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藍字一鍵關注 家長文刊|
☟教學視頻+知識點+圖文解讀+練習測試
【課文朗讀】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音頻
【課本圖文】
【教學視頻】
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鼴鼠先生本想向松鼠太太請教長頸鹿大叔寄來的小顆粒是什麼,可是卻不小心將它們漏在了路上。春天,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條開滿鮮花的小路。原來,長頸鹿大叔寄來的小顆粒是花籽。花籽,這是一份多麼美好的禮物啊,它給大家帶來了快樂與美好。故事讓人讀來心中充滿了溫暖。
故事以長頸鹿大叔給鼴鼠先生寄來的包裹是什麼這一懸念開頭,直到故事的結尾才為我們揭曉答案。第一至第五自然段講述鼴鼠先生收到長頸鹿大叔寄來的包裹,因為不認識包裹裡的小顆粒,於是向松鼠太太請教。在去松鼠太太家的路上,小顆粒從包裡裡漏掉了,鼴鼠很懊喪。接下來的故事情節發生了轉折,在第六自然段出現了這樣一句話一「啊,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條開滿鮮花的小路。」它讓全文的情緒基調起了變化。這條小路還給刺蝟太太和狐狸太太帶來了驚喜同時也讓她們疑惑著,這麼美麗的花是誰種的?第十二自然段告訴我們,原來長頸鹿大叔寄來的是花,這些花變成了五顏六色的鮮花。
整個故事角色眾多,有黃狗、鼴鼠先生、長頸鹿大叔、松鼠太太、刺蝟太太、狐狸太太,讓故事顯得十分熱鬧、有趣。故事中,雖然每個人物說的話不多、但從提示語,如「在門口喊」「驚奇地說」「奇怪地問」,以及說話的具體內容中,都能感受到他們說話時的神情、動作和內心想法,每個人物都各具特點。另外,第七至第十自然段,用相同的句式「一大片…的…」描寫了刺蝟太太與狐狸太太家門前美麗的鮮花,並用相同的句式「這是誰在我家門前種的花?多(真)美啊」,表達了刺蝟太太與狐狸太太對門前鮮花的讚美。課文通過這種反覆的結構,一步步地把故事推向高潮,突顯「禮物的神奇與美好。
【知識點】
奶奶把牡丹花的種(zhǒng)子種(zhòng)到了花盆裡。【包裹】包紮成件的包兒。例句:爸爸從北京寄回來一個大大的包裹。【禮物】為了表示尊敬或慶賀而贈送的物品,泛指贈送的物品。一個包裹 一堆顆粒 一條小路 一片鮮花鮮花 郵遞員 先生 原來 大叔 1、春天來了,鼴鼠先生要去松鼠太太家做客,啊,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條開滿鮮花的小路。2、鼴鼠先生經過狐狸太太家,正巧,狐狸太太走出門,看見門前開著一大片五顏六色的鮮花,她奇怪地問:「這是誰在我家門前種的花?真美啊!」「真美啊」 表現出狐狸太太驚喜和讚美的情感。「奇怪」寫出了狐狸太太看到門前開滿鮮花後的驚訝心情。3、鼴鼠先生來到松鼠太太門前。松鼠太太走出門,看見門前的小路上花朵簇簇,小松鼠、小刺蝟和小狐狸在那裡快活地蹦啊跳啊。小動物們的表現說明了他們都很喜歡這些美麗的鮮花,這條開滿鮮花的小路給大家帶來了快樂。4、松鼠太太對鼴鼠先生說:「我知道了,去年長頸鹿大叔寄給你的是花籽。這是多麼美好的禮物啊!」這句話揭示了小路開滿鮮花的原因,照應前文。「美好的禮物」指的是花籽,花籽撒在路上,所以有了這條開滿鮮花的小路。本文寫了長頸鹿大叔寄給鼴鼠先生的花籽,被鼴鼠先生無意中漏在路上,第二年春天,出現了一條開滿鮮花的小路,給大家帶來了花香和快樂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學會傳遞快樂、分享快樂。1、通往松鼠太太家的小路上怎麼會變成了開滿鮮花的小路?因為鼴鼠先生包裹裡面的花籽掉在這條小路上,所以,第二年春天小路上才會開滿鮮花。世間最美好的,莫過於人心的善良和情感的純潔。在心和心之間,有一個秘密,在愛和愛之間,有美的構想。例如:真摯的友情,無私的親情,每個人的微笑……什麼都是難能可貴的,這人世間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點撥:本課角色較多, 每個角色說話的語氣不同, 特別適合分角色朗讀。不同角色的心情可以通過調整朗讀的語調和語速來表現。朗讀時根據提示語, 如「在門口喊」「驚奇地說」「奇怪地問」,以及說的具體內容來感受不同角色說話時的神情、動作和內心想法。2、讀一讀,注意加點的部分。再看看課文插圖,仿照例句說一說。3、課文中美好的禮物指的是什麼?為什麼稱為美好的禮物?聯繫生活,說一說還有哪些是「美好的禮物」?答:文中「美好的禮物」指長頸鹿寄給鼴鼠先生的花籽。因為花籽也是快樂的種子,長頸鹿把快樂傳遞給鼴鼠,鼴鼠無意間把快樂傳遞給了大家,所以說是美好的禮物。能夠給他人帶去快樂,能夠溫暖人心的禮物就是美好的禮物,如:為環衛工人送水,參加植樹養樹活動,貧困山區的孩子在寒冬收到熱心人捐送的棉衣,為勞累的媽媽端來一盆熱熱的洗腳水……示例:梔子花有的還是花骨朵兒,像圓圓的蠟燭頭,飽脹得馬上就要破裂似的;有的羞羞答答地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像一個小孩兒探出腦袋小心翼翼地往外瞧;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隨風舞動著雪白的衣裙,千姿百態,一朵比一朵美。
【圖文解讀】
▍聲明: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如要轉載,請務必標明出處
家長文刊
您的分享,會讓更多孩子受益!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二年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