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記錄」完美「捕捉」 記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聯合科學試驗

2020-12-22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李傲 通訊員 徐明

7月21日,長江中下遊長達43天的梅雨期結束,梅雨鋒暴雨聯合科學試驗也由綜合觀測轉入分析研究階段。該試驗由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聯合國內外十餘家單位和高校,在長江中、下遊共同開展梅雨鋒降水地基、空基、星基聯合觀測,融合應用多源觀測數據,開展暴雨機理研究分析,提高梅雨鋒定量降水預報準確率,為捕捉梅雨鋒暴雨精準把脈。

多元設備構建立體觀測網絡

入汛以來,長江中下遊遭遇多輪強降雨,多站暴雨量級和日數突破歷史極值。今年的梅雨期既「典型」又「異常」。

6月18日,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聯合科學試驗開展首次飛機觀測,一架搭載雲雷達和雲中水凝物探測儀的飛機從湖北宜昌三峽機場起飛,穿越梅雨鋒降水雲團進行空基觀測。

與此同時,位於湖北鹹寧的中國氣象局長江中遊暴雨監測野外科學試驗基地、荊州江陵觀測基地通過對流層風廓線雷達、毫米波雲雷達、微波輻射計、GPS探空系統等地面觀測設備觀測,並配合飛機觀測和天氣演變,進行不定時觀測;中國風雲四號衛星,日本葵花-8衛星,美國GPM衛星等氣象衛星數據也被實時調用進行對比分析。

從高空到雲中,從雷達到衛星,從雲團形狀到移動路徑……多種探測手段共同構建了空基、地基、星基立體觀測網絡,全方位開展梅雨鋒宏觀環境、雲微物理和降水觀測,為探尋研究梅雨鋒暴雨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試驗項目組美方負責人、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董希泉教授介紹,試驗於6月15日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已完成10次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過程的聯合觀測試驗,穿雲觀測了7個架次、17個機時,長江中下遊7個地面觀測基地同步開展聯合觀測,協同捕捉梅雨期強降水過程觀測數據,開展梅雨鋒上下遊的整體觀測研究。

多方聯動精準捕捉變化規律

7月16至19日,長江中下遊流域出現大範圍強降水,強降雨帶一路東移,橫掃重慶、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是一次典型的梅雨鋒暴雨過程,布設於湖北鹹寧、襄陽、秭歸、荊州,安徽合肥和壽縣、南京江寧等地的試驗觀測站點聯合對此次過程進行了「完美捕捉」。

本次試驗首次將梅雨鋒暴雨觀測和研究範圍擴展至長江中、下遊流域等梅雨鋒主要影響區域,全面「記錄」梅雨鋒系統發生發展過程。

「頭腦風暴」在試驗研究團隊中展開,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以及江蘇、江西、安徽、山西、湖北等地氣象部門的相關專家通過網絡視頻會議分析典型過程,開展深入討論,及時開展數據分析,涉及天氣過程、探空、雷達等探測數據分析、區域數值模式預報效果及評估、流域水文氣象服務等多方面內容。

「流域聯動、多方協同的試驗思路對探究梅雨鋒暴雨中尺度系統動力、熱力結構,以及暴雨雲團的水凝物結構和微物理特徵有著重要幫助。」試驗項目負責人、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所長崔春光研究員介紹,試驗通過對比梅雨鋒系統在長江中遊和下遊的結構特徵差異,分析研究梅雨鋒系統自西向東移動中的變化規律,從而揭示出水汽和環境場條件影響降水雲發生發展的機制。

集合眾智推進成果業務化應用

7月20日,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科學試驗總結會通過視頻會議形式召開,《基於實況資料融合的梅雨期暴雨過程分析》《IMFRE 期間極端降水中尺度對流系統綜合分析》《雲粒子譜垂直區域特徵及演化》等18篇報告進行了會議交流,展示試驗目前階段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

基於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之前研發的多源觀測資料融合分析系統,本次試驗積累的多種觀測數據正在被綜合處理分析,並將在相關在數值模式中同化應用,對數值預報模式進一步完善優化。

本次試驗在預報、人工影響天氣等學科融合上做了有益嘗試。「後期我們將推進人影作業與飛機觀測相結合,力爭建立長序列梅雨鋒暴雨樣本資料庫,為雲物理和暴雨研究提供支撐。」湖北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葉建元規劃了後期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表示,該次聯合科學試驗在2018年國家基金委重點國際合作項目「地基、空基聯合觀測的梅雨鋒降水雲分析和微物理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索,對提高梅雨鋒定量降水預報準確率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聯合科學試驗正式啟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傲 通訊員徐明報導6月18日,2020年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聯合科學試驗開展首次飛機觀測。試驗飛機從湖北宜昌三峽機場起飛,穿越梅雨鋒降水雲團進行空基觀測。與此同時,位於湖北鹹寧的中國氣象局長江中遊暴雨監測野外科學試驗基地、荊州江陵觀測基地通過多種地面觀測設備開展聯合觀測,協同捕捉梅雨鋒宏觀環境、雲微物理和降水觀測數據。6月18日10時10分,觀測飛機從三峽機場起飛,試驗項目組成員在飛機上記錄觀測數據。
  • 2020年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科學試驗啟動
    人民網武漢6月19日電 (張沛 王郭驥)隨著長江中下遊各省市進入梅雨季節,多地出現暴雨等強降水天氣。近日,2020年長江中下遊梅雨鋒暴雨科學試驗在湖北正式啟動。據了解,此次試驗運用多種探測手段,開展空基、地基、星基聯合觀測,研究梅雨鋒暴雨發生發展機制,提高梅雨鋒定量降水預報準確率。
  • 梅雨鋒降水地基、空基聯合觀測試驗圓滿結束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傲 通訊員徐明報導 7月9日,歷時近一個月的梅雨鋒降水地基、空基聯合觀測試驗在中國氣象局長江中遊暴雨監測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圓滿結束。6月19日11時42分,中國氣象局長江中遊暴雨監測野外科學試驗基地,項目組人員正查看飛機飛行過程中的雲系情況。
  • 梅雨鋒降水地基空基聯合觀測試驗在湖北啟動
    新華社武漢6月23日電(記者陳俊)梅雨鋒降水地基空基聯合觀測試驗日前在中國氣象局長江中遊暴雨監測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正式啟動,運用飛機搭載雷達、微物理探測設備以及多種地面觀測設備,首次開展了針對梅雨鋒降水的地基空基聯合觀測。
  • 梅雨變暴雨 長江中下遊或發生區域性較大洪水
      自入汛以來,長江中下遊仿佛「泡」在水缸裡,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毫無停歇的跡象,原本陰雨綿綿的 「梅雨季」變成了「暴雨季」。  為何入汛以來南方降雨格外多?厄爾尼諾是 「捅破天」的「元兇」嗎?「七下八上」的主汛期會不會發生類似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記者就此採訪了權威部門和專家。
  • 當心,梅雨期長江中下遊可能出現較重汛情!原來梅雨也能致災?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導,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昨天(5月8日)發布消息稱,預計今年主汛期,長江流域降水中下遊多、
  • 專家: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直接原因
    「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直接原因。」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介紹,2020年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偏北,造成長江中下遊地區入梅偏早,梅雨期偏長。「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遊勢均力敵,致使梅雨鋒偏強。」
  • 誰是南方暴雨成災的「罪魁禍首」?
    6月1日至7月12日,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6次強降雨過程,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40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9%,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一位,長江流域及鄱陽湖、洞庭湖等地出現較重汛情,多地遭遇洪澇災害,令人揪心。究竟誰才是南方暴雨不斷的罪魁禍首?強降雨為何偏愛長江中下遊?未來極端天氣事件會越來越多嗎?記者就此採訪相關氣象專家,多角度詳解近期南方強降雨之兇猛。
  • 連續41天暴雨預警 6月以來的雨究竟有多大?
    從暴雨持續時間、強度和影響範圍來看,今年長江流域持續性暴雨災害比1998年偏弱。與1998年致災原因相似,即副高北抬後南落且維持,但影響時間沒有1998年長,影響面積也沒有1998年大。與2016年暴雨事件相比,2020年南方暴雨較強,影響時間也較長。當前汛情形勢如何?
  • 梅雨鋒降水雲分析和微物理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傲 通訊員徐明報導 1月17日,記者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地基、空基聯合觀測的梅雨鋒降水雲分析和微物理研究」項目年度總結會上獲悉,自2017年1月項目啟動以來,項目組共開展了5次飛機與地基協同觀測
  • 警惕梅雨期的暴雨危害
    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梅雨期暴雨的強度比颱風等其它系統的暴雨強度要小一些,但由於這個時期冷暖空氣交匯頻繁,使暴雨出現的機會較多,歷時較長,所以降水總量仍然相當可觀,亦會帶來一定的危害,所以需要高度警惕。
  • 長江梅雨鋒雨帶蓄勢南下 11省市今天有雷暴雨(圖)
    鄭州遭遇強風、暴雨和雷電襲擊市區部分道路積水嚴重,交通一度癱瘓中國園林網6月29日消息:當北方大部分地區依然維持晴熱酷暑天氣時,長江梅雨鋒雨帶已經形成,受梅雨鋒雨帶南移影響,昨天,一輪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強降雨天氣
  • 長江中下遊遭遇入汛來最強降雨,為何我國初夏常有暴雨和梅雨?
    中央氣象臺今天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未來4天,貴州、重慶至長江中下遊一帶降雨持續,暴雨範圍擴大,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廣西等地發生山洪地質災害以及中小河流洪水的氣象風險高,需提高警惕。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初夏有持續一個月左右的陰雨天氣,俗稱「梅雨」,它其實就是由於冷暖氣團勢力相當的準靜止鋒造成的。那麼「鋒」與天氣現象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小編帶你來簡單了解一下。水平方向上溫度、溼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範圍空氣,叫做氣團。當冷暖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在移動過程中相遇時,它們之間就會出現一個傾斜的交界面,叫做鋒面。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叫做鋒線。
  • 暴雨、洪水「霸屏」東亞南亞多國!誰是幕後「黑手」?
    今年6月以來,副高較往年同期強度偏強,脊點位置偏西,儘管出現南北階段性擺動,但均有利於暖溼氣流輸送到長江中下遊地區。此外,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時間偏早,從而使今年的江南梅雨較常年早7天開始。
  • 中雨 大雨 暴雨覆蓋以下區域!19-22日天氣預報
    今年梅雨季節降水分布極不均勻,中間旱兩頭澇格局明顯,在漢中、江漢江淮等地降水比歷史同期多出一倍,而華北黃淮地區則降水稀少,在河北南部、山東中北部已出現不同程度乾旱,後期隨梅雨鋒繼續北抬有望緩解。今天白天到夜間,在內蒙古東部、吉林有小雨,南方降水分布在長江以南大片區域,小雨為主, 在雲南南部、重慶中西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中北部有中雨大雨。華北黃淮繼續晴朗高溫天氣。20日白天到夜間,東北地區降水進一步擴張,內蒙古東部、黑龍江、吉林等地基本處於陰雨之中,在黑龍江南部、吉林北部還有中到大雨。
  • 上海雷達突現「颱風」,氣象臺升級暴雨預警!權威預報:有大暴雨
    7月6日上午,從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今天上午從四川盆地到長三角地區有一道清晰濃厚的降雨雲帶,這正是我國長江中下遊沿線正在發瘋的梅雨帶。在這當中,位於我國長三角地區的江蘇上海多地風大雨急,不少網友驚呼「這是不是颱風來了?」
  • 長江中下遊監利以下江段全線超警 暴雨橙色預警持續鳴響 汛期航行...
    流域面雨量預報:8日至10日,長江流域的贛江中下遊子流域面雨量有100~130毫米;新安江流域面雨量有100~150毫米。長江中下遊監利以下江段全線超警新華社武漢7月8日消息,當日10時,長江幹流黃石港站水位達到24.51米,超過警戒水位0.01米。至此,長江幹流監利以下江段全線超過警戒水位。
  • 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超98年同期 未來3天仍有強降雨
    14至16日長江流域再現大範圍強降雨據中央氣象臺7月13日下午消息,7月14日至16日,長江流域將再次出現大範圍強降雨,川渝陝鄂豫皖蘇浙滬等地將暴雨如注。6月中旬後接連出現的5次強降雨過程,均集中於西南地區東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7月14日至16日,長江流域將再次出現大範圍強降雨,強降雨落區與前期重疊度高。