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綠後的錫礦山。 彭鵬 攝
中新網婁底1月10日電(曾峰 謝暑光 肖鵠)「我家旁邊有片竹林,夏天總能聽見蟬叫聲。我們還能去溪邊抓螃蟹,去田裡抓魚和泥鰍……」曹子湘將家園現在的新貌寫進了日記。
曹子湘是湖南婁底冷水江錫礦山中心學校學生。近年來,隨著一系列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持續推進,作為中部地區工業重鎮的婁底各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該市中心城區全年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7.9%,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0.25%,8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百年錫礦山迎綠色新生
隆冬時節,在婁底冷水江百年老礦錫礦山上,一排排新綠正被植入。如今,綠色已成為錫礦山區域的主色調,周邊本已魚蝦絕跡的青豐河、漣溪河,又逐漸恢復了生機。生態和居住環境的改善,讓一些已搬到城裡的村民又遷回這裡。
秋湖村方圓廣場。 彭鵬 攝
擁有120餘年開採歷史的錫礦山,被稱為「世界銻都」,曾因工業過度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汙染,漫山遍野的礦物廢渣讓山體滿目瘡痍:地面沉陷、水土流失、植被稀少、水源斷絕……
「那時候去學校的路上,沿途所見都是黃土,而且時常會有一股很刺鼻的氣味飄進校園。」錫礦山中心學校教師段光輝談起過去的錫礦山,感慨不已。
2013年9月,錫礦山地區被列入湖南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湘江汙染治理的重點區域。婁底滾動實施錫礦山區域環境治理「三年行動計劃」,治渣、治水、治氣、生態修復多管齊下,一場覆蓋「礦內礦外、山上山下、城區鄉村」的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全面打響。每年開春,當地浩浩蕩蕩的植綠大軍就會開進錫礦山,栽樹種草,過去寸草不生的山頭,脫下「灰袍」重披綠裝。
除了植樹造林,冷水江市還探索使用更加科學的方式,修復錫礦山區域生態。在錫礦山長子巖地區,綿延成片的碳匯草已長到一人多高。這是冷水江市政府主動與中南林科大教授雷學軍的科研團隊合作,種植的100畝碳匯草試驗基地。
「通過碳匯草種植,可以攔截農業面源汙染,吸納和降解土壤重金屬汙染,淨化區域水質,還可以加快『零碳城市』建設。」婁底市生態環境局冷水江市分局高級工程師彭學文說。
越來越多的「貴客」飛來水府廟國家溼地公園過冬。 彭鵬 攝
古碉堡、烈士塔、銻文化展覽館、憶苦窿……紅色旅遊則是錫礦山的另一件「新裝」。冷水江市文旅廣體局副局長曹運軍介紹,當地將利用錫礦山地區工業遺留下來的業態,打造國家級的工業遺產旅遊示範基地。
煤礦採空區變美麗屋場
修庭院、搞綠化……走進婁底市婁星區蛇形山鎮秋湖村,到處能看到火熱的生產場景。一個個美麗屋場,在大家的勞作後閃亮登場。
秋湖村豐富的煤礦資源在婁底曾經聲名赫赫,一度坐擁7家煤礦,年產煤量達70萬噸。肆意掠奪地下資源,導致村裡的採空區地質沉降,交通、水利、民房等基礎設施出現大面積損毀,村民生活受到影響。「以前這些煤礦採煤,把村裡挖得一蹋糊塗,完全看不得了。」村民謝繼職說。
4年前,秋湖村積極響應婁底市委、市政府號召,一舉關掉所有煤礦,通過轉型發展,村民們搞起特色產業、觀光農業,「灰頭土臉」的秋湖村又變美了,還被評為「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
73歲的胡連秀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精緻的樓房。由於宅基地沉陷,她曾住了幾年棚屋,跟著兒子在縣城租房住了10多年。為了安置煤礦採空區的居民,秋湖村流轉60多畝土地建設成風貌統一的美麗屋場,35戶村民像胡連秀一樣住進了新家。「過著這麼幸福的日子,我想活到100歲。」胡老笑聲連連。
「我們村是真正的由『黑』變『綠』了!」村支書胡少敏感慨道,村裡立足現有資源,以「公司+農戶+基地+產品」的發展模式,流轉土地200多畝,帶領村民種植辣椒,並成立婁底市秋湖食品有限公司,打造了「敏悅辣醬」「敏悅剁辣椒」等紅色品牌,產品悉數銷往廣州、上海、拉薩、北京等地。
如今,全村27戶86名貧困戶全部脫貧,村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經濟發展了,環境淨化了,生態綠化了,村莊美化了,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秋湖畫卷正在湘中大地展開。
水府廟溼地喜迎「貴客」
魚翔淺底,鷺舞長空。入冬以來,成群的候鳥飛臨水府廟溼地,使這裡成為生機勃勃的鳥類樂園。「小天鵝、鴛鴦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都在我們這裡出現了咧。」婁底水府廟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副主任李益得興奮地介紹,自開展禁捕禁獵以來,水裡面的小魚小蝦數量明顯增加,鳥類的食物得到充足保障,加上棲息環境變好了,越來越多的「貴客」選擇飛來這裡過冬。
數據顯示,水府廟國家溼地公園鳥的種類,已由2014年的115種增加到現在的124種,鳥的數量增長10多倍。
位於水府廟國家溼地公園境內的雙峰縣杏子鋪鎮梓園村,以前大部分村民曾靠網箱養魚為生,最多的時候53戶養魚大戶扎堆同一水面上。不計生態後果的混亂養殖,嚴重影響當地的水域環境,導致水府廟水庫魚群經常成片死亡,漁民連年虧損。
幾年前,婁底市委、市政府開始取締網箱養魚。自2019年8月以來,婁底市全面落實中央關於長江十年禁漁的要求,上下聯動,重拳出擊,多措並舉推進禁捕退捕工作。漁民紛紛上岸尋求出路,在政策紅利下,或搞觀光農業或進行生態養殖,致富的路子寬了,水府廟的水質也清了。
捕了半輩子魚的村民萬光榮曾是養魚大戶,扔下漁網後,他在岸上流轉了60畝地種植黃桃。去年黃桃首次掛果,其收入比過去5年加起來還多。「以前靠捕魚每年收入不到5萬元,去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果樹豐產,就有三四十萬元的收入,預計今年可達百來萬元。」
如今,站在自家的黃桃基地上,望著碧波蕩漾的水府廟,「洗腳上岸」的萬光榮十分感慨:「現在水庫魚多了、水也清了,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