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上有什麼?人類為什麼研究小行星?還給小行星估了價

2020-12-20 科學信仰孫晨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宇宙中存在著很多不同形式的天體,僅在太陽系之中,就有恆星、行星、行星的衛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等等。

在這些天體之中,小行星無疑是最不起眼的一個。和恆星、行星以及矮行星相比,小行星的質量和體積都要遜色了很多,很多小行星甚至於沒有一個穩定的運行軌道,但小行星也並非一無是處,它勝在了數量眾多。在太陽系之中,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存在著一個小行星密集的區域,這裡被我們稱之為小行星帶。

在小行星帶之中有著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佔據了已知小行星總量的98.5%以上。而在小行星帶之外,也存在著為數不少的小行星,相比小行星帶之中的小行星而言,位於小行星帶之外的小行星其實更便於我們研究和探索。

對於人類現有的航天水平而言,小行星帶距離我們還是太過遙遠了,而在小行星帶之外,有些小行星卻距離我們很近,比如一顆被命名為「龍宮」的小行星就距離我們很近。

小行星「龍宮」與地球的最近距離大約在280萬公裡左右,距離如此之近的小行星,人類不去對他進行探索和研究,似乎都有些對不起它,於是在2014年的時候,日本發射了隼鳥2號探測器前往「龍宮」。在經過了4年左右的星際航行,2018年隼鳥2號終於接近了這顆直徑只有800多米的小行星。之後,隼鳥2號陸續向這顆小行星發射了著陸器和機器人,開始了對小行星「龍宮」的探索取樣。這些從小行星上取得的樣本很有可能會在2020年底被帶回地球。

那麼,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小行星呢?小行星上有什麼呢?

人類探索研究小行星的原因是綜合性的,其中既有天文學意義,也有著經濟價值。從天文學上來講,小行星大多誕生於太陽系形成的早期,所以通過對小行星的探索,我們就可以深入了解太陽系早期的信息,對太陽系的形成有更深入的認識。

而從經濟價值上來講,小行星絕對是一個資源的寶庫。相比地球這樣的行星而言,小行星上的礦產資源純度要高很多。這是因為行星、衛星、矮行星和小行星這些天體都是形成於恆星消亡之後的星雲物質之中,而小行星大多是在恆星死亡後第一種形成的天體,很多小行星就是由一種單一的金屬元素所構成的,比如純金打造的小行星。

純度高、礦產種類單一,這就給開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而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各種物質會摻雜到一起,礦物資源的開採難度要高很多。在小行星上不僅開採資源方便,運輸也方便,因為小行星質量小,引力小,所以無論是登陸還是升空都極為容易。以小行星「龍宮」為例,已經探明上面存在著豐富的碳元素,而且還有大量的鎳和鐵,從隼鳥2號拍攝的照片來看,上面很可能還有水和有機物質存在過的痕跡,科學家甚至還給這顆小行星估了價,其價值為800億美元。

當然了,以人類現在的科學水平,想要大批量從小行星上開採資源還不是十分現實,但這很顯然將會是一個未來的趨勢。那麼除了開採資源以外,小行星對於人類,或者對於人類的未來而言,還具有什麼作用呢?

小行星其實是一種免費且優質的天然太空飛行器。

宇宙雖然十分空曠,但也充滿了危險,宇宙飛船在宇宙中航行既要考慮燃料問題,又要時時防範宇宙中突如其來的危險,但如果人類能夠把小行星當作宇宙飛船的話,這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在小行星的內部建造基地,可以有效防範宇宙中出現的各類危險,而且小行星本身就可以成為一個能源庫,人類只需要對小行星稍加改造,為其提供適當的動力以及方向控制,那麼它就會成為一艘最為優質的宇宙飛船。

這有點像《流浪地球》中的情形,不過,給地球裝上發動機是不現實的,地球地殼很難承受如此巨大的作用力,但是小行星就不同了,改造小行星要比改造地球容易得多,也現實得多。

相關焦點

  • 小行星主帶的小行星有幾多,總質量超過了地球嗎?
    研究認為,小行星帶總質量過去很大,現在很小。有研究認為,早先的小行星帶加起來,質量和地球相當,現在沒有了,只有地球的0.1%。這就實際上還沒有一個月球大了,月球質量約地球的1/81。小行星帶距離太陽2.17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約1.5億公裡),距離地球只有1個多點天文單位。因此人類發現的小行星有98.5%來自這裡。小行星帶有1.47個天文單位寬,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小行星。其中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有120437顆。
  • 為什麼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題:為什麼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新華社記者胡喆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是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實際上,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此前已有不少,從古代的祖衝之、張衡,到當代的錢學森、袁隆平……科學家精神宛若繁星閃耀夜空,以此殊榮來表彰和紀念具有很深的意義。小行星命名的規則有哪些?又有哪些中國科學家的名字成為小行星的星名?按照國際規定,漫天的恆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數碼表示,只有太陽系中小行星才能由發現者提出命名。
  • 住在沒有重力的小行星上,會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人類到現在還沒辦法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呢?我想可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建築材料,而月球上也沒有材料店。唯一的辦法就是將材料從地球運送過去。我們將用太空梭來充當建築卡車,你可以想像一下,要是所有蓋房子的材料都用飛船來運送,那建造費用肯定會高到嚇人。用太空梭來運送也是一樣。
  • 小行星帶的最大天體,卻不是小行星,上面有個「金字塔」6000米高
    在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中,有著50萬顆左右的小天體在那裡運行,其中體積和質量最大的就是穀神星,但它在定義上卻並非小行星,而是一顆矮行星,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穀神星定義為矮行星,之前它曾被認為是太陽系已知最大的小行星,現在我們必須說它是矮行星了。
  • 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會滅絕嗎?
    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因為種種原因滅絕了99%以上,其中以小行星撞擊地球最為致命!小行星撞擊地球,會滅亡全人類嗎? 2013年2月15日,一顆直徑17米重達10000噸的隕石飛入俄羅斯上空。這顆小行星直徑在60至190米左右,在西伯利亞上空3至6英裡處爆炸。爆炸摧毀了830平方公裡上8000萬棵樹木,其強度是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用它襲擊任何一座城市,都能將其從地圖上抹去。這種可能威脅人類生存的事情,不僅僅是《深度衝擊》和《世界末日》電影中的情節。平均每50萬年,直徑1公裡大小的小行星就會光臨地球一次,這可能會引起全球災難。
  • 本周,一顆小行星近距離掠過地球,人類為什麼沒警覺?
    本周,曾經有一顆小行星飛過地球,距離地球僅僅 44342 英裡。雖然現在我們已經不用擔心這個特殊的小行星了,但是,科學家是怎麼將它忽視掉的?其實,有些小行星幾乎都可以在雷達上觀測到,而且肯定不會撞到地球。然而,這顆 7 月 24 日至 25 日夜間掠過的小行星則不同:它是在本周才被發現的,而且發現時它離地球已經近到足以讓人類感到恐慌。
  • 小行星「貝努」可能在百餘年後撞上地球,我們該怎樣拯救人類?
    太陽系中除了我們熟知的如太陽、八大行星、月球等衛星、冥王星等矮行星這些個頭巨大的天體之外,還有很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小行星,比如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就分布著太陽係數量最為龐大的小行星,被稱為小行星帶,估計擁有數量超過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目前人類通過研究已經編號超過12萬顆小行星。
  • 若未來發生小行星撞地球,人類會毀滅嗎?
    在太陽系中,地球的潛在威脅很多,比方說小行星。什麼是小行星?簡單來說,體積和質量都要比行星小很多,它們圍繞著太陽進行運動。根據觀測統計,目前天文學家一共在太陽系中發現了127萬顆小行星,不過,這就好比我們推測宇宙的範圍一樣,都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 隕石和小行星有什麼區別?
    本報北京2月17日電(記者齊芳)2月15日,似乎是個「天外來客」集中拜訪地球的日子——俄羅斯隕石雨導致約1200人受傷,古巴中部城市也報導有隕石墜落;隨後,又有一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那麼隕石和小行星是一回事嗎?
  • 中國院士小行星命名
    黎介壽院士獲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新華網 2014年04月26日 12:23 新華網消息:4月25日下午,在南京舉行的小行星命名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副院長黎介壽,接過小行星命名證書、照片和運行軌道銅牌,...
  • 從一顆小行星說起
    有個朋友要寫作文結果沒思路了,隨便寫了點給他當範文。
  • 研究發現,48年後「阿波菲斯」小行星將撞上地球
    對於人類來說,宇宙中地球最可能遭遇的災難,就是小行星撞地球了,所以,多年來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密切關注小行星帶的一舉一動,希望可以將那些對地球存在威脅的小行星,早日扼殺在萌芽之中,或者是做到早發現、早預防。這次公布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就是其中之一。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細數吳汝康的成就
    從20世紀60年代起,臘瑪古猿和西瓦古猿曾經被認為是人類和現生大型猿類的祖先,吳汝康在對我國出土的大量化石進行研究後,於1987年將其歸併,建立祿豐古猿的新屬名,被人類學界廣泛接受。20世紀60年代,吳汝康根據對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中「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性」的概念。
  • 我在小行星的小半年
    有的孩子來碰碰我:麥麥姐姐今天要做什麼。有一次上課需要用到各種各樣的樹葉,孩子們知道後就自行組隊去到小區裡找葉子,找的葉子各式各樣,有的孩子將細長的樹葉比在頭上,搖搖晃晃地像個小兔子。 有時是坐在外圍的沙發上觀察內場情況做記錄;偶爾有孩子走出來實在不想回去,也要和他們聊聊天處理一些小打小鬧。結束課程後處理好手頭的工作,再一起和大家去吃飯、休息。「能不能再來一個雞腿」,有孩子中午會留下來一起吃飯,看他們之間的無釐頭又認真的對話,覺得這樣的日子愜意十足。 足夠充實又愜意,和孩子在一起就有驚喜。這個假周末過得也不賴。
  • 「龍宮」小行星為何缺水?
    上個月,日本的「隼鳥二號」飛船帶回了在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上收集的巖石樣本。雖然樣本分析任務才剛剛啟動,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嘗試通過飛船上其他儀器的數據揭示「龍宮」的歷史細節。
  • 小行星帶為什麼沒有形成一顆行星?而是保持著「混亂」的狀態?
    目前的太陽系在數十億年的演化中,已經趨向於十分穩定結構,各大行星、衛星、矮行星、小行星都在規律地繞著自己的引力源運動。在太陽系內部有四顆巖石行星,其中就包括我們地球,外部有四顆氣態巨行星,以及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最後這兩個小行星、氣體和塵埃地帶所在的區域屬於太陽系最外圍的空間,也是太陽系形成所剩下的「邊角料」。
  • 小行星越過地球才被發現,人類如何防範可能到來的滅頂之災?
    關於這一手段的可行性,已經有實驗佐證。那麼,需要多少核彈才能摧毀一顆小行星呢?由於每顆小行星的大小和成分各不相同,這個問題並沒有確切的答案。不過,還是有科學家進行過相關實驗,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2012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LANL)使用超級計算機進行了一次核爆模擬實驗。
  • 孫堅實力「追星」獲小行星命名 小行星命名權如何購買?
    4月19日,孫堅工作室在網上發文稱:「感謝雪梨天文臺將這顆編號703034的小行星贈予我們,並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孫堅,從此宇宙中將有一顆星星叫做孫堅了。」獲得小行星命名權也算是孫堅澳洲追星之旅的意外收穫,澳洲之行的初衷是為了完成自己小時候和母親一起在西安的城牆上看星星時的約定,這次終於在自己長大了之後有機會可以帶著媽媽一起去看不一樣的星空,並且和母親一起完成了對小行星命名,未來這顆叫做孫堅的星星,可以永遠閃耀在南半球的天空上,十分溫馨且充滿意義。
  • 把小行星塵埃帶回地球—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希望研究小行星「龍宮」上的塵埃能幫助人們加深對太陽系形成的理解。圖為降落在南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隼鳥2號」。(圖片來源:AP / Shutterstock) 本周,日本航天探索局(JAXA)確認完成了將小行星塵埃帶回地球的任務。近日降落在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隼鳥2號」太空艙中,裝有小行星「龍宮」上的黑色顆粒。 JAXA太空系統專家津田雄一(Yuichi Tsuda)表示,這一操作對項目組和JAXA而言都具有裡程碑意義。
  • 《尋找外星人》40、小行星有多少顆?
    1807年3月29日奧伯斯在發現「智神星」5年後再次發現了一顆小行星——灶神星。實際上,灶神星在1781年3月13日晚上就有可能被發現。因為,當天晚上,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在金牛座中發現了天王星。現在是2018年,距離1868年已有150年,一共發現了多少顆小行星呢?截止至2018年7月12日,獲得永久編號的小行星有52萬多顆。隨著觀測時間增加,觀測技術提高,發現的小行星數量會一直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