不知照顧滿足孩子在情感、社會意識及智力發育方面的需要。並且更不懂得如何激勵(認可、肯定、表揚)孩子,整天幹著挑剔、吼叫或打罵孩子、傷害孩子自尊心的事情。他們不知道:凡是破壞孩子自尊心的教育——都是在「作惡」及會落得勞而無功;凡是不知道滿足孩子心理需要進行壓迫的教育——都是在禍害孩子和適得其反。
  • 孩子健康成長要有的3種營養,少一種都不行,你都給到了嗎?
    其實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這張圖紙之後如何繪就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關係、生活環境的影響。像劇中的三個孩子都是家庭結構缺損的孩子,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都是缺位的。而當我們從劇情中抽離出來,作為父母的我們會認真思考,到底該如何給到孩子成長「營養」,讓他的身心都能健康呢?我想,這是育兒路上每位父母都要不斷思考的問題。
  • 智慧父母都懂得如何給予孩子情感滿足和心理營養
    在教育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積蓄陽光正能量的時候,往往也需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自嗨,把好孩子誇出來。有些父母還抱著「不打不成才」家教理念,忽略了成長期的孩子情感上需要滿足,心理上需要營養,精神是需要慰藉。
  • 讀《心理營養》,養孩子不應該像你想像的這麼難
    《心理營養》這本書就是告訴每一個父母,如何在生命的最初,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心理營養,是孩子一生的底層代碼,只要汲取充足,孩子的生命就會悄然綻放。如果在家庭中滿足不了他被認可讚美的需求,他就會對家庭沒有依戀,而利用自己善於交際的特長去向外尋找認可。
  • 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學習了什麼是心理營養以及心理營養的重要性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五大心理營養之——無條件的接納。 今天,我們先來著重了解一下,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01什麼是無條件接納 孩子在0—3個月的時候,剛出生不久,非常的嬌弱,他的一切都需要父母來照顧。在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知道這個小寶寶長大後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