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疫情影響,綜評招生相應延遲。
從5月下旬開始,到6月中旬,各高校陸續發布綜評招生簡章,開始向強基計劃靠攏。
今年的最大變化在於兩點,:
一是大幅度提高高考成績佔比,面向上海招生的綜評高校統一提高到85%,校測僅佔15%;
二是面向山東、江蘇、浙江招生的綜評高校提高了報名門檻,要求具備各大競賽的省級獎項。
總的來看,新高考綜評招生分為兩大模式:全國模式和上海模式。
那麼這兩大模式主要區別在哪裡呢?
目前經教育部批准實施綜合評價招生的省市有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廣東省五個省市。
據統計, 2020年全國共有百餘所所高校開展綜合評價招生試點。
其中有14所高校面向全國部分地區進行綜合評價招生,其餘高校在本省市內進行綜合評價招生,面向本省市的綜合評價招生中,高校層次分布較廣,能夠覆蓋優等生和中等生。
其中,面向上海市的綜評招生院校有11所。
面向江蘇省開展綜合評價招生的高校共21所,又分為A類和B類。
面向浙江綜合評價招生的省屬高校共有40多所。
面向山東省開展綜合評價招生的高校共有20餘所。
面向廣東省開展綜合評價招生的高校共有10餘所。
按照目前各地區的綜合評價招生流程,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出分前校測模式(全國模式),一類是出分後校測模式(上海模式)。
全國模式:高校發布簡章——報名——初審名單公布——資格確認——高考——校測——入圍名單公布——高考出分——志願填報——錄取。
上海模式:高校發布簡章——報名——初審名單公布——高考——高考出分——志願填報——入圍名單公布——校測——錄取。
兩者最大區別在:
前者是高考出分前參加高校測試,出分後公布入圍名單;
後者是高考出分後先填志願,公布入圍名單後再參加高校校測。
高考出分前高校舉行校測,實際上在高考剛結束就開始,但是初審名單一般會有錄取人數4-6倍,因此大部分考生是陪太子讀書,有點勞民傷財的感覺。
高考出分後高校再舉行校測,在出分志願填報後,高校按錄取人數1.5倍劃定入圍線,入圍考生再參加校測,淘汰的人數相對有限,省得大多數陪跑。
那麼,作為考生和家長,你覺得哪種,模式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