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牽著蝸牛去散步

2020-08-27 點亮心燈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這是張文質先生《教育是慢的藝術》中的一句話。對於已經從教近二十年的我,真是越讀越有感觸,越讀越越有體會。 教育是「慢」的藝術,就如同幼苗一天兩天你看不見它長高,其實它在滋生暗長,你若操之過急那就會做出揠苗助長的蠢事;就如同時鐘上的時針你看不見它在走,其實它比秒針快幾千倍。它們都是遵循自然規律,否則欲速則不達。

閱讀《教育是慢的藝術》,讓我聯想到臺灣作家張文亮寫的《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文章寫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上帝交給我一任務,讓我帶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可我卻嫌他爬得慢,催他,唬他,責備他。放棄他,任他往前爬,忽然,我聞到了花香,聽到了鳥叫,體會到了這些以前沒有的東西,我恍然大悟。教育孩子不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嗎?這首詩本來是寫給忙碌中的爸爸媽媽的,但我卻認為寫給為人師表的我們更合適。

這篇文章裡,那隻蝸牛真的很可憐,已經盡力了卻還被責備、被訓斥。多像有的學生,無論他怎麼努力,怎麼用功,只要沒有達到老師和家長的要求,得到的總是責罵。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讓孩子學這學那的,給了孩子太多的壓力。教師也嚴格的要求著孩子,把自己主觀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但是,我們有誰真正的去了解過孩子的內心,又有誰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而我們老師不正像牽蝸牛散步的人嗎?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覺得嚴格要求孩子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事情沒有做好的時候,不會的時候,我們會去責備他,會心情急躁、焦慮和不耐煩,恨不得抱著、背著她,替他往前走,在這樣的心情驅使下,蒙蔽了自己的雙眼,看不到孩子眼中的歉意,看不到孩子的努力。最後,孩子受傷,自己疲憊。弄得「兩敗俱傷」。


學會寬容

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命密碼,帶著獨特的稟賦,帶著不同家庭的影響來到學校。不同的個體在不同領域有巨大差異,而我們現在的考試制度是在用同一的標準衡量不同稟賦的人,這本身既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我們教師在工作中,如果再去強化這種標準的實施,也未必公平。有的孩子天生記憶力差,但他也許繪畫很好,有的孩子數學不好,但也許他對語言的感覺非常好,我們要寬容、尊重這種差異,就是培植文化育人的多樣性。我過去也經常會說勤能補拙,不錯,但有時候再勤也補不了天生的「拙」,就像我訓練一輩子也不可能像姚明那樣打籃球。所以,生活中,我也許更應該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揚長勝於補短,引導學生把優勢項目發揮到最好的程度,遠遠勝於在不足的地方進行彌補。我經常感慨,要是全班學生都像某某(優等生)那樣該多好呀!現在,我覺得有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錯的。老師,教的絕大多數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因為是極少數,有人說,天才是人類的病態,天才不是人類的常態。教育的最大收益群體應該是處於常態的普通人,而不是天才。我們就是要幫助最廣大的普通學生養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學會生存生活的技能,才能對得起教師這個稱號。


要學會等待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規律的,循序才能漸進。張文質老師說到慢是一種教育的藝術,其實,我覺得慢還是一種科學。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助,使學生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後,多給他們提供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力量。張文質老師書中提到「我們的教育往往過於急切的盼望著出成效,出成果,能夠『立竿見影』,缺乏期待與從容」;「我們缺乏一種悠閒的心態,缺乏閒心」。讀了這些話語,我陷入沉思:在課堂上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常囁嚅著嘴,想回答又說不出來,或者說來說去不在點子上。碰到這種情況,我有時會急躁,會打斷學生作一番暗示。現在想來,我是不是應該給他們一些思考的時間?我為了急於聽到孩子「正確」的回答,過早地把現成的知識和盤託出,迫不及待地將知識填塞孩子們的頭腦……這都違背了教育規律。我曾經出去聽課,發現有的老師業務水平很高,上的課從欣賞的角度看堪稱完美,但教師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上課速度過快,他等不及學生的思考和反饋,教師成了課堂裡唯一的知識輸出者,沒有挑戰,沒有臨場的智慧,一切是那麼順利,但一切又過於順利,教師教得好,孩子到底學好了嗎?我不禁反思……教育恰如教孩子學步。對待學生的成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嘗試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還沒有邁開第一個腳步,你就去牽引他,甚至一會兒捉住他的右腿,一會兒抓住他的左腿,幫他邁步,那孩子也許永遠也學不會獨立邁步。所以,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要學會傾聽

要學會傾聽,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能戴「有色」眼鏡。對學生之間的矛盾,學生所犯的過錯,我們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聽一面之詞,以免造成「錯案」,傷害孩子的心靈。即使我們心中有不滿,有怒火,都應該壓制自己。靜下心與孩子交流,打開孩子的心結。也許,老師一句溫暖的話語,改變的卻是一個人的人生。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會遇到一些學困生,他們之所以出現目前的這種現象,是由於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不願意去學習,有的不按時完成作業,作為老師,可以先不要責怪他們,應該滿腔熱情的幫助他們,靜下心來和他們談心,做耐心細緻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誇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正確對待孩子,從而使他們端正學習的目的,建立信心,這樣才能逐漸的趕上去。但更多的時候,在對待這些孩子的態度上,我們很多教師和家長有太多的恨鐵不成鋼、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長、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其實孩子不需要過多擔心,而需要更多關心。孩子不需要責罵,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說教,而需要傾聽。孩子不需要考驗,而需要分擔。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愛。孩子不需要寄予太多希望,因為他本身就是希望。


要學會關注

老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因為每一個學生對他父母、對他自己都是獨一無二和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得到更多關注的話,孩子成功的機會就會越多,教育要從關注每一個同學開始。我們能不能在大環境底下關注到每一個具體的生命呢?也就是說能不能對每一個個人有更多的生命關懷?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遺傳不會改變,但是不要讓遺傳變成決定性的東西,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改善遺傳、改進文化,就是價值引導。教師只有關注每一個個體,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師眼中的分量,才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師心中的地位,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情感。

張文質老師告誡我們:要加深對教育的理解,確立自己的生命價值與目標,同時能夠影響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一個班級,甚至一所學校。我們教師就擁有這樣的位置,我們依然要珍視內心的聲音,依然要對自己有一個期待,讓自己過的更好,讓孩子們過的更好。讓我們努力的工作,讓教育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潤澤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對教育永葆激情,用最初的心情做永遠的教育,讓我們攜著平凡追逐和超越我們永遠的夢想。

相關焦點

  • 牽著蝸牛去散步的感悟
    很多時候,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慢養才能教出更優秀的孩子。我們一起走入這首小詩,去感受教育孩子的心聲!《牽著蝸牛去散步》文/張文亮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 是蝸牛,牽著我們去散步……
    一篇《牽著蝸牛去散步》感動了我。文章說:上帝給一個任務,讓「我」牽著蝸牛去散步。但是蝸牛太慢了,「我」生氣,鬱悶,甚至發火……可是孩子們呢?但在「牽著」蝸牛前行的路途上,我們看著孩子那麼慢,是不是也想踢拉、拽、扯著「蝸牛」?看著「蝸牛」那麼慢地爬,我們恨不得抱著、背著它,替它往前走。
  • 孩子的成長就是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作者:寶寶知道 恬恬寶媽咪孩子,是慢慢養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需要父母細膩的呵護。這篇文章,讓看過的父母都止不住淚流……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 養孩子就像牽著蝸牛去散步
    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在電臺收聽廣播的,經常會聽到有一個叫「牽著蝸牛去散步」的聽眾,自己當時還笑他:「牽什麼不好非得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蝸牛那麼慢,牽著它怎麼去散步?&34;!張文亮的這首詩其實是寫給每個做父母的人如何對待孩子的,詩中這樣寫的「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 牽著蝸牛去散步,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
    上帝聽了他的煩惱,就給了年輕人一個任務,叫他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告訴不要鬆手,要一直牽著它。年輕人在前邊走著,蝸牛跟在後邊,可是蝸牛爬得實在是太慢了。年輕人又是催促又是嚇唬又是責備,可蝸牛隻是用抱歉的目光看著他,說道:「我已經盡全力了!
  • 教育孩子就像,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 關愛智力殘疾人群,牽著「蝸牛」去散步
    一個個身穿白色T恤的「蝸牛」(殘疾人暱稱)們,在愛心志願者們的帶領下走進自然感受美好。據了解,「牽著蝸牛去散步·綠色行」是2020年中國智協「牽著蝸牛去散步」全國聯動大型公益活動。湖南智協、嶽陽智協和嶽陽市德馨助殘服務中心與民進市委機關、民進醫衛支部會員、中共湖南省血吸蟲病防治所黨委黨員、嶽陽樓區疾控中心黨支部積極響應中國智協號召,共同開展此次「牽著蝸牛去散步·綠色行」活動。當日上午8時許,蝸牛、蝸牛家長、志願者們早早趕到活動現場,迫不及待地和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 牽著蝸牛去散步 詩畫風光綠色行
    10月21日上午,由江山市殘聯、江山市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江山市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聯合舉辦的第五屆「牽著蝸牛去散步」愛心公益活動在賀村鎮耕讀農場舉行。我市精神、智力殘疾小朋友和家長共45人參加了活動。
  • 518「牽著蝸牛去散步」活動圓滿結束
    作者:慧靈來源:陝西傳媒網2019年05月19日17:065月18日上午,2019年「牽著蝸牛去散步」紅色之旅年—迷你馬拉松全國聯動大型公益活動在西安市未央區漢城湖大風閣廣場舉行,來自西安市13個區縣500位智障人士
  • 明之星教育專欄第六期——《愛的禮讚之牽著蝸牛去散步》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需要我們細膩的呵護而作為家長,只需要,陪著自己家如同蝸牛般慢行的寶貝前行即可。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最後,分享給大家一首詩《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 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就讀一讀《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需要我們細膩的呵護。慢養,才能教出更優秀的孩子……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 養孩子就像牽著蝸牛去散步,應該怎麼做?請溫柔以待!
    文:兒童心理課堂,寶多媽臺灣作家張文亮的作品集《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出版近十年,《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這首散文詩幾乎成了每個父母養孩子的金句。當你著急的時候,當你想發火的時候,當你恨鐵不成鋼的時候,你得讀讀這首詩,然後告訴自己:養孩子要像牽著蝸牛去散步,簡言之,慢慢來,不能急。
  • 真的教育,是牽著「蝸牛」散步,愛孩子,就讓ta快樂
    在教育孩子方面,如果一個唱戲,一個拆臺,後果可想而知。當然,夫妻二人教育模式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夫妻倆為了教育孩子互不相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互相爭執不休,這樣不好。夫妻教育理念不一致時,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吵開架不但不能教育孩子,反而會傷害孩子,所以遇到問題時,夫妻倆要私下商量,誰的教育策略高明按誰的來。
  • 「牽著蝸牛去散步」 市殘聯加強與改進未成年殘疾人思想道德建設
    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邵其珍心智障礙朋友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平時動作比較慢,被比喻為「蝸牛」。蘭州市殘聯在加強與改進未成年殘疾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下大力氣,舉辦的「牽著蝸牛去散步」活動為心智障礙未成年人融入社會打開了一扇門。
  • 「牽著蝸牛去散步」 江山志願者和殘疾人朋友參加戶外活動
    2017-12-20 22:1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祝小剛 記者 沈吟12月19日,一場「牽著蝸牛去散步」為主題的戶外活動,在江山市石門鎮綠然藤農場開展。來自雙塔街道縣前社區的13名黨員志願者,與16名孤獨症兒童及智力精神殘疾人一起,共度歡樂時光。
  • 好物分享|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就讀一讀《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需要我們細膩的呵護。慢養,才能教出更優秀的孩子……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 千金難買相如賦 牽著蝸牛去散步
    他們不僅分享了美文著作,還能結合自己所教學科實際,分享了自己平時的教育智慧小故事。老師們發自內心的感悟與分享,或娓娓道來,或詼諧幽默,或儒雅從容,或沉穩有範,運用精心製作的課件引領大家一起走進鮮活跳躍的文字中,感受讀書的魅力,釋放詩意的情懷。老師們的解讀和所悟所思,深深吸引並打動著臺下每一位細細聆聽者,一種不由自主的心靈共鳴化作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 「牽著蝸牛去散步」江陰市雲亭街道積極開展繪本閱讀活動
    日前,"牽著蝸牛去散步"繪本閱讀活動在江陰市雲亭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吸引了雲亭街道20餘名孩子參加。這次分享的繪本書名是《我好難過》,老師通過和孩子們的角色轉換,讓孩子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錯誤,讓他們認識並改正自己的壞習慣。活動現場氣氛相當活躍,一小時的閱讀分享得到了眾多家長的認可。
  • 教育孩子好比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讓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什麼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真奇怪,為什麼上帝讓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唉!
  • 「奶爸」的成長日誌: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圖)
    「一旦沉下心來寫的時候,就會認真去想,去總結,然後培養的方式就會有變化。」和先生說。  曾經幾度想放棄  7旬父母的期盼和朋友的關愛「力挺」著他  和先生說,從兒子出生開始,他就想寫下兒子的成長曆程。寫這些日誌,完全是利用工作空暇時間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