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晚上,杭州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小何參加了該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營銷培訓大會,「杭州分行領導很重視」,小何說,今年準備加大此類產品的發行力度。該行目前正在發行一款1年期的「慧盈35號」結構性產品,下周發行第二期。
之前由外資行主導的結構性產品市場,去年已被中資行拿下半壁江山,而且份額有繼續提高的趨勢。隨著銀行理財產品投向非標準化資產的限制,「資金池」模式等影子銀行的清理,金融產品價格市場化正在推進。因此部分銀行開始尋求新的理財產品模式和盈利機制,其中,呼聲最高的是基金化和結構性產品,但後者自登陸國內市場以來,巨虧事件一直存在。
對投資者來說,習慣將銀行理財產品視為存款替代品,省心省力。而購買結構性產品不但買之前要做功課,買之後還需跟蹤分析,一時還難以普遍接受。但專家認為,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帶有剛性兌付潛規則的理財產品今後佔比將逐漸減少。對不少投資者來說,購買淨值類和掛鈎類產品更能發揮其研判空間,對銀行來說,發行結構性產品,更能體現其真正的投資實力。
中資行加碼布局結構性產品
「我行正在發行一款最高預期年收益率達到10%的1年期保本型產品」,昨日,快理財記者走進一家外資行詢問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介紹說,當記者驚訝該預期收益率這麼高,想了解產品投向時,對方說,產品掛鈎香港股票,「按照以往的情況,一般都會實現的」。
而在延安路的一家股份制銀行,公告欄貼著該行正在發行2款結構性產品,預期年收益率分別為最低4.5%最高10.25%和最低3%最高12%,也即這兩款產品不但能保本,還提供了最低正收益率。「這兩款產品今天的額度都被客戶秒殺了,」該行的理財經理說,「等下期吧。」
小何也對快理財記者表示,他們昨天推出的「慧盈35號」銷情比預期的要好,雖然1年期5.5%的最高預期年收益率在目前的理財市場並不算高,「但是很多客戶看重的是保本這個承諾,」小何說。
據財匯資訊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12月22日,去年共有27家中外資銀行發行過結構性產品,發行
數量總計2131款。與以往外資銀行是發行此類產品的絕對主力不同,今年中資銀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大幅增加,並且產品發行數量首度超過外資銀行。統計顯示,中資銀行共發行1142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佔市場總份額53.6%,外資銀行共發行結構性產品989款,佔市場總體份額的46.4%。
數據顯示,一些開展理財業務相對較晚的城商行也開始涉足結構性產品,如杭州銀行也已發行了結構性理財產品。此外,工行、農行、招行、平安、渤海和廣發銀行等都形成了結構性產品的定期發行模式。
銀行理財結構性轉型
前銀監會主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明康昨日在參加「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第二屆年會」時表示,我國財富管理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條歪路,即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普遍存在著剛性兌付的問題,誤導投資者,使得投資者的容忍度變得越來越低。產品的收益率競相攀升可能引發的風險值得高度重視。
「現在市場上的固定收益型產品動輒10%以上的收益率並非常態,風險和收益要成比例的。」一位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表示,「從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存款最多只有1%-2%的收益;想拿到5%的收益率,則只能投一些債券,這些債券甚至可能是『垃圾債券』;如果想拿到7%-8%,則必須投資於股市,或者投到結構性產品上,因此海外結構性產品的量很大。但是這一類型的產品在中國才剛剛起步,前景很廣闊,我們十分重視。」
通常,結構性產品將無風險收益部分投向高風險領域,在保本基礎上博取較高收益率,因此能控制本金風險。打個比方,一位投資者有本金105萬,他拿出其中100萬投資於年化收益率為5%的國債逆回購,剩下5萬投資股票甚至期貨。最差情況下5萬元虧光,那麼1年後他仍然保住了本金;如果投資能力強,高風險領域的5萬元翻番,那麼他就能獲取(5+5)/105=9.52%的總投資收益率。
為了增加結構性產品的吸引力,廣發銀行對部分結構性產品進行了改進。該行
杭州分行個金部相關負責人說,以往結構性產品觸發條件後提前終止,現在不提前終止,將獲得的收益追加投資,這樣就提高了保底收益。
「也因為保本這個承諾,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賣點還有質押貸款、開存款證明等衍生業務,」小何說,他們銀行的理財產品質押貸款利率僅為基準利率,貸款金額可以等同於理財產品資金,大大提高了客戶資金的流動性。
保本之上的收益率博弈
如果單就最近兩年到期的結構性產品公布的到期收益率分析,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實在算不上高風險領域。在2012年和2013年發行的2974款產品中,有86.17%的產品實現了最高預期收益,僅有13.60%的產品實現了最低預期收益。
從絕對收益看,統計期間內僅有數款產品為零收益,沒有負收益產品。但這並不能說明結構性產品風險明顯減小,業內人士表示,主要原因為,部分銀行隱藏了收益表現較差的產品到期信息,公布到期信息的產品一般都是收益較好的產品。
不可否認的是,經過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洗禮,巨虧的結構性產品飽受詬病,銀行已經開始注意規避結構性產品的風險。儘管如此,實際上未達預期收益或者巨虧事件遠遠比市場公布的多。另外,就目前公布到期情況較多的銀行看,收益情況並不樂觀,這集中表現在股份制銀行內。
如某股份制銀行發行的「焦點聯動系列」,有119款產品在2012年及2013年到期,其中,有27款收益在1%以下,佔比22.69%。有36.97%的產品僅實現了最低預期收益,未達最高預期收益的產品佔比高達59.02%。
不過,該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結構性產品和傳統的理財產品不一樣,沒有預期收益率的概念。他說,「銀行向銀監會報備時,結構性理財產品就不適用預期收益率這一欄內容。我們需要重新確立結構性理財產品浮動收益概念。」
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攻略:儘量選擇保本型 看清掛鈎標的
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收益是由固定收益證券和金融衍生工具所帶來的收益共同決定的,銀行在產品收益設計上通常將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率與金融衍生工具的最終投資標的表現相掛鈎。投資者是否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益率,取決於衍生金融工具投資的收益大小。
比如,當前國內銀行發行的保本型掛鈎A股的結構性產品,其運作模式是銀行將募集資金投資於固定收益類證券,確保本金,接下來用其產生的收益向國內券商購買定製化的期權結構,使其掛鈎於A股股票或指數。銀行在確保本金無虞同時,通過期權取得浮動收益。
目前看,結構性產品的掛鈎標的較多,從國內市場來看,主要掛鈎股票、匯率、基金、利率、商品、信用、指數以及對以上標的組合掛鈎,投資者應該儘量選擇與自己熟悉的標的市場掛鈎的產品。快理財記者以目前正在發行的幾款產品作為典型例子,來說明投資者該如何把握結構性產品。
儘量選擇保本型
與非結構性產品不同,結構性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通常是一個區間,根據收益區間的不同可將產品分為保本型、保證最低收益型和非保本型,這幾種類型的產品往往都有一個較高的最高預期收益率,但最低預期收益率則完全不同,投資者需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來進行選擇。
一位業內人士說,前些年部分海外投行的結構性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很高,甚至有超過20%,為了以較低的期權成本實現較高的預期收益率,但需要客戶承擔虧損風險。比如前些年流行的累計期權就是一個例子。
例如招行的「焦點聯動系列之匯率表現聯動理財計劃(澳元向下觸碰)(104079)」,產品保證最低0.40%的最低收益率,最高預期收益率為6.50%;而滙豐銀行發行的「匯聚中華——一年期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產品(2013年第52期)(EQ8A353)」在掛鈎標的表現向好的情況下,最高預期收益率可超過10%,但根據掛鈎標的不同表現,投資者也面臨著損失10%本金的可能。
因此,除非有較大的把握,一般投資者應儘量選擇保本型結構性產品。
典型產品1:農業銀行「『金鑰匙·如意組合』2013年第14期看漲滬深300指數」
【產品簡介】看產品名稱可知,這款產品的投資收益掛鈎滬深300指數,收益起始日期是2013年12月11日,投資期限為79天,起點5萬。如產品到期前一個交易日滬深300指數收盤點位大於起息前一日收盤點數,客戶年化收益7.6%,否則年化2.85%。
【收益分析】可以說,這是一款非常簡單的結構性產品,僅掛鈎滬深300指數這一單一標的。按照產品設計,如果2014年2月28日的滬深300指數收盤點位要高於2013年12月10日收盤點位,投資者就能獲得年化7.6%的收益率,低於或等於均只獲得2.85%。對於國內投資者而言,A股指數較為熟悉,參與這款產品,就相當於間接參與到了股票市場。
該產品適合以下幾類投資者:一是對股市有一定預測,希望通過專業判斷提高
理財收益的股市行家;二是希望參與股市、分散投資卻不想承擔過高風險的謹慎型投資者;三是手中持有股票,希望對衝股票市場風險的穩健型投資者。
典型產品2:法興銀行「1年期股票掛鈎人民幣結構性產品RMBE2013-6」
【產品簡介】這個正在發行的結構性產品掛鈎在香港上市的盈富基金(ETF),標的單一,但設計較為複雜。產品設置了一個觸發事件,也即盈富基金這隻股票在該理財產品成立後未來1年中漲幅達到或超過25%。
這裡分為兩種情況,如果盈富基金在1年內漲幅達到或超過25%,投資者的到期收益率為4%;如果漲幅沒有達到25%,甚至下跌,收益率公式為:到期收益率=85%×最大值(0%,期末表現)。也即,掛鈎股票漲幅達到24.99%,那麼產品收益率達到最高21.24%=85%×24.99%;按此公式計算,掛鈎股票漲幅為10%時,產品收益率就是8.5%;最差情況就是掛鈎股票不漲或者下跌,產品收益率為0,僅是保本。
【收益分析】盈富基金是香港知名指數基金,跟蹤緊貼恒生指數。與上述農行掛鈎滬深300指數產品結構比較類似,但是在收益的制訂上採用了與掛鈎ETF漲幅同步的方式。
作為一款「溫和看漲香港市場」的產品,內涵的投資預期是,掛鈎的ETF在不超過25%的幅度內上漲,且漲幅越接近25%,投資者能夠獲得的收益回報就越高。按照最近14年該ETF表現,僅有4年漲幅超過25%。但對於多數國內投資者而言,香港市場仍較為陌生,1年的時間又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投資的機會成本較高。顯然,這款產品適合熟悉香港市場、在保本的前提下獲取較高收益率的專業投資者。
典型產品3:平安銀行「平安財富結構類(100%保本掛鈎股票)2014年2期人民幣理財產品TLG140002」
【產品簡介】這款產品選擇了三隻股票作為掛鈎標的,分別是盈富基金、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期限1年,每個季度觀察與付息一次,按照觀察期內三個掛鈎股票的表現來決定當期的收益,最低投資額為10萬元,起息日是2014年1月14日。
【收益分析】該產品設定的觸發事件是:產品售出後的四個季度,每個季度的兩個觀測日中,掛鈎標的股價漲跌幅均不能超過12%。據此設置的觀察期1是2014年4月14日和4月16日,觀察期2是7月14日和7月16日,以此類推。如當季觀測日3隻掛鈎股票漲跌幅均不超過12%,該季度即可獲得2%的絕對收益率,直至產品到期,可獲得絕對收益率8%。反之,該季度產品收益率為0,如4個季度均收益率為0,則銀行給予略高於活期的到期收益率0.50%。
由此可見,此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設計更為複雜,雖然掛鈎股票走勢通常較為穩健,要滿足這麼多條件,投資者取得8%的年收益率殊為不易。
了解更多財經資訊,請點擊大浙財經
掃描關注大浙財經官方微信,讓您掌握第一手浙江金融資訊和浙商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