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公文寫作可現學現用
部分公文寫作淺顯通俗,確實可以現用現學,但是老吏不提倡現用現學。公職人員的公文寫作素養強調的是「平時養成」,如果現用現學,就不能說有素養。實際上,很多知識都可以現用現學。比如,歷史就可以現用現學。難道因為歷史可以現用現學,歷史專業的學生就可以不學歷史嗎?新入職的公務員,一定要學公文寫作有關的課程,鍛鍊公文寫作能力,為以後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誤區二:學了公文寫作知識,就能寫好公文
這是一種天真的想法。公文寫作需要經歷輸入信息一處理信息一輸出信息三個階段。學習公文寫作知識僅僅屬於輸人信息的階段。儘管這個階段非常重要,但公文寫作知識僅僅是要輸入的信息之一,寫公文還需要專業知識、業務知識、工作經驗等。千萬不要認為僅學了一點點公文寫作知識,就能寫好公文。不經歷千錘百鍊、經歷多麼痛的領悟,寫好公文是不可能的。
誤區三:有了公文模扳,就能寫好公文
這更是一種天真的想法。儘管網上可以花錢買到一些公文寫作模板,但是放在實際情況中,真的沒什麼用。除了一些文種的固定格式可以套用外,其他的牛頭不對馬嘴,弄不好還要出洋相。公文寫作需要文內功夫和文外功夫、表層功夫和深層功夫、快功夫和慢功夫。公文模板可解決結構問題、格式問題,屬於文內功夫、表層功夫和快功夫。有了公文模板, 只能模擬,卻寫不出符合實際的好文章。
誤區四:只有文字秘書人員,才能寫好公文
事實並非如此。在實際工作中,許多畢業於非文科專業(包括理工科專業、其他文科專業等)的人員同樣能寫一手好公文。公文寫得如何,與所學專業並無多大關係。老吏身邊高手無數,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有的甚至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照樣是所在司局的筆桿子。
誤區五:寫公文不需什麼文採
誠然,公文確實不像文學作品那樣需要文採飛揚,但這並不 等於說公文就不需要文採。無論是公文還是文學作品,語言運用都要求簡潔、準確、生動。要做到生動,就需要一定的文採。古代的公文,特別是明代之前的公文,由於有文採,因此往往被當做文學作品來閱讀和欣賞。即使是當代公文,也不乏講究文採的例子,大家可以上網搜搜,例子比比皆是。
誤區六:參考借鑑上級部門公文
公文寫作過程中,有些單位經常會這樣做:找來有關的上級機關的公文,參考借鑑。理由是:上級機關的公文質量較高。從總體上看,上級機關的公文質量確實高,但也難免出現問題,比如跟基層實際不太符合,上級機關更注重宏觀和方向,基層更講微觀和執行。如果完全參考借鑑的上級機關的公文, 那豈不是與實際不否?可以說公文質量有風險,參考借鑑需謹慎。
誤區七:憲全參考借鑑買來的公文寫作素材
在公文寫作過程中,有人經常會借來或買來一些與公文寫作有關的素材或者教材參考借鑑,甚至直接照抄照搬,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想法。對於工作總結、領導講話這些常用的文種而言,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的單位,情況千差萬別。這些公文絕對沒有統一的模板和素材可以借鑑,只有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這些素材只能拿來參考。公文的寫作一定要做到「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模板,不唯素材,只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