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與臺灣向來關係密切。臺灣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延伸,帶有福建的特點;臺灣的語言、風俗民情大多與福建相同。這是因為臺灣的大多數人是福建的移民及其後代,臺灣建置之初曾是福建的一個府,與福建有過密切的合作。據考證臺灣與福建曾是連體,是福建東邊的半島。
福州民間流傳有一句口頭語:「雞籠雞叫,福州聽到。」基隆則說:「福州雞叫,雞籠聽到。」這裡的雞籠是雙關語,既是基隆的舊名,也可理解為雞的籠子。福州與基隆相距甚近,有人說每當天氣晴朗,登上福州鼓山頂峰,極目遠望,可以隱約望見高聳在臺島北部的基隆山。歷史上福州曾有一部分移民到基隆參加開發和建設,為基隆的繁榮昌盛出過力流過汗。福州和基隆兩地人民的親密關係不說自明。在兩地人民的想像中,兩地不但相距近,而且永遠是連在一起的。
福建沿海與臺灣相距甚近,有人說站在平潭島的大姨山上在早上日未出之前可看到臺灣。就為相距近,沿海各地都流傳一些閩臺兩地親近的口語,如惠安崇武一帶民間傳有「雞寵打狗,自家門口」,形象而生動。如前已述,雞籠是基隆的舊名稱,在臺島北部,而打狗也叫打鼓,是高雄的舊名,在臺島西南部。不論在臺灣的北部還是臺灣的西南部:在福建沿海人民看來,就像在自家的門口,何等的近!
閩臺兩地親近的神話傳說頗為離奇,但也耐人回味。
在閩臺文人中,有一種說法,福州鼓山與臺灣山脈是一脈相承的,遠古時,兩地連在一起,人們可以自鼓山走到臺灣。神話中有一則是關於仙人遊鼓山和臺灣的,頗令人感到親切。
傳說,福州鼓山曾是仙人們遊玩、下棋的地方,十八羅漢和八仙最愛到鼓山遊玩。鼓山上有一羅漢巖,上有六個足跡,人說是神仙留下的。八仙遊了鼓山繼續往前,有幾個不屬八仙的神仙也跟著去,先到澎湖再進臺灣。
這是關於兩地合一的傳說,關於兩地分開也有傳說。分開的傳說中關於半屏山的傳說最引人。這傳說在兩岸都有。臺灣的傳說是這樣的:臺灣海邊有兩座高山,一座叫玉山,一座叫屏山,某一天兩山欲比高低。龍蝦知道後都想幫助屏山取勝。不幸的是,這比高低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甚為不悅,派出天神拿著神斧下凡,將屏山劈為兩半,一半留臺灣,一半飛到對面的福建。人們把留臺灣的部分叫半屏山,把飛到福建的部分叫屏山。福建有四座稱屏山的,都有人說是從臺灣飛來的,其中福州市內的一座屏山最引人注目。
福州的傳說,屏山原來是很高的,附近人經常上山採集果實,獵捕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夜晚,福州雷電交加,突然一聲巨響,地動山搖。第二天,人們看到屏山少了一半,大為驚奇。後來他們才知道,少掉的那一半飛到了海峽的對岸臺灣,人們稱這一半為半屏山,一直流傳了下來。
福建還有一個傳說是關於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說兩山原是相連在一起的,人們自由地生活在山上。不幸的是,有一年,武夷山出現了妖魔,人們既痛恨又害怕,大家扶老攜幼,紛紛逃離了武夷山,以避開妖魔。當中有位母親和女兒,母親叫花霞,女兒叫花珊,以大無畏不怕死的精神留了下來。她們決心把妖魔殺死,為民除害。母女經過了千辛萬苦,使用種種計謀,終以利箭射妖魔眼睛,再用利劍把妖魔殺死。可沒想到,被殺死的妖魔陷入地下,因此武夷山出現了一條既寬又深的斷層。
這樣,高高的武夷山分裂成兩半,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母女也被分隔開來。後來人們把在大陸的部分稱為武夷山,在臺灣的部分稱為阿里山。母親站在武夷山上,眼看女兒離開了她,悲傷至極,後來變成了一塊大石頭,人稱「望女石」。而女兒花珊在阿里山上因思念母親而變成一株紅檜樹,人稱「思母樹」。兩邊同胞見了無不流下悲痛的眼淚。人們憎恨妖魔、咒罵妖魔,都說是因為妖魔作怪才使兩地親骨肉分隔開來。
還有一種神話說,臺灣原是一個會飄動的海島,海神王用一巨大的鎖鏈將它拴鎖在福建的一大石柱上,成了大陸的半島。福建沿海的居民多棲息在這半島上,以捕魚為生。太平洋上的大鯊魚不時成群結隊遊到半島邊。一次,一群大鯊魚遊到半島邊欲向南,可被半島擋住。其中一條大鯊魚精搖動大尾巴,一下子把大鎖鏈打斷,於是半島便與大陸相分離,向太平洋漂移。大鯊魚精的舉動驚動了海中諸神,海神王得報後即令兩位年輕力壯的海神拿著大叉子把一大群大鯊魚刺死,而後再從福建渭洲灣取來64隻塔螺拋入海中,塔螺即變成巨大的釘子,系住被打斷的大鎖鏈,把漂向太平洋的臺灣島牢牢釘住,固定下來,這便是人們後來所看到的臺灣島。那64根釘子,天長日久也慢慢成了64個小島,這便是後來人們所見到的澎湖64嶼。
人們把兩地分開看成是一件絕大的憾事。
以上關於閩臺地緣關係的充滿浪漫主義的神話傳說,想像奇麗,令人遇想不已,雖然與歷史實際不甚相符,但他們所表現出的閩臺人民的意願和感情,卻是歷史的真實,那可說是骨肉團圓之情的自然外化,表現出骨肉團圓的強烈願望。
行遊中國:國內的古城景點有哪些
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科莫湖
中國最漂亮的公路旅行,此生必走一次
廈門帶小孩去哪裡好玩 廈門小孩喜歡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