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夢想著萬水千山走遍,長大後的現實卻是困守在寫字樓的格子間裡為生計營營役役。對大多數人來講,成長的過程就是學習不斷妥協:想要事業,生活就得讓步;想要功成名就,就不要妄想內心寧靜。可偏偏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法論,可以兼融又不妥協。
作為哈佛大學心理學的博士畢業生,劉軒一直致力於將積極心理學的概念普及給更多的人,讓它可以變成改善生活的一個工具。他在公眾號「十點課堂」、喜馬拉雅上更新自己的影音課程,這個過程中,曾經以書寫作為表達方式的他,開始對影像也產生了興趣。
兩三個禮拜前,劉軒的太太在做飯,他心血來潮拿手機跟拍,拍完以後,自己做剪輯,做後期,碰到技術難題就上網找資料,或者打電話問專業人士,連續兩天不眠不休,做完了一支短片,讓他興奮的不是得到了專業廣告導演的盛讚,而是他找回了熟悉卻又久違的燃燒的狀態,這也點燃了他未來要拍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的夢想。
對興趣廣泛又好鑽研的劉軒而言,他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夠兼顧不同的興趣,將它們拓展成工作、甚至成為了事業。
比如寫作。他自認沒有寫作天賦,但是在嘗試寫作的過程中,他卻找到了用音樂的節奏感去梳理文字的獨家方法:「我自己因為有音樂的背景,所以對於文字的節奏感很在意。我認為一篇好的文章,會在讀者的腦袋裡面形成一個節奏。」也許正是行文間的獨特樂感,才讓這位畢業於朱麗叶音樂學院的高材生成為了一名暢銷作家。
比如演講。劉軒大部分練習口才的機會,都是通過利用給學生講課的機會。不斷提升的表達能力,甚至讓他還獲得了第二季《我是演說家》的冠軍……
「我比較幸運的一點是,我的興趣都有辦法獲得一些機會,從而展示我的創意。當這些創意的價值被肯定之後,還能成為可以用來養家的職業,並獲得成就感。雖說是幸運,但我真心覺得,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辦得到。」
「同夢者眾,而同行者寡。我一直鼓勵年輕人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當你開始著手去做時,很多事沒想像的那麼難。一件從未想過可以成真的事,其實是可以變成生活一部分的。」
劉軒開始接觸鐵人三項,是因為他的生活遇到困局,一個長輩說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他的生活變得簡單。他將劉軒帶到臺北附近的一座山腳下,給了他一輛腳踏車,讓他由此騎到山頂。山路非常陡,劉軒疑惑,這哪裡是讓人生變得簡單?長輩說,「你不覺得,人生在這個時候就是很簡單嗎?不管你困在多複雜的局面裡邊,現在你就只有兩個選擇,前進或者後退,就這麼簡單。」
之後,他又將遊泳和跑步也加入到自己的訓練項目中,進一步挑戰自己。「當你從遊泳轉到騎腳踏車,再從腳踏車下來去跑步的時候,你會發現身體的不聽話。當你的身體不能夠跟你妥協,你再去逼它的時候,它會反抗。這時候你就會懂得,為了要突破自己的極限,需要去做什麼樣的準備,這個過程對於我是很好的教育。」
「劉墉之子」的身份一面是壓力,一面是底氣——讓劉軒逐漸練就出了將看似「矛盾」的事物融於一身的本事。心理學博士、作家、DJ、運動狂人……這些極端又衝突的身份,是劉軒生活必要的組成部分。「我並不會很刻意去思考兼融這件事,說一定要文武兼備,一定要動靜皆宜。但我覺得,生活自然會告訴你,面對不完美的人生,你需要去做什麼。我覺得,兼融就是打破常人眼中的各種局限,讓你的人生更完整。」
YET 人物
————————————————
YET人物,是將目光鎖定在我們眼中完美踐行兼融之道的代表人物,比如劉軒。
YET兼融之道,是將矛盾視為局限而不是極限,以打破局限的全新角度去考慮矛盾;我們追求的不是單一維度的極致,而是多向的、共同的極致;這種極致不是權衡,不是中庸,而是追求共贏的不妥協。
作為雷克薩斯極致客戶體驗的方法論基礎,YET兼融之道早已融進了雷克薩斯的品牌DNA中。在造車領域,雷克薩斯也一貫秉承這一思維,帶來能夠將:現代設計YET傳統匠藝、高性能YET高效能、卓越操控YET舒適駕乘、強勁動力YET靜謐感受……融於一體的驚豔作品。YET兼融之道理念在雷克薩斯智•混動車型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帶給消費者全方位的價值體驗。
如果你對"YET 人物「感興趣
你可能還想看這篇文章
新媒體編輯:MonsterC
聽說《men's uno Young!》開了一個超YOUNG的新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