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發現子女的擇偶觀與父母婚姻的美滿程度關係非常密切,尤其是女兒——如果父母關係很好,女兒喜歡找和父親同一類型的男朋友;如果父母關係不好,女兒就喜歡找和父親不同類型的男朋友;如果父母離異而且跟著母親一起長大,往往對男人不信任甚至懷有敵意。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孩子的性格會比較溫和,更容易和他人相處溝通;一個在經常有暴力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往往也很容易出現暴力傾向,離異家庭的孩子以後也更容易出現這種傾向;更極端的例子是留守兒童,長期見不到父母則會表現出自卑、自閉、怨恨社會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孩子未來的幸福與父母婚姻和諧程度有很大的關係,幸福是可以傳遞和延續的。
一塊石頭丟到水裡,「撲通」一聲在平靜的水面上砸出一個坑,石頭沉下去了,水面的坑會被快速抹平。但一個一個圓圓的水波紋會持續很久,越傳越遠,不過越遠的地方雖然波紋直徑越大,但波紋會越弱。別忘了,看到的波紋只是水平的,其實石頭往下沉的時候,垂直方向的影響力更深遠。所以石頭對水池的影響是立體的。幸福也一樣存在這樣的水波紋現象,幸福的傳播也是立體的。
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就是在幫他鋪墊幸福的引橋。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打架,受傷最深的是孩子。我父母感情不好,我小時候在家裡,幾乎每天都在他們的吵架聲中度過,躲在被窩裡傷心地哭著哭著就睡著了。我記得自己才上小學時,多少次下決心離家出走,離開這個讓我每天哭泣的家,有時候幻想著自己已經在外面流浪了,幻想著自己在外面是一個到處被人欺負的小叫花子,越想越傷心,在夢裡都會哭醒,醒了聽到父母還在吵架。我們那裡山太高,我根本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怎麼樣的,所以不敢真的出走,但那個時候我心裡已經下定決心長大了絕不結婚。
因為在這樣一個特別不和諧的家裡長大,我的性格很孤僻。後來上了大學,看了很多很多的書,終於用知識醫治好了自己心裡的創傷,找到了自己的愛人,於是我下決心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一定要讓他在快樂中成長。於是有了我們家一些特別的模式,比如說別的家庭春節走親戚或到不同的地方旅遊,我兒子喜歡滑雪,我們家就年年去東北滑雪,已經去了8次了。
孩子的要求其實很簡單,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比如一個簡單的遊戲,孩子覺得好玩的話就喜歡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玩,大人覺得這樣很無聊。而這只是大人的心理,孩子就是喜歡那樣。比如旅遊,很多家長往往喜歡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認為這是讓孩子長見識,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可能他對風景、對歷史、對文化毫無興趣,就是在白白厚厚的雪地裡打滾兒時覺得開心。兒子7歲時,我帶他去了一次東北,他玩得開心極了。後來我們又帶他去泰國、北京等地方旅遊,他總是說雖然好玩但比不上東北玩雪。於是我們決定每年春節都去玩雪。
每年除夕我們在家裡過,大年初一就直奔火車站。因為兒子不喜歡坐飛機,而初一坐火車時又人少,我們仨經常可以佔一個軟臥車廂,桌子上堆滿吃的東西,一路打牌看書玩電子遊戲,到了大車站還會下去買東西,一家三口就這樣玩到東北,開心又溫馨。今年我們又是大年初一坐火車去東北玩雪,路上兒子教我們玩「三國殺」桌遊。平時沒有時間學,終於在火車上跟上了潮流,一家三口一路「三國殺」到東北。
我們不去熱鬧的旅遊點,那些地方又貴人又多。我們喜歡到當地老百姓喜歡去的滑雪場滑雪,到當地人喜歡去的飯店吃飯,自由自在,又實惠又開心。兒子的生日剛好在正月初四,所以差不多每年他的生日都是在東北過的。其實,幸福也許很簡單,想太複雜了結果增加了尋找幸福的成本,反而不容易找到。
今年的正月初四是兒子的20周歲生日,我們在東北的一個賓館房間裡給他過生日。吹蠟燭吃蛋糕後,媽媽去洗澡了,兒子對我說:「爸爸,我今天20歲了,覺得可以談戀愛了,你說找什麼樣的女朋友好呢?」我說:「兒子啊,找什麼樣的女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能真心相愛,當你的兒子20歲時,也能像你現在一樣,願意和父母開開心心地一起玩,這就夠了。」
看著20歲的兒子,想想自己悲慘的童年,我感慨萬千:他已經是大學生,已經成人,很快會找到他的另一半,會有他自己的家。我希望讓他有個幸福的童年,希望讓他快樂地成長,我覺得我已經做到了,這讓我自豪。
我認為幸福可以用4個自由維度來構成:包括心靈的自由、身體的自由、時間的自由和金錢的自由。要實現這四個自由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沒多少人能做到。我希望兒子能理解幸福的真諦,希望他把幸福延伸傳遞下去,讓他也能在孩子20歲的時候像我一樣覺得自豪,讓幸福延伸到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