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Se)是瑞典化學家Berzelius於1817年發現的一個化學元素,被命名為selenium。硒廣泛存在於人體內臟之中,具有防癌抗癌,保護心臟、肝臟,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等多種功效,被譽為「生命之火」、「抗癌之王」、「心臟的守護神」。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硒是人和動物生命活動中必需的微量元素。1988年中國營養學會把硒列為15種人體每日必需的微量營養元素之一。
人類硒營養主要來源於食物,而食物中的含硒量取決於土壤。世界土壤硒含量中位值為0.40mg/kg,中國土壤硒含量平均值為0.29mg/kg。據統計,全世界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硒,中國是世界上缺硒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缺硒的省份約佔全國總面積的72%,其中30%為嚴重缺硒。若長期食用缺乏硒元素的食物(
誤區一:富硒稻米「有毒」,不能吃。硒營養強化是目前大力倡導的健康方式,而富硒稻米是目前國內外主要的富硒產品之一,但很多人對富硒稻米存在嚴重的認識誤區,將超過300μg/kg的大米誤傳為「毒米」,依據是在2008年制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汙染物限量》(GB/T22499-2008)中規定了硒含量≤300μg/kg。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對硒認識的提高,2012年國家取消了富硒稻米的最高限量規定(GB 2762—2012)。事實上,特種功能硒米(>1mg/kg)具有重要的市場需求,可以根據不同人群對硒的需要量,適當調整富硒大米用量即可,如用硒含量2mg/kg的稻米50-100g煮粥飯,供2-4人食用,可很好地滿足健康成人一天的硒營養需求;再如糖尿病人、癌症病人、放化療病人等患者,每天食用100g即可很好的滿足硒營養,這比補充無機硒來強化患者的硒營養要科學合理得多。
誤區二:非富硒地區施用外源硒肥生產的富硒產品,沒有「天然富硒食品」好。硒是一種礦質元素,富硒地區的農產品富含硒是通過植物根系吸收、轉運和生物轉化的結果;而非富硒地區施用外源硒肥(基肥、葉面肥)生產的富硒農產品是通過根系(基肥)或莖葉(葉面肥)吸收、轉運和生物轉化的結果,對食品有機硒的質量而言沒有差別,因此不存在所謂的「天然富硒食品」優於外源硒肥生產的富硒產品。
誤區三:我吃的是富硒食品,所以我不缺硒。目前富硒食品有富硒稻米、富硒茶葉、富硒蔬菜等,如富硒茶葉,按最高含量5000μg/kg標準,每天喝茶6克計算(每天喝2-6克茶葉最科學),補硒量僅為30μg(須吃茶葉);如富硒黃瓜的硒含量50μg/kg,每天食用1公斤,也只能補硒50μg;又如富硒地區的富硒稻米,其含量一般為150μg/kg左右,按每天飯量200g計算,補硒量僅為30μg。由此可見,即使你吃了富硒產品,也未必能能滿足硒營養健康需要,特別是對糖尿病等患者更是如此。
誤區四:人體每日必需的微量營養元素有15種,特別強調補硒是偽命題。人體健康的第一原則是營養平衡,所以足量補充人體必需的各種微量營養元素同等重要。其所以特別強調「補硒」,是因為非富硒地區的蔬菜、水果和稻米等食物中硒的含量極低,因而最易導致硒營養缺乏。其次是鋅和鐵,目前全世界缺鋅人群在50%左右、缺鐵人群在35%左右,在以農產品為主食的國家和地區比較嚴重,而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基本不會發生。如我國以稻米為主食的佔三分之二,而精米中的鐵含量很低,如果偏食,就易導致缺鐵性貧血。其它微量營養元素一般很少出現缺乏症狀。
誤區五:糖尿病等患者,吃「硒片」補硒簡單省事。目前,補硒藥物主要是酵母硒與麥芽硒片,如富希康硒酵母膠囊(100ug/粒)、西維爾硒酵母片(50ug/片),雖是有機硒製劑,但仍含有一定比例的無機硒成分,而無機硒對人體有毒副作用。因此,採用酵母硒片或麥芽硒片補硒時不宜多吃,如糖尿病患者一般每天只允許服用1片或2片,可補硒100μg。據了解,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補硒200μg以上,顯然「簡單」但並不「省事」。
【來源:株洲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