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都城在哪裡?夏朝的第一個都城,現在是哪裡?
說起中國的早期史,就不得不提到了一個詞,叫「堯舜之治」。堯與舜是古史傳說中的兩位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都是以仁治天下的賢明之主,權力的更替不是父子相繼,而是擇賢者而禪,親民愛民,天下為公,深受民眾擁戴。
所以,《禮記·大學》才有「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之語。也正因此,後來的大臣們拍自家皇帝馬屁,最肉麻的諛詞就是當今聖上「堪比堯舜」。比如韓愈在《論今年權停舉選狀》中就曾有這樣的馬屁:「今者陛下聖明在上,雖堯舜無以加之。」
與堯舜同時代的,還有另一位賢者,就是後來成為夏朝開國之主的禹。傳說中,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有崇部落的首領,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因為治水不力,堯令祝融殺鯀於羽山。鯀死後,其子禹又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接過父親未竟之業後,改堵為疏,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禹治水期間,三過家門不入, 他帶領治水的民眾,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因為治洪水有功,解救人民於水火,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都尊稱他為「大禹」。禹被帝舜封為夏伯,其封地為陽翟。《帝王世紀》載:「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縣是也。」《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徐廣曰:「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在陽翟。」《水經注》載:「河南陽翟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陽城為現在的河南省登封市,陽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禹州市。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也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遷住陽翟,國號夏。大禹在位的第十年,巡狩江南,東行至會稽後就去世了。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
大禹去世後,其子夏啟「大饗諸侯於鈞臺(鈞臺也叫夏臺,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裡)」,四方諸侯都擁護夏啟繼禹之位,是所謂「父傳子,家天下 」的開始。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誌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 ,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
大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 ,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華夏」由此得名。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展。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