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2月份以來,已有人人貸、玖富等二十餘家網貸機構接入央行徵信系統,定期報送相關借貸數據。
截至5月22日,百行徵信有限公司(下稱「百行徵信」)拓展的金融機構達1710家,籤約信貸數據共享機構近1000家。
這是國內第一家獲得個人徵信許可的市場化公司——百行徵信於近日交出的兩周年成績單,個人徵信系統收錄個人信息主體超8500萬人,信貸記錄22億條。
值得一提的是,在累計收錄P2P借款人4000餘萬基礎上,百行徵信基本實現網絡借貸人群的全覆蓋。多頭借貸等亂象,如今因接入徵信系統畫上「休止符」。
01 反催收風起 行老賴之實
伴隨著網際網路市場的快速發展,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的徵信系統逐步受到重視,同時建立於網際網路企業基礎上的徵信機構越來越多。
可由於部分徵信機構受商業利益因素的影響,各自構建自有徵信資料庫,相互間以壑,從而形成「數據孤島」。而百行徵信的成立打破數據孤島的藩籬。
柒財經旗下網際網路金融新聞中心了解到,在網際網路金融亂象下,出清成為行業主基調,平臺要完成對出借人的兌付工作,借款方對於債務的態度至關重要。
作為逃廢債的「重災區」,網貸行業發展早期,部分個人借款人惡意逃廢債、逾期拒不還款的現象就時有發生。
更有甚者,不斷尋找新的貸款口子,同時處處鑽行業漏洞,直接成為「職業借款人」,進而淪為「老賴」,聚集在各大QQ、微信社群。
他們有些人在第三方平臺以被暴力催收、收取不合理費用等名義,打著「維權」的旗號進行投訴,甚至組團圍攻平臺,寄希望於平臺倒閉而躲避債務。
目前,不少網貸平臺為完成兌付,仍在艱難催收。但面對惡意逃廢債的「老賴」們,不僅是網貸平臺,消費金融、助貸等機構的催收工作也舉步維艱。
據了解,目前「反催收」已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從業者不乏專業的金融人士,甚至催收員。該產業的目的在於幫助借款人延期還款,躲避催收等,從中牟利。
據公開報導顯示,某股份制銀行計算過,其所在的銀行共有60餘宗涉及「反催收」案件,如滿足「反催收」人士的需求,在本金之外減免所有的息費高達90萬元。
所以,不論是惡意逃廢債還是反催收的行為,加劇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同時,也給社會信用秩序帶來衝擊。正因如此,完善個人徵信體系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02 「經濟身份證」升級 還款記錄延至5年
徵信是個人「經濟身份證」,也是通往融資的「通行證」。通常而言,若個人信用存在汙點,或成為老賴,會影響到後續貸款與出行。
信用卡逾期會被記錄到個人徵信,但凡有徵信意識的借款人不敢不還。對於網貸平臺,借款人也不能存僥倖的心態。
2019年9月,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網貸風險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就聯合發布《關於加強P2P網貸領域徵信體系建設的通知》(下稱《通知》)。
《通知》指出,要在營的P2P網貸就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即徵信機構)運行機構、百行徵信等徵信機構。
同時,鼓勵各地依法建立跨部門聯合懲戒機制,對失信行為加大失信懲戒力度,形成政府協助聯動、行業組織自律管理、社會廣泛監督的共同治理格局。
《通知》明確,鼓勵銀行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等按照風險定價原則,對P2P網貸領域失信人提高貸款利率和財產保險費率,或限制向其提供貸款、保險等服務。
同年11月,經國家互金風險整治辦和地方整治辦、金融辦推薦,央行徵信中心審批,約50家機構參加了「網貸機構接入徵信系統培訓班」。
而這50家機構篩選標準是,機構合規整改狀況、接入債權的真實合規性及利率的合法合規性。
另據網際網路金融新聞中心了解,自2020年2月份以來,已有人人貸、玖富等二十餘家網貸機構接入央行徵信系統,定期報送相關借貸數據。
逃廢債與多頭負債是一直困擾消費金融機構、網際網路金融及金融科技等平臺兩大難題。而將借貸行為接入央行徵信系統無疑是打擊這兩大難題最有效方式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月19日,央行徵信中心二代徵信系統正式上線。
與一代徵信系統相比,二代徵信系統在個人和企業信用狀況反映更為全面、及時,失信懲戒力度也更趨於嚴厲,堪稱「史上最嚴徵信系統」。
網際網路金融新聞中心了解到,二代徵信系統對應的新版信用報告中借貸信息中新納入了共同借款、個人為法人擔保、法人為個人擔保等信息。
此外,第二代個人信用報告中還展示「5年還款記錄」,包括還款狀態、逾期記錄。
據媒體報導,第一代個人信用報告中展示的是「最近24個月還款記錄」和「最近5年的逾期記錄」。
同時,第二代個人信用報告還增加展示「已銷戶貸記卡近5年還款記錄」,而信用報告這樣調整,央行表示為了更好展示信息主體的信用狀況,幫助公眾積累信用財富,促進獲得融資。
03 結語
接入央行徵信後,網貸平臺上借款人所有逾期信息會被記錄到個人徵信報告中。
基於此,失信成本將大幅提升,這有助於打擊和遏制惡意逃廢債,同時利於培養借款人的信用意識,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
同時,這樣以來擴大基礎信用數據的共享範圍,借款人有更清晰完整的信用畫像,借款、還款記錄有據可循,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多頭借貸等問題。
對於推動個人、企業信用狀況評估,打破「數據孤島」,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完善金融基礎設施等方面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隨著國家信用體系日益完善,借款人應珍視個人信用,培養良好的信用意識,做到合理借款、按時還款。
來源:網際網路金融新聞中心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網際網路金融新聞中心。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