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評是眾多升學途徑中的一種,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高校、學生以及家長的關注。今天就來聊一聊上海綜評近兩年招生計劃及所佔比例,面試詳情等。
上海各高校近2年綜評招生計劃數及佔比
<點開查看大圖>
從上表可見:
1、各所高校的專業組,除了同濟(3)和華師大(1)這兩個專業組,其餘專業組的19年綜評招生人數較18年均有增加或持平,說明綜評受到了更多高校的重視:
相比較於18年,2019年的綜招計劃總人數上多了46人。
2、從綜評招生佔總招生的比例中可以看出,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幾乎所有的招生都放在了綜評招生上,同濟大學則是把一半的招生目標都放在了綜評招生上。
3、目標院校定位分析:
如果目標院校是復旦(含醫學院)、上海交大(含醫學院),相比較於其它批次的招生,綜評批次一定要多留意,錯過了綜評批招生,想進這兩所大學及醫學院的話,難度係數就會更加高了。
如果目標院校是同濟大學的話,特色專業比如建築學、工業設計、土木工程、車輛工程都會在綜評招生批次中招生。
如果目標院校是其它幾所院校的話,可以參考一下上表中的數據,看一下綜招比例,把綜招作為多個機會中的其中一個機會,想考名校還是需要多嘗試多衝。
高考延期後,今年的綜評的流程和時間與往年也有一定的差別。
綜評報名:6月10日-6月25日
公布初審名單:6月底
高考出分,公布自主招生控制線:7月下旬
綜評志願填報:7月下旬
綜評面試及錄取:8月3日-8月4日
綜評高校面試經驗
根據2020綜評招生簡章,校測面試佔比降低到15%。即便如此,校測依然很重要。所以想考綜評高校的同學需要提前了解目標高校的專業特色、研究方向以及發展前景。
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基本素質:包括政治素質和心理素質,主要考察心理素質,抗壓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
2、專業選擇:是否有明確的目的性,如專業本身的特性是什麼,是研究什麼問題的。
3、考察學科的發展潛力,平時要注意積累訓練。
4、部分高校考察學生的組織活動能力、領導力等綜合素質。
也許會有很多同學會問:既然是高考後才開始面試,那高考前就不需要關心的吧?
其實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有過面試錄取經驗的同學和家長應該會知道為什麼:在面試的時候,其實面試官事前不太可能知道你,所以只能通過你提交的自薦信來對你產生第一印象,也就是說這個較量已經從一開始的自薦信中就開始比拼了。
什麼是自薦信?
自薦信,又稱為個人陳述,是學生對自我情況的描述和評價。
自薦信在面試中將起到兩個核心作用:
1、讓面試官對候選人產生第一印象
2、給面試官提供提問點
自薦信的書寫應該完美服務於以上兩個功能點,才能為面試打好基礎,使得面試有料可聊,得心應手,盡顯自信。
根據我們往年收到的上千份自薦信來看,學生自己撰寫的內容大部分具有以下一個或多個問題:
1.內容空洞,大話套話太多
原因:學生自己不覺得自己身上有可以挖掘的閃光點,可能平時就不是很有自信,只能用套話堆砌,變成了完成一項任務。
導致結果:面試官第一印象糟糕。
2.抒情散文,重點不突出
原因:學生沒有完全理解自薦信的目的,以及應有的格式和要突出的重點。簡單的說就是「跑題」了。
導致結果:面試官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取學生信息,難以形成第一印象,並難以發出提問點。
3.吹捧太多,給自己挖坑
原因:其實任何簡歷/自薦信都會有一些自我吹捧的成分,關鍵是尺度的掌握。學生沒有意識到這些內容會在面試裡會被面試官直接提問,因而吹過了頭。
導致結果:面試官提問後發現名不符實,會產生很壞的印象。
其實以上問題在很多大學生的求職信和簡歷中也普遍存在,根本原因是停留在學生思維,沒有能夠站在面試官的角度想問題。事實上,自薦信是一種工具類文章,它有自己應有的行文、格式和排布。
一封好的自薦信應該具備以下特徵:
1. 突出重點,詳略得當:自薦信應以學生自己的經歷介紹和志向為主要內容,個人情感描述可以但應簡單說明即可。
2. 真材實料,真情實感:自薦信中的經歷應該以自身的真實經歷為主。切忌套用其他人的經歷,或者憑空撰寫,基本都經不住面試的提問。要相信很多事情並不是要求事情本身要與眾不同。平凡的經歷,個人的思考,其實一樣可以發掘出很多閃光點。
3. 邏輯自洽,一鏡到底:自薦信的本質是闡述自己的理想和能力,所有的個人經歷都應該是為它服務的:人的志向是經由具體的經歷而引發的,人的能力事經由具體的經歷而培養的。一切對於理想和能力的描述,都應該讓閱讀者能夠看到「怎麼來的」這條脈絡,看出經歷和理想、能力之間的關係。通過自薦信的閱讀,能夠對書寫者產生具體的、可信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