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希望研究小行星「龍宮」上的塵埃能幫助人們加深對太陽系形成的理解。圖為降落在南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隼鳥2號」。(圖片來源:AP / Shutterstock)
本周,日本航天探索局(JAXA)確認完成了將小行星塵埃帶回地球的任務。近日降落在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隼鳥2號」太空艙中,裝有小行星「龍宮」上的黑色顆粒。
JAXA太空系統專家津田雄一(Yuichi Tsuda)表示,這一操作對項目組和JAXA而言都具有裡程碑意義。據《自然》報導,這是科學家們第二次從小行星中帶回有關物質。JAXA公布的聲明中,提到了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收集室入口處的沙質物質,但目前還未向收集室內部查看。
「龍宮」是富含碳的小行星,科學家認為該小行星上可能有來自46億年前的有機和水合礦物質。從「龍宮」獲得的樣本可以幫助研究人員進一步理解行星早期演化,以及解釋地球早期為什麼會有水產生。
大英國協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坎培拉深空通信中心在該任務中幫助追蹤太空飛行器機器與小行星的相遇,該中心主任克魯金斯(Ed Kruzins)表示,「隼鳥2號」帶回的塵埃非常珍貴,這將為科學家提供有關太陽系形成的關鍵信息。
早在本月6日凌晨,「隼鳥2號」化作一團明亮的火球穿過澳大利亞南部天空,降落在沙漠裡。這一降落好比打響了比賽的發令槍——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希望獲取小行星「龍宮」上的塵埃。
本次任務的負責人之一中澤悟裡(Satoru Nakazawa)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根據「隼鳥2號」著陸期間拍攝的圖像可以確認,太空飛行器已經成功收集到小行星樣本。但直到最終打開收集塵土的膠囊前,團隊無法百分之百地確認。
確認膠囊位置後約57小時,研究小組將其運回了日本。迅速的運送有利於保持樣品的純淨,儘可能避免其少受地球大氣層汙染。膠囊完全開封後,JAXA的科學家將測量小行星塵埃的質量並研究其結構。科學家表示,他們希望至少收集到0.1克物質。
此次收集的樣品中,大約有十分之一會在2021年12月送到美國宇航局,以換取小行星貝努(Bennu)的樣本,另外15%的材料將提供給國際研究小組,40%的樣品將被存儲下來,以供日後科學家進行調查研究。
「隼鳥2號」目前已經開始了下一段旅程,這段旅行為期11年,太空飛行器最終將降落在一顆快速旋轉的小行星1998 KY26上。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