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二」主題理財產品「啞火」 銀行為何一反常態?

2020-12-14 金融界

來源:國際金融報

「R1保本型結構性存款12月12日9:00-15:00當日有售,6個月最高年化收益率4.07%,認購起點5萬元。」12月11日一早,白領蔚晨(化名)就收到了招商銀行系統發來的產品推薦信息。

4.07%的年化收益率算不算高?到「雙十二」當日,其他銀行是否還會推出更高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呢?對於要不要購買,蔚晨有些猶豫。

《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滬上多家銀行網點後發現,「雙十二」專屬銀行理財產品難尋。

往年在「雙十二」期間,銀行都會放出各種收益較高的專屬理財產品以招攬客戶,今年為何一反常態呢?

1

「雙十二」特供產品「啞火」

12月12日,記者來到一家招商銀行營業網點,但並未在宣傳海報、看板等顯眼位置發現帶有「雙十二」字樣的理財產品信息。

難道蔚晨所言的「雙十二」特供產品並不存在?

帶著疑惑,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詢問了該網點的理財經理,對方稱,「目前確實存在這款產品,在網點、官網APP能夠買到,但網點方面並沒有大範圍推廣,且額度有限,主要還是定向篩選部分客戶,以簡訊形式傳達信息。」

該理財經理還表示,其實這款產品的收益率與往常相比並沒有大幅度上漲,僅上漲了0.01%。

記者從招商銀行官方網站上了解到,目前該行6個月期限的保本型結構性存款普遍利率為3.68%至3.9%。

一位銀行從業人員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個別銀行可能會存在對客戶小範圍推廣一些期限短、收益高的產品,主要是針對其優質儲戶或存款級別達到百萬元以上的私人銀行部客戶做定向推廣。」

那麼,滬上其他銀行是什麼情況呢?

《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等多家銀行在上海的營業網點後發現,區別於往年銀行在歲末、節假日紛紛推出限量款理財產品的現象,今年「雙十二」來臨之際,多數銀行表現淡定,在門口看板處公示的在售及預售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幾乎都沒有標註「雙十二」字樣,主推理財產品的類型和利率與平日相比也並無明顯變化,攬儲氛圍並不濃厚。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稱,「今年本行的攬儲指標早已完成,臨近年末沒有太大的攬儲壓力,所以今年並沒有推廣『雙十二』的活動產品。」

「這種短期且有較高收益的熱門理財產品需要等到明年初才能有,年初銀行普遍會有新的攬儲指標。」該客戶經理表示,今年投資不景氣,特別是年中時P2P暴雷事件特別多,很多企業及個人存款因此回流到銀行,導致今年銀行沒有太大的攬儲壓力。

另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經理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今年並沒有針對『雙十二』推出特供產品,還是常規化產品為主。」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11月30日至12月6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2148款,較前一周減少了74款,發行量相對穩定;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35%,較前一周下降了0.02個百分點。

從產品收益類型來看,在此期間,保證收益類產品122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74%;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415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97%;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1502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2%。

一位國有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今年收益率能夠達到4%以上的理財產品已經不多,極少能夠超過5%,而未來高收益理財產品會更少。

銀行力推「銀保理財」

在「雙十二」特供理財產品「啞火」的同時,記者注意到,光大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的部分網點在當日主推起銀保理財產品,某些銀行還私下贈送蔬果卡、優惠券等小禮品。

「目前該銀行代銷理財產品能夠保障本金安全,複利計息為4.2%至5.3%,期限為3至5年。如果能夠存滿5年,可按照5.3%來支付利息,比其他銀行理財產品要高。」上述某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客戶經理指著看板對記者推薦起產品來。

那麼,如果提前支取,該理財產品還能保證較高收益嗎?

對此,該行客戶經理稱,「如果提前支取,銀行是根據期限分檔計息的,一年期大約為1.75%,還是有靈活性的。」

目前市面上,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在3.74%左右,這種收益率高出同類一大截的產品的確很有吸引力。但是,這款產品為何即能保證保障本金安全,又能獲取如此高的收益呢?

當記者進一步詢問理財資金的投向時,該行客戶經理才對記者稱,「這其實是一款銀保產品,資金是拿給保險公司來運作,雖屬於保險理財,但保單是能夠絕對保障本金安全的。」

僅一字之差,「銀保理財」與「銀行理財」究竟有何區別?

一位資深銀行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銀保產品雖然看起來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高,但實際上性價比較低,銀保產品實際上還是保險,且承諾的高收益往往是預期收益率,產品需要較長的運作期,而在5年期間內保險公司運作這筆資金不一定年年都是盈利的。

該銀行人士指出,有可能客戶在提取現金時恰巧趕上保險公司業績不好甚至虧損,那麼承諾的高收益就要打個問號了。因為提前支取相當於退保,需要收取手續費,具體情況還要看每家銀行的合同如何規定。總體而言,如果銀保產品不能長期持有,提前支取後收益普遍非常低。

融360分析師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銀保理財』與『銀行理財』看起來僅一字之差,但區別非常大,『銀保產品』是放在銀行代銷的保險理財產品。」

融360分析師分別從風險、收益及流動性等角度向記者分析了「銀保理財」的潛在風險:

首先,從資金投向講,銀行理財資金目前還是主要投向於存款、銀行間資金拆借及逆回購、債券及非標資產,其中大部分資金都投向了債券領域。而保險理財是可以投資二級市場的,一旦資金操作不當,虧損的可能性還是較大。

從收益的角度講,雖然「銀保產品」動輒有高達5%至7%的收益率,但收益波動較大,收益達標率要低於銀行理財,也就是說到期能否獲得所謂的高收益還要打個問號。

從期限及流動性方面考慮,銀行理財雖然普遍有鎖定期,但可選擇的種類比較多,能夠滿足客戶不同需求。而保險理財產品的存續期較長,一般在一年以上,在剛開始會有十天左右的猶豫期,猶豫期內退保不收取手續費,但是過了猶豫期後,在到期之前退保的話,手續費會非常高。

相關焦點

  • 招銀理財、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先後虧錢 這是怎麼了?
    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旗下兩款產品跌破本金的消息,在業內尚未討論完。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3天下跌1.36%的消息,再次引發討論,共同點是,兩款產品均以債券類資產作為主投資產。銀行理財怎麼了?債市怎麼了?是圍繞在投資者心中兩個大大的問號。
  • 2019理財報告:銀行理財、「寶寶類」收益為何整體走低?
    原標題:2019理財報告:理性理財,把握「變局」回望2019這一年,理財市場迎來了諸多「變局」,8家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這些變化給理財市場帶來了直接的影響。銀行理財、「寶寶類」理財收益為何整體走低?
  • 理財產品多種多樣,那麼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一起來分析
    我們先來看看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種類,按幣種可以分為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按客戶獲取收益方式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每一款不同的理財產品銀行在推出時,都會對自己產品的特性給予介紹。我們要具體理財產品,做出相應的分析。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 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度小滿理財產品收益率高嗎
    摘要:從安全的角度出發,用戶更願意在銀行挑選各種理財產品,有效的降低用戶投資理財的風險,用戶需全面了解銀行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讓自己能夠安心理財。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商業銀行對於目前的客戶人群進行精準的分析,以客戶需求作為基礎,針對不同類型的目標客戶所開發出來的理財產品。銀行所推出來的理財產品受到銀保監會的監督管理,有效的保證了理財產品的風險可控。
  • 理財產品排行哪個好?哪個銀行理財靠譜?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理財意識變得更強烈,手上閒散的資金不再閒置,都購買理財產品。各大銀行也不斷地推出新的理財產品,那麼理財產品排行哪個好?哪個銀行理財產品靠譜?小編帶大家來解析國有銀行理財排行?理財產品排行哪個好?
  • 是「真養老」還是「概念秀」 銀行養老理財產品值得買嗎
    今年以來,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密集推出養老理財產品。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截至7月份,已有16家銀行發行了共計122隻養老理財產品,而2019年全年,僅有6家銀行發行了共計152隻養老理財產品。普益標準分析稱,在養老市場需求激增與國家政策引導之下,我國養老體系結構將逐步優化,養老第三支柱將迎來較快發展。
  • 「寶寶」理財不給力,銀行短期理財產品走俏
    三湘都市報記者走訪長沙地區的多家銀行發現,年化收益率超過4%的產品寥寥無幾,而以餘額寶、理財通為代表的「寶寶類」理財更是進入了「1時代」,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於購買30天甚至7天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既能獲得遠高於「寶寶類」理財的收益,資金又能有不錯的流動性保障。
  • 五大銀行的哪個理財產品最好
    當然,除了這些投資渠道以外,銀行的投資渠道似乎是更加保險的,畢竟銀行的投資渠道是非常安全和可靠的,國內的五大銀行的投資項目也是非常多的,那麼,五大銀行哪個理財產品最好呢?首先看中國銀行,它主要推出的理財產品是中銀日積月累、中銀債付、中銀穩富等系列,最低投資是一萬,最高是三十萬元,平均年收益是4.5%,收益較高,風險也不高。其次建設銀行理財產品主打「乾元」系列,它的理財產品種類比較多,最低投資5萬元,最高100萬,平均收益率是4.2%。建行推出的日薪月溢理財產品收益最高,可達5%。
  • 交通銀行買5萬元理財產品 為何變成活期存款?
    中國江西網九江訊 近日市民劉女士向記者反映稱,去年她在交通銀行買了一款五萬塊錢的理財產品,半年為期,第一次取出了一千多塊錢的利息後,前段時間她第二次去取,發現自己的五萬塊錢變成了活期存款,利息只有八塊錢。
  • 什麼是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銀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介紹
    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就是能夠作為現金管理工具的理財產品。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資金主要投資於銀行間和交易所各類貨幣市場工具,具有流動性好、風險低、收益穩的特點。第一、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流動性比較強,期限以天為計,交易比較靈活,能夠實現快速購買確認和贖回到帳。第二、現金管理類產品風險較低,這是由產品的投向決定的。
  • 多款ESG主題理財產品正當紅 信息披露標準存難點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連日來,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力推ESG主題新產品,即關注被投標的的Environmental(企業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績效,而非僅傳統財務績效,作為考量和參照標準來決策相關投資組合。
  • 你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安全嗎?
    前兩天有朋友留言,自己回老家過年,聽說隔壁鄰居老王多年省吃儉用,存了30萬給自己養老,放哪都覺得不安全,最後千選萬選,買了某銀行客戶經理推薦的理財產品,結果被騙了。銀行理財不都是很安全的麼,為啥還會被騙?
  • 銀行理財現負值
    截至6月15日,時代周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超過200隻存續的銀行理財產品淨值低於「1」,其中不乏工銀理財、招銀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機構的理財產品,絕大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
  • 起底1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 股市走牛 銀行理財產品也跟著「吃肉」?
    市場也傳出一種聲音: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爆發在即!銀行理財的資金投向是否在向股市布局?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對募集起始日期在7月31日前的1487款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進行梳理統計。2020年7月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7400隻,環比下降2.73%,其中非結構性理財產品7289隻,結構性理財產品111隻。如此看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呈現下滑的狀態。那麼,隨著「理財新規」的出臺而登上「舞臺」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又有何表現呢?
  • 2018年各大銀行理財能力和理財產品排行榜
    投資理財選擇一家理財能力較好的銀行,不僅可以保證自己的資金安全,還能為自己賺取理想的收益。但是,很多人都不懂怎麼樣才算是理財能力較好的銀行。銀子鋪小編今天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下面的2018年各大銀行理財能力和理財產品排行榜,看完你就懂了。
  • 銀行理財靠譜嗎?
    理財產品各色各樣,今天主要還是說銀行理財產品,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銀行理財產品離我們最近。有的人會說"現在理財產品已經出了好幾個問題了,有幾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出現了大規模的兌付問題,理財產品已經不是從前那個理財產品了",確實理財產品已經變了,再也不是那種像存款的產品了,這也就到了我今天要說的主題,理財產品你必須知道的幾個常識,不要再傻傻的聽銀行工作人員指揮了!第一點就是理財產品是存款產品嗎?
  • 今年已有785款理財產品被銀行單方面提前終止,高收益率產品頻中招...
    據了解, 今年以來,提前終止的銀行理財產品已有785款。  實際上,銀行理財合約提前終止並非今年特例,早在2018年便已初顯。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自2018年初至2020年10月22日,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618款產品提前終止運作。
  • 恆昌利通公司:銀行理財產品如何識別
    如今面對銀行裡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很多投資者因為缺乏一定的投資常識而上當受騙。投資者為什麼會上當?最關鍵還是不會區分銀行正規理財產品和虛假理財產品。那麼如何識別銀行理財產品的真假?今天小編整理了以下投資理財產品所需了解的常識,供投資者參考。
  • 熱銷理財產品大集錦(銀行篇)
    為向讀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財產品信息,提高金融機構理財產品的知名度,本報《TOP理財》借《鄭州晚報》成立66周年、改版13周年之際,特推出《理財產品大集錦》。我們將當前金融機構最熱銷的各類金融理財型產品集中展示,使您對理財產品有更全面的了解,方便市民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 6家國有控股銀行開啟遷移,理財「遷移」會增加產品風險嗎?
    來源;經濟日報隨著銀行理財轉型穩步推進,截至9月30日,已有11家銀行陸續開啟母行產品向理財子公司遷移的工作,6家國有控股銀行已全部開啟遷移工作——對投資者來說,這樣的「遷移」對個人投資理財有何影響?聽說過銀行理財發行,沒聽說過銀行理財還能「遷移」。據統計,截至9月30日,已有11家銀行陸續將母行產品向理財子公司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