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今年以來,受全球經濟下行以及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斷走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以前期備受投資者歡迎的貨幣基金為例,受到利率整體下行的影響,目前,貨幣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普遍降到2%以下。而在杭州市面上,年化收益在4%以上的中長期(6個月或者1年以上)銀行理財同樣難覓蹤跡。
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申購銀行短期理財的隊伍中。這些流動性好、安全性高的短期理財產品,成為目前銀行理財的一種「新時尚」。
30天左右的短期理財產品成爆款
在杭州某服裝公司上班的95後白領小葉子,平常習慣性地把閒錢投到各種「寶寶類」理財中,但是隨著今年貨幣基金收益率節節走低,這一原本穩健的理財方式變得不再有吸引力。
小葉子告訴記者:「現在餘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只有1.557%,許多銀行的『寶寶類』貨幣基金收益率也普遍降到2%以下。這是一個什麼概念?1萬元投到這類理財中,每天的收益可能還不到5毛錢。」為此,小葉子正在尋求貨幣基金產品的良好替代。「我對理財產品的要求是流動性好、安全性高,收益相對還過得去就行。之前買貨幣基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些產品普遍申贖便利,T+0就能到帳,萬一家裡碰到什麼事急需要用錢,馬上就能變現,收益也相對可以,不會像定期存款那樣,提前支取就變成活期了。」
做了功課後,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很快進入她的視野。小葉子發現,這些短期理財產品雖然靈活性比貨幣基金稍差點(目前杭州主流的短期理財產品投資周期普遍在30天上下,起購金額在1萬元),但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比貨幣基金高出一截,目前30天左右的短期理財年化收益普遍在3%左右。
比如,招行的一款35天短期理財,業績比較基準為3.4%,風險等級為R2較低風險,1萬元起購。
而工行的一款工銀「財鑫通」短期理財產品(最短投資28天),因為前期銷售火爆,目前已處於售罄狀態,該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3.2%。
杭州一家國有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30天左右的短期理財產品目前是行裡的爆款,申購的人很多,尤其受到年輕投資者的喜歡。出現這樣的情況和現在的市場狀況有一定關聯:一是市場利率整體下行,中長期收益率好、穩定性高的理財產品出現斷檔;二是經濟形勢不好,未來的不確定性很高,相比較面對長時間的風險,大家更喜歡尋求短期的確定性,這使得一些長期進行銀行理財的投資者也被迫成為『短線客』。」
該理財經理補充道,事實上,除了投資周期在30天左右的短期理財產品,一些周期更短的「超短理財產品」也受到了投資者的歡迎。這些超短理財產品的投資周期普遍只有7天左右,申贖靈活,業績比較基準在2.2%-3%,非常適合在二級市場打新或者炒股的投資者。
銀行短期理財靠譜嗎?安全性如何?
銀行的短期理財並不是新鮮事物,但在特定的市場環境下,受到廣大投資者的追捧。相比較那些投資周期更長的銀行理財產品,短期理財有哪些優勢?它的安全性如何?挑選相關理財產品時又該注意些什麼?
綜合來看,目前各大商業銀行都有自己的短期理財產品。其中,招商銀行的「日日盈」、工商銀行的「靈通快線」等都是頗受市場青睞的經典短期期理財產品。
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產品經理告訴記者:「短期理財最主要的優勢就是流動性好、靈活。對於資金流動性要求比較高的投資者而言,這類產品不會佔用太多的使用時間,而且如今的投資環境下,收益率也相對不錯,一些預期收益相對較高的短期理財品種往往上架不久就售罄,額度被搶購一空。此外,短期理財產品的安全性也比較出色,它們的主要投向是一些信用級別較高、流動性較好的金融市場工具,例如同業拆借、貨幣市場工具、債券等。這些產品的風險等級普遍在PR1-PR2,也就是說產品的風險水平很低或者較低,到期收益的不確定性受到風險因素影響的可能性較低。」
當然,在購買短期理財產品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比如,短期理財的產品募集期和清算期就需要投資者格外留心。有業內專家指出,短期理財的「短期」,通常指的是其投資周期比較短(普遍在30天),時間成本低,但產品前後的募集期和清算期也是需要納入考量的。比如,有些短期理財產品看似投資時間較短,但是有些機構會故意增加募集時間以及清算時間來增加持有資金時長。目前,大多數短期理財產品募集期為2-3天,但也不乏有些募集期7-15天的,如果募集期過長,在計算年化收益時就會大大拉低收益情況,不利於資金增值。「同理,清算期過長也會出現這個問題,而且若是急用資金會更加不便。」
一些投資周期更短的超短理財產品,也存在類似問題。投資超短期理財產品,要注意贖回到帳時間,因為每家銀行交易規則不同。比如,一些股份制銀行超短理財若在當天16點30分以前贖回,資金2-3小時就能到帳;但超過上述時間,可能會出現次日到帳的情況。同時,要注意巨額贖回問題,前期曾發生因觸動巨額贖回條款而導致不少銀行超短期理財產品暫停贖回,影響投資者打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