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這是張文質先生《教育是慢的藝術》中的一句話。對於已經從教近二十年的我,真是越讀越有感觸,越讀越越有體會。 教育是「慢」的藝術,就如同幼苗一天兩天你看不見它長高,其實它在滋生暗長,你若操之過急那就會做出揠苗助長的蠢事;就如同時鐘上的時針你看不見它在走,其實它比秒針快幾千倍。它們都是遵循自然規律,否則欲速則不達。
閱讀《教育是慢的藝術》,讓我聯想到臺灣作家張文亮寫的《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文章寫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上帝交給我一任務,讓我帶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可我卻嫌他爬得慢,催他,唬他,責備他。放棄他,任他往前爬,忽然,我聞到了花香,聽到了鳥叫,體會到了這些以前沒有的東西,我恍然大悟。教育孩子不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嗎?這首詩本來是寫給忙碌中的爸爸媽媽的,但我卻認為寫給為人師表的我們更合適。
這篇文章裡,那隻蝸牛真的很可憐,已經盡力了卻還被責備、被訓斥。多像有的學生,無論他怎麼努力,怎麼用功,只要沒有達到老師和家長的要求,得到的總是責罵。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讓孩子學這學那的,給了孩子太多的壓力。教師也嚴格的要求著孩子,把自己主觀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但是,我們有誰真正的去了解過孩子的內心,又有誰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而我們老師不正像牽蝸牛散步的人嗎?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覺得嚴格要求孩子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事情沒有做好的時候,不會的時候,我們會去責備他,會心情急躁、焦慮和不耐煩,恨不得抱著、背著她,替他往前走,在這樣的心情驅使下,蒙蔽了自己的雙眼,看不到孩子眼中的歉意,看不到孩子的努力。最後,孩子受傷,自己疲憊。弄得「兩敗俱傷」。
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命密碼,帶著獨特的稟賦,帶著不同家庭的影響來到學校。不同的個體在不同領域有巨大差異,而我們現在的考試制度是在用同一的標準衡量不同稟賦的人,這本身既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我們教師在工作中,如果再去強化這種標準的實施,也未必公平。有的孩子天生記憶力差,但他也許繪畫很好,有的孩子數學不好,但也許他對語言的感覺非常好,我們要寬容、尊重這種差異,就是培植文化育人的多樣性。我過去也經常會說勤能補拙,不錯,但有時候再勤也補不了天生的「拙」,就像我訓練一輩子也不可能像姚明那樣打籃球。所以,生活中,我也許更應該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揚長勝於補短,引導學生把優勢項目發揮到最好的程度,遠遠勝於在不足的地方進行彌補。我經常感慨,要是全班學生都像某某(優等生)那樣該多好呀!現在,我覺得有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錯的。老師,教的絕大多數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因為是極少數,有人說,天才是人類的病態,天才不是人類的常態。教育的最大收益群體應該是處於常態的普通人,而不是天才。我們就是要幫助最廣大的普通學生養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學會生存生活的技能,才能對得起教師這個稱號。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規律的,循序才能漸進。張文質老師說到慢是一種教育的藝術,其實,我覺得慢還是一種科學。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助,使學生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後,多給他們提供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力量。張文質老師書中提到「我們的教育往往過於急切的盼望著出成效,出成果,能夠『立竿見影』,缺乏期待與從容」;「我們缺乏一種悠閒的心態,缺乏閒心」。讀了這些話語,我陷入沉思:在課堂上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常囁嚅著嘴,想回答又說不出來,或者說來說去不在點子上。碰到這種情況,我有時會急躁,會打斷學生作一番暗示。現在想來,我是不是應該給他們一些思考的時間?我為了急於聽到孩子「正確」的回答,過早地把現成的知識和盤託出,迫不及待地將知識填塞孩子們的頭腦……這都違背了教育規律。我曾經出去聽課,發現有的老師業務水平很高,上的課從欣賞的角度看堪稱完美,但教師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上課速度過快,他等不及學生的思考和反饋,教師成了課堂裡唯一的知識輸出者,沒有挑戰,沒有臨場的智慧,一切是那麼順利,但一切又過於順利,教師教得好,孩子到底學好了嗎?我不禁反思……教育恰如教孩子學步。對待學生的成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嘗試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還沒有邁開第一個腳步,你就去牽引他,甚至一會兒捉住他的右腿,一會兒抓住他的左腿,幫他邁步,那孩子也許永遠也學不會獨立邁步。所以,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要學會傾聽,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能戴「有色」眼鏡。對學生之間的矛盾,學生所犯的過錯,我們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聽一面之詞,以免造成「錯案」,傷害孩子的心靈。即使我們心中有不滿,有怒火,都應該壓制自己。靜下心與孩子交流,打開孩子的心結。也許,老師一句溫暖的話語,改變的卻是一個人的人生。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會遇到一些學困生,他們之所以出現目前的這種現象,是由於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不願意去學習,有的不按時完成作業,作為老師,可以先不要責怪他們,應該滿腔熱情的幫助他們,靜下心來和他們談心,做耐心細緻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誇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正確對待孩子,從而使他們端正學習的目的,建立信心,這樣才能逐漸的趕上去。但更多的時候,在對待這些孩子的態度上,我們很多教師和家長有太多的恨鐵不成鋼、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長、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其實孩子不需要過多擔心,而需要更多關心。孩子不需要責罵,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說教,而需要傾聽。孩子不需要考驗,而需要分擔。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愛。孩子不需要寄予太多希望,因為他本身就是希望。
老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因為每一個學生對他父母、對他自己都是獨一無二和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得到更多關注的話,孩子成功的機會就會越多,教育要從關注每一個同學開始。我們能不能在大環境底下關注到每一個具體的生命呢?也就是說能不能對每一個個人有更多的生命關懷?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遺傳不會改變,但是不要讓遺傳變成決定性的東西,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改善遺傳、改進文化,就是價值引導。教師只有關注每一個個體,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師眼中的分量,才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師心中的地位,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情感。
張文質老師告誡我們:要加深對教育的理解,確立自己的生命價值與目標,同時能夠影響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一個班級,甚至一所學校。我們教師就擁有這樣的位置,我們依然要珍視內心的聲音,依然要對自己有一個期待,讓自己過的更好,讓孩子們過的更好。讓我們努力的工作,讓教育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潤澤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對教育永葆激情,用最初的心情做永遠的教育,讓我們攜著平凡追逐和超越我們永遠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